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赵茜
摘 要:黑釉瓷盏在我国北方河南郏县、登封,山西平定、怀仁和陕西铜川耀州窑遗址中均有出土,宋代中后期瓷碗被通体施黑釉、内心一圈刮釉叠烧所代替。文章通过对馆藏黑釉瓷盏的研究,探析宋代斗茶文化的发展起伏。
关键词:黑釉瓷盏;宋代;斗茶文化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黑釉瓷盏,口径16.5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3.8厘米,施黑釉,釉色近乎纯黑,斜弧壁,盏心及外壁下部施白色化妆土的五角纹饰,胎质紧密,工艺娴熟,大口小底,犹如翻转的斗笠,也被称为“斗笠碗”。从器物造型、胎质及釉色等方面来看,当属北宋之物。
此件磁州窑黑釉瓷盏,其造型、胎质、釉色与同时期宋代普通的盌盏大体一致,胎质呈黑色,胎中虽有颗粒状晶体物质,显得较为粗硬,但却能与釉面紧密咬合。修胚爽利洒脱,底足旋切规整且浅,制作工艺娴熟。瓷盏内心底部有一层白色五角形瓷土,从制作工艺流程分析,是在瓷盏修胚成形后,由窑工借助软质物体,蘸白色瓷浆在瓷盏内部底心处娴熟的一抹而致。之后手置瓷盏圈足,在釉水中旋转蘸釉,釉汁规则地覆盖于瓷盏内壁及盏内底心的五角形白色瓷土边缘部分,外壁挂釉不到底,露出五角形部分胎体,内外形状对称。
1 生产工艺的发展及其环境的影响
磁州窑自宋代出现,具有窑口分布广、产品种类多、延续时间长的特点。以黑釉瓷、白釉瓷、酱釉瓷及三彩釉陶为主,器表纹饰多以软硬兼施的手法加以表现,器型种类多样,把化妆土运用到了瓷器的烧制当中。入宋以后,黑釉瓷大量烧制,用途也多样化,除了盛食、饮酒以外,到了宋代发展成以品茗为主。黑釉瓷盏在生产工艺上放弃了通体施化妆土、贴膜、揭膜工序,而是直接在瓷盏底心部抹一圈白色瓷浆,省略了部分程序,减少了原料,缩短了工期,是对北方制盏工艺的继承和简化,也更直接地提高了瓷盏的成品率。
同样的黑釉瓷盏的烧制,盏心一圈刮釉叠烧要简易于盏心一圈抹白色瓷土再施以黑釉,为什么要舍其简易而求复杂呢?这与北方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大量的黑釉瓷盏多用于日常家居生活及茶楼酒肆,黑釉资源丰富,且易于刷洗,耐磨耐脏。然而,北方人尚白自古有之,《史记·殷本纪》载:“汤君临天下,更正朔,易服色,色尚白德治天下。”使用白底黑釉瓷盏,黑白相间,泾渭分明更能显示出北方人的品性。
从出土的大量商代白陶制品到汉代彩绘陶中的白色陶衣,无不呈现出北方地区人们追求以白为美的审美情趣。这与当时长期生活在多雪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北方民族对白色的青睐和崇尚是分不开的。白色黑釉瓷盏巧妙地传承了北方先民的生活习俗,对北方制盏工艺不离不弃,继承改良的同时又兼顾了当时社会因斗茶而形成的以黑为贵的审美特点。白色盏底也可更好地观察饮用青、绿、黄、红等茶色茗品的汤色,充分反映出古人的聪明才智。真可谓盏色贵青黑,品类各有别。
2 宋代斗茶文化的迅速发展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演变时期。受地域环境、朝代更替、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懷的影响,从唐宋的昭华盛世开始,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茶文化随着各个朝代的起伏和兴衰不断发展、变化,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的陶瓷历史极速发展的时期,其中黑釉瓷盏极具代表性。
黑釉瓷器的生产与青瓷同样历史悠久,最早的标本当属镇江东汉元光十三年墓中出土的黑釉小罐。入宋以后,黑釉瓷成为一种普通釉色瓷开始大量烧造。据史料记载,在宋代瓷窑址中,有1/3以上发现有黑釉瓷残片,尤以黑釉瓷盏的产量居多,这与我国各地都普遍具有烧黑釉的原料以及与宋人“斗茶”的风尚有着直接的关系。
斗茶是古代茶文化的高峰。唐代以前,一般采用煮茶法,唐代中后期出现点茶法,至明代发展为泡茶法。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原地区气候条件的满足,有益于茶叶的广泛种植。斗茶到了宋代,无论在所用之茶、所用之器具、程序及规模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斗茶的茶人,将茶制作成一种半发酵的饼膏茶。把茶叶碾得很细,如粉如末,经过发酵制成一种所谓的“龙团凤饼”,饮用时把精细的茶末放入瓷盏内,用不老不嫩的蟹眼汤冲点(蟹眼指水沸前的一种状态),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好的茶汤水面浮起一层极为细密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次者茶汤点过不久就与水分离泻散,称为“云脚散”。宋人斗茶以“乳聚面”持久不散者为佳,以过早出现“云脚散”者为负。
