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娜仁高娃
摘 要:我国是鹿类动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从考古发现来看,从先秦时期以来,鹿在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了很多很重要的角色。新疆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发现的以“鹿”为形象的文化遗存很多,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意向表达,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鹿;形象;意义;功能
早在先秦时期,鹿就与原始族群的社会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以特定的形象出现在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中,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鹿文化。从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最早在《山海经》中有“其兽多麋鹿”的记载,《诗经·小雅·鹿鸣》中也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兽之所同,麀鹿麌麌”等优美语句;很多流传至今的神话也有不少与神鹿有关,其内容或唯美或壮丽。随着时间的推移,鹿的形象以不同物质为载体,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岩画上、陶器上、木器上、青铜器上、金器上都有鹿的形象,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涵各异,但是无论是什么时间,无论是什么形态,鹿的形象代表的更多的是吉祥,是美。
考古发现表明,动物鹿的形象在新疆各地的历史遗迹都有发现。对古代一些民族或部族來说,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动物,出现于他们的政治、宗教、文化生活中,并见诸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遗存当中。①鹿崇拜作为从远古时期开始有的一种自然崇拜意识,因受到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变和发展着。“不同气候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②因此,各地在不同时期也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艺术创作。人们鹿崇拜意识的演变和发展,表现在以鹿为元素的岩画、鹿石、佩饰、壁画中,内容非常丰富,鹿的形态可谓是千姿百态。可见人们是把鹿当作吉祥的正面形象来进行崇拜,并赋予了它强大的功能,有些功能甚至保留至今。
新疆各地发现的鹿形象的文化遗存中,时代较早的是岩画和鹿石。我国是世界上岩画最多的国家之一,新疆又是我国岩画最多的省区③,尤其是北疆阿勒泰、伊犁、塔城等地区的岩画以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保存较好著称,其中动物题材、狩猎题材和生殖崇拜题材的岩画居多。这些地区的岩画中以鹿为题材的岩画占很大篇幅。苏北海先生认为新疆岩画中鹿的种类大致有梅花鹿、麋鹿、驼鹿、驯鹿等④,它们线条流畅,体态优美,姿态各异,有的做仰望天空状,有的做奔跑状,有的则悠闲漫步,有的似乎已温柔入眠,有的两两依偎,有的被猎手追赶做四处逃散状。它们的种类从鹿角的形态上可以直接辨认,但无论是哪一种鹿,鹿角都描绘得大而有力,雄壮不失美丽。鹿纹岩画的主要题材有群鹿岩画、单鹿岩画和与其他动物一起出现的狩猎或游牧岩画。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鹿的性情、生活习性和种类等都有了比较精准的认识。但很多鹿纹岩画有一个共性,就是作者将鹿的体型描绘得比猎手要高大许多,似乎有些比例失调。阿勒泰、塔城等地区冬季很长也非常严寒,人们猎得的动物体型大就意味着肉多,猎物越多人们的温饱就越有保障,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作者将鹿的体型画得庞大些。在自然环境恶劣、食物短缺的时代,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对食物的敬畏之情。这个敬畏之情和对温饱的渴望,促使人们自发地将心中的希望描绘在岩石上,作为一种崇拜方式去表达。人们甚至将有些鹿的生殖器描绘得很突出,表明人们对鹿的力量和繁殖力有了很浓郁的精神向往和崇拜。此外,鹿这种健壮而温顺的动物很容易得到人们精神上的崇拜,从发现岩画的组合可以推断鹿与早期部族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都有很大的关联(图1、图2)。
