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吴毓珍
摘 要:骨雕是精选动物骨骼雕刻成款式多样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黎族骨雕不仅制作工艺独特、造型别致、雕刻精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黎族文化、生产及生活信息,呈现出自身的历史区域性特征,反映出海南黎族特有的个性化审美理念及其鲜明的民族特性。
关键词:海南黎族;骨雕造型;骨器制作
1 黎族骨雕简介
雕刻是人类利用自然材料,通过磨、凿、锉、雕、刻等手段创制出具有一定形象的作品,借以体现社会生活、表达雕刻者的实用意向和审美理念的艺术。我国骨雕历史悠久,以动物骨骼做原料,通过磨、锉、雕、刻的手法,制成骨铲、骨刀、骨匕、骨簪(扎发用)和骨梳等生产、生活用具,并把想象中的各种花纹、动物纹图案刻在上面,从生产、生活用品演变成精巧美观的艺术品。
海南黎族的传统骨雕,其工艺表現形式包括圆雕、浮雕、浅雕、透雕等,图案以人形纹、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为主,从空间范围上看既有平面雕刻又有立体雕刻。自古以来,黎族将古老的图案和自我的审美理念雕刻在日常使用的每一件器具上,其雕刻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民俗、信仰、生活和生产的记录。
在海南中部,以五指山腹部为主的五指山、琼中、保亭、白沙等黎族聚集地区还保留着这古老的骨雕刻工艺。黎族人民将动物的骨骼作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各种加工雕刻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装饰用品。
祖先崇拜是黎族主要的信仰,为了祭祀祖先,以求保佑家人后代,民间雕刻艺人会把想像中的祖先形象精心雕刻在头簪上,以表示对其的纪念。远古时期,黎族男子也留着长发,并用圆形或人形骨簪髻发。随着时代的变化,“人形骨簪”的精美雕刻及独特造型成为黎族妇女喜爱的髻发用品及珍贵装饰品保留至今。随着礼制发展及雕刻工艺的不断提高,发簪逐渐变成各朝代人们插髻束发的美饰之物。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发簪是美的标志,也是文化与社会地位的体现。发簪种类很多,样式不同,工艺精美绝伦。其中雕刻光滑、花纹式样多、水平较高、雕刻精致、脱颖而出的骨簪应属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的“人形骨簪”。
黎族润方言主要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东南部,鹦哥岭地区,位于海南岛中西部,地处五指山腹地,境内崇山峻岭,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具有独特的热带山区气候的条件,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黎族骨器雕刻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所用骨雕原料主要源于狩猎,其次是家畜宰杀后所留下来的骨骼,在生产、生活中,黎族人民对动物的骨骼可尽其所用。
2 黎族骨雕制品种类
“人形骨簪”多以动物较为坚硬笔直的骨骼为原料,主要选用牛和鹿的排骨、腿骨,雕刻前骨头要经过多道工序进行制作。工序制作如下:①选料:选用动物较为坚硬笔直的排骨、腿骨。②除杂存骨:通过水煮透烂或放在水中浸泡数日让肉质等杂质腐烂,然后洗刷除脂去掉骨骼中残余易腐物质。③截骨:按照作品类别需要将骨料切开加工,根据骨骼按所需大小长短,一步步切减成所需形状,切割成长条状骨坯。④修整成形:骨簪坯要削刮成所需的圆柱形、扁长形、单人形或双人形骨坯模型。⑤磨锉:把成型的骨簪坯表面锉磨抛光。⑥钻孔雕刻:在磨光好的骨簪顶端钻洞孔,并在坯体表面雕刻出传统的“凹形”花纹、人纹、动物纹等图案。⑦装饰或着色:用一种称作“黑烟”(海南方言)的黑色物质粉或植物染色体,涂抹到刻好的纹饰阴刻凹沟里,让其自然吸附着色,然后将遗留在凹沟外表面或平面的“黑烟粉”清洗干净,再用熔化的蜂蜡做封闭,形成白、黑(或蓝)相间的花纹图案,更显雕刻艺术的魅力。
