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观众需求的民族差异研究

时间:2024-05-20

马丹 角媛梅 刘志林 章侃丰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问题的提出

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1]。它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公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基础,更是衡量一个展览好坏的标准[2]。不同社会特征观众的知识与认知水平不同,其对展览的理解与认识也就不同,了解观众的背景情况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展览[3]。充分考虑观众的差异化和集群化,更能使博物馆在取长补短中得到持续发展[4]。因此,观众是否满意已成为展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5],当代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正在由“以物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有关博物馆观众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主要注重展览开放后的观众调查,对于展览中观众的研究还不足[6],而展览前的研究更是很少有人涉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博物馆观众定义[7]的探讨、参观行为特征[8-9]、满意度研究[10-11]、观众评估研究[12-13]、观众体验研究[14]、观众需求研究[15-16]、观众短时记忆研究[17]和观众注意力研究[18]等方面;对博物馆需求的研究,从教育需求[19]、设计需求[20]、旅游需求[21]、市场需求[22]、功能需求[23]、解说系统需求[24]等角度研究,其中需求研究大多以实证或案例调查研究为主。对博物馆的观众进行分类是观众研究的目标之一,可以确定展览的目标对象[25]。观众的分类通常以年龄[26-27]、社会身份[28]、时间[29]等角度进行,从民族角度对观众进行分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红河哈尼梯田自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以来,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化和景区化的进程也对传统文化和景观维护造成了较大冲击,如何有效地保护并向世人展示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梯田文化遗产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展示、宣传、研究并保护好遗产,增进当地人和外来游客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加深对遗产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从而采取恰当措施和行动保护遗产,最终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主要目标。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基于哈尼族文化为基础的博物馆,民族特色显著。本文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开馆之前对博物馆观众需求进行调查,从实际出发研究不同民族的差异,满足作为遗产地主人的当地居民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力求为目前还在前期建设中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县,境内世居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汉族七个民族[30]。1995年,在元阳县的民族构成中,哈尼族占52.75%、彝族占23.53%、傣族占4.78%、苗族占3.23%、瑶族占2.23%、壮族占0.935,汉族占12.52%[31]。红河哈尼梯田博物馆则位于遗产核心区内的箐口民俗村对面,被哈尼梯田环绕。由于遗产的世界性,博物馆越来越重视社区参与和本土文化[32]。根据调查,哈尼梯田博物馆的观众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和外来的汉族构成。所以,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不同需求,可以为博物馆细分旅游市场,满足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需要提供参考。

2.2 基于民族及其分布区域的问卷设计与调查

2.2.1 问卷设计思路与框架

问卷设计以遗产区内的游客和当地居民为主,考虑到元阳县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区域,汉族人口在当地占比较小的特点,设计的问题是基于受众基本信息,以具有地域性的民族为角度对观众的需求进行分析,分别从观众的动机需求、内容和功能需求、服务对象需求、解说系统需求这几方面来探讨民族间的需求差异(图1)。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与调查结果相一致,也反映了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了解不同民族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差异,有利于博物馆更好地细分市场,为不同的观众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吸引观众了解和认识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也有利于哈尼梯田博物馆的设计规划。

图1 问卷设计框架

2.2.2 问卷调查

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博物馆目前还在建设中,为了更好地了解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更好地服务观众,团队于2016年对遗产区内的游客和当地观众做了关于博物馆观众需求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96.5%。调查主要集中于游客集中的游客中心、客运站、酒店等区域,对旅游整团进行60%抽样发放,经spss23.0版本软件检验问卷的Alpha值,信度系数为0.816,在0.80~0.90之间,表明该问卷可信度较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受众基本信息

从被调查者民族构成看,汉族所占比重为55%,其他民族占45%,汉族和少数民族占比差距不大。元阳县的人口大部分由哈尼族和彝族构成,其他民族占比重较小,其中哈尼族人口数最多,超过了元阳县人口的一半,哈尼梯田的文化重心也由占比最重的哈尼族构成。而在被调查者的少数民族中元阳县人数占68%,元阳县以外的少数民族占比较少;汉族人口中,来自元阳县的人数占4.9%,大部分人口来自于除红河州以外的云南省和外省(表1)。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汉族人口大致能代表红河州以外的观众需求,而少数民族则能大概反映当地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

