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20

孙红秀

摘 要: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开展对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工作对于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念,以山东沿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研究抓手,梳理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况及保护进展,用管理学SWOT分析法对非遗廊道建设进行多维度剖析,并试图从ST、SO、WO、WT四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设建议,以期为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资源开发、有效保护传承与活态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SWOT分析;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53

黄河滋养了中华文明,在山东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齐文化、鲁文化、泰山文化、泉水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山东黄河文化,成为山东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会议提到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进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是抢救性保护沿黄非遗的有效途径,对于挽救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传承人、赓续黄河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遗产廊道概念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旨在尝试保护大型线性文化景观,是“线性的遗产区域保护形式”①,经多年不断地实践、完善和发展,促进了美国本土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在开展一些类似的线性遗产区域研究,但相关理论研究还尚未成熟。“中国目前还缺乏对遗产廊道概念严格完整的认识,也缺乏相应的遗产保护的法规和体制”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更是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本文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括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来的,以线串点成面,集合非遗节点保护之力,以有利于实现非遗有效保护与活态利用为目的的聚而合、强而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性保护区域。

2 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概况及保护进展

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即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连起来的山东沿黄河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九曲黄河,在山东境内蜿蜒千里,自西向东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最后抵达东营,汇入渤海。具体到县级市(区)分别经过东明县、菏泽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梁山县、东平县、东阿县、平阴县、长清区、齐河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济阳区、章丘区、邹平市、惠民县、高青县、滨州滨城区、博兴县、利津县、东营区,最后在垦利区汇入渤海。

山东沿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世界遗产名录》中我国目前入选了55项,黄河流域的世界遗产有19处,山东沿黄河流域就有两处,即泰山和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扩展名录(共五批)中涉及山东沿黄县市共计52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錄和扩展名录(共四批)中涉及山东沿黄县市共计146项。

为做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工作,山东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高度重视,做出了诸多努力:2020年制定了《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和《2020年山东省黄河非遗行动计划》;在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支持济南等沿黄城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

3 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的SWOT分析

为更全面、系统、准确把握廊道建设的方向,更好地为廊道建设建言献策,本文采用管理学SWOT分析法对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如下。

3.1 优势(Strengths)方面

3.1.1 廊道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涵盖项目类别全

山东沿黄县市的国家级、省级四批非遗名录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1个大的项目类别,共计198项。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中适合开发展示的,极具观赏价值和体验性的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等数量可观。

3.1.2 地域特色浓厚

曲艺类的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花鼓,传统音乐中的山东古筝乐,传统戏剧中的山东梆子、吕剧,传统技艺中的鲁锦织造技艺等,都起源于齐鲁大地,具有浓厚的山东地方特色。例如,山东大鼓发源于鲁北、冀南一带的农村,为中国北方最早的鼓曲形式,原名“犁铧大鼓”,因其最初用耕地的犁铧碎片伴奏而得名。刘鹗《老残游记》加以美化,据其谐音改称为“梨花大鼓”,从业艺人叫作“唱梨花片的”。1920年前后,梨花大鼓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因其“所唱皆山东土调”“唱者皆山东产”而通称为“山东大鼓”。③

3.2 劣势(Weaknesses)方面

3.2.1 忽视整体开发,缺少有效联动

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地理和时间跨度长,流经山东九市,每个城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多局限于自身个体保护,忽视了整体开发,更缺少有效联动、深入合作。容易存在资源开发单一、部分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项目之间联系不紧密、知名度不高、缺少黄河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等问题。

3.2.2 经济基础差,廊道建设工作被动

廊道地区经济基础较差,“据统计,山东黄河段的滩区面积大约有1702平方公里,耕地180多万亩,所涉人口大约有60多万人。这些地方一直是山东省自然条件最为恶劣,基础设施最差,生活最艰苦的区域之一,也是山东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④。由于沿黄地区经济基础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建设缺少资金,非遗廊道建设需要借助外界的如社会、政府各方面资金的帮扶,工作开展存在被动性。

3.3 机会(Opportunities)方面

3.3.1 国家高度重视

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沿黄地区社会记忆、集体记忆、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的生动体现,其保护传承工作的进展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黄河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3.3.2 科技发展赋能

时代发展让云计算、5G技术的应用更加普及,“互联网+”赋予传统更多的创新展示形式,非遗传承保护得以搭上新时代的高速列车。科技发展非遗、繁荣非遗廊道建设成为非遗保护事业下一步的新径、捷径,更是其必由之路。在此时积极开展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正当其时,我们应该积极把握、借助科技力量,趁势而为。

3.4 威胁(Threats)方面

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生存状况堪忧。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日益遭受着侵蚀和破坏,山东沿黄非遗项目生存状况艰难,像“长清落子等表演艺术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在苦苦支撑,随着某些传承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和技艺也随之消失”⑤。菏泽莺歌柳书素有民间曲艺“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目前“已基本没有了演出市场,处于濒危消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⑥。抢救性保护虽然在非遗保护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受各种因素冲击、影响,非遗消失的速度、生存状况对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构成威胁。

4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的建议

4.1 ST组合方面:政府主导,协调各方,积极引领,有序推进廊道建设

山东沿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涉及多个县市、多种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务必坚持规划先行,优化顶层设计,做好廊道的功能定位、开发方向,确实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政策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和境况。尤其要积极发挥济南作为文化名城、泉水文化发生地、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有序联动各县市,有规划、有安排,带动整个廊道建设有序推进。

4.2 SO组合方面:与时俱进,创新形式,盘活资源,重新焕发不竭生机

积极利用“互联网+”,积极培育、挖掘、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5G、AI等手段,打造符合现代大众审美需求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成果,积极探索数字化非遗保护形式,实现数字化技术和非遗资源的深度融合,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积极打造沉浸式非遗展示区和体验区,让非遗活起来,贴近民众生活。帮助非遗项目从业者丰富传统非遗项目的产品品种,借助特定节日、习俗等形式,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4.3 WO组合方面:深入挖掘,产业融合,强化赋能,文化经济相得益彰

黄河文化承载着齐鲁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記,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作为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产业融合,转化为脱贫生产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非遗产品深加工等形式,促进非遗活态保护的同时将精神文化成果积极转化成经济发展成果,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振、共鸣,带动当地居民居家就业、增加收入,切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方面作用的发挥。

4.4 WT组合方面:因地制宜、良性竞争、多元一体,实现廊道和谐共荣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具有地理上不可分割的线性属性,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县市的某些范围存在小范围的重合和相似性,因此,非遗廊道建设必须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顶层规划,因地制宜,重点开发,聚焦亮点,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构建沿黄区域一体化的竞争合作系统,从源头上避免同质化项目或产品的内部恶性竞争,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打造沿黄各地多元和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生系统,促进非遗廊道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谋划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承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沿黄地区社会记忆、集体记忆、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的生动体现,其保护传承工作的进展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山东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将传统的非遗保护由点、面的形式改为线性,有利于提升非遗保护力度,发挥整体保护、有效规划、全方面关注的作用,有利于更好传承黄河文化、赓续文化血脉。

注释

①王肖宇.清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6.

②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8.

③李宗伟.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一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252.

④马德辉,段同苑.山东黄河时空大数据中心研究与构建[C]//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2020年(第八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北京: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2020:5.

⑤王云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立档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2):62.

⑥李梦华.菏泽曲艺的“活化石”—莺歌柳书[J].曲艺,2020(10):47.

sdjzdx2022032313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