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程召辉
摘 要:地处华夏文明腹地的洛阳在4000多年的城址发展史中,目前发现十多处古代城址,经过60多年的考古工作,基本厘清大多数古代城址的布局结构、功能划分以及历史沿革等问题。在发掘研究过程中,对部分城址和重要遗存进行保护展示,开展公众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将考古成果惠及群众,增加市民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城址;保护;利用;公众考古
古代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存在的大型聚落遗存,它是古人类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集合体,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基本组成元素。古代城市考古与利用主要是研究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功能划分以及历史沿革与利用等。
1 洛阳古代城市概述
洛阳地处华夏文明腹地,北临黄河,三面环山,计有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等天然屏障。古称“洛邑”“洛京”,拥有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从“华夏第一王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到东周王城、漢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十三朝古都洛阳缔造的“都城文化”影响并主导着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
洛阳的古代城市考古起步较早,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对一些古城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并对一些重要遗址进行了试掘,主要包括偃师二里头、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城址。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至21世纪初,主要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在文物保护“洛阳模式”的保障下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许多重要的遗存,如成周城、偃师商城、“天子驾六”车马坑、隋唐洛阳城的明堂遗址、九州池遗址、定鼎门遗址以及北宋时期的衙署庭院遗址。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配合大遗址保护、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等工作,开展了大量的学术课题、科研性质的考古发掘工作。
2 主要调查与发掘工作
到目前为止,洛阳发现的古代城址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址和洛邑、东周王城遗址、宜阳韩都故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等都城遗址,此外还有汉河南县城、伊川新城、宜阳南留故城以及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城址。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先生在1959年探寻夏墟时发现。目前基本确定了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经过缜密规划和精心建造的夏代都城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在遗址内发现了宫城、道路、手工业作坊区、祭祀、贵族墓葬等各类丰富文化遗存。
偃师商城遗址①西距汉魏故城11千米,西南6千米为二里头遗址。从1983年至今,经过30余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确定了偃师商城遗址的年代、形制布局。偃师商城由大城和小城两部分组成。大城平面呈菜刀形,小城呈长方形。目前城内发现的主要遗存有城墙、道路水系、祭祀遗存、宫殿建筑基址、平民聚居区、手工业作坊区遗址及平民墓地等。宫城位于小城南部正中,大体呈正方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宫殿区、祭祀区和池苑区。在宫城西南和东北各发现一处大型建筑基址群,研究者认为应属于拱卫城或作为储藏粮食的仓库场所和驻扎军旅的营房、武库之用。
西周成周城址于1984年在今洛阳汉魏故城一带发现,主要为一段西周中晚期的城墙②,这段城墙可分为4小段,合起来能组成“东西六里、南北五里”的长方形城圈,推测可能为西周成周城。
洛邑在今洛阳瀍河两岸,东起瀍河以东焦枝铁路西侧,西至史家沟以东,北起陇海线以北的铁路分局、北窑村,南达洛水之北的洛阳老城南关,总面积约6平方千米。①在此区域内发现西周时期大型祭祀遗迹②、贵族墓葬区③、铸铜作坊④以及大量殷人或殷遗民墓葬⑤。
东周王城城址平面大体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4平方千米。目前已经基本厘清了东周王城遗址城圈的大体情况,摸清了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仓窖区等。
