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合土及三合土棺:源流与工艺

时间:2024-05-20

战丽芳

摘 要:据考古发掘,在至少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就出土了大量的木制棺材,之后各地还出土了石棺、金棺等不同材质的棺椁。至明代,三合土由于具有粘连性、牢固性、易成型及易加工等特性,除被广泛用于城墙砌筑、房屋修缮、假山营造等亭台楼阁的建设外,还被广泛用于棺椁的营造中。文章根据文献记载,探寻三合土的制作工艺,尝试结合田野调查对三合土不同配方的形成和流变做追根溯源的探讨,并对三合土棺与其他材料制作的棺椁进行对比讨论。

关键词:三合土;三合土棺;源流;制作工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42

0 引言

在中国的众多古建筑中,随处可见三合土的影子。三合土的制作由最初簡单的由石灰、砂石、黏土组成,到后期添加糯米、羊桃藤、红糖等有机物,无处不彰显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三合土夯筑的建筑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经历着各种风吹雨打,但仍然基本保持住了它的历史原貌,这不禁引起了国内外现代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众多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出于古建筑修复复原的目的,用现代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探寻三合土的配方,试图找到三合土建筑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秘密。而本文则主要从文献、考古及田野调查出发,对三合土的产生与流变进行梳理,旨在回归到古人的视角,跟随古人的步伐探寻三合土的源流与工艺。此外,在众多三合土建筑中,本文重点关注2008年广西上思县出土的由三合土作为外椁的七星巨棺,并对此棺的形制与文化展开讨论。

1 从石灰到三合土

石灰是三合土不可或缺的组成材料,在三合土中起到胶凝、防潮、防虫等作用。因此要了解三合土的源流与工艺,就要先从石灰谈起。经考古发掘,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地面有厚约0.5厘米的白灰面。①这里的白灰即石灰,经专家检测,该时期的石灰是由石灰岩烧制而成的。由此可推测,中国在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中,就已经掌握了用石灰岩燔烧石灰的技术。除考古检测外,从中国的古文献记载中也能推测出关于石灰燔烧的方法。如在《左传》中记载:“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益车马,始用殉。”②文中的“蜃灰”是指将海边常见的牡蛎壳进行燔烧而得的石灰。以上是古人两种常见的炼制石灰的方法。随着石灰燔烧技术的成熟,石灰被广泛应用到建筑领域。古人在使用石灰的过程中发现,将石灰与细砂、黏土一起使用,会比单独使用石灰具备更好的防潮、吸湿、防虫等效果。而关于三合土的最早使用时间,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探知一二。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其遗址地面是由石灰、黄土和粗细集料配制而成的。③据此推测,三合土的使用时间与石灰的使用时间相生相伴。由于三合土的性能更佳,在此后的几千年中,三合土被广泛应用在桥梁、堤坝、墓葬等建筑物中。

由石灰到三合土,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在三合土的配方中也开始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2 有机物添加的三合土

从化学概念上看,起初科学家们把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叫作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尿素、蔗糖、淀粉、油脂等。④在中国古代,古人或许不了解何为有机物,但是他们会根据生活经验,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如桐油、糯米、动物血、羊桃藤、红糖、蛋清等具有一定黏性的物质相互组合后添加到三合土之中,以此增强三合土的性能。以下选择几种三合土中常见的有机物做简要探讨。

