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秀娟
摘 要:文化传播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公众参观博物馆里的文物,可以受到文化的渲染,博物馆如何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每个文博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以会宁县博物馆为例,探讨基层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传播
博物馆镌刻着城市的文化印记,承载着人类发展的记忆,是历史与文化的精神家园。博物馆如何发挥传播历史文化的功能,担负起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是每个文博工作者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会宁县博物馆为例,探讨基层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
1 博物馆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一百多年来,博物馆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1905年,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清末状元张骞在江苏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博物馆是先进文化理念的产物,它来源于中国早期的先驱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71年故宫博物院重新开放,金缕玉衣、马踏飞燕等稀世珍宝的出土和展出引发了博物馆研究的高潮;1972年长沙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和展示,引起了世界的轰动;1973年出土文物展览第一次走出国门,承载着中国古老文明的稀世珍宝所到之处皆引起轰动。人们盛誉“文物传真情,友谊连四海”,文物展览已成为那个特殊时期的新外交名片,为中国树立了鲜明的文化形象。由此可见,博物馆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以文物为核心的展示,体现的却是文物的核心价值——文化。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和保存地,还承担着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
2 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使者的角色
博物馆是古老的也是时尚的,它既见证着古老文明又散发着时代的魅力。***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能够活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文化该如何有效传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的微记录模式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让原本高冷的文物褪去神秘的面纱,使人们了解中华文明,并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深情对话。这种成功的创新表达,使文物像一封温情的家书,即便穿过千山万水,依旧传递着别样的情怀。故宫博物院发布首款主题功能游戏和首张古画主题音乐专辑,拉开“智慧故宫”的序幕;《上新了·故宫》让故宫博物院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近年来,从QQ表情包、主题漫画、创意周边到综艺节目,逗趣可爱的文物表情包以及轻思维、巧传播的文创产品赋予传统文化一副“青春面孔”,使传统文化从旧时的“王谢堂前燕”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博物馆正以温暖、时尚的形象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这也为探求创新博物馆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途径,会宁县博物馆也开启了文化传播的创新之路。
①精品展览为实现文化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会宁县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10月,是集收藏、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博物馆。现藏有陶器、玉器、书画等各类文物1093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76件(套)、三级文物753件(套)。在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以马家窑文化彩陶、清代宫廷和地方名人书画最具特色。馆藏早期猛犸象头骨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被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會宁县博物馆发挥馆藏特色,精心策划了“祖厉遗珍——会宁县博物馆精品书画展”“祖厉陶韵——会宁县博物馆馆藏彩陶精品展”“猛犸象展”等系列精品展。近年来,二维码、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为博物馆展览展示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应利用各种技术传递历史信息,力求古老的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大众品味悠久史韵,感悟远古文明,获得精神与情感的享受,收获不一样的博物馆之旅。
②馆际交流实现跨地域文化交流互鉴。会宁县博物馆自实施免费开放以来,注重馆际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馆际交流模式,提高馆藏文物的利用率和免费开放的惠民实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展览选用会宁县博物馆收藏的8件齐家文化玉器,展览先后在北京艺术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交流展出,对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馆内的齐家文化玉牙璋被称为“牙璋王”,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由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白银市博物馆、靖远县博物馆、会宁县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山水因缘——范振绪书画艺术展”在甘肃省博物馆首展开幕,并先后在白银、靖远等地巡回展出,展览的成功举办已成为省、市、县三级博物馆联手推动文物“活起来”的典范;会宁县博物馆馆藏10枚铜镜“亮相”白银市博物馆“鉴容正仪”联展,实现了跨地域的文化互鉴;“移动的壁画——民乐县博物馆馆藏精品水陆画”来会宁县博物馆交流展出,为大众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
③亲子互动活动拉近家长、孩子和博物馆的距离,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会宁县博物馆精心策划开展的社教活动“印文化”“拓文化”,让孩子感受篆刻艺术方寸之间的万千气象,领略“印文化”“拓文化”的艺术魅力,播撒艺术的种子。如“七夕——我在博物馆里做陶器”活动,为学生讲述了会宁彩陶的那些事儿,解读陶器制作的奥秘,感受泥与火的完美结合、土与水的亲切交融、质朴与浪漫的和谐统一,体会远古先民的智慧。每年暑假的“大手拉小手”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为学生志愿者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在博物馆的学习,将文化根植于心,肩负起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我是陶器可不淘气”“我为文物代言”等活动,招募了一批批的小讲解员,他们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小使者,为观众送上了别样的讲解服务。一件件文物和历史故事串联成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稚嫩的童声在展厅内回荡,温暖着参观者的心灵。
④流动博物馆、会博大讲堂让历史文化“动”起来、社会教育“活”起来。文物展览、故事演绎、数字文物展等活动,使博物馆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向青少年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也让边远山区的孩子足不出户就能感知历史、拓宽视野。会博大讲堂系列之《陇上名人》《古堡靓影》《会宁人说会宁事》,带大众感受会宁的悠久历史,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会宁及古堡文化。“祖厉陶韵——会宁县博物馆彩陶精品展巡礼”让青少年品鉴史前彩陶的精美,感悟华夏远古文明。流动博物馆进农村、养老院、孤儿院,为群众送去历史文化知识,也送去会宁县博物馆的温暖与关怀。
⑤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实现将博物馆带回家。文创产品是传播文化的载体,秉承独具匠心的设计初心,小产品承载大文化的传播理念。会宁县博物馆以馆藏翁同龢、王杰等状元书法作品为设计元素,设计出文创产品“状元镇尺”,寓意会宁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也承载着对会宁学子再创历史辉煌的美好祝愿。我们还制作有彩陶相框、猛犸象拼图、LOGO手串、书签等产品,扫描文创产品背后的二维码,观众就能获得博物馆馆藏信息,随时随地亲密接触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帮助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当中,真正地把博物馆带回家。
⑥新媒体的利用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闭馆月余,博物馆内万件馆藏文物噤声失语。如何让人类的历史文化瑰宝发挥其文化价值,会宁县博物馆积极创新,开启“云游博物馆”模式,为传统文化传播释放活力。依托微信、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通过“码上看展”“云直播”“微视频”“H5”等模式传达文物之美,传递文物的声音,讲述属于文物也属于我们的故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服务大众的方式和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有了更多可能。“云游博物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博物馆人的初心。
3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场馆“云服务”“新传播观”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博物馆人——文化工作的守望者和传播者,应该秉持初心不改,肩负使命前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要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善于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梳理甄选精品素材,对展览和藏品进行背景知识的深度聚焦和延伸解读,通过多个渠道传播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用智慧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韩晓.浅谈新媒体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作用——以首都博物馆为例[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8(00):127-1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