表1 民族与地区交叉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中,从性别上来看,汉族男性略高于女性,少数民族(主要指调查对象中的哈尼族、彝族、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差距都不大。从年龄构成上来看,汉族人口多集中在26~59岁,而少数民族多集中在12~25岁。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少数民族多集中在低年龄段,而汉族调查者中多集中在成年人。而在受教育程度上,汉族中以大学学历为主,而少数民族多为高中和大学学历,汉族的学历整体高于少数民族。在婚姻状况中,汉族以已婚有小孩和未婚为主,而少数民族则以未婚为主,少数民族年龄层次要整体低于汉族年龄层。而在第几次来哈尼梯田上,少数民族中以常住者为主,而汉族群体中以第一次为主,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研究区的民族特色。

3.2 动机需求分析

在博物馆的动机调查中,从去博物馆的次数、不去博物馆的原因、去博物馆的目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如图2所示,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去博物馆的次数中,汉族一年数次的人数最多,占40.16%,从来都没有去过博物馆的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11.48%;而在少数民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从未去过,占总数的38%。在去过的三个选项(一年数次、一年一次、数年一次)中汉族比例要高于少数民族,而在最近没去过的三个选项(十年内没有去过、从未去过和从未想过要去)中,少数民族的占比高于汉族。总体上,汉族去博物馆的频率要高于少数民族,这也与汉族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关。少数民族一般生活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山区,这些地区博物馆相对较少,受到自身教育程度的影响和公共文化资源的制约,观众对于博物馆的需求也相对较低。

如图3所示,在不去博物馆的原因方面,汉族认为形式太单调、内容太枯燥、离得远是主要原因;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离得远是最重要的原因。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都为元阳县当地居民,而汉族人口大都为外来游客,所以不同民族和地区调查者的需求上会有相似的地方。在不同民族和地区观众的动机需求偏好中,汉族相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去过博物馆的次数较多,对博物馆的了解程度要大于少数民族,因此汉族觉得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会阻碍他们去博物馆。而少数民族由于大部分都是居住在元阳县的当地居民,因此对于博物馆的了解不是很多且路程远是阻碍他们去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说明,汉族比较重视博物馆的表现形式,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距离是限制他们去博物馆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博物馆的普及非常重要,在元阳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兴建博物馆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公共文化资源有很大的必要性。

如图4所示,在去博物馆的目的和活动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需求趋向一致,去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欣赏与兴趣,这两者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学习或工作需要、休闲娱乐、陪伴亲友、好奇心驱使;而校外教学占比重都最低。说明大部分人还是对博物馆这个非正式教育场所有一定的知识需求,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和越来越广泛的普及,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在趋向于多样化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增长知识、工作学习以外,还增加了娱乐休闲的功能。而在学习这项功能上,博物馆越来越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博物馆在馆校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2 受众基本信息表 (n=222)

图2 去博物馆的次数

图3 不去博物馆的原因

3.3 内容和功能需求分析

为了了解不同民族受众对博物馆展示内容和功能需求的差异,我们分别计算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博物馆类型、收藏类别、功能三项上的频数。

如图5所示,在哈尼梯田博物馆类型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需求趋向较为一致,汉族更倾向于自然类、民俗类博物馆,其次是综合类、生态类、历史类的博物馆;同样的,少数民族也倾向于民俗类、历史类、自然类、综合类、生态类型的博物馆。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博物馆就是以哈尼梯田自然景观为载体的哈尼族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符合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

如图6所示,在博物馆应该收藏的藏品类型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自然遗存应该为哈尼梯田博物馆首先应该考虑的藏品类型,其次是代表历史类、文物类和遗迹类的藏品类型。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的藏品较少,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用具的材料取源于当地自然环境,以木制品为主,在长期的环境中不易保留,所以博物馆藏品大多以现代用具为主,以场景设置的形式表现。

如图7所示,在博物馆的功能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倾向具有一致性,都认为博物馆的功能应该是保护、展示、教育,其次是收藏、研究、保管,这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基本相吻合。但是近些年,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功能的发展,把教育功能放在博物馆功能的首位。从我们调查的结果上看,教育功能在公众的心中已经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它的重要程度上与预想的还有一定的差距。

3.4 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普及及观众素质的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对象由专家学者逐渐向人民大众转变[33]。如图8所示,在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上,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首先应该服务旅游者,其次是哈尼族和其他民族、当地居民。说明大众普遍认为博物馆应该是旅游者的专权,其次才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说明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来说,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民族认同感还有所欠缺。当地的少数民族作为遗产地直接创造者,应该享受遗产带来的福利。

