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孙友德 涂强
摘 要: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主要供应方,开展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时,应在充分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定位,以文旅融合的思维进行供给侧改革,研发研学旅行教育产品,搭建平台,建立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模式,多渠道建设复合型的博物馆研学旅行导师队伍,以保证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的有效供给,以期为博物馆更好地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教育模式;研学旅行
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目前,约有22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在各省公布的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博物馆类单位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山东省第一批“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有23家博物馆类单位。笔者认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是博物馆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博物馆教育新功能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
1 研学旅行政策解读
1.1 明确了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的对象
2016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将研学旅行定义为“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离开常住地的中小学生团体,主要是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的中小学生团体。
1.2 明确了博物馆在研学旅行教育中的定位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应顺应形势,积极主动地与旅游相融合,尤其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大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应主动承担研学旅行教育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根据《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博物馆是提供研学旅行教育的“供给方”,这一定位清晰明确。研学旅行教育的“主办方”是学校,这一定位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也得到了明确。博物馆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等研学旅行教育的“主办方”,也是提供服务的“供应方”。
1.3 明确了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的任务
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的“供给方”,应向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团体提供以县情、市情为主要研学内容的研学旅行教育产品;向初中一到二年级的中学生团体提供以市情、省情为主要研学内容的研学旅行教育产品;向高中一到二年级的中学生提供以省情、国情为主要研学内容的研学旅行教育产品。博物馆研学旅行产品主要以知识科普型为主,要与研学旅行的“承办方”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具有博物馆资源特色的研学旅行教育产品,“承办方”主要是旅行社。此外,博物馆还应加强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工作,制订中小学生在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教育方案,尤其是完善和落实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安全。
2 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的现状
2.1 博物馆在研学旅行教育中定位不清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主办方、承办方和供应方,三方各司其职。但是,许多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旅行教育过程中定位不清,有的博物馆扮演承办方角色,独自设计博物馆研学旅行线路,租用车辆,招募学生到本馆以外的场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有的博物馆扮演主办方角色,独自确定研学旅行主题和教育目的,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定位不清极易导致设计的研学旅行线路存在安全隐患,开发的课程偏离中小学生的教育目标。
2.2 缺少针对研学旅行的博物馆教育项目
博物馆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已储备了一定的博物馆教育项目。有些博物馆为此还建立了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库,但是这些教育活动大多是针对当地青少年。在内容设置上,主要以针对本馆资源的点式教育为主,面对研学旅行教育这一新的需求,缺少能够统筹整个研学旅行教育链的教育项目。
2.3 缺乏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人才
随着博物馆对教育功能的重视,近年来,博物馆教育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博物馆教育人员的数量也得到了明显增加,但是面对不断增长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需求,博物馆的教育人员数量仍然捉襟见肘。应针对研学旅行的具体需求,打造具有博物馆特色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供给体系,博物馆现有教育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人才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博物馆更加深入地开展研学旅行教育。
3 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的策略
3.1 夯实基础,找准定位,研发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产品
博物馆研发研学旅行教育产品应明确自身作為供应方的定位,尽职而不越位,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优势。作为供应方的博物馆应不断与主办方和承办方沟通,加强三方的有效合作。
首先,与主办方合作开发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项目。研学旅行的主办方主要是学校等教育部门,博物馆应与主办方合作,了解其研学旅行的主题、目标、时间以及参与人群的数量及年龄,因势开发高效的研学旅行活动项目,有效贯通研学旅行前的导入、研学旅行中的开展和研学旅行后的反馈评价。其次,与承办方合作打造博物馆主题的精品研学旅行线路。研学旅行的承办方主要是旅行社。博物馆应与有一定实力的旅行社合作,通过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协助旅行社打造博物馆主题的精品研学旅行线路,这样不仅会降低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的成本和风险,而且有利于把控研学旅行的质量,根据教育对象的异地性特点进行精准供给。最后,供应方之间应合作建立研学旅行供应链。博物馆要立足馆舍天地,但不局限于馆舍天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将文物置身于文化遗产地之中,构筑博物馆间的横向联系,系统全面地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实现博物馆间的优势互补,避免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项目千篇一律。
3.2 融合共享,搭建平台,创新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模式
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应挖掘自身场馆资源、文物资源、展览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在持续保障研学旅行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还要秉持开放的姿态,与旅游、教育等部门合作,借助多方的力量搭建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社会的力量推广博物馆文化,提高博物馆资源在研学旅行教育中的利用效率,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另外博物馆还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牢牢把握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资源质量和知识成果,巩固和提高自身作为研学旅行教育供应方的影响力和地位。
3.3 优化结构,建设复合型的博物馆研学旅行导师队伍
研学旅行的综合实践性和异地性,决定了博物馆需要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的博物馆学知识,又能掌握教育学和旅游学相关知识及不同地区文化知识的复合型博物馆研学旅行导师队伍。2019年2月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T/CATS001—2019)。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应参照此标准,通过“培养+引进+激励”的方式,鼓励博物馆教育人员报考教师资格证、导游资格证,优先引进具有“双证”的人才,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EB/OL].(2016-12-19)[2020-3-24].http://www.gsta.gov.cn/jx/bzgf/19856.html.
[2]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0-3-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3]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2020-3-24].http://yanxue.moe.edu.cn/#/yxjd?_k=z766hz
[4]李子峰.文旅融合時代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0):18-24.
[5]樊启迪.青少年研学旅游发展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6):211-212.
[6]李莉,张凯.馆校结合视角下的博物馆研学教育研究[J].农家参谋,2018(16):40-4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