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西地区彩绘砖的历史记忆

时间:2024-05-20

摘要:河西魏晋十六国彩绘砖是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历史的反映和折射,是以图像为载体的历史记忆,是一部图像版的河西断代史。河西魏晋十六国彩绘壁画砖同敦煌石窟、汉晋遗简、长城烽燧等都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河西地区;彩绘砖;文物鉴赏

一、河西地区魏晋壁画砖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

魏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分裂割据时期。河西走廊地区也体现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共性”特征,如世家大族兴起,庄园经济繁盛,私人军事武装—部曲产生。两汉以来,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繁荣,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河西走廊不断碰撞、交融,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在河西走廊狭长的地域中,从甘肃西边的嘉峪关、酒泉,到张掖附近的高台、永昌,绵延近百公里的广袤大地上,集中分布着大量魏晋壁画砖墓葬,加之地域偏远,使得河西历史显示出独具的“个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四个方面。

(一)经济

经济上河西地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农耕和游牧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人口增长。《后汉书·孔奋传》记:“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二)政治

政治上形成了“多元一体,胡汉共治”的局面。汉末以来,从窦融“保据河西”,到五凉政权,对胡汉民众均采取“羁縻”“怀柔”的统治政策,来自中原的汉族居民与羌、氐、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能够“清晏”相处。

(三)文化

魏晋时期由于连年征战,中原地区的汉人被迫迁徙,由于河西地区相对安宁,迁居到河西走廊的内地居民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中原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和发展。对于中原内地的世家大族,河西地区也成为重要的移民避难地区。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是关陇集团的代表,其制度渊源上承汉魏,中继北朝的魏、齐政治,河西五凉是其间的重要中介。故陈寅恪先生称,河西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1]

(四)交流

河西地区发挥着“丝路孔道”作用。河西地方政权与中原、南朝、西域的地方政权保持着交往和联系。河西走廊沿途主要市镇,如同一个个驿站,成为休息区、中转站,为过路商队提供补给。这些驿站通过商业往来,使得中原和西域连缀起来,形成市场和通道。

二、河西地区彩绘壁画砖图像内容

彩绘壁画砖图像内容对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历史的反映和折射,是图像的历史记忆。通过壁画砖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地区所居住人们的社会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和衣食住行状况。壁画砖画面内容丰富,展示了魏晋时期社会人文风情以及当时的一些风貌与习俗,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之后,至今仍在流传,显示了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河西地区壁画砖的画面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家大族

魏晋十六国时期,世家大族以盘根错节的方式左右着汉族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这个时代,选官要看家世,取士要看阀阅,以致出现尊贵者永远尊贵而卑贱者永远卑贱的固化社会现象。嘉峪关果园—新城魏晋1号墓出土“段清”红书榜题,段氏家族原籍武威,东汉时段颖因功被封为破羌将军。作为主人,段清安坐于塌,享受着仆人递来的烤肉。河西世家大族拥有独立的庄园,庄园建筑坚固封闭。坞壁是当时具有特色的建筑。东汉时期,诸侯分封,地方豪强势力发展迅速,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荫庇宗族与宾客,形成自己的武装与生产力量,逐渐出现了坞、屯、壁、堡、垒、营、寨等集生产、生活、军事为一体的建筑,闭门成市,到了魏晋时期,这种建筑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坞堡穹庐

魏晋十六国时期世家大族日常居住在坚固封闭的坞堡里。坞堡建筑的房屋为土木或者砖木结构,如嘉峪关果园—新城1号墓中的“坞堡”彩绘壁画砖(图一),砖长34.5 cm、宽16.5 cm、厚5 cm。画面以坞堡为界,分为坞内、坞外。坞堡四周高墙围绕,城垣转角处开一门,其上建有角楼,供瞭望用。坞堡外侧,榜题“坞”字。坞外,上部牛羊成群,下面桑树旁马、牛栖息。坞堡内庄园主的居住屋鳞次栉比,并有分层。

