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证经亦证史

时间:2024-05-20

鲁树人

摘 要:孙文楷活跃在金石重地青州,家财多用来藏购古器,以致晚景凄凉。他曾参与编撰《益都县图志》《山东通志》,著有《木庵古陶文释》和《稽庵古印笺》。文章旨在通过总结《稽庵古印笺》所收录辑佚印谱的特点来分析孙文楷金石收藏的情况以及他的收藏与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孙文楷;《稽庵古印笺》;金石收藏;陈介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47

1 孙文楷其人

山东,本是金石学重地,学养氛围浓,清中后期曾出过陈介祺,高庆龄、高鸿裁父子以及王玮庆、王锡棨、王绪祖祖孙三代等金石收藏家,同时也带动金石学研究的长足进步。与陈介祺交好的孙文楷同样是位喜好收藏金石钤印的藏家,也被誉为山东青州金石研究集大成者。孙文楷,字模卿,号稽庵,工诗文,虽中举但仕途不顺,绝意仕途后潜心著述、金石收藏。《清史稿》将孙文楷列入《忠义传》中,记载孙文楷是:“潜心著述,尤精金石之学,以收藏贫其家,力耕自养,恒屡岁不人城市。”晚年仰药自尽,世人称孙是殉国,临死前嘱托儿子“吾行吾所安耳,毋谓我死节也”①。

孙文楷金石收藏的种类很丰富,包括甲骨、钱币、印玺、封泥、造像、摩崖碑刻题拓等,时人又将孙文楷与陈介祺比肩,孙的藏品种类较多也都是珍品,但缺少大器、重器。孙文楷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金石学研究与治印方面。作为孙文楷的后辈、好友王献堂赞孙文楷的《木庵古陶文释》为“前此治齐鲁陶器文字专释成书者,殆以木庵为第一人矣!”诚然孙文楷确实是早期收藏、研究陶文、甲骨的人,在中国金石史上有开创意义,但对于“第一人”的定位未免偏颇,因为当时收藏研究陶文、甲骨的还有山东一带包括陈介祺在内的金石收藏家。

孙文楷考据之功也很了得,他曾批注《古泉汇》,纠谬误。王献堂对此肯定道:“非于此学三折肱者不能道也。”孙文楷也是以金石文字证史的实践者,他在编《益都县图志》时,独撰《金石》《艺文》二志;编《山东通志》时,对《金石志》多有添补增益,他还利用金石资料补正了两者的《职官志》。他还勘校了段松苓的《山左碑目》《益都金石记》。另外他还著有《古钱谱》《齐鲁古印粹》《鉴斋秦汉印存》《木盦印存》《老学斋文集》2卷、《今吾吟草》4卷、《适野集》《一笑集》等。

孙文楷的从弟孙文瀾、儿子孙延宾也都精于金石收藏。孙文澜与孙文楷合纂有《古陶文释》,孙文楷在弥留之际将一批自藏的甲骨交托给孙文澜,因为有人曾质疑这批甲骨的真伪,20世纪70年代学者胡厚宣作有《临淄孙氏旧藏甲骨文字考辨》一文,专门论证孙家的这批甲骨,得出的结论是这批甲骨多为少见的精品。

孙文楷主要活跃在山东境内,其交游大多为山东境内人。与孙文楷交往甚密的当属陈介祺,两人不时有书信往来,经常交流收藏心得,陈介祺“每得一器,辄拓请考订”,光绪年间陈介祺给孙文楷的书信中写道:“求古人文法,必多见金文拓本始得。参互考证者,必以经文为本,以吉金为例,以上下文意为定,以《说文》为阶。舍《说文》今日无从识古字,舍吉金今日无从正《说文》、补《说文》也。”在陆明君的《簠斋研究》中还记有陈介祺与孙文楷探讨“铸子叔黑颐簠”书信。孙文楷的《稽庵古印笺》是陈介祺作序,他在书中也经常提到陈介祺,比如藏品“三代官玺”的“封楚”有记“陈寿卿年丈云,古朱文以细而笔画密者为佳”。王献堂比孙文楷出生略晚,两人是忘年之交。王献堂与孙文楷有“托孤”之谊,在孙文楷过世后,其一批精良的藏品经从弟孙文澜之手交由王献堂保管。孙文楷还藏有一方“公孙弘印”就是从潍县当地的一位名为李君的好友手里得来。