通过图9可以看出,在当地居民是否应该参与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中,大多数的汉族人群和少数民族人群都认为当地居民应该参与到博物馆的设计规划中,当地居民作为遗产地的主人,是创造遗产、维持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博物馆的规划设计应该首先满足当地人的需求,也就是当地以哈尼族、彝族人民为代表的群体的需求,博物馆应该服务于当地居民。红河哈尼梯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所以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它是基于“活”的农业遗产发展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博物馆。

图4 去博物馆的目的和活动

图5 博物馆类型的需求

图6 博物馆藏品类型的需求

3.5 解说系统需求分析

表3显示的是观众对于博物馆解说系统的需求程度,在进行统计之前,把调查的所有解说方式进行了分类,再对每一类解说方式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在传统解说方式中,对于不同民族观众来说,均值较高的解说方式有信息公告栏、解说展板、实物展示,其中位数和众数均为4,标准差较低。其中汉族对实物展示这类传统的提供信息的解说方式普遍比较依赖,需求也较高。其中,纪念品商店的均值较低,且标准差较高,说明观众对于纪念品商店这一解说方式需求不太强烈且观众的意见不太统一,多是因为目前博物馆纪念品商店存在产品雷同化,没有特色,成为一个兜售旅游产品的标志,在观众印象中有着较大差异的满意度。

图7 博物馆的功能

图8 博物馆服务对象的需求

图9 当地居民是否应该参与博物馆的规划设计

第二,在人员解说方式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对解说员服务的均值都较高,且众数、中位数都为4,说明解说员解说作为传统的人员解说方式,还是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选择。随着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升和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大都是比较专业性的知识,解说员的解说服务可以让观众直接了解文物。而在展览咨询这一选项中,少数民族的均值明显大于汉族,且标准差小于汉族,说明少数民族对展览咨询的需求程度高于汉族。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对人员解说的需求较汉族普遍偏高。

第三,在多媒体解说方式中,少数民族对网络展示和影片放映这两种解说方式的均值较高,标准差较汉族低,说明大多数少数民族较倾向于多媒体解说方式,而汉族对这两种解说方式的中位数和众数都为4,说明汉族对多媒体解说方式也有一定的需求程度,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多媒体的方式来了解博物馆,而且多媒体展示具有信息展示全面,易操作的特点,还可以事先准备好针对不同背景观众需求的解说内容。

第四,在特别方式解说中,特别活动和体验型设施的均值较高,且众数和中位数为4或5,标准差较小,说明大多数观众对于这两项的解说需求较高;而夜间开馆的均值低于4,且众数和中位数大都为3,说明观众处于安全、交通等因素的考虑,对夜间开馆的兴趣不高且需求较低,对于博物馆来说,夜间开馆的成本较高且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博物馆在设置解说方式中可以考虑不实行夜间开馆。而特别活动的观众需求则为一般,说明观众对特别活动期待性不太高,而特别活动作为博物馆具有特色的展示内容,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宣传方式,提高观众的兴趣。少数民族在特别展览、特别活动的需求高于汉族,而汉族在体验型设施中略高于少数民族。特别展览的标准差都表现出了较好的集中趋势,说明了观众对于这些解说设施赋值较高且波动较小。总体来说,除了夜间开馆、特别活动,观众对于其他解说媒体都表现出了较高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博物馆需求方面有共性也有差异。博物馆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需求,同时又要注重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需求差异。具体的结论和建议如下。

第一,在博物馆的动机需求方面,汉族去博物馆的频率要明显高于少数民族,汉族更加重视博物馆的内容和形式,而距离是制约少数民族去博物馆的主要原因。汉族和少数民族去博物馆的目的都是为了增长知识,满足兴趣爱好。哈尼梯田申遗前后在遗产核心区内外部建设了多条道路方便通行,在制约少数民族去博物馆的原因中,距离因素正在被慢慢解决。博物馆的选址在遗产核心区,距离老县城较近,交通也较为方便,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去博物馆的兴致。由于校外教学的需求较低,博物馆和学校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博物馆在建成之后应该积极地与学校合作,开发出更多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不定期地举办各种讲座、研修班,鼓励学生、社会人士积极加入,促进博物馆实现其教育职能。

表3 不同民族解说媒体集中趋势分析(n=222)