高台骆驼城魏晋十六国墓出土“坞内劳作”彩绘壁画砖,坞内二层安坐的可能為主人,左边为厨作间。坞门外,有专人把门,并豢养家犬护卫。家犬蹲坐前望,似乎在盼守主人回府。猛犬铁链牢栓,吠叫怒吼,似乎有陌生人来到。坞院内,有水井用于日常生活,如人畜饮水、菜圃灌溉等。一饲养者在压力汲水,右边双马,左边双牛,几只飞禽在等待。高台骆驼城墓葬出土“汲水饮马”彩绘壁画砖上,戴尖帽的马夫用轱辘汲水,右边枣红色骏马在盘中饮水。两幅画中,井台高砌,井架立于台上,画面均透露出浓郁的日常气息。

(三)农耕畜牧

河西走廊地域辽阔,有发展农耕和畜牧业的良好条件。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绿洲的主要产业仍是农业[2]。这一时期,畜牧业生产规模和产量都远远超过汉代。畜牧业的发达,大量良马得到驯养和繁殖,使得河西各割据政权拥有庞大的骑兵数量,中原地区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谣谚。墓葬彩绘壁画砖图像中,有大量的图像是反映农耕和畜牧状况的。“采桑”彩绘壁画砖(图二)上,两个披发的农夫正在采摘桑叶,一人在树上摘采,一人往筐里放置。“耕地”彩绘壁画砖上,二牛抬杠耕地,农夫挥鞭驾犁。“耙地”彩绘壁画砖上,也为二牛抬杠,一农夫踩在耙上,吆喝二牛前行。“扬场”彩绘壁画砖上,一堆谷物前,农夫挥杈扬谷,小鸡在啄谷。当时在野外成群蓄养的,主要是羊和马,牧人驱赶成群的大角羊在放牧,羊有白、黄、黑等不同颜色。“牧马”彩绘壁画砖上,牧马人深目高鼻,驱赶马匹奔跑向前。“双驼”彩绘壁画砖上,母子两只骆驼在吃树上的叶子。“牛车”彩绘壁画砖上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牛车的事实。798C12D7-4142-4A62-A798-8F84714161B4

(四)家宴娱乐

河西魏晋十六国彩绘壁画砖图像中,反映家宴娱乐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类题材的彩绘壁画砖在敦煌、嘉峪关、高台等地都有出土。家宴的过程,通过屠宰—备宴—宴饮等图像完整地展示出来。

屠宰有椎牛、宰羊等场面。嘉峪关果园—新城墓中有椎牛,椎牛者右手牵缰,左手举锤,一器皿是用来盛放牛血的。“宰羊”彩绘壁画砖上,羊被翻身吊起,宰羊者手持利刃,正在开膛解剖。

备宴有案上操作、爐火炊煮、供奉端盘等程序。案上加工肉食的为男性厨师,两位蓄胡子、戴高帽的厨师似乎是在案上切肉,血水滴到案几下面的盆子里。两位厨师,一个在切肉准备烤,一个在釜中煮肉。长条肉挂在他们身后的架子上(图三)。女性在灶头,拨打柴火,烧火炊煮,釜中热气腾腾,灶下炉火熊熊,似乎是在煮肉。四位女性或端盘,或端尊,缓步向前,给宴席供奉美酒佳肴。

家宴时,主人席地而坐,女仆摇扇伺候。高台地埂坡壁画中的家宴《对酌图》,二人戴帽着袍,酒酣耳热,左边一人持耳背杯,做敬酒状,右边一人作揖在谦让。

河西彩绘壁画砖图像中,反映娱乐的图像主要有乐舞图和六博图。在高台地埂坡壁画中的“角抵百戏”中,一着辫者在做表演。其小腿部有网状绑腿,作蹲踞状,双手摊开,似乎是在变魔术,又似乎是在欢迎到场的人们。“击鼓”中,两人皆有网状绷腿,髡发梳辫。着黑装者背鼓,着红装者双手持鼓槌准备击鼓。有学者认为,图中的人物当为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时期生活的粟特胡人[3]。

