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佛山祖庙前殿建筑研究

时间:2024-05-20

任曼宁

摘 要:前殿是佛山祖庙古建筑群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其历史、建筑空间布局、建筑技术、装饰艺术、近期修缮等,深入发掘前殿的文物价值,进一步完善佛山祖庙古建筑群总体研究。

关键词:佛山祖庙;前殿;文物建筑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从明初至今,佛山祖庙经历多次修缮、扩建,现已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极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前殿位于祖庙古建筑群中三门之后、正殿之前,是祖庙极其重要的一座古建筑。

1 历史沿革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唐璧所撰写的《重建祖庙碑记》记载:“宣德四年己酉,士民梁文慧等,广其规模,好善者多乐助之,不终岁而毕,丹碧焜耀,照炫林壑。”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凌建、何辉平的《佛山祖庙历代修缮考》一文通过分析相关史料文献,推论《重建祖庙碑记》中“广其规模”主要指新建了前殿。此时期,祖庙便形成了三门、前殿、大殿的三间三进格局,形成了祖庙基本的核心构成和轴线。

无论是《佛山忠义乡志》,还是《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等文献,都未出现祖庙“前殿”或“正殿”的记载。在历史文献中,与祖庙相关的建筑名词主要有灵应祠、祖庙、三门、锦香池、牌楼、钟鼓楼、华封台(万福台)、鼎建灵宫(庆真楼)。笔者推测,文献中灵应祠或祖庙应包含正殿及前殿区域,关于灵应祠的修缮记载也包含了前殿的修缮。相关的修缮记录如下:明崇祯八年(1635),由署丞李敬问捐修,修灵应祠,改塑神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乡绅士庞之兑、李锡简重修祖庙,“几筵榱桷,丹雘一新,盖庙貌于是成大观”。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缘首冼闇生等募集资金修缮祖庙,“首庙貌,次土田,次祭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驻防司马赵公睹斯祠之将废,慨然兴修举之志……其规度高广仍旧,无增减,从青鸟家言也。材则已其新良,工必期于坚致,门庭堂寝,魏然焕然,非复向之朴略矣”。清嘉庆元年(1796),佛山同知杨楷捐资修灵应祠。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灵应祠,关于此次修缮,前殿石柱的对联上有记载:“咸丰元年辛亥十一月吉旦,四房裔孙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大修,现存陶塑瓦脊、灰塑、砖雕和木雕作品都是这次修缮的产物。

民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前殿与祖庙其他建筑一样,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但是根据现存对联或牌匾记载,即使战乱时期,祖庙仍经历过不同规模的零星修缮,这一点极其可贵,也是祖庙能保存至今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陆续开展起来,前殿与祖庙其他建筑一样,得到较好的保护。2007年至2010年的佛山祖庙全面修缮对前殿进行了科学的修缮,使之以“原状”呈现在世人面前。

2 建筑空间布局

祖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典型的类型,形制规模有一定的模式。山门、前殿、正殿三个要素构成祖庙最基本的配置。不同等级的祖庙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对一座完整的祖庙而言,前殿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佛山祖庙中,前殿位于三门之后、正殿之前。与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相比,前殿空间更加紧凑且封闭。前殿作为前奏,建筑空间是通过式的,两侧实墙封闭,前后开敞。前殿的空间与三门、正殿皆不相同,使空间感受更为丰富多变。前殿体量较大,院落进深比前殿小,且院落中还有香亭,整个空间显得幽暗、深远,营造出庄重紧张、神秘威严的空间气氛。

3 建筑技术

3.1 建筑平面

前殿面阔三间(10.9米),进深五间(11.9米),平面接近方形,进深大于面阔。在古建筑中,进深大于面阔的做法并不常见,此处进深大于面阔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按建筑等级制度,前殿的规格不能超过正殿,但要高于山门,在此条件下,前殿的开间尺寸基本被限定;其二,前殿的功能更多的是一个通道,深远的进深更有利于增强幽暗、神秘的空间气氛,烘托正殿的庄严威仪(图1)。

前殿共有承重柱20根,采用了减柱造平面布局手法。四根前檐柱及二根明间后檐柱为方石柱,其他柱子为圆木柱。石柱均为花岗岩梅花柱,柱面刻有对联。圆木柱均立于花岗岩柱础之上,表面刷黑色中国漆。前殿前后开敞,左右砖墙封闭,砖墙并不承重,与主体木构架相对独立,仅顶端与屋面相连。一般情况下,古建筑的墙体都是沿柱网设置的。将墙体设置在柱网的外围,可以扩大建筑的平面尺度、室内空间及建筑体量,是岭南地区殿堂扩大空间常用的手法(图2)。

前殿虽前后开敞,但处理手法也有差异。正面是完全开敞,人们进入三门后,透过香亭,便可看到前殿全貌,宏伟而深邃。后面是半开敞,次间设有砖墙,墙上开拱形门洞。半开敞的砖墙使人们的视觉可以延伸到大殿,空间感受更为深远,但是部分遮挡使人们并不能看到正殿全貌,增加空间的多变性和神秘感。穿过前殿才能看到正殿全貌,此时庄严神圣的空间感受被烘托到极致。

