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莫高窟敦煌壁画中复活的乐舞”——从线描类型探究唐代敦煌壁画中乐舞的艺术风格

时间:2024-05-20

王 越(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历史溯源

敦煌莫高窟也被称作千佛洞,建于前秦时代,位于河西走廊最西侧的敦煌。

在北凉时期,敦煌壁画简练概括的艺术风格,既保留了敦煌原本的艺术风格,还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的特色。北魏时期,敦煌壁画扩大整体布局,位置较为显著。画面整体布局严密整齐,装饰性变强,整体画面更加丰富饱满。北魏灭亡后,敦煌归为西魏。画面布局打破了以往拘谨的风格,趋于稍大胆的风格。557年,西魏灭亡,画面也由之前的几幅增加为几十幅,石窟内的壁画不单单有佛教内容,也出现了人间民俗画,壁画趋于世俗化,是敦煌壁画发展的一个高峰。隋朝时期,敦煌壁画在原本壁画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隋朝宗教理念深入人心,经变画取代了先前早期的佛本生与因缘故事,绘画手法也从先前古朴稚拙的风格转换为潇洒自由的风格,使敦煌壁画走向了日益成熟的道路,为之后唐代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敦煌壁画线描分类与敦煌壁画线描演变过程

中国最主要的传统绘画艺术非线描莫属,它能以最简单的线条绘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很高的概括力。精确的线条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准则,以线条为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敦煌壁画艺术虽然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却也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勾画出世界级历史文化的瑰宝敦煌莫高窟壁画。莫高窟壁画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舞伎、乐伎形象,真实地还原了敦煌乐舞的温婉端庄之美。

早期莫高窟中线描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土红线、墨线和白色线。线描类型分为起稿线、定型线、提神线和装饰线。在绘画初期,土红线是作为起稿线画于壁画之上的。早期壁画以土红色为主,用土红线起稿,不用担心对画面造成破坏,方便对画面的修改,如若有误,也可以用颜料加以覆盖。壁画中的定型线由墨线来担任。由于敦煌壁画长期在石窟之内,想要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画工会在壁画着完色后,用墨线再描绘一次,这样能够加强人物形象。白色线也是敦煌壁画中运用比较多的线,它主要起到装饰性作用。在衣衫、佛像的头光、莲花座等位置沿外侧勾勒白色线,这样可使形象更生动,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在北凉时期,敦煌壁画以土红色调为主,多用绿与白。画面风格豪放粗犷,线条质朴,整体基调热烈浓重。北魏西魏时期,底色为白,色调趋于清淡,与北凉时期区别较大,着色时更加自由。弊端是色彩容易画到起稿线外,这样就要进行二次创作。北周时期沿用了北魏西魏时期底色为白的特点,但土红线运用较多,画好后略微着色,局部用墨线做定型线。由于着色较浅,定型线线条苍劲有力。隋唐时期,画师们将主线与辅线划分开来,人物主要轮廓为主线,像发鬓与衣衫为辅线,线条变细,画面内容精细,在这种情况下,画面更有层次感,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三、敦煌壁画线描类型中刻画的唐代敦煌壁画中乐舞的艺术风格

(一)起稿线刻画唐代敦煌壁画中乐舞的艺术风格

起稿线用于勾勒人物的面部和身体轮廓,敦煌壁画用土红线起稿。由于土红线线条粗壮有力,相对来说更为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土红起稿线分为三种形式:垂直线、中轴线与水平线。起稿线并不是由画师一笔画上去的,而是由工匠们拉扯带有土红粉末的线或绳子,经过回弹印在墙上的。这样,墙面就被分成若干个部分,就可以拿蘸取土红色颜料的毛笔进行进一步绘画了。并且敦煌壁画早期以土红色调为主,绘画时用土红线作画,即使需要修改,也不会对壁画的线条与色彩有所破坏。所以红线是绘画人物轮廓的不二之选,但有时也会用墨线起稿。在起稿阶段,土红线与墨线对于敦煌壁画来说相当于草稿线的作用,在后期会被其他的颜色覆盖掉,在绘画时更加轻松随心,不拘泥于小节。

唐代敦煌乐舞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伎形象是高度一致的。美术与舞蹈相结合,更加印证了艺术是相通的这句话。其起稿线笔法自由灵动、随意且不拘小节,线条转折清晰,与唐代敦煌乐舞棱角分明的造型风格与队形的颇多变化相对应,能使舞伎的形象更加逼真,富有生命力,队形更具有张力,人物形象更饱满,将敦煌乐舞的自由灵动之感完美还原了。

(二)定型线刻画唐代敦煌乐舞艺术风格

敦煌壁画中最重要的线条就是定型线,墨线主要作用是定型。在画师们为壁画上色之后,还会再用定型线将乐伎、舞伎的五官、四肢、整体轮廓再勾勒一遍,使壁画整体效果更加准确逼真。在用起稿线勾勒好壁画轮廓后,再着色。这时,原先用于勾勒轮廓的起稿线就会变得模糊,为了使画面更加清晰,会再用定型线沿轮廓描绘,多用墨线或赭色线。

