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张立丽
摘 要:漳窑米黄釉瓷器是明清时期民窑艺术品,世所钟爱,其产地在闽南南靖、华安县交界的东溪头。文章通过对南靖县博物馆收藏品的描述,结合文献、出土或传世资料,阐明漳窑以米黄釉瓷器为显著特征的艺术风格及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漳窑;米黄釉瓷;人物雕塑;陈设供器及文玩器;艺术风格
1 漳窑的名称含义
在海内外收藏的传世明清瓷器中,有一类以米黄釉开冰裂纹为显著特征的瓷种,世称“漳窑”。关于漳窑的文献记载,主要出自晚清福建侯官学者郭柏苍(1815—1890)撰写的《闽产录异》一书,该书写道:“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旧漳琢器虽不及德化,然犹可玩也。惟退火处略黝,越数年黝处又复洁净。近制者釉水、胎地俱松。”①此记载透露了若干信息:①漳窑产地在福建南部漳州;②漳窑烧制年代自明中叶至清末;③漳窑瓷器与德化同属白瓷,但火候略低;④漳瓷以白釉泛黄开冰裂纹为特征,纹理随天气潮燥而变化,清末质量趋于衰退。至于漳窑具体产地于漳州何处,语焉未详。20世纪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曾派员前来漳州地区调查寻找窑址,未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调查的深入,尤其是21世纪初叶以来的考古发掘②,漳窑产地问题逐渐得到揭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倾向性的共识:漳窑的产地应位于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与华安县交界一带的东溪头,现亦称“东溪窑”。该窑瓷器产品以青花为大宗,兼有白釉、米黄釉、酱釉、蓝釉、青釉及五彩等诸多品种,历史上曾大量外销,统属于漳州窑系。考虑到其中的白釉米色器已约定俗成,仍专门称为漳窑。
2 馆藏漳窑典型器描述
南靖县博物馆成立于1993年,现已收藏漳窑瓷器近千件,大部分为民间征集,一部分为东溪窑址考古调查釆集与考古发掘出土品,有雕塑人物、陈设供器及文玩器、饮食器皿三种类型。
2.1 雕塑人物
2.1.1 明晚期布袋罗汉立像(图1)
高30.5厘米,底宽16.5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水莹润,略黄,开细小冰裂纹,底露胎。胎淡黄,胎质较坚实。布袋罗汉呈立像,光頭圆脸,双耳垂肩,眼口皆恣笑,身披袈裟,宽长袍,腰带饰垂璎珞。身材肥胖,大腹便便,袒胸露乳,右手握佛珠,左手执布袋,跣足立于礁圆座上。衣褶自然流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2.1.2 清早期弥勒坐像(图2)
高9.8厘米,底宽12.5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面肥润,开细小冰裂纹,底露胎,胎灰白,胎体较薄,中空,内有捏塑痕迹。佛光头,双耳垂肩,开脸圆润大方,嬉笑可掬,身穿长袍,袒胸露腹,半跏趺坐,左手执布袋,右手置于竖起的右膝上。
2.1.3 清中期观音立像(图3)
高44厘米,底宽11.9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略黄,开细小冰裂纹。胎浅黄,胎质较坚实。观音头顶巾披帛梳螺髻,开脸五官端庄清晰,眼微合,鼻较高直,嘴唇微闭似笑,垂耳。身穿长衣裙曳地,衣褶纹理清晰简约流畅,裙摆璎珞花饰,露双足,立于如意祥云圆座上,身体比例较协调。人物造型温良娴雅、和蔼可亲。
2.1.4 清中期关公坐像(图4)
高22.2厘米,底宽9.3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胎灰白,胎质较坚实。关羽头戴冠帽,开脸略呈国字形,卧蚕眉,丹凤眼,虎鼻,大嘴,须长及腹,穿龙纹窄袖紧身袍,胸束带,脚蹬靴。右手扶胸前带,左手置膝上,双脚八字张开,坐于圆座上。坐像内腹中空,底座平切露胎,可见指捺痕迹。人物造型威严又具亲和力。
2.1.5 清中期人物骑瑞兽塑像(图5)
高25.3厘米,底宽14.5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胎灰白,较疏松。人物宽额秃顶,两侧鬓角长髻,笑容可掬,身着宽袖大衣,腰系束带,袒胸露肚,脚穿云头鞋,右手执酒杯,左手捋髯须,一脚盘曲,一脚垂于兽腹,侧坐于神兽上,神兽似麒麟,昂首张嘴露舌,呈行走状,兽腹下饰云纹,兽身与底座连体。座呈长方形,中空,可见拼接及指捺痕迹。人物身份为汉钟离(一说为姜子牙),该塑像形体雕塑准确,生动传神,工艺精美,较为罕见。
2.2 陈设供器及文玩器
2.2.1 明晚期夔龙纹罐(图6)
高19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7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足跟刮釉露胎,足内满釉。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坚实。圆唇,敛口,丰肩,斜收腹,圈足。外壁近口处模印一周如意云头纹,腹部印简意变体夔纹与回纹,近口处与腹部纹饰以一道刻弦纹隔开,近底处再刻画三道弦纹,形成多层装饰,疏密有致。器物造型古朴敦厚。
