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县级博物馆社科普及工作的作用及策略

时间:2024-05-20

刘小华

摘 要:博物馆在社科普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平台作用,具有资源、服务、氛围等方面的优势。文章以武平县博物馆为例,列举了社科普及工作中重要性认识不够、普及程度偏低、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建议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陈列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社科普及需求,建设一支与社科普及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工作队伍。

关键词:博物馆;社科普及;公众;优势;对策

社科普及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宣传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是社科普及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重任。因此,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社科普及工作,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更有利的社科普及知识学习条件。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博物馆社科普及工作,更高效地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的繁荣发展,构建覆盖面广、功能多样的博物馆社科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①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社会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博物馆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基本功能是“社会教育”。博物馆在时空上浓缩了人类探索自然世界和创造历史的成果精华,体现了人类文明和智慧。因此,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全民社科普及教育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1 博物馆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的优势

1.1 资源优势

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被评定为国家或省市县不同级别的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可见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社科普及服务的重要平台,是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珍贵史料,在每一件文物藏品的背后都有它的生命史、有它的故事,博物馆中的文物史料是重要的社科普及知识载体。武平县博物馆内设武平客家历史博物馆、刘亚楼将军纪念馆、全国林改第一县陈列馆等7个展厅,每年针对时事热点或地方特色举办临时展览,这些都是社科普及的主要教育资源。同时,博物馆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有一支专业讲解员队伍,她们是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的主力军,这些专业人才队伍能为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并现场为他们答疑解惑,让大众能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1.2 服务優势

博物馆作为全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对象不受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条件制约,全民都可以共有、共享。为此,博物馆能够为社科普及工作提供教育活动场所,为全民社科普及提供最好的服务。武平县博物馆以展览为中心,提供参观、讲解服务,编写了三套讲解词,分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参观时间一小时内的、参观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现场与观众交流互动,及时解决观众的所需所求。节假日期间博物馆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一同在一线志愿服务,为前来参观的观众提供了更全面、周到的服务。武平县博物馆还举办各种形式的社科普及教育活动服务社会大众,使临时展览、讲座以 “流动博物馆”的形式走进乡村、机关、学校、军营、企业、社区等,以此扩大社科普及的受众面和影响力。武平县博物馆拥有的文物及史料可以提供外借服务,满足有文化需求的个人或部门。

1.3 氛围优势

一个充满文化色彩的博物馆外部形态和氛围可以直接影响公众的心情和态度,是吸引公众愿意到博物馆参观交流的直观因素。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新馆建设在外形上可谓是各具特色,能激发观众进馆一探究竟的欲望,馆内布局也功能多样,充满人文气息。武平县博物馆外观造型大气宏伟,仿汉唐式建筑风格,内设为观众提供导览咨询服务的吧台、摆放丰富科普读物的图书阅览区、休息靠背椅、母婴室等,温馨舒适的环境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各展厅主题鲜明,展柜文物弥足珍贵,展览运用声光电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展示了武平的客家历史文化和苏区红色文化,吸引观众在博物馆驻足长留,社科普及知识就这样悄悄地走近每位观众。因此,博物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文化展示能为观众营造良好的社科普及氛围。

2 县级博物馆在开展社科普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县级博物馆相对于大型博物馆而言,存在规模较小、馆藏资源少、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紧缺的短板,直接影响了其文化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览等功能的发挥。从目前县级博物馆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重要性认识不够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长期的思维定式,人们往往重视自然科学,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果比较明显,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功效相对比较隐性、潜在,导致在体制机制建设、政府经费投入、具体工作落实等方面存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科的现象。武平县博物馆虽然承担着传播社科知识的重任,但在如何引导观众学习社科知识方面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如何通过博物馆这个窗口更好地传播社科知识缺乏深刻认识,如举办的展览有的不够吸引人,出版的刊物不够通俗易懂,离社科普及的“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原则还有一定距离。

2.2 普及程度偏低

社科普及的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公众社科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科普的对象要广泛,即全民,要尽可能让每个人获得科普知识和科普教育。据笔者了解,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活动大多在场馆区域进行,在深入农村方面还不够。