桐油。油桐树的种子榨出的油即为桐油。在中国,油桐树被广泛种植于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地。桐油具有绝好的耐碱、防腐、防潮等特性,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桐油一般被分为生桐油和熟桐油:生桐油大多被应用在医药与化工领域;而熟桐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的,主要应用于油漆等涂料之中。早在中国宋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炼制桐油的具体方法。宋人李诫在《营造法式》卷十四中做了详细描述:“用文武火煎桐油令清,先炸胶令焦,取出不用。次下松脂,搅候化。又次下研细定(淀)粉,粉色黄,滴油于水内成珠,以手拭之,黏指处有丝缕,然后下黄丹(主要含四氧化三铅Pb3O4)。渐次去火,搅令冷,合金漆(即漆与金粉的结合)用。如施之于彩画之上者,以乱线揩搌用之。”⑤据此可以看出,宋人对炼制桐油的火候、配料等十分考究,且具体说明了炼制好的桐油可用于彩画上。此外,在实践检验中,将熟桐油涂在木材上,木料会将油完全吃进,即使外表有损坏,也不会影响到木料。桐油可以使木料更经久耐用,防水、防腐性俱佳,于是将桐油和石灰混合在一起使用,在唐代就被应用于木船的营造之中。在江苏南通如皋出土的一艘唐代木船中考古专家发现,船舱及底部均以铁钉钉成“人”字缝,其中填石灰桐油,严密坚固。⑥古人为了进一步增强船体的防水性,除用石灰与桐油外,又将麻绳剁碎混入其中。对此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做了具体描述:“凡船板合隙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扱入,然后筛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船艌(读niàn,即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缝)。”⑦故有桐油掺入的三合土应用到建筑物中,能对建筑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糯米。糯米在古文献中一般被称为“元米”。糯米的种类有南北之分:在北方为圆糯米,被北方人称为“江米”,又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一年只收一季;而糯米在南方为长糯米,米粒细长,一年多季。糯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粮食,多用来做黏性食物,如粽子、汤圆、八宝粥等。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具体记载了糯米浆和羊桃藤汁加入三合土中:“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久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将糯米浆掺入三合土中,增强三合土的韧性、防渗性。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糯米三合土被广泛应用在墓葬、水利工程还有城建方面。如湖北荆州用糯米三合土筑造的城墙已有500年的历史,依然坚不可摧。在明代墓葬中,古人用添加糯米的三合土筑成外椁,如广西上思县发掘的三合土七星巨棺。据电视报道,建筑工人在施工时发现了该地的三合土棺,经挖掘机的意外破坏以及摔打,此棺椁依然完好无损。gzslib202204051923

红糖。红糖由植物甘蔗加工而成。汉代杨孚的《异物志》中对甘蔗成糖的过程做了具体的描述:“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之如饴饧,名之糖。”甘蔗适合生长在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的地方,所以主要产自我国的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地。于是可能是就地取材的原因,有红糖掺入的三合土被广泛用在福建、广西和广东等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物中。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蔗糖具有减水作用,在红糖三合土中,蔗糖含量越高越能吸收石灰浆的水分,从而增强三合土的胶凝性与牢固性。

蛋清。蛋清在古籍文献中常被称为“鸡子白”或“鸡卵白”,因为动物血中丰富的蛋白质能增强三合土的黏性,所以将鸡蛋清掺入三合土中会起更好的粘连效果。在福建客家土楼的营造材料中,就有将糯米粉和蛋清搅拌在一起而浇灌的三合土。此外,蛋清三合土还应用在墓葬中。据说,清代太监李莲英的墓葬就是用鸡蛋清、江米粥与砂土做成的三合土夯筑而成的,所以异常坚固⑧。

将有机物掺入三合土中,从而增强三合土的性能,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当然,要想进一步探析三合土的秘密,还需要更多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支持。

3 广西上思三合土棺

棺指的是直接装殓尸体的器具,而椁则是套在棺外面的器具,考古发掘表明,棺的出现早于椁。关于棺椁的用料选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三合土主要作为外椁,对内棺起到密封保护的作用。在江西瑞昌发掘的宋墓中,人们发现墓葬内的棺四周填塞砂砾,外以三合土封闭。⑨据此判断,宋代三合土已经开始被应用于棺椁的营造之中。至明代,以糯米浇灌的三合土更被广泛地应用在墓葬中,其中最著名的是2008年广西上思县出土的以三合土作为外椁的七星巨棺。下文以此为例,对三合土棺椁的用料选择略做探讨。