为争鉴裁之别,茶人还必须掌握一套高超的点茶技巧,包括水质、水温、用器、用火,更重要的在于茶饼本身的研酵质量。点茶的技巧很重要,一般分五个步骤: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一切工作就绪,用沸水点沏,茶沫在滚腾中泛起叫“华”,盏中“茶花”久聚不散,凝白似雪者胜。虽为斗茶,动中有静,静以致远。宋人对美有了新的定义,从茶艺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宋代的茶色由唐代的“红汤”发展为“白汤”,茶汤在黑釉色的瓷盏里异常清澈。蔡襄的《茶录》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盏”;宋徽宗也以“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来推崇黑釉瓷盏盛“白汤”的斗茶文化。由于当时的皇家和文人学者均给予黑釉瓷盏极高的评价,上层社会带动了整个宋代这种象征性的茶具的使用和推广。宋人使用黑釉瓷盏不仅仅在于其功能性,还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茶具釉色与茶汤颜色相衬托,黑釉逐渐替代了宋代之前的青瓷,是宋人审美方向的改变,也说明宋人茶质较唐人由“红汤”向“白汤”转变,宋人的“白汤”相比唐人的“红汤”盛在青瓷中更唯美,用黑釉“斗笠”状瓷盏就显得更适宜。
3 宋代斗茶文化的陨落
宋代茶艺风靡一时,随着宫廷尚茶之风高涨,民间与茶相关的活动日益盛行,促使更多的以礼茶为主的茶会在普通百姓之间形成,主导着茶文化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的兴起都有利有弊,鼎盛之后面临的衰落也不可避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宋人一味追求茶汤尚白的饮茶方式,追求斗茶的技艺而忽略了茶本身的滋味,违背了传统饮茶的初衷和观念,萃取茶叶中最细嫩处来制作茶饼,以追求白汤的效果,使茶叶失去了最根本的原汁原味。
②统治者、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一味推崇茶艺,平民百姓争相效仿,致使茶具和茶叶等价格水涨船高,成了一种高消费的代表,是上层社会的代名词,慢慢演变成为士大夫等贵族的专属消费品。
③茶工具的高制作成本脱离了普通百姓群体,无法全面普及,从而造成制假现象频出,影响了整体茶艺的品质。
④进入元代以后,受整个社会背景影响,文人墨客社会地位有所下降,被文人看重的茶艺失去了主导地位,从主流趋势中渐渐褪去。黑釉瓷盏与元代审美有所偏颇,继而从名瓷行列中慢慢消亡,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4 结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经》中说道:“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各个时期的茶文化不尽相同,茶具、茶叶、茶艺等方面的差异,使茶文化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了不同的定义。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路途中,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唐代以煎煮为饮,宋代以冲点为趣,到了明代,饮茶由沏泡方式所取代,明代之后,主导方式趋向于以沏泡散条叶形茶为主。宋代茶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历代的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待饮茶的态度从单纯的解渴发展至审美需求的艺术行为,每一道工序的演变都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宋儒品茗文化博大精深,怡心静气,体味茶道与人生之道,以茶修身,以茶修心,作为社会风尚的一种,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情趣和文化内涵,细品,宋儒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皆蕴藏其中。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胡小军.宋代分茶、斗茶技艺与建窑黑釉瓷茶盏研究[J].茶叶科学,2010(6):489-49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