宜阳韩都故城⑥位于今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与城角村一带,是战国早期韩国的都城,略呈长方形,分小城和大城两部分。大型建筑基坑位于大城中西部,排列有序,呈曲尺形分布。2017年在城址中北部发现大型军事防御设施,毗邻北城墙南侧,呈东西走向,平面均为不规则形。陶窑等手工业作坊区位于遗址中西部大型墓葬区的南北两侧。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都城遗址之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至唐初,而且先后作为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都城,城址最大面积近100平方千米。经过60余年基本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基本了解了城址的范围和总体布局。⑦1965年在北魏宫城西北部发掘了曹魏始建并沿用到北魏的一处重要高台建筑—陵云台。⑧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考古队对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辟雍、明堂和太学等礼制建筑和永宁寺塔基进行了发掘。进入21世纪后,为了配合大遗址的保护以及申遗工作,先后发掘了阊阖门遗址和太极殿遗址,开展了“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并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截至目前,已经对7座帝陵(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朱仓M722、朱仓M707、白草坡村东汉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勘探,勘探总面积262万平方米。对朱仓M722、白草坡村东汉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约14000平方米,确定了东汉帝陵的一些基本特征。
隋唐洛阳城遗址⑨考古工作开始于1954年,原洛阳市博物馆、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等单位对隋唐洛阳城遗址展开了持续的考古工作,搞清了隋唐洛阳城址的范围和形制。20世纪系统地勘查了郭城、皇城、宫城、东城、含嘉仓城的城垣,对宫城、皇城、城门、路网结构、里坊和市场遗址进行了钻探,并对一些重要遗址进行了发掘,如明堂遗址、应天门东阙遗址、九州池遗址、定鼎门遗址、永通门遗址、白居易故居遗址、宣仁门遗址等。其中较为重要的发现是1986年应天门内中轴线上发掘出的武则天时期的明堂遗址。⑩1989年,在隋唐洛阳城宫城南部应天门内中轴线西侧发掘的一座长方形房基内,在其夯土面上清理出10枚玉册,其中6枚为唐哀帝即位玉册。k1992—1993年,对履道坊白居易故居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清理出的遗迹有宅院、水渠、园林、坊间道路和酿酒作坊等,这是我国首次对唐代伟大诗人故居的考古发掘工作。l进入21世纪,为配合大遗址保护、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等工作,对宣政门遗址、天津桥遗址、南市遗址、应天门遗址、定鼎门遗址、天堂遗址、隋回洛仓遗址、九州池遗址、宁人坊遗址、定鼎门大街和明教坊西坊门遗址、隋唐洛阳城郭城西南角、厚载门遗址等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对城址布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伊川新城遗址m又名伊阙城,是战国中晚期韩国西部的重要城邑。2017年经过详细勘探调查,基本摸清了城址范围,城门分布等情况。伊川新城城址分为外城和内城两部分,平面均大体呈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南角,仅在外城南部正中发现有一处建筑遗址。
汉河南县城遗址n位于今洛阳市西郊涧河东岸小屯村,经钻探确定城址平面接近方形,只有西城墙北段有曲折。在小屯村附近发现小型房址,推测这一带可能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居住区。
南留古城遗址①位于宜阳县东南部白杨镇南留村东。初步调查,城址平面大致呈梯形,西城墙宽于东城墙,南北城墙均呈斜向排列,与《水经注》上记载的陆浑县故城的位置完全相符,应为两汉时期的陆浑县城遗址。南留古城最早建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约在东汉末年废弃。
宋金元明清故城,今洛阳老城。发现有宋代衙署庭园遗址②,有殿亭、廊庑、道路、花榭、水池、水道、门址等。2014年对洛阳老城区东南隅地块进行的考古发掘和勘探工作③,基本掌握了近现代层、明清层、宋金层、隋唐等地层的叠压关系。明清时期的城墙是在金元夯土城墙的基础上修补而成。目前明代城内的建筑主要有伊王府、福王府、河南府署和洛阳县署。清代城内的建筑主要有府文庙、府城隍庙、安国寺、鼓楼、文峰塔、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
3 城址中重要遗存的保护与展示
古代城市考古中发现的这些重要遗存是老祖宗为洛阳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真实、唯一、可触摸的历史,是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实体符号,是洛阳这座城市具有的独特优势,是世界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对这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遗存加以保护,同时展示利用,使城市建设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互利双赢。
首先,对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址制订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内容以及重点埋藏区等。现已编制完成且实施的《东周王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隋唐洛阳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明确规定在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进行施工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审核,在开展考古工作后方可确定是否实施建设项目。此外,在《文物保护法》的原则框架下,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06年至今相继制定了《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洛阳市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等。
其次,对城址内、外重要遗存拟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使其能够完好地、科学地、恰当地保存。
