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郝巍东 张雅鸿
摘 要:碧岩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峪口村姑射山,2004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阁是碧岩寺中一处主要寺观,其彩塑以道教素材为主,主要表达的是“观音渡南海”的故事。在创作表现方面异彩纷呈,塑造手法虚实结合,疏密得体,合理利用地势、空间,整体排列有序,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明代彩塑蕴含着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观音阁哼哈二将的测绘与考察,对其进行艺术特征分析,并通过文献整理、形象比对、特征研究,对两尊彩塑的真实身份进行考证,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关键词:观音阁;彩塑;哼哈二将;道教灵官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09
1 碧岩寺观音阁概述
碧岩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峪口村姑射(yè)山的南仙洞,2004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姑射山因神姑射虎而得名,庄子著《南华经》内篇《逍遥游》云:“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①元代以前,姑射山为道教圣地。随着佛兴道衰,明代正德年间有僧人来此建立碧岩寺。也正因如此,姑射山便有了不少三教并存的楼台殿阁。
据县志介绍,唐代已有景成先生得道成仙的先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记载:“唐景成先生,材器清奇,早契大道,隐居临汾之姑射洞,功成升翥……不啻万数焉。”②宋时道士皇甫靖、后唐洪崖子、元孙固都在此地修炼。《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尧都区卷》收录的宋代毛节安所作《皇甫先生之传》记载:“皇甫靖,字有方,平阳临汾人也……郑和甲午端午后一日,靖昼请丁家,梦朱衣人踏门告曰:‘某以授□山矣……今我仙逝……且以二物赠公,护持姑射。’”③《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记载:“后唐洪崖子……遇山神,引见景成子,得姑射洞为养真之异境居焉。”“元孙固……始诞时,姑射山草木不生者……人称百会先生。”④
清同治八年(1869),“昔人构碧岩寺于其间,寺之中,西为祖师正殿,东为韦陀殿,北为观音阁”⑤,就已形成现有建筑格局。
观音阁在《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尧都区卷》收录的明《重修碧岩寺》中有记载:“明代由五台山来主持姑射佛事。正德初年,有僧人德来,自五台来……首构正殿,次置两楹,开辟三门,凿峭壁崖洞,期年告成,连页显敞,乃为大状,足以妥神明、延悠久也。”⑥此段足以看出姑射山碧岩寺内观音阁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由五台山而来的和尚营造。从外观看,观音阁依山崖而建,殿宇叠架七层,第六层为主殿,前半部分是砖木结构,后半部分是天然石窟,扶摇直上悬于空中。殿内保存有主尊观音菩萨像,两侧为文殊、普贤像,两壁对称排列的悬塑共四层,从上到下分别是十八罗汉像、二十四诸天像、十二圆觉像。在观音阁入口处还塑有送子观音、十二臂观音,观音阁殿外塑有韦陀、哼哈二将(存疑)及道教中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真武大帝像,殿内外彩塑共120余尊。
2 观音阁殿外彩塑测绘
观音阁依山叠架而建,山体环抱,总体外观称得上是“小、巧、精、奇”,外墙悬窗之上“观音阁”三个字苍劲有力。殿阁平面布局总体呈梯形,与山崖不规则衔接,布局堪称鬼斧神工。进入观音阁,需从一条蜿蜒陡峭仅能容纳一人的狭窄石梯爬上。观音阁殿堂整体分为内殿与外殿两部分,殿内彩塑有主尊、悬塑、送子观音与十二臂观音,殿外纵横共有16根立柱撑起上部的攒尖圆顶,从北开始顺时针分别是韦陀将军、哼将、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真武大帝和哈将(图1)。