2.2.2 明晚期六角形插器(图7)
高10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7.2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面莹润,开细小冰裂纹。胎灰白,胎质较坚实。形似渣斗,六角撇口宽沿盘,束颈,鼓腹,底足外张。宽沿盘盘外壁饰满乳钉纹,腹上部模印一圈如意云,中部六面为花瓣形壶门开光,内交替饰文字“明成自造”“吉祥花开”“富贵流香”及牡丹花纹,足部模印回纹。
2.2.3 明晚期夔龙纹鼎式炉(图8)
高24.5厘米,口径14.5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莹润,开细小冰裂纹,内腹及足跟露胎,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细腻。宽沿直口,束颈,鼓深腹,三实心高柱足,口沿双立耳镂空,腹部凸起两道弦纹,弦纹间模印六组回纹与夔龙纹。此器造型仿青铜器,古朴凝重。
2.2.4 明晚期弦纹竹节三足炉(图9)
高9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3.1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莹润,开细小冰裂纹,外底部有刀修刮釉一圈,外底圈内、内腹、足跟露胎,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较坚实。宽沿直口,圆筒腹,平底,磬式三足。炉腹凸起三道弦纹,呈竹节状,炉身中腹两道弦纹间模印夔龙纹及回纹。
2.2.5 清早期双象耳鼎式炉(图10)
高14.5厘米,口径14.4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色光润清雅,施釉均匀,釉层较薄,胎釉结合良好,釉层表面带有细小开片,内部口沿处带有土沁。胎灰白,胎质细腻。敞口,平唇,折沿,短束颈,溜肩,鼓腹,三象腿足,足底平切。肩腹部堆贴一左右对称的象头耳,象头、双象耳紧贴于肩部隆起,象鼻弯曲伸贴于腹中下部,象头双眼微开、高鼻隆起、双耳竖贴于肩部,头部周边刻有发须。三象腿足呈三角支撑紧接贴于炉底。炉底部带有“月斋堂”方形款识。器物造型流畅优美。
2.2.6 清早期三象足鼎式琴炉(图11)
高6.6厘米,口径5.7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匀净,开细小冰裂纹,内腹及足跟露胎,胎浅黄,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圆唇敞口,束颈,鼓腹,肩腹部堆贴一对对称螭龙耳,底部三象鼻足,象鼻线条简约流畅、形象逼真。整体造型精巧别致又不失古朴典雅,是工艺精湛的文房香具。
2.2.7 清早期双铺首鼎式炉(图12)
高9.7厘米,口径8厘米。外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釉色光润清雅,施釉均匀,釉层较薄,胎釉结合良好,内腹及足跟露胎,胎灰白,胎质细腻。宽沿直口,束颈,溜肩,鼓腹,三实心高柱足。肩部堆塑对称兽首衔环耳。器形小巧规整素雅。
2.2.8 清早期蕉叶纹花觚(图13)
高44.3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7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色光润清雅,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胎体厚重,胎质细腻。喇叭口,口沿金缮,长腹直筒,中部鼓圓,刻画牡丹花纹,上下各饰两道弦纹。腹底外撇出棱,矮圈足,呈两层台状,腹部鼓凸处用线条刻画出牡丹纹饰,鼓凸处上、下再用线条刻画上下对称的仰、俯蕉叶纹,刻画刀法犀利,线条纤巧灵活、自然飘逸,器形古朴隽秀,时代特征明显。
2.2.9 清早期大型胆瓶(图14)
高59.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6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胎体厚重,胎质坚实。撇口平沿,长颈微束,胆形腹,圈足,体形硕大,线条流畅简约,端庄文雅。
2.2.10 清早期双狮耳筒瓶(图15)
高28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6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温润,开细小冰裂纹,近底处留有蘸釉痕,胎浅黄,胎质致密。撇口,圆唇,短束颈,丰肩,直腹,玉璧足。肩腹部堆贴对称的狮首。
2.2.11 明末清初粉彩双凤花卉纹瓶(图16)
高21.2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10.7厘米。外施米色白釉,釉面温润,开细小冰裂纹,满釉,足跟刮釉露胎。浅黄胎,胎体较薄,胎质致密。口部微敞,颈部细长,颈上部饰一周凸弦纹,腹部呈圆球形,圈足。器身彩绘红绿蕉叶、绶带花朵、洞石凤凰牡丹图案。造型罕见,弥足珍贵。
2.2.12 清中期粉彩花鸟纹花篮(图17)