县级博物馆地域上与农村接近,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如经费、人员、设施等条件制约,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远远不足,比较边远的乡村甚至完全享受不到文化服务和宣传教育活动,封建迷信事件、邪教活动还时有发生。留守儿童、出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很难享受到公平、全面的文化服务,接受不到社科普及知识。总体上的文化服务跟不上,导致人文社科知识传播途径受阻,社科普及程度偏低,弱势群体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2.3 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博物馆在性质和职能上涵盖了社科普及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县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涉及传播普及社科知识的工作,是一支宣传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人数不多,而且不少还是身兼多职,专业人才几乎没有,总体缺乏社科普及工作需要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社科普及工作需要表达能力好、综合素质高的学者或专家,才能把社科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易于大众理解接受。从目前情况看,县级博物馆从事社科普及的专业人才与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3 县级博物馆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社科普及工作机制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博物馆作为社科普及的重要平台,应充分认识传播社科普及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社科普及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其次,根据上级社科联的规划和要求,制订出社科知识普及的工作计划,通过对已开展的科普活动获得的经验中不断总结提升,制订更加切实可行的社科普及工作活动方案;最后,馆内制定激励机制,将社科普及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制度,对科普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成效。

3.2 优化陈列展览,发挥平台优势

博物馆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馆内有丰富的史料及实物、有多姿多彩的基本陈列及临时展览,这些都是开展社科普及的资源。因此,博物馆如何利用其所拥有的这些资源优势,展示丰富的社科普知识内容,培养社会大众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博物馆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

①基本陈列应做到常展常新,在新的陈列设计之初邀请专家根据公众的知识需求以及兴趣点进行布展。武平县博物馆近几年陆续新增了定光佛文化展馆、好人之城数字馆和全国林改第一县陈列馆,对武平客家历史博物馆和刘亚楼将军纪念馆进行改造提升。新的陈列运用了声光电多媒体、场景复原、模型展示、扫二维码听故事等多元展现手法和形式,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性和融入其中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为其获得社科普及知识创造条件。

②临时展览应丰富多彩。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馆际交流举办临时展览。武平县博物馆创作“记忆—连环画专题展”,唤起几代人童年的记忆,追忆美好时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入挖掘馆内藏品科学内涵,创作“物史合一—武平縣博物馆新入藏文物精品展”,罕见的文物实物展示了先民的生活足迹和昔日辉煌,让广大观众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唤起保护文物的意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传递家庭美德正能量,引进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的“清廉自律·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丰富的展览为观众传播不同领域的社科普及知识,让社会大众感受到博物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整体科普水平的提高。

3.3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

博物馆在社科普及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做好社科普及工作,必须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观众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提高公众社科素养这一目的。为此,博物馆在办好展览的同时,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前要把握所在区域的特点,调查了解当下群众的所需所想,如一些社会热点或科技前沿事件,用他们能接受的传播方式来开展,增强社科普及工作实效。

一是以“请进来”方式开展社科普及活动。武平县博物馆开设《文博大讲堂》公益讲座;与学校联合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中学生“入团仪式”、高中生“入党仪式”活动;中秋节举办“月圆中秋 情满武博”亲子活动等。二是结合县级城市地域特点,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社科普及宣传。武平县博物馆2017年“全国林改第一县专题图片展”、2018年“武平县红色旧址群维修成果图片展”在各社区、学校、机关、军营、乡村等巡回展出,同时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武平文博》等社科普及知识宣传材料。众多活动的开展,较好地传播与普及了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了社会大众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3.4 关注弱势群体社科普及需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缺乏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加强农村地区的社科普及更为迫切。博物馆应结合农村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科普及活动,传播与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相关联、通俗又有趣味的内容;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黑板报宣传、村部广播等进行广泛宣传。武平县博物馆每年都会安排展览和教育活动进乡村,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此外,还特别关注其他弱势群体的社科普及工作,连续几年在全国助残日期间走进当地特殊学校,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关爱残疾儿童 让爱洒满人间”等主题活动;组织敬老院的老人进馆参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5 建设一支与社科普及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科普工作队伍

人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一个组织工作运转的关键,人力资源是一个团体最为宝贵的生产力。①提高社科普及成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是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必须努力打造专业好、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社科普工作队伍,以提高社科普及工作的影响力和整体水平。一是组织工作人员的内部学习和外部培训,组织职工编写社科普及读物,开展课题研究。武平县博物馆编写了武平籍五位开国将军画册、红色读物《梁野丰碑》、印刷《武平文博》等科普读物。二是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壮大博物馆社科普及工作队伍。为志愿者开展社科普及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对志愿者进行面试、培训,并根据他们的自身专业优势、特长爱好安排岗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志愿者参与社科普及工作的积极性。

4 结语

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博物馆愈来愈融入人们生活的当代,对观众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为此,博物馆应发挥教育职能,将公众社科普及教育理念贯彻并落实到实践工作中,综合利用传统与现代化传播手段,扩大社科普及教育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推进科学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社科普及工作的繁荣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