此次重点考察的是殿外⑧号和⑨号位置的彩塑,这两尊彩塑当地人称之为“哼哈二将”,但笔者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其形象与哼哈二将名称不符,具体论述将在文章第四部分阐释。为了便于行文暂时仍称为“哼哈二将”。其中怒颜张口的彩塑被称为“哈将”,位于观音阁殿外西南方向。这尊彩塑面相为中年武士样,额生三目,凶神恶煞,身穿乳钉纹甲胄,抬左臂握拳上举,右手自然落在腰前,赤手空拳,形象生动坐于祥云柱上(图2)。彩塑神像与身下祥云底柱大体呈1∶1的比例。彩塑通高2.07米,其中神像净高1.02米,头高0.28米,身下祥云底柱高1.05米。彩塑周围有破损的神龛,神龛宽1.25米、深1.40米,神龛顶部有镂空莲花纹样,下有破损的木制围栏,围栏上绘有花卉纹样。另一尊怒颜闭口的彩塑被称为“哼将”,位于观音殿外东北方向韦陀将军与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之间。因空间有限,此尊彩塑周围没有设立神龛。这尊彩塑面相为中年武士相,头顶戴帽,怒瞪双目,紧闭嘴唇,鼻孔偾张,左右手皆在腰间,身着甲胄,坐立于祥云柱上(图3)。彩塑通高2.17米,其中神像净高1.07米,头高0.28米,肩宽0.94米,身下祥云底柱高1.10米。祥云柱下有一虎兽蹲卧在侧,仰头观望柱上神像。虎首高0.35米,宽0.25米。祥云柱与彩塑神像也是呈1∶1的比例。
3 观音阁殿外彩塑艺术特征分析
殿外共有五尊彩塑,除韦陀像外其余四尊彩塑两两相对,形成了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本文仅对哼哈二将进行分析。两尊彩塑将线条和形体完美地结合,人物神韵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力量,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极具雄伟感。为了体现宗教的庄严感,匠人们在人物造型上煞费苦心,立足于彩塑前,对信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种感受来自匠人们源于生活的取材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彩塑神态自然且逼真,尤其是在面部的塑造上,完全符合人类解剖学原理,眉弓、眼眶、眼球等结构与真人无异。造像的精湛与其审美特征具体为以下几点。
3.1 形态上的动静结合
观音阁殿外哼哈二将与其他护法金刚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寺观中的金刚都动态幅度不大,但这两尊却动态幅度较大。哼哈二将都将腰腹部作为整体的重心点,哈将将左手握拳高举过头顶,右手微张置于腰腹前,左腿弯曲、右腿向前方伸直坐于祥云柱上;哼将头部带动着整个上半身向左侧扭转身躯,腰部以下右腿微曲,左腿蹬脚底祥云柱向前端坐,从头到腰再到脚整个彩塑的身躯扭动形成了蓄势待发的强烈动感,将人体结构的层次感拉到了最大限度。哼哈二将的整体曲线给人以一种“血脉偾张”的威武力量感,外加两尊彩塑软袖翻飞,飘带萦绕,彩塑的静与形态的动更是恰到好处地将整体形态的动势感加强。
3.2 神态上的气韵灵动
彩塑是否有灵气,重在彩塑本身人物形象的气韵,两汉《淮南子·原道训》中提道:“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⑦大概意思是说形体是生命存放的躯壳,由精气化生;气充塞于人体之中,是生命活动的能源源泉;神由精、气化生,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或调节机制。因此,气韵是否灵动是评判古代人物雕塑的第一准则。
观音阁殿外哼哈二将彩塑从结构和造型动态上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尤其在神韵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匠人们更加注重人物的动态表现及面部神情表现,在塑造的过程中,匠人通过对其动态瞬间和面部表情的把握,就将人物的气质神韵表现得极为灵动,给人一种“气韵生动”的感觉。面部塑造上,哈将重点刻画的是其三目与嘴鼻,横眉怒目,张嘴扩鼻,面部神态将其精神时刻处在戒备状态完美表现,威严震慑心魄,怒气呼之欲出;哼将重点刻画的是头部与躯干的动势,怒瞪双目,咬牙切齿,富有个性的须发,使人望而生畏的样貌,宣示着他的威严。这两尊彩塑均打破常规,形象地彰显了守护神在守护时的神情动态。
3.3 着色上的华彩艳丽
观音阁殿外这两尊彩塑表现出了古代寺观彩塑艺术中塑绘合一的艺术特色。色彩是彩塑中的浓墨重彩,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要将其合理运用才能深刻、形象地表现彩塑的主题,从而丰富彩塑带来的视觉冲击,满足人们审美心理上的需求。
