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再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汾铁佛寺

时间:2024-05-20

摘要:临汾铁佛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南,距今有1 300多年历史,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寺内有方形六级楼阁式琉璃砖塔,通高39.8米,塔上琉璃制品光泽艳丽,人物生动,雕工精细,是继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之后琉璃塔中的又一杰作,具有很高的佛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塔内有一尊唐代铁铸释迦牟尼铁佛头,高6.3米,直径为3.5米,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铁佛头。

关键词:临汾铁佛寺;琉璃砖塔;铁佛头

临汾铁佛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南,是城内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古建筑。该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有1 300多年历史。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她把沙门法郎等伪作的《大云经》尊为“武氏革命”的指导理论,号令天下各州遍设大云寺,各地新建的大云寺比比皆是,也有的把原来旧寺更名为“大云寺”,临汾名刹大云寺的名称亦源自于此。临汾史称平阳,故临汾铁佛寺也称平阳大云寺。在铁佛寺第三进院落有一座金顶宝塔,宝塔内有一尊唐代铁铸释迦牟尼铁佛头,“铁佛寺”之名即来源于此。

寺院分为前后两座院落,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分布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顶琉璃塔,藏经楼等建筑。山门建在高大的台基上,门前一对巨型石狮,生动威严。中开券门,从山门进入,两侧为圆形拱门,进入拱门院落有厢房(现已改为办公楼)。前院主要建筑为天王殿(现为过厅),在献亭(天王殿)和大殿两边现为铁佛寺的展厅。第二进院落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现已改为展厅。这些展厅是清末民初建筑,经常举办一些大型书画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是临汾市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再往前,就是第三进院落,映入眼帘的是气势非凡、高耸入云的金顶琉璃塔,该塔是铁佛寺内的主体建筑,堪为精粹。据碑文记载,原塔创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在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毁于临汾大地震,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新大修,清末民初曾进行小修葺。金顶琉璃塔矗立在铁佛寺内后院中心,为方形六级楼阁式琉璃砖塔,通高39.8米。塔下无台基,外观形似楼阁,六层自下而上逐次收缩,一至五层为方形,六层为八角形。塔体外表大多数建筑构件和饰件皆为琉璃制品,其光泽晶莹,金光闪亮,给临汾城增添了许多光彩。底层高度近6米,底边长12米,东西两面开门,可穿门而过。内设塔室,内壁四周用青砖砌成平板枋和斗棋,顶部砖券八角形藻井,当心倒悬宝珠一枚。最上一层依塔身瓦檐为八角攒尖顶,塔顶有刹座、复钵、项轮、宝珠。宝珠由风磨铜铸造,无论阴晴雨雪,终年祥光熠熠,四季昼夜生辉。据《临汾县志》记载:“寺顶常有光,传有舍利子云。”塔身各层均建有仿木结构的斗拱及塔檐,回廊四绕,檐角飞翘。翘角顶端悬挂着项环铃铎,每当微风徐来,琉璃宝塔上的风铃叮叮当当,甚是悦耳,疑似天籁仙音。该塔古朴秀丽,塔内结构二层以上皆为实体,异于唐宋时期全部中空的砖塔和明清时期可绕道攀登的砖塔,为清塔中又一典型实例。目前为止没有对铁佛寺金顶琉璃塔四周进行过文物勘探,未知其有地宫,如有地宫也许将是震惊考古界的发现,整个铁佛寺内部及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也没有进行过文物勘探,临汾铁佛寺自唐以来究竟有多大规模至今仍是个谜。

