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时间:2024-05-20

木拉提·司马义

摘 要: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存,其历史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特点尤为突出,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但随着时间推移,在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文物很容易发生病害,此时就需要对珍贵文物做好保护和修复工作。文章立足于实际,首先分析了文物的特点和影响文物保護的相关因素,之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现存问题、主要内容、具体方法,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助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19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缔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博物馆做好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突出民族个性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振兴、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地域形象、加强文化软实力、改善民生的必经之路。

1 关于文物的特点

第一,珍贵性。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珍贵性可见一斑。文物是历史的遗留,虽然整体数量不少,但由于文物种类特别多,某些文物的总数相当有限,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文物珍贵性和稀缺性特点赋予了文物较高的价值,因此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要慎重选择。

第二,繁杂性。文物经过时代沧桑巨变仍留存至今,其包含了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自然、社会实践,文物时代不同,质地也各不相同,即便某些文物的时代和质地以及作用一样,但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由于不同文物保存条件和保存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不同文物病害发展速度也有明显差异。文物繁杂性特点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难度增加,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案。因此,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技术体系很大,技术针对性强,但通用性弱。

2 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2.1 环境与设施问题

金属文物、纸质文物等对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甚是敏感,要想维持文物原貌且长久流传,就一定要按照文物特点精准控制保存环境。但是,很多博物馆的设施不齐全,工作侧重点放在了文物展示、文物交流等方面,对于文物分类保护和存储空间完善不够重视,最终造成文物保存环境不达标,频繁出现文物腐蚀、损坏等情况,使文物价值严重受损。在文物陈列和文物展示等方面,很多陈列柜粗制滥造,密封性不良,且有的材料会释放出腐蚀性物质,这会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还有就是有的博物馆库房条件差,没有配备相应的温湿度监控、调节设备,或是文物出入库期间未有效分析存储环境,造成库房文物胡乱摆放,这些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小的损害。

2.2 工作人员专业性有待提升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机构,有着文物典藏和文物展示以及文物科研等职能,其要进行文物征集和保管,同时还要兼顾文物鉴定和分类、归档,还会涉及一系列的陈列展示及学术研讨等工作。所以博物馆不但要配备专业的日常巡查员和管理员,还要建立起一个专业化的文物鉴定队伍,如此才能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从现状来看,一些规模不大的基层博物馆,因为与自身馆藏文物相匹配的文物研究人员、文物鉴定人员及文物修复人员十分匮乏,导致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只拘泥在文物征集、保管及展示层面,无法再进行进一步的推进。

2.3 技术应用不到位

现在,很多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因循守旧,技术应用方面做得不到位。有些博物馆将文物保护工作和防范自然灾害、人为损害等工作同等看待,普遍重视监管,并没有对文物状况进行合理评估,难以发现文物老化和变质问题。若是不能及时修复就会让文物的受损程度持续加重,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就是博物馆信息技术应用也不到位,普遍重视安保工作和消防工作,视频监控系统和消防预警系统一应俱全,但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均有待改进。

3 影响文物保护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温度

无论是纤维材质、竹木材质,还是金属材质的文物,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文物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当前较为可行的操作方案就是将文物保存环境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最好达到恒温,防止热胀冷缩情况发生。

3.2 湿度

湿度多源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室内空调有加湿和除湿的作用,空调温度设置要依据文物材质而定,恒温即为理想状态。对于易腐蚀金属文物,相对湿度要控制在40%以下;陶瓷类文物适合的相对湿度为50%以下;纤维类文物的相对湿度要控制在55%左右;竹木家具类文物相对湿度要控制在50%~60%。

3.3 照度

所谓照度,指的是文物展示、保存环境中的灯光设置标准。为了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金属类文物和陶瓷类文物以≤300勒克斯最为适宜,竹木家具材质文物的照度标准是≤150勒克斯,纤维类文物脆弱不堪,要严格控制其照度,应保持≤50勒克斯,如此才能防止该类文物老化。

3.4 微尘

微尘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粒子、液态粒子,飞灰和放射性元素以及公害污染源等均是微尘的主要成分,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该类病害无法设防,所以要选用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即净化和隔离,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全面监控和持续管理,最大限度地让文物可以规避污染源。

3.5 辐射光源

阳光和人工光都属于电磁波,波长较短,并且还有粒子性特点。红、紫外线长时间照射会严重破坏文物内部分子结构,继而使文物出现老化、褪色的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最为便捷的优化方法就是将亚克力材质隔板置于光源和文物之间,防止文物被光源直接照射,如此便可有效防止文物辐射损伤。

4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内容

4.1 保护

第一,抢救性保护。我们通常所说的抢救性保护,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对文物实施临时抢救,继而保护文物的完整性以及其历史价值。抢救性保护工作具备突发性特点,一般应用在已遭受自然因素侵袭或人为破坏的文物保护上。由于是突发状况,并且文物损伤颇为严重,所以进行文物抢救性保护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如此才能提升文物保护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完整性。