观音阁殿外哼哈二将彩塑根据每个造像的特点,设色工整,色彩协调。哈将主要采用了朱砂、石青、花青三色矿物颜料,哼将主要采用了雄黄、石青、花青三色矿物颜料。两尊彩塑通过冷暖色调的搭配和明暗关系的调和,来突出整体彩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彩塑色泽鲜艳,整体色调统一,匠人们用色大胆且夸张,如哈将面部主要呈红色调,而哼将呈黑色,用色彩凸显人物角色与性格的不同,丰富了彩塑的艺术感染力。华丽的色彩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奕奕、惟妙惟肖,将泥土的外壳装点了一层“神圣之光”,最大限度地通过色彩赋予塑像神性与个性。
3.4 纹饰上的以线表韵
线条在任何一种表现手法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书法中均有线条的表达。线条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了其所要表达事物的美观,尤其在彩塑方面,线条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彩塑本身的体感与动态,也会间接影响彩塑的气韵与神态。
从观音阁殿外哼哈二将彩塑衣纹线条深、浅、浮、实的处理可以看出,古代匠人已将人体骨骼与肌肉体积感掌握得十分精炼,匠人通过线条的穿插、曲直与转折,将外在衣物的纹理与内在肌骨的形状都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用几笔简单概括的起伏线条就把人物的气韵表现出来,扎实的体感与威猛的神态自然流露。哈将飘带似蛇盘于肩部,下垂于腰间自然散开,袖口衣袍飘逸;哼将内着铠甲,外套软袍,小臂从袖口露出,腰间兽面抱肚含革带。不同弧度的线条表现出不同衣物的质感,让我们领略到当时匠人独特的造像技艺与他们在彩塑艺术上的智慧(图4、图5)。
观音阁殿外的两尊彩塑,不论是形态和神韵的整体塑造,还是其微微隆起的腹部和弯曲手肘的细节塑造,都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感。生动的表情,有力的肌肉,将对宗教的敬畏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在户外光影下更显得熠熠生辉。古代匠人将每尊彩塑所蕴含的气质与神韵都充分体现,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山西彩塑艺人的卓越工匠精神和精湛塑造技艺,其作品精美到讓世人叹为观止。
4 关于彩塑身份的探索
游览庙宇楼阁,人们关心的莫过于彩塑本尊是何方神圣,对于观音阁殿外这两尊彩塑的名称由来,是从当地旅游公众号及网络资料查询中笼统得知其为哼哈二将,观音阁的工作人员也称其为“哼哈二将”。
《中国佛教大观》中提及:“在以往的佛教寺庙前都会设有三个门,称之为‘三门’,所谓三门就是人生痛苦的入口,中间的被叫作空门,两边的是无相门和无作门,三个门都有远离尘俗的意思。而传说中的‘哼哈二将’一般就守在这三个门以里,通俗点被人们称为守卫佛门的两尊金刚神像。在《封神演义》中讲到,商周有两员大将,一个是陈奇,另一个是郑伦。其中郑伦是商纣王的督粮大将,昆仑山的度厄真人便是他的师傅,他从师傅那里学到了‘窍中二气’之法,此法只要鼻子一哼,便可以让对方魂飞魄散,正因此法,被人们称为‘哼将’。陈奇原先也是商朝的督粮官,他曾被高人传授一秘诀,此秘诀可练就体内一道黄气,只要张嘴一哈,就会有黄气喷涌而出,闻到的人当场毙命,因此神功被人们称为‘哈将’。二人一哼一哈,各显神威。天下太平后,姜子牙奉命归国封神,将他俩封为‘镇守西释山,宣布教化,保护法宝,是为哼哈二将之神’。”⑧就这样,哼哈二将计入了佛教的神灵队伍。哼哈二将虽然是《封神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但是既然作了佛教的护法神,就不能与佛教形象相差太远,于是匠人们就把他们设计成了佛教山门守护神的形象,享受人们的香火供奉,世俗称之为“哼哈二将”。
通过现场考察可以发现,位于西南方向的哈将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他额间的第三只眼,在现有记载中,罕有哈将为三只眼金刚,但殿外的彩塑确是三只眼,所以笔者初步对这两尊彩塑的身份提出了疑问并进行资料收集与考证。
通过资料收集,更加否认了两尊彩塑是哼哈二将的身份,发现他们的身份有以下两种可能。
4.1 佛教守护神——密迹金刚
如果非要往佛教山门守护上说,并且根据造像三只眼的特征,笔者在书籍中还真找到了一位三只眼的金刚守卫—密迹金刚。
然而归根结底哼哈二将都不是佛教里的守护神神祇,甚至在佛经中都找不到他们的名字,因为在佛教里,有专门的守护神—密迹金刚。在《秘藏记》中就可以找到关于密迹金刚作为守护神用来守护山门的记载。密迹金刚又称“密聚金刚”,是藏密格鲁派崇奉的五大本尊之一。之所以猜测这两尊彩塑其中之一可能是密迹金刚,是因为明代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虚构了哼哈二将,从而在民间信仰中逐渐取代了密迹金刚,也就是说陈奇的原型就是佛教中的密迹金刚。如此看来,与之相对的另一尊就很有可能是罗延金刚。密迹金刚是以通晓一切秘密事迹得名,是佛教守护山门的勇猛护法神。根据《金光明经》记载,密迹金刚是大鬼神王,他和五百夜叉原本都是大菩萨,为护持众生,保护佛法,才屈尊做了佛教的护法神。密迹金刚行动敏捷,在佛教的众护法神中以“迅捷”著称。《宝积经》中也有记载:“他常侍卫于佛陀身边,对佛陀忠心耿耿,佛陀对他也是十分的信任,常把一切秘密事物委托于他。”⑨《秘藏记》中从宗教意义上还说明了佛教山门立密迹金刚的缘由。之所以山门前要立金刚神像,是因为金刚即为智,智可以解除一切烦恼,就像金刚可以摧毁世间万物一样。