第二,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功能需求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偏好较为统一,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以自然遗存类、历史遗迹类的藏品为主的融自然、历史、民俗为一体的综合类的博物馆,且博物馆的功能应该是保护、展示和教育。哈尼梯田文化遗产博物馆应该是建立在自然遗存的基础上,突出历史文化性的博物馆。博物馆在搜集文物时,要加大自然、历史、遗迹类文物的搜集力度,争取把博物馆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然遗迹、历史民俗为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满足不同民族、观众的需求。

第三,在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上,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认为旅游者是博物馆首要的服务对象,当地居民作为遗产地的创造者也应该参与到博物馆的设计规划中。博物馆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同时满足遗产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充分征求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的意见,在展览设计时,应该多设计以地方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展览和活动,可以与当地社区居民合作开发展览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要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第四,在博物馆的解说系统中,对于传统的解说方式和多媒体解说方式来说,少数民族的需求整体上高于汉族;在人员解说方式中,受众对于解说员的需求较高;在特别解说方式中,观众比较倾向于体验型活动。建议博物馆对于传统解说方式的设置要全面,在入口处、前台、每个展厅前后、主路都要充分展示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解说牌示文本的创作应该以参观者的需求为导向,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整体全面的信息为出发点,向参观者传达有效的信息;对于解说员,除了说普通话的讲解员外,还要适当安排当地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哈尼语、彝语等讲解员,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还要安排英语、日语等讲解员。博物馆的展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宣传,对于展览内容要适当地运用电子屏、投影等方式,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博物馆在展示媒体的设计中,应该把体验型学习融入到解说媒体中,发掘观众的探索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Z].2015-02-09.

[2][25]王思怡.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与实践——以湖州博物馆《吴兴赋》观众调查为例[J].科普研究,2017,12(1):48-58+109.

[3]Adams R.Museum Visitor Services Manual[M].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2001:3.

[4]庄智一.基于百度指数的观众博物馆参观选择研究——以上海地区博物馆为例[J].科普研究,2016,11(4):6368+97.

[5]Timothy W.Luke,Museum Pieces: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and Knowledge at the Museum,Presented at the Third Annual Arlington Humanities Colloquium,University of Texas-Arlington,1997.

[6]周婧景,严建强.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J].东南文化,2016,(2):119-128.

[7]史吉祥.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对博物馆观众定义的新探讨[J].东南文化,2009,(6):95-99.

[8]吕军,左豪瑞,李慧颖,徐赫,侯霞,于小婷,李美敬,张哲,周登科,丁风雅,吴凯.湖北省博物馆观众行为调查报告[J].东南文化,2012,(3):115-122.

[9]魏敏.博物馆展览文字浅析——观众研究视野中的案例分析[J].东南文化,2012,(2):119-123.

[10]卓丽杰.首都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1]张恩君,宋向光.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初探[J].中国博物馆,2014,(3):90-96.

[12]李林.博物馆展览观众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09.

[13]魏敏.中国博物馆观众服务评估标准浅析——中西方评估体系的对比与分析[J].博物馆研究,2016,(1):3-9.

[14]李林.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华夏自然蜜蜂博物馆的观众体验设计为案例[J].东南文化,2012,(6):103-107.

[15]蓝武芳.观众需求对博物馆的挑战[A].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013:11.

[16][19]黄琛,冯喆颖.北京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16,(3):70-84.

[17]王盼盼,于腾飞.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观众短时记忆调查报告[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5):104-105.

[18]马佳骥.对如何加强博物馆展示中观众注意力引导的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5):80-81.

[20]王迪迪.当代博物馆设计需求多元化的展陈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21]王旌璇.南京市博物馆旅游需求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Z3):93-97.

[22]吴鹏.从市场需求谈博物馆的临展策划理念[J].黑龙江史志,2013,(21):228+231.

[23]王莲芬.浅论博物馆建筑造型与博物馆功能需求的和谐统一[J].中国博物馆,2006,(1):56-61.

[24]甘露,卢天玲.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游客期望、使用和评价研究——基于知识需求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2,27(9):5664.

[26]周婧景.博物馆儿童展览评估研究[J].东南文化,2013,(6):102-109.

[27]康迎彦.首都博物馆老年观众行为与需求调查分析[J].东南文化,2011,(3):8892.

[28]贺春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统计分析[J].福建文博,2015,(1):82-88.

[29]陆建松.博物馆观众:调查与分析[J].东南文化,1993,(2):178,183.

[30][31]角媛梅.哈尼梯田自然文化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

[32]金露.探寻生态博物馆之根——论生态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J].生态经济,2012(9):180-185.

[33]陈琴,李俊,张述林.“大博物馆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93-9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