第二,预防性保护。所谓预防性维护,指的是尽量少的对文物实体进行操作,根据文物所处环境特点去建立一个良好的保存空间,从而实现对文物的长久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核心目的便是预防,也就是间接性保护。随着时间流逝,文物会因受到周围环境和温度、湿度的影响而发生变质,所以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人为操作、技术介入等来延长文物保存时间,不仅仅要保障文物完整性,还要尽可能减少时间因素、环境因素等对文物造成的影响,让文物不变形、不变质。

第三,现场保护。有些文物因特殊原因不能移动或是难以移动,这时博物馆通常会进行现场保护,这种方法常用在出土现场、古建筑、石窟等场所中,旨在让难以移动的文物、无法移动的文物完好无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防止人为破坏,并要侧重考虑环境变化,博物馆要委派专业人员做好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文物不受损害。

第四,实验室保护。实验室维护指的是文物出土后被送往考古实验室,使用相关器材和技术等对文物实施检查、分析和研究,在一系列分析、研究后,按照最终检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因为实验室中进行文物维护时会涉及各类学科知识,所有工作者都要在实验室中作业,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合理使用实验设备全面分析文物属性、病害情况,并合理控制周围环境、温度以及湿度,从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让文物得以长时间保存。

4.2 修复

第一,考古修复。考古修复指的是对出土文物展开修复,主要对象是陶瓷类文物,最为常见的就是黏合缺口和填补缺口,若是瓷器整体受损颇为严重,那么就要对该文物整体予以加固修复,从而保障文物在后续的考古研究中发挥作用。考古研究工作结束后,专项负责人会以科学标准语言和阐述方式等,以报告的形式做结论,之后才能进入存储和展示等程序。

第二,展览馆修复。须知,展览馆是展品展出的主要场所,展览馆共包含了收藏、传播、修复三大职能:第一职能指的就是有效保存文物;第二职能就是通过文物展示,在展示期间展示藏品,让受众了解文物价值和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以达到历史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效果;第三职能是前两项职能得以顺利履行的基础,因为只有修复能力过硬,才能让文物顺利展出。展览馆一定要用先进的保存设备和技术去保存文物,加強文物修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物修复效果,向世人展示文物的真实样貌。

第三,传统修复。传统修复工作就是全面复原文物,保障文物完整性,复原人员通过传统技艺,掩盖文物瑕疵之处,并且进行再造加工处理,尽可能让文物在修复后恢复原貌。传统修复多见于古代字画的修复。

5 优化博物馆文物保护状况的具体办法

5.1 团队建设

要想让那些稀有文物维持原貌且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博物馆就务必针对馆藏属性进行专业化团队建设。

第一,聘请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在文物出现损坏迹象时第一时间进行评估,之后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让文物始终保持原貌。

第二,优化人才体系,引入文物保管专业人员以及文物鉴定专业人员,完善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流程,帮助博物馆不断创新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满足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需求,为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第三,引进博物馆管理、运营方面的人才,掌握当代博物馆运行理念,并对服务模式进行整改,由此才能提升博物馆的对外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的文物展示活动策划和科研活动组织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保障文物安全。

5.2 软硬件建设

现在,博物馆的运营深受经费和管理思维的限制,造成文物保护和修复效果不佳,相关检测、控制设备配备不齐全,技术也不先进。每一件文物都珍贵无比、不可再生,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竭尽所能给予经济支持、政策支持,让博物馆可以按照馆藏文物保护标准不断升级馆内软硬件设施。博物馆还要和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积极组织文物展示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等,从而吸纳外界资金和赞助,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创作有利条件。

5.3 信息化建设

第一,文物档案数字化建设,使用物联网等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精准定位,随时观察藏品具体情况,不断强化文物管理工作。

第二,使用VR和AR等先进技术改变博物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制作主题宣传片,让受众处在虚拟现实环境中领略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文物频繁运输时被损坏的可能,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时期受众的观览需求。

第三,灵活应用3D打印技术和软件建模技术等,对文物进行复制,并且完善文物修复技术方案,以技术去助力文物修复,大幅度减少文物研究、文物修复和文物展示的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的损害。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核心目标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如此才能体现出文物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总书记指出:要让那些藏于禁宫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书籍内的文字全都“活”起来。这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做好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培养国民家国情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莹.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134-135.

[2]焦奕然.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研究[J].中文信息,2020(2):252-252.

[3]郭传敏.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分析与完善途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249-250.

[4]吴茜,肖晏夏.论信息时代下完善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的分析研究[J].文物世界,2019(1):74-76.

[5]王静.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及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7):134-135.

sdjzdx2022032313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