2 《稽庵古印笺》解析

《稽庵古印笺》是孙文楷将收藏的古印进行钤印考释结集成册,“凡印文之声音文字、姓氏事实以及形制镌刻”②,王献堂赞印笺是“精邃之言”。笔者讨论的是胶西柯氏藏本的《稽庵古印笺》。前语中有赵宏总序、提要、孙文澜谨识、黄曾源撰序、陈介祺二识记、孙文楷自序,内容涉及制印谱、成书过程和原因等。书后有孙文楷跋,跋中有古陶文补足钟鼎文中古人精神所寄的内涵,《稽庵古印笺》再版有增改、后补内容。

《稽庵古印笺》四卷共收录423方玺印。上至三代官印下至元押,其中汉印占比最多,因为相对于古玺来说孙文楷更容易得到汉印,其中不免孙文楷个人喜好倾向因素的影响。《稽庵古印笺》的分类也是一大特色,其分类特别细致,按时代、形制等共分有28类,如秦半通印、秦阜将唯印、汉长广令印等。在孙文楷之前,古人对于印谱、印笺的著录集册虽有考释,但鲜有分类。这种分类方式与陈介祺的《簠斋印集》、黄宾虹的《集古玺印存》分类的方式类似。孙氏后人称孙文楷的收藏章大部分被黄宾虹求购,所以黄宾虹在金石收藏方面或多或少会受到孙文楷的影响。

印笺中最大的特色是记印章的识读内容,并皓首穷经地加以考释,但在此之前印谱多不记这些内容。印笺序中明言印笺的作用就是证史补缺、校正古文、促进以后篆刻艺术发展,印笺中还记有钤印的出处,显示多为山东境内,还有读章方式以及钤印材质、形制等。

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记“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补史之阙”。《稽庵古印笺》也贯穿了这个理念。在印笺中记有诸多姓氏,在凡例中写“私印中冷姓颇多”以补足姓苑,印笺中还有对“女子印”的刊误,通过“栾启封”补足齐地栾氏印,说明了《稽庵古印笺》证史补缺的考古学意义。

在校正古文方面,如作品“鸣闻启玺”中“鸟”字,根据启字加口这一特征说明这是周朝末期的古玺。还有作品秦私印“督光”中的“督”字与秦汉时期的风格不同,但与《吉金斋》谱中“父督尉印”中的“督”字相同。三代官私字体篆法参照石鼓文,如作品三代私玺“同心”,对古文的校正说明《稽庵古印笺》有文字学意义。

印笺考释十分具体,比如这枚三代私玺里的“吉”字印,朱文“吉”字的“士”没有贯穿到底,印章四角各有一朱文圆点装饰,他记为“四隅有粟纹”,是常见的吉语印,“壇山石刻及鄦子钟此三代吉祥语印也”。通常“吉”字印有类似这个写法的钤印,但用圆点装饰的不多,不过古玺印中的装饰手法多样,这枚三代吉语印用圆点装饰就再正常不过了。孙文楷在考释钤印时还旁征博引,在三代私玺中有几个“同心”印,其中有引《易经》、诗文等句以证“同心”有“同心同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内涵。

3 印外求印

青州市博物馆藏有孙文楷所治印章多枚。在制成印章的时候与印文相映生辉极具欣赏价值。孙文楷治印中有一方青州本地产红丝石,青州及临近地区没有任何外来名石名材,甚至于柱础残石都曾用来治印,对此孙文楷都在边款中一一注明。比如这个“瑶琴一曲来薰风”印,边款是“余以柱础残石作印十方,此其一也。文楷。丁酉文楷作。”由此可见孙文楷淡泊、坦率的性格。孙文楷治印常用的并不是寿山一类的材料,而是淄河特有的淄石,淄石纹理独特“或如鸡血,或如凝脂,或如翠羽,或如点漆,或如山水人物,往往引人入胜”③。印文或为大篆,或为小篆,或为陶文,或为鸟虫,古色古香。孙文楷治印有时会以诗文、考释题记作为边款,让印章整体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