但是在《佛像鉴赏》中对密迹金刚的介绍却是这样的:“此金刚形象为双身,主尊身蓝色,象征佛教的最高真谛,有三头,三面颜色各异,居中蓝色,右边白色,左边为红色,表示慈悲和息灾降魔两种功德,每面都有三只眼睛,头顶有双金刚,与胜乐金刚相同,头冠由五个花瓣组成,象征五佛或者五个菩萨,有六只手臂,都持物。”⑩(图6)如果按照书中对密迹金刚的描述的话,那么观音阁殿外的彩塑极有可能就不是密迹金刚,所以就出现了另一种猜测。
4.2 道教灵官——王善、赵公明
4.2.1 灵官王善
在道教书籍中,对三只眼神灵的记载并不算多,其中就有这样一位:“武士像,顶盔御甲,面貌赤红,三目怒视,狰狞可怕。”k这段描写正是道教的王善灵官,他的身份像极了佛教中的韦陀将军,担当着保法护道、镇守宫观的责任。
道教的《三宝大有金书》记载:“‘五百灵官’相传真武大帝舍家入太和山修炼学道后,他的父亲思念儿子,派大臣率领五百士兵寻找他,劝他回朝,结果这五百个士兵追寻他到了太和山紫萧岩下,这些人全部追随真武大帝得道成仙,后被称为‘五百灵官’,而带领这五百位士兵的五位统帅就被称为‘五显灵官’,又被称为‘灵官大圣华光五大元帅’。”这五位里最出名的便是保护道教宫观的灵官王善。l
“五百灵官”由于数量众多,并不受世人的单独供奉,那么为什么在观音阁殿外却供奉着灵官王善呢,原因是灵官王善作为“五百灵官”之首,他的职责是保护道教宫观,所以他的雕像一般塑在道观内,自然而然就被世人铭记在心,甚至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高出了道教中众多地位重要的神灵。灵官王善在道教中被称为“豁落火车王灵官”,而且还成了雷部尊神,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将王善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文仲的手下,负责催云助雨的雷部二十四神之一“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在各类道教宫观记载中,王善最引人注目的也正是额上多出来的一只眼睛(图7)。
与其说观音阁殿外的两尊彩塑是哼哈二将或者密迹金刚,笔者更愿意将他向道教灵官靠拢。《中国道神》中提及:“灵官本为道教的神仙,是专门看护道观大门的,可有时却被佛教借去,充当寺院的守护神。如佛教圣地九华山金地藏肉身宝殿对面,即有一座灵官殿,原有王、马、赵三位灵官,即王灵官王善,马灵官华光,赵灵官赵公明。”m观音阁殿外除身份确认的韦陀将军像外,剩余的两尊是道教中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和真武大帝,而灵官王善正是他们的部下;并且观音阁殿外彩塑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宫观》中的灵官王善形象非常接近(图8),让人不得不推测此尊彩塑正是灵官王善。
在道教灵官中,还有一位也是三目灵官,称为马灵官,俗称“马王爷”。之所以在此认为哈将不是马灵官,原因在于《中国道神》中记载“马灵官生得白如雪”,而这尊彩塑面部肤色偏红。也有人认为马灵官即为王灵官,但证据不足。
4.2.2 灵官赵公明
与王善相对的另一尊彩塑的特征莫过于黑色的脸颊和脚下祥云柱旁俯卧的神兽。《中国道神》中对赵公明的描写是“生的黑如铁,坐下一猛虎”n。《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俗祀财神为赵公明,亦称赵元帅、赵玄坛。相传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精修此道,能驱雷役电,除瘟剪疟,祛病禳灾,买卖求财,使之宜利。神像为头戴铁盔,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o
为了进一步确定其肤色和祥云柱旁是否为老虎塑像,笔者找到了一些同时代的彩塑与彩绘范例,经比对发现其肤色与其他彩塑相比明显偏黑;其祥云柱旁的动物造型也应是老虎(图9、图10)。以上两点充分印证了“生得黑如铁,坐下一猛虎”这一说法。如果说前面一尊彩塑确定为灵官王善,那么这尊彩塑应该就是灵官赵公明。