塔上琉璃造型生动洗练,雕工精细,色澤艳丽,是继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之后的又一琉璃塔杰作。金顶琉璃塔各层塔檐、回廊构件及遍布塔身的各种佛像皆为琉璃制品,黄、绿、蓝、橙,色彩缤纷,金碧辉煌,系明清时期山西省陶城县琉璃世家乔家乔鸷等人设计并烧制,造型优美,工艺超群。琉璃塔二层以上镶有58幅浮雕琉璃图案,内容均为佛教神祇和佛传故事,在四周衬以仙山琼阁、树木花卉、狮象龙鹤等图案,将琉璃塔装饰得五光十色,秀丽精致。塔身各种佛像依照佛教仪规及主次关系有序排列,造型或凝重慈祥,或肃穆端庄,或虔诚睿智,或勇猛威严,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形神俱佳,巧夺天工,堪称琉璃壁画。值得一提的是,宝塔第四层镶嵌的“太子出四门”佛传故事尤为经典。第四层塔壁四方各有三幅图案,中间券龛内雕释迦佛像,左右两方为佛传神话图案。东壁两方为“太子出东门逢僧礼释”;西壁两方为“太子出西门见老伤叹”;南壁两方为“太子出南门见死伤心”;北壁两方为“太子出北门见病伤嗟”。这组佛传故事将释迦牟尼怜悯人间疾苦、感悟生死轮回的慈悲胸怀刻画得淋漓尽致,善男信女目睹后无不为之动容,产生情感共鸣。更为巧妙的是设计者独具匠心,将宝塔六层建成平面八角形。上部用凸起的彩色琉璃,将八卦卦象图案依照方位镶嵌在塔壁上。中心琉璃一方,内雕八大金刚,不多不少,每面一尊。诸金刚气宇轩昂,各持法器,履护法之职,保佛刹清净。这在清代的佛塔建筑中极为少见,体现了设计者精深的佛学造诣,具有很高的佛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塔室平面呈八角形,周围塔壁的上方依次砌有凸起的八卦卦象图案,与宝塔六层上的八卦图案上下对应,内外相符。八卦原为道教广泛应用之符号,为何多次出现在佛教建筑上?这充分说明佛道两教既有互相排斥的一面,也有互相融合吸收的一面。佛教发展到唐代,走向了成熟。当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影响越来越大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道教逐渐产生冲突。在经过矛盾冲突以及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后,佛道两家逐渐妥协、调和,清初佛道相互渗透由此可见一斑。

琉璃塔塔门朝东,底层中空,塔室东西两面辟有砖券门洞,装有门板隔扇,游人及朝拜者可穿塔而过。塔门上方高悬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湖北人陈泽霖敬奉的巨幅牌匾,上书斗大的“原头佛祖”四字。塔室中央供奉着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外表饰以泥塑彩绘,今依稀可见残存的贴金。据说抚摸铁佛的鼻部可以沾一沾铁佛的灵气,这一说法致使铁佛鼻部大部分包浆和彩绘都被破坏,露出的生铁也被来往的游客抚摸得油光发亮。铁佛头高达6.8米,面阔3.8米,双耳颀长,3米有余。若按人物身高比例推算,佛高当在40米以上。佛头虽大但造型逼真,比例适度,面颊丰盈,目光睿智,双耳垂肩,仪态端庄慈祥,神情恬静怡然,气韵极为生动。额头之上螺发左旋,井然有序。这尊佛头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我国北魏造像的传统手法和艺术特点,为典型的初唐艺术精品,不禁让人由衷钦佩和赞叹唐代雕塑大师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铁佛头内中空,其背面距地约2米高处留有0.7米见方的一孔洞。佛头内空间宽阔,可供十余人围坐,自唐以来一直是寺庙高僧藏放经书之所。铁佛头曾在民国时期发生大火,铁佛内的佛经几近烧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在佛头内发现残存的经书纸屑。专业人员对方孔四周铸铁断面测量,发现铸铁厚度有4厘米,经粗略测算,整个铁佛头重量将近15吨,系由生铁熔化后一次浇铸而成。如此硕大的佛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体量最大的铁佛头。据史书记载和现有的考古实证,战国时期临汾一带的冶铁技术相当成熟,大到钟磬农具,小到长钉细针,均可用铁制作。到了汉武帝时期,临汾的冶铁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临汾市博物馆三楼展厅内展示了多件临汾汉代铁器文物,这些铁器文物的制作工艺和水平令今人啧啧称赞。临汾市翼城县唐兴镇冶南村北的冶炼遗址是我市一处西汉时期冶铁遗址,出土了大量汉代铁制文物,此处冶铁遗址对当时临汾的冶铁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有一处名为“唐池”的遗址,这是唐朝时期临汾境内重要的冶炼遗址。到了唐代初期,临汾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冶铁中心,铁制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空前的。这种冶铁盛况波及后世,到了宋代,临汾是当时全国十二大冶炼所之一,在明代也是重要的冶铁场所。正是在当时这样的物质条件下,才产生了大云寺铁佛头这样的巨型铸件。人们很难想象铸造前的模具是如何设计的,铸造原料的多少是怎样计算出来的,浇铸时化铁炉建了多少,7米高的铸件在浇铸时如何保证上下、里外温度大体一致不产生裂痕,如此高大的空心铸件,如此众多的技术难关,即使放到21世纪的今天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因此,时人的解决方法至今仍是不解之谜。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尊唐代铁佛头在经历了1 300余年的沧桑巨变后,口鼻裸露部分仍油光黑亮,光泽可鉴。佛头千年不锈,给人留下又一个难解之谜。比它铸造时间晚了92年(公元724年)的山西永济市黄河铁牛目前正在面临头痛的锈蚀问题。如此精湛的造型,如此独特的工艺,海内外绝无仅有。毫无疑问,唐铸铁佛千年不锈,对我国冶炼工艺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