孙文楷的收藏喜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他的治印创作。起初他在创作的时候摹古、仿古、遵循古制。孙文楷的作品中不乏其自言仿高古作品,如“花阴深处”(图1)是集石鼓文,“益都老乡”边款是仿秦官印,“书画禅”(图2)边款仿汉凿文(图3),“匋生”(图4)边款仿半通。他不遗余力地创作高古风格的集字作品和仿作,还曾完全临摹一方陶文,由此可见他在形式上偏好高古风格。孙文楷也常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刻。孙文楷在《稽庵古印笺》一书后跋文表達,这不仅是创作上的追求,也是他对精神所寄的追求。

他治印时印文、边款内容在格调上往往一致,还有一批含有文人风骨题材的印章,搭配相应的边款诗,而这些正和他诗文中表达出的高尚文人精神所契合,究其原因除了艺术内容的一致性外,孙文楷的个人品性是根本。孙文楷边款诗多是自作诗,涉及内容广泛,有的边款诗与印章内容相联系,有的则是考释文字,还有的只为抒情,与印文内容无关。边款诗在刻制时有深有浅,随石而刻,甚至还会随石形状、纹理直接刻出一幅画作。

比如印章“取涉其言”,孙文楷巧借淄石形状在侧面刻出了蝉和柳叶的样子,惟妙惟肖,十分可爱。该印章的边款很多,其中第一处边款印文是“用龟甲文,涉字用格伯簋。乙巳柳泉孙文楷改刻”,格伯簋据《攈古录金文》中记是青州一带所出的西周青铜器。印章第二处边款是“自汲清泉自煮茶,雕虫篆刻作生涯。小园镇日无人到,开尽墙头野菊花。丁酉文楷作”,以此表达出孙文楷居所虽无人问津,但自己安于创作悠游自在的心境,这与印文的内容相呼应,体现出文人闲适慎独的态度。印章的第三处边款是“顶面有山川、人物、明月、飞鹊,其孟德之横槊乎?抑东坡赤壁之游乎?戊戌添刻蝉柳并此款。木山”。第三处边款记录的年份晚于前两处,“木山”是孙文楷别字,有时作“穆山”。

在孙文楷的印章中还有一类仿陶文创作的印章,比如其中的一枚“陈万卷傲百城”印,其一处边款记“仿陶器文。乙巳春孙文楷仿古于文石轩”,另一处边款记印章上的“城”字在《说文》中是古“郭”字,在汉简中同古文“庸”字一样。另外,印文中“陈”下有个“土”字,这是战国时期齐国陶文的特点。

孙文楷的一众闲章多是以田园、归隐、自在的日常生活为主的题材。比如表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弄泉、刻石、煮茗、看花”朱文篆书印;他醉心书画刻石,刻有“笔墨精良人生一乐”朱文篆书印;对于命运的不公,孙文楷也不曾自暴自弃,刻有“安之若命从吾所好”白文印;他还有对于神隐的期待,刻有“云中白鹤”印。孙文楷刀法循古,看似随意,但印文效果端庄。他以刀为笔,刻出了颠沛的生活,用印文展示自己的文人风骨,将精神世界物化在印章上面。

4 结语

孙文楷收藏章十分丰富,对于考释印文具体而微,在治印方面秉持印外求印的创作方式,充分利用其收藏的印章,在遵循古制的基础上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后人称孙文楷是“一介穷儒,痴心收藏”。即便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他还能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耗尽家财将颠沛流离的古玺钤印收藏起来,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最后一丝心血,这样的大家值得后人铭记!

注释

①赵尔巽.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六:列传二百八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

②孙文楷.稽庵古印笺:序[M].保铸山房钤印本.

③孙文楷.孙氏印谱:自序[M].[其他信息不详].

sdjzdx2022032313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