高8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4.8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面温润,开细小冰裂纹,足底露胎,胎浅黄,胎质致密。形似唾盂,上部为圆盘,中部为圆鼓腹,下接矮圈足外张。盘内底开6小孔,以供吊绳。腹内空,圈足开一小孔,安装象鼻纽,盘外壁彩绘花鸟纹,腹壁彩绘杂宝纹。
2.2.13 清中期堆贴菊花纹罐(图18)
高31.2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4.5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面温润,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体疏松。圆唇,直口,溜肩,长腹,鼓弧腹内收,圈足外撇。整器施釉,腹部堆贴菊花纹,两丛对称的菊花从下腹部向上延伸展开,随器形构图,一气呵成,使整体造型在雄浑庄重中又增添了清新典雅。圈足内中心人工穿有一孔,并刻有“CHINA”及“L”字样,小孔与英文均为后作,当属海外回流器。
2.2.14 清中期堆贴开光楼阁纹罐(图19)
高21.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9.5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胎质较疏松。圆唇,直口,丰肩,鼓腹,圈足。外壁近口处堆贴一周如意云头纹,两侧肩部贴塑对称的装饰,为蝙蝠衔环,环上垂吊笔、银锭、如意图案(寓意“必定如意”)。腹部印有对称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堆贴楼阁、树木,错落有致,意境宁静。
2.2.15 清中期堆贴竹纹双狮耳橄榄瓶(图20)
高28.2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0.2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胎质致密。敛口,圆唇,折沿,溜肩,鼓腹弧收,圈足平切。下肩部凸起两道弦纹,弦纹间模印回纹形成装饰带,其上堆贴左右对称狮首,腹部堆贴一组洞石翠竹图,简洁大方,迎风挺拔,刚劲有力。此件器物外销回流,足底正中挖一小圆孔,猜测曾当作灯座使用。
2.2.16 清中期堆贴螭龙纹蒜头瓶(图21)
高15.4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3.4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釉层晶润,满釉,釉及底,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灰白,质地较坚实。蒜头形口,长颈,溜肩椭圆腹,矮圈足。肩颈部堆贴螭龙,龙身宽壮稳卧于肩部,龙尾细长弯转于腹部,制作精致,妙趣横生。
2.2.17 清中期喜鹊双耳梅花瓶(图22)
高31.3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1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满釉,釉及底,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体细腻致密。盘口,长颈,溜肩,圆鼓腹,玉璧足,颈中部刻画两道复线弦纹,中间模印一圈回纹,其上堆贴左右对称的喜鹊双耳,喜鹊仰视瓶口,形态逼真。腹部堆贴梅枝,枝干表面刻有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小孔,酷似百年老梅枝,枝干上疏密有致地堆贴含苞待放的梅蕾和怒放的五瓣梅花,恰似一幅寒梅图。
2.2.18 清中期堆贴双螭龙纹水盂(图23)
高6.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9.2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微黄,胎体细腻致密。敛口,圆唇外翻,短颈,溜肩,鼓弧腹,腹下部内折,矮圈足。口沿与腹下部堆贴双螭龙,对视相戏,妙趣横生。
2.2.19 清中期匏形水滴(图24)
高9厘米,口径1厘米,底径3.5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满釉,釉及底,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小口,溜肩,鼓腹,器为葫芦形,实足。形体小巧。
2.3 饮食器皿
2.3.1 清早期梨形执壶及茶杯(图25)
壶1杯4,壶高5.3厘米,底径4.6厘米;杯高2.2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2.6厘米。壶外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釉及底,足内满釉,壶内未施釉。胎浅黄,胎体薄。壶身梨形,带盖,一侧带把手,一侧开流,卧足。4个小杯撇口、圈足。这一套是工夫茶的上乘茶器。
2.3.2 清中期茶盘(图26)