灵官赵公明本应该是作为守护神而存在,且灵官中最为出名的是灵官王善,那么为什么匠人要在此塑赵公明像?经查阅资料发现,赵公明作为灵官,本应该是道教的守护神,早先是同王善一起作为真武大帝的护法灵官而出现,作用是“驱魔降妖”。然而他还有作为财神的记载。西汉书籍《淮南子》中讲他的身份为赵财神。成书于东汉时期的道教经典《典籍实录》记载:“上古时,天上现十日,尧命羿射九日。八日落入青城之内为鬼王,发病害人。唯一日幻化成人,骑黑虎,执银鞭,隐居蜀中,乃赵光明也。后天师张道陵让其守护丹室,丹成之后得一份,变化无穷,法力大增。天师又使其护玄坛,故以‘玄坛元帅’称之。”p此处“赵光明”与赵公明实则一人,他“骑黑虎,执银鞭”的形象以及给张天师守护丹室的情节,在其后的一些道教典籍里都能找到类似的描述。直到元明清时期,民间小说兴起,如明初王琎的《琅琊金石辑注》提道:“财神者,姓赵名朗,字公明,琅琊古来有之。”q书中直指赵公明即是财神。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更是详细地记载了赵公明为纣王效力和姜子牙大战的故事,后来被姜子牙的属下陆压散仙施法术而死。姜子牙灭商后,封赵公明为正一龙虎玄坛元帅,统帅四大仙官,主管迎祥纳福,正式成为财神。《封神演义》古往今来影响力甚大,由此赵公明的财神威名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在民间享有了很高的声誉。观音阁殿外彩塑是明代建造,所以这里的赵公明也许还有被当作财神供奉的因素。
综上所述,观音阁本为佛道合一,此尊黑面彩塑应是灵官赵公明,而他和灵官王善一同与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真武大帝在此出现便合情合理,他们的主要职责应该还是作为护法神而存在。
5 结语
碧岩寺观音阁殿外的彩塑整体上是明代遗作。彩塑在规模、数量以及工艺上都算得上同时期的彩塑精品,在佛教、道教人物造型上保留了大量寶贵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正是当时山西彩塑匠人们在创作与技艺上的才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整个观音阁殿内、外的彩塑数量之庞大,工艺之精美,让人们不得不为之叹服,令人拍手称绝。
关于哼哈二将的身份考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宗教信仰的变革。殿外这两尊彩塑究竟是哼哈二将还是灵官王善与赵公明,也许我们还需进一步翻阅史料才能确认。但历史就是如此有趣,在这座观音阁中还有太多存疑的地方,如十二臂彩塑的身份究竟是谁?为什么所有佛、道彩塑的背光都是山形背光?在观音阁彩塑背光上凸起的兽面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需要学者进一步调查研究。现如今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将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继承并发展下去,为后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能够查阅参考的资料甚少,所以在论文撰写中难免存有纰漏,在此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以为今后能更好地完善和改进。
注释
①庄子.南华经:逍遥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9:119-120.
②薛飞,王剑,常宁文,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119.
③王天然.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尧都区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25-27.
④薛飞,王剑,常宁文,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119-20.
⑤王天然.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尧都区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229-230.
⑥王天然.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尧都区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114-115.
⑦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⑧黄卓越.中国佛教大观[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1186.
⑨黄卓越.中国佛教大观[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1174.