雕刻好的骨簪一般长18厘米至20厘米,厚0.8厘米至1.0厘米,宽1.8厘米至2.0厘米。一支骨簪依图案分为三部分。上部分较短,是整支骨簪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上雕刻着佩戴高帽或高盘发结,及花草纹、几何纹和线纹等各式各样精美图案,边沿打有小洞,便于穿系装饰有颜色的珠串、彩条或铃铛作为装饰。中部以人脸侧像为主,有单人头侧脸像和双人头侧脸像之分。双人头像是脖子以上分开两个侧面人头像,两顶高帽或盘发,共同一个下身。侧脸面部特征为:鹰钩大鼻,厉眼浓眉,胡须像卷浪。身体部分相对缩小,穿着盔甲,背着弓弩,腰佩宝剑,气度非凡。下部较长,约占骨簪长度的二分之一,分成不同的格局,雕刻着不同的花纹、动物纹、弦纹、水波纹、几何纹、植物纹、十字纹和圈点纹等。骨簪图案款式多样别致,雕刻精细,内涵丰富,纹饰精美,特别有艺术风格。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有珍贵的黎族骨簪,如尖形骨簪、单人形骨簪、双人形骨簪,其雕刻工艺细致精美,是近现代海南黎族润方言妇女的一种重要头饰。尖形骨簪以长条圆柱形为主,直径约1厘米,长约25厘米,顶头钻孔以便穿绑小铃铛及装饰物,骨簪上部分圆雕有各种图案,下部分逐渐削小以便插入。而单人形骨簪、双人形骨簪则通体呈扁平状,长约26厘米,宽约1.7厘米,以雕刻图案分三个段。第一段头部刻高顶帽,第二段为侧脸男子人头像,第三段刻有各种水波锯齿纹、横条纹、米字纹、正方形小格纹等图案。器身束腰,刻工细致,两端均略微向上翘起,在顶部穿孔处穿系着珠串及红缨穗饰物,并坠有小铃铛作装饰。据传说,骨簪上雕刻的男子人头像为古代一位名叫“总管三”的部落首领,是古代黎族民间崇拜的英雄。①
除了人形骨簪外,黎族人用牛骨雕刻成骨梳呈“Y”“T”字形。“Y”形骨梳以单块骨片刻制,长约20厘米,宽约2厘米,上部顶端分“Y”翘起,平面刻有各种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等,下部则将骨片锉锯成4条尾部削尖状骨条。而“T”形骨梳则是黎族人精美杰作,其雕制独特,上部分以倒梯形和长方形两块骨雕块相连,平面雕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等。骨雕中间长方块一边钻有多个洞孔(或槽)插入数支梳齿刻条(梳齿刻条可根据长方块的孔槽多少而定),梳齿刻条刻有圆圈、水波纹、方格纹等图案。骨梳是传统手工艺制作,黎族妇女用于梳头、盘头,也可作头饰佩戴,是润方言黎族女子特别喜欢的发饰,亦被黎族男女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心仪之人。
此外,黎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骨雕作品还有火药筒、牛角。火药筒、喼筒则由牛角或鹿角制成,角尖削孔、封底,内装火药或引火喼,表面雕刻有各种各样精细的黎族传统图案,是黎族男子随身携带的狩猎用具。牛角号是将牛角截断,长约30厘米,角尖钻洞与内腔穿通作为吹口,吹口大概2厘米。其声音洪亮低沉,吹响时几百米之处可闻其声,因而成为通信、娱乐、招神驱鬼、镇邪消灾的工具。牛角表面一般雕刻有各种图案花纹,如人纹、花草、鸟虫、几何纹等。牛角号亦为男人的宝物,其雕刻制作的好坏可衡量出制作者的聪明才智。
3 黎族骨器雕刻技艺特征
黎族骨器雕刻技艺具有四点基本特征:①材料特征:选用的骨料为动物骨骼。②工艺特征:以砍、削、刮、磨锉为主。大部分骨器是素面的,一般不加修饰,只有润方言和部分哈方言的黎族会在骨器上进行精巧的艺术装饰。③用途特征:除了在生活、生产中作为实用工具,在信仰、装饰等方面也保留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④艺术特征:图案以阴刻手法为主,阴阳刻相黑白分明,图案清明。雕刻出来的花纹各式各样。黎族润方言的雕花骨簪,是黎族雕刻骨器中的珍品,也是黎族民间雕刻技艺艺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作,体现了黎族工艺“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统一”②。
黎族骨簪是黎族骨雕手工艺人精心雕刻的精美装饰品。现在黎族地区掌握手工雕刻骨簪制作技艺的老人几乎不在了,精美的骨簪已寥寥无几。黎族润方言的雕花骨簪,是黎族雕刻骨器中的珍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骨雕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耗时耗力、收益甚微的传统人工骨雕工艺难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这也是如今骨雕技艺难以传承的主要原因。
4 结语
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格罗塞曾说:“即使是最野蛮的民族,也不是从自然界里拿起来就用,他们总要进行一番艺术的加工,认为更加美观了,才用作饰品”③。骨雕作为黎族的雕刻工艺饰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而且体现了黎族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信息及鲜明的民族审美特征。黎族骨雕既是海南黎族自古以来重要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又是黎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