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阚红敏
摘 要:玉牒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玉制的可供书写的简札。伴随着朝代的更替,玉牒被用以指代皇室家谱。而纂修玉牒,也成了历代帝王维护皇权统治的主要手段。纵观历朝皇室家谱,唯有清代的玉牒保存得最为完好,文章也以此为背景,针对玉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玉牒;皇室家谱;清代
1 玉牒的有关概述
玉是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不仅有美丽的“外表”,也象征美好、尊贵。牒,指古代可供书写的简札。玉牒字面意思是玉制的可供书写的简札。
古代帝王经常会举行一些封禅告祭仪式来表明其政权的正统性。“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以泰山为高,因此封禅仪式便选在泰山进行。在封禅祭祀的过程中会将祭告天地的文书镌刻在玉简、玉册上,称之为“玉牒”,并将玉牒瘗(yì)藏于祭坛之下,这一过程称为“瘗玉”。历史上,玉牒曾专指帝王祀天之礼器。随着历史的推进,玉牒又有了新的指代内容—皇室的家谱。
《唐会要》记载,太和二年(828)大理寺少卿李衢等人就曾经上奏:“窃以圣唐玉牒,与史册并驱,立号建名,期于不朽。伏乞付宰臣商量,于玉牒之上,特创嘉名,以光帝籍。”可见,此时的皇室家谱已有“玉牒”之名,唐文宗依李衢奏请进一步将其赐名为“皇唐玉牒”。纂修玉牒是历代王朝维护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朝统治者都把纂修玉牒当作国家的重要大事。
早在上古三代,王室就有了记载家族世系的家谱。先秦时期,由史官修纂的《世本》是一部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自古以来皇帝就十分重视家谱的编纂工作,通常设置专门的机构并且设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例如,唐宋年间的宗正寺、元朝的大宗正府以及明朝、清朝年间的宗人府均是编撰皇室族谱的主要部门。
但在历朝皇室家谱中,只有我国清朝的玉牒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是当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室族谱,2002年清代玉牒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一目前仅存的爱新觉罗家家谱。
2 清代的玉牒
顺治皇帝于顺治九年(1652)设立宗人府,掌管爱新觉罗家族的属籍及玉牒的编修。顺治十三年(1656)专门开设玉牒馆,“开馆时设正、副总裁官,无定额,以大学士一人督催,总校官一人,提调官2人,纂修官11人,收掌官12人,誊录官36人。玉牒的编修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将黄册、红册所记载皇族子女、继嗣、婚丧、爵秩等汇载于牒,统以帝系,序以长幼。同时还要考察被载入玉牒者的字辈是否合适,名字是否有不协调者”①。玉牒纂修完毕则闭馆。
自顺治十八年(1661)玉牒首次修成,清朝共纂修28次。1921年,溥仪小朝廷时期对清代宗室玉牒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最后修成的《玉牒》为满、汉文合本,共7000多页,厚达140厘米,重达200千克,记载了清朝从努尔哈赤远祖到溥仪小朝廷时期的皇家人口10万余人,堪称世界之最。
清代玉牒分为帝系、宗室、觉罗三个系统,分别装订成册。帝系和宗室用皇家专用的黄绫子做封面包装,觉罗则用红绫子做封面包装。
2.1 帝系玉牒,彰显等级
在皇权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清代玉牒的编写充分反映了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以帝系玉牒为例,该皇室族谱仅仅编撰了皇帝的直系亲属,目的是彰显皇帝的权威。此种帝系玉牒(图1)的编纂工作较为简单,只需要将皇帝以及皇子收录进去,编纂人员只需要在皇帝的名讳下列出各个皇子的名字、行次以及爵位即可。但是出于对皇帝的尊重,不能直接书写其名讳,而且在族谱中一旦出现了皇帝的名讳,还需要使用黄绫盖住,但是大部分玉牒编纂人员通常会使用皇帝的年号或者是庙号来称呼皇帝,不会直接称呼其名讳,以此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关于皇帝的记载十分详细,通常要占两到三页。
此外还有宗室玉牒与觉罗玉牒,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其直系子孙的繁衍状况记入宗室玉牒之中;以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为旁支,记入觉罗玉牒。
