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雷雨童
摘 要:陶器是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重要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一种物质天然性质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质变的标志之一,而彩陶文化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所表达出来的韵律感,体现了先民对造型美的追求和装饰纹样美的探索,同时满足了某些社会活动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韵律美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标志着人类由石器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量考古发掘材料已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制陶工艺的进步出现了彩陶,考古发掘表明,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创造出了精彩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并对周边文化辐射力极大,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浪潮。彩陶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原始陶器在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一方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陶器上各种装饰纹样代表了我国先民的审美创造力,是巨大的民族艺术宝库,是中国古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新石器时代陶器及其装饰纹样的形式与特征
陶器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时间可追溯至距今一万年以前,彩陶出现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之后,北方以早期黄河中上游流域的仰韶文化、晚期黄河中下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南方以早期长江三角洲的河姆渡文化、长江中上游流域的大溪文化、晚期以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为代表。本文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例阐述。陶器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它在充当生活实用器具的同时,也体现了先民对造型美的追求和装饰纹样美的探索,同时也满足某些社会活动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装饰在陶器内外部类型丰富的几何纹样、动物纹样等装饰纹样是远古先民的创造,并且将装饰纹样与多样化陶器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彩陶艺术的魅力,也是我们研究几千年前彩陶艺术的核心。仰韶文化彩陶距今6000年,主要包括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陕县,其装饰纹样以花瓣纹最具代表性(图1)。陶器制作者用圆曲线的圆弧和点的组合为构成元素,创作出旋花纹和叶形纹,这种纹饰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从单纯到丰富,具有从片段式到连续的视觉效果,但是以简单的点、线、面熟练交叉、综合运用形成装饰纹样,其表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延展的舒适感,是先民对视觉装饰的突破性尝试。
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陶器在艺术风格方面上承庙底沟类型的色彩装饰,下接齐家文化,器物表面光洁,多用黑色装饰。其纹饰特点为装饰面积大、纹样多,有漩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形纹,将不同的几何元素组合起来,形成构图繁密、回旋多变的动态视觉效果。再如马厂类型的彩陶纹样,其盛行网格纹、菱格纹、米字形、变形人物造型等纹样,器形的变化具体有:马厂型彩陶器形视觉效果较为高挑,重心下移,罐颈变矮,口部外敞,显得圆润饱满;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中别具一格的蛙纹格外引人关注,圆圈纹内填充十字纹、网格纹、黑白方格也是特色之一,层层叠叠、曲折起伏的几个元素交叉组合极富炫动感和节奏感(图2)。
马厂型马家窑彩陶器形视觉效果较为高挑,重心下移,罐颈变矮,口部外敞,顯得圆润饱满。其纹样的新特点是别具一格的蛙纹(图3)格外引人关注,圆圈纹内填充十字纹、网格纹、黑白方格也是特色之一。“这种对圆圈形曲线的运用,以及对回形纹直线及波形折线的运用,产生着流畅变换的动感和简洁粗犷的力量感。马厂型彩陶在图形结构和处理手法方面,总体上呈现出刚健、粗放和庄重的艺术格调”。①
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以抽象几何纹为主,即各式各样的漩涡纹、水纹、曲线、锯齿纹等,一些地区见有动物纹,如蛙纹、鸟纹、蜥蜴纹等。这些抽象或具象的几何图形来自大自然的斗转星移,抑或人和动物的运动轨迹,又或是人类大脑瞬间的幻象。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其视知觉感受和心理状态沉浸在自然界中,必然与自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新石器时代陶器韵律美解读
何为韵律美?物体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刺激观者产生韵律美?本文用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2007)的美学认知理论简要说明。阿恩海姆认为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具备自我知觉经验,即便作品是静止不动的,当观者用既有经验去观察时,作品就会产生动态的感觉,这种动即是形态的内在张力特性:“这种张力存在于观者的大脑皮层,作品样式通过人的视觉来刺激大脑,大脑又对该刺激进行组织,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大脑产生了一种生理活动,这种生理活动又反映于心理,从而被感受为刺激物—作品样式的‘力的运动,而这种‘张力取决于艺术家对其作品所赋予的结构特征。”②