2008年,在广西上思县的建筑工地中,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掘出两口巨型棺材。这两口棺的外椁均由三合土制成,其中一口三合土棺椁从2米多高的施工面跌落下来,却依然完好无损,可见其牢固性颇佳。当工作人员用电锯将椁锯开后发现,椁内还有一口用樟木做的棺。根据中国古代曾推行的象征等级的棺椁制度可推测出此棺椁的主人身份地位很高,绝不是普通百姓。虽然棺内陪葬品很少也很简单,只有铜钱、发簪等简单饰物,但是考古人员在清理墓主人身下的木板时发现木板上有七个洞,且用暗线将洞与洞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北斗七星的图案。工作人员开启另一口三合土巨棺后发现遗骸下的木板也有七个凸起的木墩,连起来也是北斗七星的图案。北斗七星在古代星宫图中位于天空中心的最高位置,被古人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考古学家根据断代及北斗七星图案推测,此墓主人可能是明代的某个贵族。

4 棺椁用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夏之乾先生曾在《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看葬具的产生和演进》中提道:“葬具的演进也是随着人类住宅的进步和发展而演进的。”⑩因此关于棺椁的制作材料和形制,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人们住宅环境的演进中找到答案。例如,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已经开始居住在木制房子中了,而此时木制棺椁也开始在墓葬中出现。同时棺椁作为人类死后肉身的栖息之地,它往往仿制人类生前的生存环境。在中国古代,棺椁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等级、社会风尚密不可分,如周代盛行礼乐制度,所以丧葬中就有严格的棺椁制度。《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k也就是說,周天子除贴身的内棺外,有四重外棺即四重椁,诸公三重椁,诸侯二重椁,大夫一重椁,而士只有内棺无外椁。又《通典》中记载:“大唐制: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l由此可知,在唐代石棺椁的使用被视为墓葬的等级标志之一。再如汉代出现的以柏木为材料的黄肠题凑,只限用于帝王及帝王特赐的皇族大臣的棺椁,这与汉代独尊儒术,而儒家又信奉松柏的坚贞不屈的气节有一定的关联。

棺椁的用料选择虽然深受当时的社会情况的影响,但人们也会更加关注材料本身的性能。作为棺椁的用料,往往会更加关注材料的防腐、牢固、防虫等特性。例如,从木制材料上看,自汉代起,帝王和贵族权贵往往选择金丝楠木做棺椁。明代谢在杭曾在《五杂俎》写道:“金丝楠木生楚蜀者……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m由此可见,金丝楠木具有绝佳的耐腐性,且其散发出来的楠木香气有防虫蚁的功效。除用木制材料制作棺椁外,皇室贵族亦有用金属及石料等制作棺椁的,但此类棺椁因取材困难、价格昂贵且制作工艺烦琐,不是一般百姓所能使用。相比较而言,三合土因制作工艺简单,且具有很好的防虫、防腐、防水、坚固等性能,除被广泛用于房屋修缮、桥梁堤坝、土楼城墙等建筑外,至宋明时期也被移用到棺椁的营造上。这大概就是地处南方偏远地区的广西上思县出土三合土棺椁的原因吧。

5 小结

梳理三合土的产生与流变,可以让我们走进古人的生活轨迹,对古建筑物的研究与复原工作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对考古、文献与田野考察资料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西汉末东汉初古人就已经掌握了利用有机物与无机物混合作用原理来制作建筑材料的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及日用生活中,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的种类和使用范围,而且对现代环保型建筑材料的研发无疑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而将三合土棺与其他棺椁材料做对比,也为我们从生死这个根本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及文化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窥视的窗口。

注释

①任小燕,王国道,蔡林海,等.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2(12):12-25,99-100,104.

②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289.

③陈瑞云.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地面建筑材料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3(4):309-318.

④易康.人体疾病速查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

⑤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⑥南京博物院.如皋发现的唐代木船[J].文物,1974(5):84-90.

⑦宋应星.天工开物[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241,285.

⑧艾琦.李莲英之墓[J].北京档案,1999(8):41.

⑨刘礼纯.江西瑞昌宋墓出土磁州窑系瓷瓶[J].文物,1987(8):89-90.

⑩夏之乾.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看葬具的产生和演进[J].民族研究,1982(2):47-58.

k戴圣.礼记:檀弓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4.

l杜佑.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