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董清华
摘 要:东西方之間文化、贸易、经济不断融会贯通,彼此影响,形成一部流动的历史。尤其是在陶艺的传承、发展与审美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唐三彩的造型是十分丰富的,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骆驼、马和人物造型的唐三彩居多。在同一种器物上,一般会看见黄、绿、白三种颜色。唐三彩采用二次烧制的方法,第一次烧制为素烧,采用高岭土加工成胚体将造型烧制出来,再将素烧胚体冷却,进行第二次烧制,即施釉煅烧。唐三彩胎质的坚硬程度及防水性较弱,含有矿物杂质。喀什土陶在过去是维吾尔族同胞生活的必备品。喀什地区大部分为红陶,制作时将陶泥经浆池筛选,通过踩、揉合成具一定黏性和强度的泥团,再上制机手工拉坯成型,粗坯再经削、刮、镂刻、粘接等细加工,待干后再进行雕刻图案或是上釉彩绘,晾干后入窑烧制。其泥土的黏性强且细腻,形成喀什地区独特的胎质。
关键词:矿物质釉料;彩陶;素陶;活化石;创新实践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翻越帕米尔高原到现今的塔吉克斯坦,直至现今的阿富汗地区。当时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沿着这一条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经济不断融会贯通,彼此影响,形成一部流动的历史,尤其是在陶艺的传承、发展与审美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这其中典型的代表有源于丝绸之路起点的唐三彩和新疆喀什地区的土陶。
1 唐三彩釉料
唐三彩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多出土于西安、洛阳、扬州等地区,而这些地区恰好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连接点。唐三彩的出现是在盛唐期间,中唐时期的唐三彩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最为细腻丰富,晚唐后期渐渐淡出。由于它主要出现在唐朝时期,顾名唐三彩。这里的“三”泛指多的意思。唐三彩在唐代大多作为冥器使用。
1.1 唐三彩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十分丰富,如在博物馆中常见的人物、动物造型。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骆驼、马和人物的造型居多。比较出名的有骆驼载乐俑、三彩女立俑,人物造型丰腴,发型服饰细节到位,真实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而骆驼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反映出当时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贸易的往来。
1.2 唐三彩釉色
在同一种器物上一般会看见黄、绿、白三种颜色。唐三彩采用二次烧制的方法制作,第一次烧制也可叫做素烧,温度大概在1000~1100摄氏度,采用高岭土加工成胚体将造型烧制出来。再将素烧胚体冷却,进行第二次烧制即施釉煅烧,经过8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烧制以后,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釉色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向胚体四周扩散又相互交融呼应,出窑以后形成三彩釉的效果。
1.3 唐三彩胎质
由于唐三彩温度没有达到1300摄氏度的高温,达不到瓷器的烧制温度,所以它还属于陶类。且胎质的坚硬程度及防水性较弱,含有矿物杂质,而低温烧制的釉料也具有一定毒性,并不太适用于日常生活,因此作为冥器使用比较多。
2 喀什土陶釉料
沿丝绸之路继续向西前行,由嘉峪关向西来到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这是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镇,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交互点。
当地居民以维吾尔族维居多,古称“回鹘”。他们的制陶手艺是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这片土地是大自然的回馈,在戈壁和沙漠交接的地方,由河水浇灌出绿洲,这个地方有大片的古河流冲击的扇平原,积淀了大量陶土,当地人叫这种泥土为“色格孜”,这种泥土具有黏性也比较细致,是适合用来制作陶泥的原材料。
2.1 喀什土陶造型
喀什土陶在过去是维吾尔族同胞生活的必备品,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碗、碟、盘、壶、罐等,现今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很多。去喀什地区考察时候时,人们常被一种造型优美的水壶所吸引,在当地叫“阿不都壶”,这种水壶不同于我们汉族的茶壶是作为饮用装载的器具存在的,在当地的文化里“阿不都壶”是一种洗手的工具。还有很多图案很有意思的小陶器瓶,在当地都是作为生活中承载的必备品,比如厨房用品里可承载油盐所用,和我们现在所用的酱油瓶、醋瓶差不多。还有在很久以前所用的油灯等,其造型也是很特别的。
而喀什土陶的造型中很难看到动物的造型,大多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所能用到的用具,比如吃饭的餐盘等。装饰图案大多以植物造型为主,其颜色和釉料都是就地取材的矿物质材料。
2.2 喀什土陶釉色
喀什地区大部分为红陶,制作时将陶泥筛选入浆池,经过踩、揉、和成具一定黏性和强度的泥团,再上制机手工拉坯成型,粗坯再经削、刮、镂刻、粘接等细加工,等干后再进行雕刻图案或是上釉彩绘,晾干后入窑烧制。一般烧窑6小时左右,温度达500~600摄氏度即可,散热24小时后才起窑。彩陶常见的颜色有墨绿、浅绿、中黄、淡黄、褐、红、黑等。陶釉一般由矿物质加工配制,如铝、铜、石英石、黑铁渣、红土等金属和矿物。
2.3 喀什土陶胎质
克孜勒河和土曼河交汇处,两岸泥土经河流不断的冲刷,其泥土的黏性强且细腻,形成喀什地区独特的胎质。
其拉胚的方法和我们现在景德镇所用的手工拉胚方法很相似,并没有采用机电化的电机来代替反复旋转的托盘,还是采用手与脚的并用,陶泥反复的揉搓而后拉胚成型,继而彩绘上釉,草木烧窑,900度高温后经7小时散热出窑。半个月至20天后,一堆黄土才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彩釉陶器。
3 文化传播间的相互影响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传承,虽然唐三彩与喀什土陶两者之间距离相差几千公里,在釉料的呈现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3.1 功能上的差异化
两者都是作为陶器,都具备功能性。
喀什土陶的手艺制作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断过,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延续至今,还是沿用先人最原始的制作方法。虽然看起来工艺略显粗糙,但却是原汁原味的手工制作。其简洁明了的线条十分流畅,配以不同色泽的釉料相得益彰又独具特色。所有的土陶大多作为喀什人的生活必备品,比如说洗手壶、厨房用的油壶、盐瓶、花盆、盘子、碗等。
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则大多作为古代贵族陪葬的冥器使用。它的制作方法较为复杂,有轮制、模制、雕塑三种,在一件器物上,几种方法往往结合使用。
3.2 釉料上的差异化
两者都以高岭土为主要制作材料,矿物质釉料上釉方法不谋而合。
喀什土陶制釉上彩,釉主要是用铅熔炼的。就地取材成为当地人解决釉料的来源之本,从戈壁滩上采集的自然戈壁石碾碎后快速搅动,直到铅熔液和石英分解成散状,表现为青灰色。再按比例放入石膏粉及其他铁、铜、铝等元素的矿物质金属材料,即成铅釉料。烧制时也沿用古法用灌木、树枝为燃料烧制,因其火候温度不同,其呈现出的釉料色泽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唐三彩在釉色上,都要经过二次烧制,第一次为素烧,素烧成型后如果有的器件是动物,就要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唐三彩的上釉方法比较复杂,但其呈现出的色泽富贵大气。
4 结语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陶瓷走向西方,在古代贸易中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在相隔数千里的洛阳和喀什,沿着丝绸之路的轨迹唐三彩釉和喀什土陶釉在釉料的传承上跨越距离,两颗不同的明珠一直到现在也是中华陶瓷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星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