在我们所谓的五种感官活动中,视觉感官在接受外界事物做出判断时约占83%,是感知事物最主要的器官。视神经接受作品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这个过程是视神经将看到的作品传入大脑视觉中枢,第三步才形成对观者的刺激。简而言之,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如形状、颜色、动势等属性,通过观者的视知觉重构能够产生有方向性的心理感受。
2.1 陶器装饰纹样的韵律感
中国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和器形在先民的智慧下完美结合,纹样随器形而呈现不同的态势,在规整的陶器上,其纹饰对称、布局均匀、线条流畅,形成稳定的韵律感;在异形陶器上,纹样则富有跳跃感和灵动性。而不论哪种纹样其构成法则都追求“动感”,使器物呈现出欢快、流畅和优美的意蕴。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在《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中指出,所有装饰艺术的形式构成规律都是人类对秩序感的一种追求。当然这种秩序不仅体现在人造世界中,自然界中也到处存在秩序,甚至可以说正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秩序与人类心理上对秩序感需求的相互碰撞与作用,才促使人造秩序的产生。③这种来自人类认识和自然界的秩序,启发人们将其表现在陶器装饰纹样中,从而形成一种能引起观者共鸣的律动感。
马家窑陶器中有一类陶盆,比如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盆(图4),内外壁均满饰花纹,内壁满绘旋纹且呈放射状,这些旋转的线条以盆底中心为轴,向四个方向做放射状延展,这三组纹饰每两组交汇处又装饰犹如睁大的眼睛,三个眼睛图案的圆形又被漩涡纹包裹起来形成密闭的空间。盆内侧壁装饰有更大的圆形和黑点,包括口沿处都布满纹饰,这种似乎溢出器物之外的漩涡纹,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围绕轴心不断旋转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旋转又不是无限发散毫无约束的,盆内三个圆点起到了维稳的作用,整个盆内壁的线条在运动中又和谐统一、稳定有序,起到了统一、稳定与协调整个纹饰的作用,使那旋动激荡的漩涡纹流而不溢,这种秩序和流动的韵律感深刻契合动中有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2.2 陶器色彩的律动感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色彩的提取和组织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仅运用了赤铁矿粉一类的红色,面对色彩较少的现状,先民更善于运用黑白关系营造丰富的色块感和节奏感,陶器色彩的有序转换增加了纹饰构成的运动感,二者相得益彰。如马家窑彩陶(图5)漩涡纹所用的流动线条使空间被切割,弧线以圆点为始,作抛物线或波浪纹处理,把空间分割成黑色线条与陶器本身颜色相交汇的布局,色调和谐又富有动感。又如庙底沟花瓣纹,也是利用陶土原色和绘制的黑色线条将花瓣的造型和底色作为对比关系存在,同时直线与曲线也是一组对比效果,颜色和线条的对比结合使整个花瓣纹产生了虚实多变的装饰效果,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
2.3 陶器造型的节奏感
黄金比例由古希腊人初创,它不仅被认为是最优美的造型比例,也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比例分割。我国半坡彩陶纹样的艺术魅力表现在器形和色彩上,虽还未有资料表明半坡居民掌握黄金分割技术,但其所创造的陶器体现当时我国先民最高的审美追求和造型能力。半坡彩陶将纹样与器形进行统一考量,将纹样统一于器形之上并进行等比或自由分割,让彩陶单一的纹样色彩与器身分割有节奏感地完美融合在一起。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结构的节奏感来自先民逐渐意识到三维空间造型的多种可视性,他们不放弃任何维度空间的可塑性,使整个器形的每个面既有独立感又有连续性,形成原始陶器的多角度审美特质。
3 韵律美表达的来源
3.1 对自然的敬畏
关于几何纹的讨论,里格尔有这样的表述:“虽然几何风格的形式看似不是以真实事物为依据,但它们并非完全脱离了自然。制约着几何形体的同样是对称和节奏规律,在人、动物、植物、水晶等自然形体上也显而易见。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特别的研究,就能察觉平面几何的基本形状和结构是如何潜在于自然事物中的。”①先民对大自然未知空间的敬畏,使他们怀有“万物有灵”的崇拜,自然界中起伏奔腾的河水、枝繁叶茂的植物、云卷云舒的动态、动物奔跑的轨迹……经过人们的观察和提炼,从而创造出富有韵律感的装饰纹样。另一方面,这些流动的韵律也反映出先民们对生活的热情、内心的纯真和质朴。
3.2 巫术礼仪
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图6),盆内壁环绕五人手牵手舞蹈的场景,人物形象既写实又神秘,仿佛正在进行某种礼仪活动,试想如果将盆注入清水,舞者的倒影在水面上泛起涟漪,整个画面更为奇幻。这就是李泽厚所说的:“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②有研究者认为,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特征蕴涵着庙底沟文化的精神内涵,其“礼器”的功能性代表了原始礼制的形成,再到后来有了玉器和青铜器,都可用作礼器。另一方面,在考古学领域,以彩陶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对周边文化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力,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
通过考古了解陶器,特别是对仰韶文化彩陶的了解,经历了百年时光,我们现在只认识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特色的陶器样式及风格,在不同的風格形式下,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种生命的韵律美。但是,我们并不能说考古已经完全认识了陶器所传达的所有信息,也不能说对已有信息都做出了恰当解释,如同本文讨论陶器装饰纹样的韵律美,这种韵律美究竟是来自哪里?是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形态的模仿?还是美学中讨论的艺术发源于游戏?而最终的结果是,彩陶艺术掀起了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时至今日依然对当代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