⑩黄春和.佛像鉴赏[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299.
k张映勤.寺院·宫观·神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73.
l张映勤.寺院·宫观·神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75.
m马书田.中国道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73-174.
n马书田.中国道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56.
o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70.
p《典籍实录》为道教典籍,成书于汉代,据传为张天师门生所作,已失传,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提及此书,部分内容见于史料,上述内容见于学者唐德刚的《中国财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纲)》。
q王琎.琅琊金石辑注[M].[出版信息不详].
参考文献
[1]庄子.南华经·逍遥游[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9.
[2]张天师门生.典籍实录[M].[出版信息不详].
[3]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王琎.琅琊金石辑注[M].[出版信息不详].
[5]释明河.补续高僧传[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3.
[6]薛飞,王剑,常宁文,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7]黄卓越.中国佛教大观[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8]张映勤.寺院·宫观·神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9]黄春和.佛像鉴赏[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10]马书田.中国道神[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1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70.
[12]王天然.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尧都区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
[13]王映臻.临汾佛教史料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4]李东洪.临汾名胜[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15]唐德刚.中国财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纲)[M].[出版信息不详].
[16]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7]顾伟康.论中国民俗佛教[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3):73-83.
[18]金维诺.论山西佛教彩塑[J].佛教文化,1991(3):62-67.
[19]谢路军.论山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70-75.
[20]梁惠倩.臨汾地区明代佛教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21]刘红燕.临汾地区清代佛教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8.
[22]薛达,张雁玲.姑射山风景名胜区综合评价[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1):72-73.
[23]曾昭东,王昊.山西寺观彩塑断代的几点认识[J].文物天地,2018(7):72-75.
[24]崔良斌.财神赵公明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67-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