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冷媚
[摘要]明代大报恩寺于永乐十年(1412年)开始修建,其寺院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规模宏大。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报恩寺琉璃宝塔琉璃拱门构建,向世人展现了琉璃宝塔曾经的恢弘与壮丽。关于琉璃宝塔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话题,本文拟通过馆藏琉璃构建浅析报恩寺琉璃塔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报恩寺 琉璃 建筑 宝塔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报恩寺遗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长干桥东南,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2008年,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举世瞩目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与一批珍贵的佛教文物,再次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原址兴建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与地宫保护塔,遗憾的是出于对地宫保护及考虑琉璃构建烧制水平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按原样重建报恩寺琉璃宝塔。但是通过存世于博物馆的宝塔琉璃构建,同样让我们领略到了这座琉璃宝塔的伟大奇迹与高超工艺。
一、报恩寺琉璃宝塔具体形制与高度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明代初期至清代初期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根据相关记载及参考当时欧洲传教士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基本搞清楚大报恩寺塔的形制情况。明代大报恩寺塔九层八面,外壁用五色琉璃构件堆砌而成。每层所用琉璃构件数目相等,只是体积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四座拱门均用饰有飞天、飞羊、狮子、白象、金翅鸟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构建斗合而成,拱门之间的四个壁面上各嵌一尊白石雕成的护法天王像,内壁则布满小型佛龛,外设朱红色的琉璃栏杆。
明、清两代,欧洲人通过传教、经商、出使等方式与中国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他们记录并且向西方传播了不少中国的事物,大报恩寺琉璃塔就是其中的典型。如在欧洲影响广泛由阿诺尔多·蒙塔纳斯编译的《中国图集:从联合省东印度公司到中国》一书中,收录了约翰·纽霍夫的游记,其中就有描绘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版画。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访华,使团的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沿途绘制了大量的写生素描,其中包括多幅有关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作品。1843年伦敦费塞尔公司根据亚历山大的素描稿,由托马斯·阿洛姆重新加工,出版了题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的大型画册。
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高度,前人谓“塔高入云表”。有关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的历史记载很多,清代所绘《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记载塔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很多介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文章皆沿用此说。而近年新出版的对大报恩寺遗址给予相当全面介绍的《金陵佛寺大观》一书,在论及琉璃塔高度时指出,高度“二十四丈六尺一寸”,按明代营造尺,一尺等于今31.7厘米计算,合计约78米。我们梳理史料,查询关于报恩寺宝塔相关记载,发现明代葛寅亮编纂《金陵梵刹志》一书,该书第二卷名为《钦录集》收集的是明洪武至宣德年问,皇帝针对各大寺庙、僧人的具体问题所下的谕旨。其中宣德三年(1428年)的一条记载对解决大报恩寺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颇为关键:
“六月十六日御用监太监尚义于左顺门奏:南京大报恩寺已完殿宇数多合,无存留。经手人匠五十六名在寺修理。应天府拔人夫五十名常川打扫,疏通沟渠。南城凤台街四铺总甲轮流巡缉。仍着原管工指挥刘勋带管提调。奏知。奉圣旨:是,着该衙门拔用。钦此。”
在此奏报末尾,尚义将报恩寺几乎所有建筑的尺寸附列于后,其中对琉璃塔的记载为:
“宝塔丈尺:宝塔一座,九层。通高地面至宝珠顶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地面至覆莲盆口,高二十丈六寸。”
这一段记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出于管工大臣给皇帝的奏章,各建筑的尺寸直接来自建造人员,而且奏报时必然经过了反复的核对,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高度约为78米,这应是比较可靠的数据。
二、报恩寺塔琉璃构件烧造地点
关于大报恩寺琉璃塔建塔所用琉璃构件的来历,文献少有记载。但明代南京琉璃窑的分布,在《明会典》中有明确记载。报恩寺塔所用的琉璃构件,是否是南京聚宝山琉璃窑生产,一直没有准确的考古依据。据文献记载,明初烧造琉璃器的地点,除南京聚宝山外还有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等地。对南京聚宝山琉璃窑的考古发掘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58年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南京中华门外聚宝山清理发掘了几座窑址,并采集了一批较为完整的琉璃构件。随后第二年南京博物院也在附近发掘窑址,并开辟了三条探沟,在窑内发现了大量遗留下来的各式素坯和已上釉的残品,它们大多属于报恩寺琉璃塔所用的砖瓦。这次从琉璃窑遗址中所发现的有关琉璃塔的遗物,计有塔上的斗拱、柱、椽、拱门花砖以及须弥座等。在很多块琉璃塔拱门构建的侧面,写着“左作一层”“二层左作六号”“左字四号”“巳字二右”“七层右”等字样,学者认为这些号字可能是表示这些琉璃砖在这一层塔上所应占的位置。第二个时期,2007年为配合南京城市建设,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距离聚宝山窑岗村不足1公里的赛虹桥,发现了几十件琉璃塔拱门琉璃构件,基本上以龙纹或者飞天纹样为主,少量的飞羊与大鹏金翅鸟。可惜出土的琉璃构件基本上都是残毁品,是当时出窑时的残件,还是琉璃宝塔维修替换下的残件,现在已不得而知了。2008年,因考古需要在聚宝山1958年清理发掘地点相距约400米的地方发现了十余处窑址,同样出土了一批的琉璃构件。两次考古发掘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发掘地点十分接近,从出土的琉璃构件与窑址,基本上摸清了聚宝山琉璃窑的分布,确定了明初报恩寺塔所用琉璃构件的烧制地点。
相关研究认为南京中华门外聚宝山琉璃窑就是《明会典》中聚宝山琉璃官窑所在地,也是南京报恩寺琉璃塔五色琉璃构件的烧造地。《明会典》《天工开物》《太平府志》都记载南京聚宝山琉璃窯是以安徽当涂白土为原料烧制琉璃构件的胎体,南京报恩寺塔琉璃构件是在南京聚宝山琉璃窑烧制的,进而推断出南京报恩寺塔琉璃构件胎体是以安徽当涂白土为原料。2008年,故宫博物院因相关课题研究,分别从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当涂琉璃窑遗址采集明代建筑的琉璃样本,对琉璃胎体的主次量元素组成、胎体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烧制温度等进行了科学的检验与分析。通过对安徽当涂琉璃样品与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构件的主要数据比对,发现南京报恩寺塔与安徽当涂琉璃样品具有相同地域元素分布特征和矿物组成特征,这些比较有力地证明了安徽当涂为南京琉璃塔琉璃构件胎体的原料产地阁。因两地有通江之利,安徽当涂白土装船从姑溪河运至长江,再从板桥进入南京内河,直接运达聚宝山琉璃窑。两地航程约有七十公里,在明代水运发达的情况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大量运输白土原料在南京聚宝山烧制琉璃构件胎体,既节省人工又减少直接运输琉璃构件的损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言的历史,它见证并亲历了人类历史的变迁。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变迁中,有些建筑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在清代因战火而损毁,消失于我们眼前有一百余年。今天,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精美的琉璃构件来领略明代初年南京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恢弘与壮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