孙机先生谓:“战国迄汉盛行六博。”博具和博戏的图像在考古资料中不乏其例。以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六博俑为例[4]。两位老者下的棋和从事的活动,古代称其为“六博”。“六博”在古代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只见两位老者着条纹袍,跪坐,各执手伸向棋盘,紧张对峙。高台壁画墓中的博戏场面略有不同,二博者戴船形帽,打手势。从相貌看,很可能是少数民族。高台出土彩绘壁画砖上,两人动作幅度更大,左边一人的黄红色着装和博具上的零散物品,显得场面更为热烈激情。

(五)车马出行

车马出行是汉代壁画以及画像砖、画像石图像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类图像与古代“御礼”有关[5]。在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和彩绘壁画砖图像中,御车和骑马交错出现的画面已经不见,车马出行变成了单纯的一车出行或者骑队、单骑出行。嘉峪关果园—新城5号墓的“出行”彩绘壁画砖,尺寸大于普通的画砖数倍,骑队中有超过二十位骑行者。一骑领队,中间有一骑,其他每排3~4骑不等。大家熟知的中国邮政总公司发行的“驿使图”(图四)中的骑马驿使,位于这队骑行者的左下方,迎面向这组骑行者飞驰而来,一般是向骑行者传达命令或者信息。高台出土的魏晋十六国“车马出行图”彩绘壁画砖上,马为黑马,车黄色,带篷盖,这与汉代画像石、壁画墓中常见的带伞盖的轺车已不相同。

(六)民间信仰

汉晋时期墓葬中常见的伏羲和女娲组合图像、东王公与西王母组合图像、“四神”图像仍然出现在河西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中。高台出土魏晋十六国彩绘壁画砖上的伏羲和女娲,从着装和发饰上看,似乎是民间的两个日常巫术工作者。敦煌晋墓出土的“西王母”为全褐墨色绘,带伞盖,与早期佛教中的弥勒形象十分相近。敦煌出土的西晋“李广骑射”彩绘壁画砖在墓葬图像中占据较重要地位。出土“李广骑射”彩绘壁画砖的M37、M39、M133号墓以及1992年出土“李广骑射”彩绘壁画砖的M1号墓,均为西晋家族墓葬中的一座。推测这三座墓葬与汉晋时期敦煌李氏大族有密切的关系。

敦煌晋墓出土的“伯牙弹琴”彩绘壁画砖上,伯牙皆着交领长袍,微微侧身右向而坐,琴置膝上,双手作拨弄琴弦状。伯牙面部刻画简略,但是人物之神情通过其动态,如侧身的姿势、飞舞的衣袖以及颌下劲健的胡须等生动地表现出来。图像线条简略,赋色亦较简单,仅在衣袖处略施微染。

王中旭[6]研究认为,敦煌晋墓“伯牙弹琴”彩绘壁画砖画像显示了与四川、湖北及浙江等地区的紧密联系,图案上折射出四川等地的墓葬图像对河西的影响。佛爷庙湾照墙上的“伯牙弹琴”实际上起着调和阴阳的作用,暗示着升仙的必要条件或辅助手段。“伯牙弹琴”辅助升仙源自战国、两汉盛行的音乐调和天地、阴阳的思想,伯牙是汉至南北朝时高士神仙化的典型例证,其神仙化的过程完成于东汉。敦煌墓葬中“伯牙弹琴”画像和四川等地的联系不仅仅是图像形式上的,也体现在思想上。道教对该图像在区域间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河西魏晋十六国彩绘壁画砖图像,是古代社会的记录仪、放映机,是一部图像版的河西断代史。河西魏晋十六国彩绘壁画砖同敦煌石窟、汉晋遗简、长城烽燧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李捷,女,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参考文献

[1]沙武田.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河西走廊》纪录片引发的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16(3):1-7.

[2]刘光华,赵向群.《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418,420-421.

[3]郑怡南.河西高台墓葬中粟特人图像与酒泉胡人聚落—以高台地埂坡M4墓葬壁画为中心[M]//马德,罗华庆.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499.

[4]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1,452.

[5]练春海.汉代车马形象研究—以御礼为中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王中旭.敦煌佛爷庙湾墓伯牙弹琴画像之渊源与含义[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1):93-107.798C12D7-4142-4A62-A798-8F84714161B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