3.2 建筑构架

前殿的结构体系为标准的抬梁式,但前后两进构架并不对称,差异较大。进深心间为六椽栿,上叠四椽栿、二椽栿,上下椽之间用驼峰搁架斗拱承托。前后次间构架基本一致,为2个步架。前后稍间构架差异较大,前檐为如意斗拱出挑檐口,后檐则于二椽栿上立瓜柱承托檩条。前檐为典型的抬梁式构架,后檐则带有明显的穿斗构架痕迹。为保证后檐与前檐斗拱出檐高度一致,增加了后檐柱高及二椽栿的高度,充分體现了地方建筑构架的灵活性(图3)。

3.3 屋顶

前殿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尺度讲究,檐口及屋面均呈现优美曲线。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前殿屋顶采用了歇山顶典型的收山做法,屋顶山面自檐柱向内收进1.42米,使屋顶正脊、垂脊、戗脊及檐口的比例尺度恰到好处。

前殿前后檐口距离为13.67米,举高3.95米,举高与进深之比为1∶3.5,坡度较正殿稍缓。前殿屋面坡度并非一根直线,为了达到“反宇向阳”的屋面曲线效果,采用了举折之制。屋面坡度自正脊至檐口共二次转折:第一折位于里金柱之上檩条,檩条下降0.266米,占举高6.7%;第二折位于外金柱之上檩条,檩条下降0.057米,占举高1.4%。前殿檐口平直,檐柱未做生起处理,但檐口自次间中部开始起翘,仍形成优美曲线(图4)。

3.4 立面

明间宽度与次间宽度之比为1∶8,主次分明。前檐柱均为石柱,无侧脚,无生起,柱间用木额枋相连,额枋断面呈腰鼓形,高宽比约3∶2,形态饱满,其上铺平板枋承托如意斗拱。屋顶部分总高5.26米,占建筑高度(不含陶塑瓦脊高度)的56.5%,整体形象非常稳重。前檐如意斗拱的设置使出檐较为深远,约1.37米。建筑构架基本为暗红色,与青砖墙面冷暖互补,相得益彰(图5)。

3.5 斗拱

前殿斗拱为如意斗拱,总高1.2米,檐柱高3.29米。斗拱高与柱高之比为1∶2.17。正殿斗拱高2.285米,依古建筑等级制度,前殿斗拱比正殿小得多,形制也有差异。前殿采用如意斗拱,一方面营造视觉体验的丰富多变,另一方面衬托正殿斗拱的雄大壮观。

斗拱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角铺作三种,补间铺作明间三朵,次间各一朵,三种铺作在构造上并无差别,这也是如意斗拱一大特色。关于如意斗拱的定义,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梁思成先生认为:“在平面上除互成正角之翘昂与栱外,在其角内四十五度线上,另加翘昂者。”刘致平先生则这样描述:“如意斗科——这就是带四十五度斜栱的斗拱。”一般如意斗拱有两类:第一类有正心出跳,除正心出跳外均在左右分别出45度斜拱。第二类无正心出跳,坐斗上只有在45度方向出斜栱。前殿的如意斗拱则属于第二类,虽然有瓜栱和万栱,但是仅为装饰构件,并未出跳结构构件。每一朵相对独立,用材较大,并在斜栱第四跳时与相邻斗拱连在一起,使所有斗拱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重复和韵律美(图6~图8)。

4 装饰艺术

屋脊是前殿的重点装饰部位。正脊装饰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大修时制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层为灰塑,高0.62米,灰塑之上为陶塑,最高处高达2.2米。灰塑部分与垂脊同高,整体被竖向分为主次分明的三段。

灰塑之上即为屋顶装饰最精彩的部分——陶塑瓦脊。陶塑也由两部分构成,中间主体为人物故事题材,上部点缀宝珠、鳌鱼,整个陶塑主次分明,色彩协调,雕刻繁简有序。主体部分以蓝、绿色为主,主题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刘备过江招亲”,整幅场景包含14座建筑与36个人物。建筑形制丰富,含亭、台、楼、阁、廊,屋顶形式用卷棚、重檐盔顶,天际线变化丰富,错落有致。人物雕刻姿态、服饰各有不同,仿佛一场粤剧正在精彩上演。正脊端部为一对凤凰,凤身朝外,尾部相对,“回眸”的设计最为巧妙,遥遥而立的一对凤凰回首对望,將视觉重心锁定在中心外,更添韵味(图9)。

5 百年修缮

2007—2010年的佛山祖庙修缮工程对前殿进行了全面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本次修缮严格遵守此项规定,做到遵守“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既要保证恢复古建筑健康和完整的姿态,又要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

修缮前经详细勘察,前殿屋面已出现整体开裂下滑,由此造成雨水渗漏严重,木构件受潮腐朽,残损严重,大部分木构件产生倾斜位移,部分斗拱脱榫及瓜柱空鼓,屋脊灰塑风化褪色,琉璃脊饰及正脊陶塑也有损坏。经反复研究,修缮方案最终定为局部落架修缮。对屋面部分进行全面揭顶维修,对于残损的木构件,根据其残损程度采取原材质替换或修补的修缮方案。对于中空的柱子,清除糟朽部位,再灌注不饱和聚酯树脂,必要时再箍铁圈加固。校正屋脊,寻找收集残损掉落的陶塑构件,采用结构胶和环氧树脂黏结。采用原材料原工艺修复风化褪色的灰塑(图10、图11)。

6 结语

前殿是佛山祖庙古建筑群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古建筑,其形制与正殿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本文对前殿进行科学、深入、系统的分析,进一步完善祖庙古建筑群的研究,对推动祖庙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佛山祖庙修缮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2]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佛山市图书馆.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

[4]李宝彤.古建筑大木作中主要斜置构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