墨线即铁线,线条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定型线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人物形象的肢体动作。多曲线与三道弯是敦煌乐舞舞姿的基本形态(图一)。乐伎于画面两侧,一名舞伎在地毯中央翩翩起舞,画面中舞伎冲胯、出肋、低头形成了典型的三道弯基本舞姿。身体的弯曲与肢体弯曲的结合形成了敦煌乐舞的一大亮点。舞伎整体气息下沉,微微松胯,造型婀娜,身形曲折,给人一种静谧妩媚之感。画面中舞伎腰间系着腰鼓,双手做拍打状。如今,朝鲜族仍存在着仗鼓舞,但大多以旋转为主。如图所示,在腰间系着腰鼓的情况下做三道弯的舞姿造型,需在腰间做固定点,将鼓牢牢地固定在腰上。

图一 莫高窟第25窟—乐舞图

唐代敦煌乐舞舞姿造型,完全沿用了壁画中的造型艺术—三道弯。如若想要呈现出优美妩媚的三道弯造型,需主力腿伸直、冲胯,肋呈自然幅度,膝盖自然弯曲或者后脚踏地,整体造型挺而不僵。还有一种三道弯舞姿造型由主力腿弯曲,胯与肋呈最大限度的延伸,在做此造型时全身收紧,切记松胯,否则会破坏舞姿造型的美感。敦煌乐舞中的舞姿造型将曲线美发挥极致,呈现出特殊的轻柔曼妙、妩媚妖娆之感。

(三)提神线刻画唐代敦煌乐舞艺术风格

提神线,顾名思义就是为壁画中人物形象提神的线,增加人物形象的神韵。在定型线完成之后就需要提神线将形象不够传神的部位进一步描绘。提神线不似起稿线与定型线,运用的地方更加自由,但大多用于人物的上眼睑、眉毛、胡须、嘴唇这些地方,也会在四肢、服装或者身形的轮廓中用到。提神线不需要蘸取大量的墨,有时还会将涮笔水作为墨去运用。在原有线描的基础上再添一笔,虽然墨水色淡,但却能将原有的线条加重,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传神而有韵味,精神异常的画面感就出来了(图二)。画面人物是初唐时期,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图之四人对舞中右侧两舞伎,其中画面最左侧舞伎面部提神线较为明显,在上眼睑处,画师们运用提神线将上眼睑处加深,眉毛处也略微勾勒几笔。画面中,舞伎的面部神态安详肃穆,神韵刻画更加精神。

图二 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图

“韵”是唐代敦煌乐舞中很重要的艺术风格,“韵”是“意韵”“神韵”“韵味”的统称。在敦煌壁画中,提神线将乐舞的“韵”展露无遗,呼吸和眼神是敦煌乐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敦煌乐舞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呼吸与眼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准确地表达敦煌乐舞至柔至刚、至真至善的多种意韵情景。身未动,气先走是敦煌乐舞的重要标志,气息把握得当,就能营造出沉静安详的艺术氛围。提神线对于人物延伸的刻画是相当深刻的,舞伎眼神的“神韵”是敦煌乐舞关键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神韵特征,有温和的、庄严的、柔美的,等等。以“韵”传意才是敦煌乐舞的妙处所在。

(四)装饰线刻画唐代敦煌乐舞艺术风格

装饰线是为装饰画面所用,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装饰线以白色居多,是在定型线勾画好后,用白线将需要装饰的地方再勾画一遍,以达到强化与突出形象的作用,使画面更具有空间感与层次感。通常用在佛像的头光背光和莲花台子或衣衫、飘带处(图三)。图片为初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322窟中的散花飞天图。飞天头梳发髻,右手托着莲花,左手作散花状,身体柔软、张弛有度,手指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但整幅图的亮点在于环身围绕的丝带,由装饰线对丝带进一步勾画,凸显出飞天身体的曲线之美,丝带在身体两侧舞动,仿佛在壁画中随风飘起。装饰线对唐代敦煌乐舞艺术风格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不作为影响敦煌乐舞风格的依据。

图三 敦煌莫高窟第322窟—散花飞天图

五、结语

唐代敦煌乐舞并不只是复制敦煌壁画上的内容,而是将敦煌壁画中原汁原味的乐舞精髓加以运用和创新。本篇文章从线描的角度去看唐代敦煌壁画中乐舞的风格,在于线描艺术相比于着色或者构图更能够清晰地反映唐代敦煌乐舞的艺术风格。

敦煌壁画是很具象的东西,它能直观地表现出唐代敦煌乐舞的艺术风格。希望本研究对现如今编创敦煌乐舞的编导们来说,是一个有理有据的编导凭证。敦煌乐舞有风格有特色,如果能够将其原汁原味地重现给大家,让观赏者犹如置身敦煌莫高窟内欣赏节目,那么人们不光能了解真实的敦煌乐舞,还能够更好地接受敦煌乐舞,从而达到传播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