2.2 区别亲疏,钦定字辈
清朝在入关初期仍旧沿用其传统的习俗,即没有采用排字辈的命名方式,但是从康熙年代起,就钦定了命名排字辈的传统,严格按字辈排名。例如,康熙皇帝规定所有皇子都用“胤”字,皇孙都用“弘”字,之后乾隆皇帝钦定“永、绵、奕、载”四字,道光皇帝继以“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帝继以“焘、闿、增、祺”四字,这些钦定的字辈(图2)只允许近支①宗室才能使用。到了同治、光绪时期,随着皇族势力的逐渐衰弱,在远支宗室和觉罗中出现了一种假性钦定字辈的情况。例如,将钦定字辈内的“溥”字辈化成“普”或“浦”,将“毓”化成“玉”或“裕”等。钦定字辈的使用也体现了亲疏远近及等级尊卑。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区分与皇帝关系的亲疏远近、体现等级尊卑,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修订玉牒的要求和规则,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书写特点及编排方式。
2.3 满汉双语,朱黑存殁
清朝初期,玉牒只有一种文字—满文。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雍正元年(1723)以后开始出现了满、汉两种文字。清代的玉牒一般都用满、汉两种文字来书写,但也有例外,嘉庆朝的《星源集庆》(图3)记录内容仅限乾隆皇帝及其子孙、女孙,最初只用满文书写,嘉庆二十二年(1817)以后改用汉文而不用满文。清代玉牒的编纂有一定的规定,即书写新生儿以及存世人的名讳时必须要使用红笔书写,而已经过世的人名则应该采用墨笔进行记录,此种书写规则也就是“存者朱书,殁者墨书”。
2.4 横直相间,编排有度
清代玉牒主要有两种编排手法,即横格以及直格,编纂人员通常会使用横格来代表一些支系,而利用直格来代表辈分,两种方式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皇室玉牒体系(图4)。清朝的玉牒通常來说装饰较为华丽,纸张也比较考究,封面使用绫绢,内部使用宣纸书写。清代早期完全采用纸捻装订,后期的玉牒才见有使用麻线的,不管多厚都独立成册。
清代的玉牒尺寸有两种。顺治时期,规定玉牒的尺寸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到了道光年间,清朝国力日渐衰微,玉牒上编修的皇室人口也越来越多,玉牒的尺寸逐渐缩小改为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朝代的不断发展,玉牒的页数也就逐渐增多,其分量也会相应地增加。例如,一本光绪年间的玉牒厚度约为86厘米(图5),重量高达90千克,上文提到溥仪小朝廷所修玉牒则更有过之。
3 玉牒的“恭呈御览”典礼
清代,每当玉牒修纂完成都要在中和殿举行御览典礼。该典礼的仪式十分复杂且隆重,皇帝会先命令钦天监挑选一个良辰吉日,然后令礼部在太和殿门前摆设玉牒、香案,后宗人府从玉牒馆开始恭捧玉牒,并将其安设在彩亭内,在经过太和殿时还要将其打开并置于中和殿案上,请皇帝举行“恭阅玉牒”仪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侍卫进行前引后护,同时还要有龙旗、御仗进行奏乐,并且所有的文武百官均需要身着官服进行跪迎、跪送,仪式才能圆满结束。
清代从顺治十八年(1661)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玉牒通常要编纂三份,即宗人府、皇史宬以及礼部各存一份。从乾隆皇帝开始,规定只需要编纂两份,将其置于皇史宬以及敬典阁,目前我国沈阳故宫约典藏了1133册玉牒,现已由辽宁省档案馆收藏。如今沈阳故宫仍旧藏有跟爱新觉罗皇家族谱有关的金龙大柜、玉牒亭等文物,如实地记载了清朝的族系延续以及宫廷礼制文化发展。
清代的玉牒系统记载了皇室子孙、女孙的繁衍情况,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透过玉牒,我们也能看到整个皇族的兴衰历史。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玉牒,尤其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玉牒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而有助于读者正确了解玉牒的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
[1]韩秋,赵彦昌.清代玉牒研究[J].兰台世界,2006(18):57-59.
[2]周晓红,王琦.皇族家谱—玉牒[J].中国档案,2002(6):2.
[3]于颖.世代传承 家国所重—沈阳故宫珍藏的清皇室玉牒及相关文物[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1):73-8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