高4.2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9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釉面莹亮,开细小冰裂纹,足内部分流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敛圆唇,宽折沿,浅弧腹,内平底,圈足。
2.3.3 清中期花口盘(图27)
高5厘米,口径31.3厘米,底径18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圆唇侈口,花口,宽折沿,浅弧腹,圈足。
2.3.4 清晚期浅口盘(图28)
高3.6厘米,口徑19.2厘米,底径9.3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质疏松。圆唇,撇口,斜弧腹,浅平底,玉璧足。
2.3.5 清中期大海碗(图29)
高16.6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16.5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微敛口,尖唇,深弧腹,圈足,形体硕大。
2.3.6 清中期折口碗(图30)
高9.4厘米,口径20.6厘米,底径7.9厘米。通体施米色白釉,开细小冰裂纹,足内满釉,足跟刮釉露胎,胎浅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敞口,圆唇,弧腹,圈足。
3 漳窑瓷器的鉴定要点
漳窑瓷器已知年代最早的见于1996年山东兖州明弘治十八年(1505)巨野郡王朱阳蓥墓出土的一件白釉蟠螭尊①,还有明嘉靖释迦立像、万历释迦坐像、万历财神立像、观音坐像②等。清代纪年器则收录于吴其生的《福建漳窑》一书中③。本文对馆藏漳窑瓷器的断代,参考了纪年标准器及吴其生的研究成果,还有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④等著述。综合各种信息,清郭柏苍《闽产录异》一书关于漳窑瓷器烧造历史的记载基本是正确的,对于漳窑瓷器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鉴定要点。
3.1 胎釉特征
漳窑瓷取自地产高岭土,产品胎体呈现白、灰白、黄白、浅灰诸色,瓷土淘洗提炼加工精细者少,胎体质细腻者少,多有少量细沙或微有小孔隙。年代较早者烧成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厚实,年代较晚者烧成火候偏低。明代中晚期的漳窑瓷器胎体较厚重,清早期较坚实,清中期质地趋轻薄,清晚期粗疏。器表釉色以米黄色常见,还有闪青、泛褐之层次变化,普遍开细冰裂纹。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清脆、釉面纯净莹亮的漳窑瓷器为上品。漳窑瓷器生产的鼎盛年代当为清代早期。
3.2 造型工艺
漳窑人物塑像主要为佛道神仙人物,如释迦牟尼、观音、弥勒、关公、寿星、八仙等形象,经过制模为范、挤压成形、拼接修整、表面精雕细刻与刮削推光等工艺流程。主体造型设计、开脸五官表情刻画、衣褶处理、局部装饰的完成等,都体现了工匠的功力和技巧,反映了匠师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漳窑瓷器底座有透空、封底做法,尤其是封底时呈现编织纹,俗称“麻布底”,中央穿孔,为同时期其他窑所不见,显示出技高一筹的工艺风格,亦成为鉴定人物雕塑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
漳窑陈设供器文房雅玩类艺术品,常见炉、瓶、笔筒、砚台、水盂、水滴、烛台、香插等,采用模制、轮制和手工捏制等工艺,流行仿商周古铜器造型以及动物、植物的像生造型。
3.3 装饰技法
漳窑器物以素面居多,装饰工艺多用于陈设供器与文房雅玩器皿上,一般按照造型的主体进行局部装饰,采用模印、堆贴、堆塑、刻划、镂雕等技法。主题纹样有夔龙纹、兽面纹、螭龙、花鸟、杂宝等,并辅以云雷、如意、莲瓣、竹节、弦纹等,作为地纹或边饰,器身、器足等附加部件与器身拼接,浑然一体。还有少量施加红、绿等彩绘装饰。
漳窑艺术作风从根源上可追溯到宋元哥窑一路,却并非完全照搬哥窑模式,而是遵循地方自然生态,讲求自身特色,所以并没有出现哥窑紫口铁足,少有金丝铁线等特殊韵味。漳窑利用地方瓷土为坯胎,采用白釉配方,在龙窑、阶级窑炉中烧造,温度一般在1200摄氏度左右,在同时代窑场中温度偏低。其釉层纹裂少见大开片,多见细碎随形冰裂纹,深浅不一,有的随气候暖潮风干而呈暗褐泛白变化,这又是其他窑口瓷器所没有的。
在人物造型、陈设供器文玩器工艺技法上,漳窑瓷器与同时代的德化白瓷具有雷同或相似的作风。但德化窑白度高、可塑性强,糯米胎,有乳白、象牙白、葱根白、孩儿红等细润的质感效果,被誉为“中国白”。漳窑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扬长避短,也在工艺技法上下足了功夫,其冰裂纹化腐朽为神奇,艺术风格别开生面。
漳窑瓷器焕发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但又不失古朴典雅的艺术品位,蕴含丰富的文化意境,雅俗共赏,这正是漳窑瓷器被世人视为艺术品珍藏的深层原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