进入金顶琉璃塔塔室,南北塔壁上嵌有两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大云寺的碑铭,弥足珍贵。北墙一方碑铭记述:“偶于大清康熙乙亥岁(康熙三十四年)夏四月六日戌刻忽遭震变之灾。寺庙倾塌,民舍无存,压伤男女,不可胜记。地声如雷,经年不息。”时经二十年后,善士陈国信等人募化集资,动工重建了大云寺。碑文详细记载了募化者姓名及募化数额,经粗略统计,参与善举的善男信女有130余人,募化白银984两。当时的寺庙主持法号寂朗,他与僧徒照宁、照奎等僧众见证此举,并勒碑铭誌,旌表功德,永垂后世。这方碑铭中关于这次地震的记载,正是发生在1695年5月18日临汾八级地震的写照。据康熙《平阳府志》记载:“初六日戌时,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舍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各州县一时俱震,临汾、襄陵、洪洞、浮山尤甚。”不仅平阳地动山摇,城倒屋塌,烈火烧天,黑水涌地,而且波及地方较远,北到山西右玉县,南达湖北谷城县,西至甘肃平凉市,东抵山东滕县,都有震感。山西、陕西、山东、湖北、甘肃、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均受到震动,其中有123个府、州、县记载了这次大地震的破坏情况。当然,受损最严重的还是临汾平阳周边,从北部的平遥县到南部的闻喜县,从西部的石楼县、隰县到东南部河南的获嘉县,长300多公里、宽200多公里范围内的建筑都遭到严重破坏。康熙年间平阳府下辖的临汾城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商铺林立,民房比肩,毁坏极其严重。就连临汾城东近20公里的堡头村,周围沟壁也大规模崩塌,不少农民只好迁至村西另建房舍,遂有东、西堡头村之称。襄汾县“黑水涌地”,城垣、学校、衙署、庙宇、民居倾覆殆尽,死者不可胜记。在浮山县“坏房舍十之五”“百姓困苦数十年”。据统计,这次康熙大地震死亡人数多达52 600人,造成损失约合47万两白银。“重修大云寺”的记述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由此可见,大云寺的金顶宝塔不仅为后人研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璀璨絢丽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的冶铁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地震灾害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佐证。

临汾铁佛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以来的遗存,在1949年至1953年为山西国立第六师范学校占用,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建新曾在此就读。新中国成立后被临汾师范学校占用一段时间,1964年根据工作需要在此地成立晋南地区展览馆,后更名为临汾地区展览馆,成立了临汾书画院,匾额由著名的书画家董寿平题写,1993年由地区展览馆改名为临汾地区博物馆,1996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和临汾市人民政府投资300万元,对山门、金顶宝塔、藏经楼进行了落架大修。这次佛塔修缮中在铁佛宝顶下发现的300年前的《金刚经》,对研究临汾佛教的兴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佛经现藏于临汾市博物馆内。临汾铁佛寺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获投资30万元,对铁佛寺院内南北厢房进行了抢修。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投资500万元对天王殿、南北配殿、大殿进行维修。2016年建立新的博物馆馆舍,临汾市博物馆从此地迁出,现为临汾市铁佛寺博物馆所用。近年来,随着临汾铁佛寺对外开放的扩大、宗教政策的落实、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临汾铁佛寺游人如织,香客云集,观光者徜徉于此,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临汾铁佛寺已成为平阳大地一张响亮的名片,成为宣传临汾的一块阵地,是了解临汾的陶寺文化、尧文化的一扇窗口。

作者简介

崔毅翔,1975年生,男,山西临汾人,文博馆员,曾任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副馆长,现任山西省临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站长。

参考文献

[1]李东洪.临汾名胜[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2]李东洪.临汾风光[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2.

[3]临汾新闻网.云聚云散大云依旧[EB/OL].(2018-11-14)[2022-04-20].http://www. lfxww.com/yaowh/2601266.html.

[4]闻阔.千年古刹隐于市—记临汾大云寺[J].中关村,2018(4):103-105.

[5]临汾新闻网.临汾史话:平阳大地震[EB/OL].(2018-03-26)[2022-04-20].http:// www.lfxww.com/whlf/2590922.html.

[6]乔忠延.尧都沧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