除了岩画以外,鹿石也是先秦时期北方草原出现的重要的文化遗存。《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对鹿石概念的界定是:“一般认为是经过人工敲凿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种碑状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图案而得名。”鹿石主要分布在亚欧草原一带。①鹿石一般呈刀形或长方柱形,雕刻着风格化鹿纹或自然写实状鹿纹,另有野兽纹、武器纹和少量人面纹等。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恰尔格尔的1号鹿石(图3)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恰尔格尔的1号鹿石通高317厘米,最宽的面宽约40厘米,形状呈刀形,截面呈五边形,最宽面的上部有一圆,鹿石上的圆与鹿纹由一圈连续的点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两侧和前面共有十几只排列整齐的鸟嘴鹿纹形象。这些鹿纹图案线条流畅,非常精美,保存也很完好。恰尔格尔的1号鹿石雄伟壮观,是至今发现的最高和最精美的一通鹿石。除了恰尔格尔的1号鹿石这类典型鹿石以外,还有一些雕刻有马、牛、野猪、狼、虎、豹、鸟类等动物纹样以及三角、平行线、曲线、斜线等几何图形的非典型鹿石,时代基本为青铜时代。苏联学者沃尔科夫认为:“鹿石上的鹿形之所以与太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是因为在多数场合下表示鹿朝着太阳的圆圈奔去,第二是因为据神话学和民族学材料,鹿是与太阳崇拜有直接关系的动物,这些是不容怀疑的。”有的学者还认为,鹿石及其图像“反映了早期猎人的天文知识和天道观念”②。也有学者认为鹿石应该是动物崇拜现象的物化表现,鹿石上鹿嘴常呈现类似水鸟的尖喙状,此种鸟喙造型的鹿,被认为具有引领死者灵魂脱离肉身抵达天堂的神力。③
动物纹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在我国北方地带及欧亚草原地带常见的一种器物装饰。④鹿纹形象的文物出土很多,质地以青铜、金、木等为主,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吐鲁番洋海墓地、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墓地等均有出土。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时代为距今3000~2000年,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金器和金饰件,尤其是动物造型的金饰件是东塔勒德墓群出土的金器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以制作精美、造型真实生动而著称。回首金鹿饰件(图4)就是其中最精致的一件。它以金箔剪錾成回头卧鹿的形象,四肢自然屈卧,鹿首优雅回望,鹿角形状与一些鹿石中的几乎相同,这与古代游牧民族对鹿的崇拜一脉相承。此外,该墓地出土的虎逐鹿错金铁泡(图5),直径4厘米,做工非常精湛,表面错金有虎追鹿的形态,栩栩如生。由于鹿具有体态优美、性情温和、迅捷灵敏的特性,又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被古人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动物,进而将其视为部落图腾。吐鲁番盆地的洋海墓地发掘墓葬600余座,时代距今3300~2200年,出土随葬品非常丰富,主要以陶器和木器为主,尤其是木器,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是皮具、毛纺织品、铜器、铁器、骨角器、金银器、粮食作物、海贝、草编器、毡制品、石器、毛纺织品和服饰等。洋海墓地出土随葬品的动物纹装饰风格最具特征。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桶大多为深腹桶,制作工艺基本是将木柱掏成桶状后安装圆平底,并且桶身会雕刻精美的动物图案纹样,如北山羊、马、狼、虎、狗、鹿、骆驼、野猪等,雕刻技法基本相同,每个动物都被雕刻得非常写实。刻鹿纹木桶(图6)就是其中的珍品。这件木桶外侧雕刻着一只卧鹿,简简单单几笔,却将鹿的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鹿角,雕刻得非常雄壮美丽,折射出当时人们对鹿这种动物的认识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刻的程度。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群是新疆地区先秦时期的重要墓群,时代距今约3000~2200年。墓地面积约25平方千米,多为家族丛葬,出土了干尸、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皮革制品、角质品和毛织物等,内涵丰富。著名的狼羊纹木盒、羊鹿纹木桶等均出自这里。羊鹿纹木桶(图7)桶身也是用整块圆木掏挖凿刻而成,底部为独立安装。桶外壁涂满黑漆后雕刻了羊和鹿纹,雕刻手法非常娴熟。从其展开图(图7)可以将鹿纹和羊纹看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大角鹿的形象非常写实。如果说以上几件文物所展现的是平面的鹿纹形象的话,那么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墓地出土的金鹰啄鹿金饰件(图8)则是这一时期金器中立体感非常强的一件精品。金鹰啄鹿金饰件高约3厘米,虽然很小,但是铸制工艺非常精湛。鹰鹿呈上下组合,鹿在下呈站立状,引颈昂首,耳、角向后延伸,胴体浑圆,四足微内曲;而金鹰做双翅高展状立于鹿背上,俯首、竖耳勾喙。鹰的胸部与鹿角自然相连。作者将鹰啄小鹿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先秦时期以动物纹为主的出土文物以数量多、质地多样、形象优美、器形丰富以及分布范围广泛为主要特点。其中,以鹿纹为主的文物占有一定的比例。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可以大致总结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财富象征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