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胡晓强
摘 要:文章利用ArcGIS空间分析的功能,分析得出豫东东周聚落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分布形态。作者进一步结合文献,认为区域政治形势是导致这种形态的主要原因,即与区域西部郑国至韩国、区域东北部魏国到宋国及区域西南部楚国这三大势力在豫东地区的对峙有关。
关键词:GIS 空间分析;豫东;聚落形态
豫东地区在东周时期处于中原、齐鲁、楚三大势力的争锋之地,地区形势复杂,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有利于直观展示当时区域内聚落的分布形态,深化对该区域东周历史的理解。
1 区域与资料概况
豫东地区指今河南开封、商丘及周口地区。区域内均属平原,海拔一般不超过100米,整体上西高东低,但先秦时期区域内东、西落差应稍大①。目前,该区域主要水系有沙颍河、贾鲁河、沱浍河等,与先秦时期水系②差别较大,尤其是在开封、商丘地区。豫东地区东周遗址共201处,依面积大小可将其分为四个级别(表1)。
2 空间分析结果
豫东古今地貌及水文情况存在差异,因此空间分析的重点在于聚落位置及其之间的距离,以此探讨聚落分布形态。在ArcMap10.3中,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平均中心”“中心要素”及制图工具中的“聚合点”是本文主要采用的工具。
“平均中心”指研究区域内所有聚落横纵坐标的平均值所表示的位置,可用于识别一组聚落的地理中心或密度中心。结果显示豫东东周聚落的平均中心处于区域偏西南部,表明偏西南部聚落密度较高。
“中心要素”指研究区域内到所有聚落距离之和最小的位置,可用来识别区域内理论上交通最方便之处。结果显示该位置在区域中部,但该位置没有发现遗址。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表示不同距离下区域内聚落之间聚类或离散的程度。实际观测值均低于期望值,在约6、11、22千米处二者距离最近,观测值也均高于显著离散的临界值,表明豫东东周聚落整体趋向于离散,但不显著。
“聚合点”工具可将彼此距离处于一定距离之内的点要素聚合成单个面要素,可用以直观展示区域宏观聚落形态。根据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的结果,以6、11、22、30千米为聚合距离,6千米时,仅有周口西南部能聚合成面;11千米下,仍以周口西南部为主,但开封、商丘均有稍小的聚落群;22千米下,有三个聚落分布“空白区”将区域分为三个聚落密集区;30千米时,整个区域几乎所有聚落可聚合为一个面。以上结果表明,即使豫东东周聚落整体上趋向于离散,但局部仍有明显聚类现象。
3 分析结果的阐释
“平均中心”“中心要素”所在位置并没有发现东周遗址,都处于聚落分布的“空白区”,表明豫东地区不应处于同一势力控制之下,否则在平原地区,二者位置应基本重合,且是区域内规模最大的聚落所在之处。豫东东周聚落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现象进一步表明不同势力的存在。根据历史记载,东周时期豫东地区的区域形势确实如此。以下结合不同类型聚落的分布情况具体分析。
豫东东周城址共21处,规模差距巨大,最大者老南关古城面积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而最小者临蔡故城仅5万平方米,但二者都是同等规模聚落中唯一的城址。其余城址均属大、中型聚落两类,前者数量较少,而且比后者在规模上高一个量级①。在地理分布上,商丘老南关古城、淮阳县城东周城址、项城南顿故城、商水顿国故城、淮阳临蔡故城位置偏东,处于海拔高于均值②的区域西部向低于均值的东部过渡的地带;西华城址、西华女娲城、西华长平故城、太康方城位于区域西部边缘;其余皆分布于区域西部,但明显集中于偏北和偏南端,中间较少且级别较低。据此可知豫东西部与其相邻地区属于不同势力交错之地,军事防御需求较明显,而区域东部与其相邻地区则属于同一势力范围之内。
在以22千米为聚合距离的条件下,聚类结果表明(图1)扶沟中北部、太康西南部、淮阳西部及鹿邑大部、商丘市区南部遗址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这里将其称为“空地”,依此可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组。启封故城、杞县雍丘故城、杞县圉城故城、睢县承匡故城相距较近,彼此之间无“空地”;商丘老南关古城虽与上述诸城通过睢县与柘城县的遗址聚合在一起,但相距较远,且从最近路线看,二者之间仍存“空地”(空地A);淮阳县城东周城址则与其他城址之间均存在“空地”,其中与商丘老南关之间最为明显(空地B);西华城址、西华女娲城北与区域西北部诸城址相隔扶沟“空地”(空地C);东与淮阳县城东周城址相隔淮阳西部“空地”(空地D)。因此,结合城址的分布,可进一步将南北两组细分为四组。四组遗址之间“空地”形成的原因值得探讨。
商丘老南關东周城址、淮阳县城东周城址分属东周时期宋国-魏国、陈国-楚国是基本共识。启封故城、杞县雍丘故城、杞县圉城故城、睢县承匡故城,与郑国-魏国有关,西华城址、西华女娲城与郑国-韩国有关。据此,可进一步探讨“空地”的形成原因。空地B、C基本连成一块,与北方郑国、韩国、魏国、宋国势力和南方陈国、楚国两股主要势力的分布有关;空地A、D则与南、北两股势力内部不同势力的更迭有关,如韩国、魏国对郑国的取代、魏国对宋国西北部的占领、楚国对陈国的取代,但这种势力变化对于整个豫东地区而言是较为次要的。因此,“空地”应是豫东地区不同势力之间的缓冲地带。那么为何人们选择聚居地点时会尽可能靠近中心聚落而不选择“空地”呢?从东周时期的政治形势上观察,豫东地区处于晋、秦、楚、齐四大主要诸侯国之间,在东周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可谓是四战之地,宋、陈、郑之国虽小,但它们的站队会打破各大势力的平衡,因此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这些中心聚落或称之为城址,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就整体而言,城址及其邻近地区的政治归属往往较为稳定,而“空地”则可能经常改变,或者是属于“战场”性质的不稳定区域。若以上推论成立,则不难理解当时人们选择聚居点的倾向性,即定居生活倾向于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人们对于不同政权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等主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但这是更高层次的研究,仅借由遗址分布是难以进行的。
4 结语
东周时期政治因素对人们选择聚居点的影响更大,区域西部郑国至韩国、区域东北部魏国到宋国以及区域西南部楚国三大主要势力相互对峙的形势是造成聚落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主要原因,聚落群之间的“空地”就是这三大势力对峙的前线。因此宏观聚落形态的研究,可以成为还原各诸侯国势力范围的一种有效工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