①对城址内部已发掘出的相对集中的重要遗存,多层次立体综合展示利用。以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为例,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依托于隋唐洛阳城城址本体,保护展示隋唐时期的洛阳城,以天堂、明堂、应天门遗址、天津桥遗址、定鼎门遗址为中轴线,内部分散有九洲池遗址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阳市六中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城墙、唐代官窑遗址等遗址保护点。
②对城址内部相对分散的单个遗存的保护展示,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针对政府企业部门或者国有单位项目建设中发现的重要遗存,结合项目性质进行原址保护展示,使考古成果与项目建设相互补充,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如洛阳酒家在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东周车马坑,通过在饭店内部进行保护展示,达到了吸引顾客的目的。而九都路洛阳理工附中发现的东周王城城墙和洛阳市五十六中建设中发现的隋唐城宫城东城墙,通过建立校园博物馆的形式,作为教育基地,让学生从小种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而针对民营企业,在充分保护文化遗存的前提下相互协商,促进建设项目和文物保护和谐发展。如定鼎路唐代皇家烧窑遗址发现后,经与开发商协商,共同修改了原建筑设计规划方案,由建设单位出资,在窑址上建设保护性的博物馆,既保护了文物,使老百姓能够共享保护成果,又提升了该区域的文化品位,增强企业内涵,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③对与城址相关的一些城址外部重要遗存采取原址保护和整体打包搬迁的形式,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目前正在实施的万安山曹魏大墓采用建立考古博物苑的形式,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整体结合,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在其内部建设展示考古过程的展示区和文物修复医生的文物修复中心等,使公众能走近考古,接触文物。曹休墓则在保证工程实施和墓葬本体完整性情况下实施原址保护展示,在原址建立博物馆,且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多方筹措资金共同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保护利用文物的力量。2014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大运河故道上发现了两座清代古沉船,进行整体搬迁保护。2016年发现的伊川徐阳墓地是春秋战国时期陆浑戎的贵族墓葬群,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实证。为最大限度保护该墓葬,全面提取考古信息,将正在清理中的M6整体搬迁至关林,在室内进行考古工作。而2019年发现的西汉大墓也整体搬迁至关林,并建立了专业实验室考古基地,科学系统地进行保护研究。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和对外交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服务社会,让考古成果惠及群众。
①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对外交流活动,让公众更加关注城市考古。与中央电视台、洛阳晚报、洛阳电视台、凤凰网、英国BBC等国内外媒体合作,同时建立微信、抖音平台,采用电视、网络直播等形式及时将考古成果发布公开。开展考古知识进校园活动,从考古的角度讲述洛阳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并且让学生去考古工地亲历“洛阳铲”,体验勘探、发掘、文物修复等内容。拟建的隋唐城宫城南城墙保护博物馆,使学生在学校就能透过城墙遗存看到盛唐武皇时期国家强盛的景象,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脉搏。
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围绕重要考古发现举办公众考古活动,如北魏考古行、偃师古迹行、“走进宁仁坊、天街”、走进隋唐大型粮仓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等;举办《华夏文明的早期印记》《商城遗址》《隋唐洛阳城》等“公益大讲堂”,举办“我是小小考古家”活动,举办公众考古沙龙,如考古学术沙龙帝陵系列—秦始皇陵、西汉帝陵、东汉帝陵和曹魏帝陵学术沙龙活动,考古学术沙龙系列之三国系列(共三期)、“海昏侯”对话“陆浑戎”“最早的中国,从洛阳出发”等。目前,考古学术沙龙和“我是小小考古家”等已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4 结语
经过考古工作者60多年持续不断的发掘与研究,基本解决了不同时期各个城址的分布范围、布局结构等学术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城址本身。如在龙山时代,尤其是龙山时代晚期,中心聚落和城址在洛阳周边不断有新的重要发现,而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起源地的—洛阳地区却无收获;西周成周城的发掘研究成果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东周王城“王城”之名的由来、城墙始建年代、王陵区的位置等诸多问题;②对古代城址的发掘研究多集中在城址本体,重点在都城城址考古,而对一般性古代城址、同时期不同城址间的关系等问题关注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纵(城址变迁)横(同时期不同城址间)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开展对古代城市考古的发掘与研究。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根。古代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根。对城址内部重要遗存进行保护展示与利用,对于用古代城市考古的成果增强现代城市的魅力,堅定城市市民的文化自信,共同创建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等均有积极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