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昭亭(宁夏大学 美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内蒙古辽代墓室壁画展现了辽阔的草原美景,壁画中人物的刻画较为细腻精美,表现了复杂多样的主题内容,人物的造型姿态不一,并且内容的表达高度服务于主题。壁画中人物形象的身份、穿着表现得非常细致,同时契丹、汉族、宗教人物的造型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契丹人髡发的描绘,是区别于其他绘画不同的点。辽代墓室壁画中宗教人物比较典型的是门神和身上的铠甲、手里的长剑等。我们在了解其艺术特色后对这一时期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学习。
契丹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了辽代王朝,其墓室壁画必然独具特色,因为其在广泛吸收、借鉴中原和其他民族艺术文化外,还结合民族自身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创新,推动了文化创新和发展[1]。
辽墓壁画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契丹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对辽代日常生活壁画题材的描述;二是丰富、细腻的壁画人物,比较有生活气息的壁画题材为现代与古代的艺术沟通搭建了桥梁,使得我们可以了解辽代当时的生活状况。
每一幅壁画的表现内容是不同的,构图自然也不尽相同。通常画师也会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多少,对画面中所出现的人或物以及场景进行布局和构图。构图方式大致分为全景式散点透视构图、对称式构图等。每一幅画的构图,都要考虑一定范围内物象之间的关联,也会有构图和线条的疏密对比。
1.全景式散点透视构图
例如,画面中人物比较多的情况下会使用散点式构图来处理画面的关系,有故事图、舞乐图、车骑出行图等。因为画面中人物较多,为了更好地布局,画面的逻辑关系必须完整有序。
2.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比较常见于装饰性较强的花鸟图、门卫图等。在其他的画面中也会用到,例如《汉人引马图》表现的便是人物和动物之间的前行和回顾。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是一组很有趣的画面。在张世古的《备茶图》中,画家对此画的用意趣味十足,构图巧妙。由于辽墓壁画年代久远,很难找到高清图片进行临摹学习,我们可以对当时辽墓壁画所借鉴的唐宋相关画作进行分析并学习,例如赵孟頫的《马图页》或韩干的《牧马图》等。
早期辽代墓室壁画中的人物以及马匹都是以写实为主。工笔的形式也颇多,涉及重彩设色,那时的女子以肥胖为美,因此画面中的女性形象偏向丰腴,着装也偏向于唐朝服饰,长裙拖地。中期之后,人物的造型则摆脱了唐五代的肥美形象,体态也较为端正。
在对称式构图中,有绘制人物和动物形象间的动静结合关系,这属于一种很普遍的画面艺术关系。《汉人引马图中》描绘的是马和前后两个人的动静对比,形成了一种对比呼应的关系。
不同时期的用色有不同的特点,辽代墓室壁画的色彩在装饰性上表现比较明显,当时对于工笔重彩设色的运用,颜色比较艳丽,也体现了当时游牧民族对于颜色的固有审美。
辽代墓室壁画的用色方法有三种:平涂、没骨法以及晕染法。
平涂是当时墓室壁画中最常用的一种敷色方法,在各种题材、场景中都可大量使用,一般是使用墨线进行勾勒,然后平涂敷色。对于水墨的调和也比较注意比例,画面的透明感很自然。
其次是晕染的方法,这会使得画面层次变化丰富,明暗色调的过渡更加自然。对人物面部的晕染会显得人物的脸比较圆润、立体。一般是从人物面部的颧骨部分开始晕染,采用柔和的颜色,使用了胭脂加水。人们对动物的结构也会进行晕染,腹部和背部、颈部深浅颜色的对比使用赭石、中黄等颜色加水晕染。
后期为没骨法。辽代早期大部分绘画使用的是平涂和晕染法。到了晚期才开始使用没骨法进行绘画。这个时期没有像先前那样使用墨线进行勾勒,而是直接上色,在表现结构、画面效果方面达到了自然的效果,没有线条进行拘束、限制。
线条可以用于表现动静。墓室壁画的线条表现时常会反映作画者的情绪变化,如果线条较为硬朗、笔直,表现的则是焦虑、忧郁又或者是激昂的情绪。平稳、疏朗的线条会给人一种舒适、安稳之感。
图一 赵孟頫《马图页》
图二 试马图
辽代中期是艺术发展的高峰,各类画种如山水、花鸟、人物画都有了飞跃发展,表现手法也比较有民族气息。各类型的题材图纷纷出世,最受关注的则是车骑图。这时期从线条笔法可以看出壁画受到了唐代的影响,线条的表现也比较粗犷,很有节奏感,表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
辽代墓室壁画的线条一直都比较有特色,又吸收了唐代绘画线条的特色。到了辽代晚期,墓室壁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逐渐汉化。用笔线条较为流畅,下笔轻重有变,也较为流畅,对于人物面部的勾勒,用笔较轻,用线也较为细腻,这与粗犷的外轮廓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中轻重缓急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查阅了众多资料,对辽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了解后,笔者分析并学习了当时比较著名的壁画作品,分别从布局、构图、线条、色彩方面进行分析。
图三 《备茶图》
关于张世古的《备茶图》,首先,从布局构图来看,画面左侧有三位女仆,站位正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画面中的桌子、茶壶、动物等集中分布于画面底部,这时画面的上空则显得有些空洞,而恰好画家将一位手拿茶盏的女仆布置于此,使得画面构图有趣味而又不会显得空洞,趣味十足,构图巧妙。
其次,我们对画面中的线条进行分析,画面中的线条并不像我们所了解的辽早期壁画画面中所谓的“铁线条”那样硬朗笔直,此画中的线条较为流畅,笔法也较为熟练,线条虽有轻重变化,但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辽代后期专注人物面部,肌肤的线条勾勒用笔较轻、墨色较淡的感觉,而是墨色浓淡,轻重整体相当,可以看出此时的画作并没有那么成熟。
最后,画面中整体的色调偏暖,整体运用朱砂、胭脂加水进行调配上色。笔者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前期的壁画用色方法还是以平涂和晕染为主,这张画作确实如此,还用墨线对形体进行了勾勒。从桌子、杂物以及人物身上服饰的颜色即可看出。大致还使用了平涂,因为只可以看到少部分人物的脸上颧骨部位有颜色晕染,使用的颜料并不多,技法也并不是十分熟练。
首先,《汉人引马图》是对称式构图中一幅有名的作品,属于人物与动物形象之间的前后对称,利用了动静结合的造型规律。
画面正中间有一匹黄色的马,呈现四向外走之势。其四蹄奔腾的态势,意在向前奔走,昂首傲视,展现了骏马的风貌。马左侧有一人,正回首迈开双腿向外走,这与马形成了一种前行和回顾的关系,这种前后呼应的关系在画面中一眼可见。除了奔走的马和回首向四周环望的牵马人在画面中呈现的动静以及对立统一关系外,马的后方还有一个敲鼓跟随之人。画面有一定的韵律,更加灵动。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画面十分有趣。限于年代久远,无法找到高清图,只能通过查找的部分资料进行了解。
辽代墓室壁画题材多样,种类丰富,存量也多。首先,契丹族是一个能够广泛吸收、包容及借鉴中华文化众多形式的少数民族。墓室壁画学习了唐宋等朝代的优秀绘画技法,借鉴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十分讲究气韵生动,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其绘画都十分注重神韵的表达。其次,辽代绘画对于形象的刻画布置注重形神兼备,而且更注重思想、信仰等,他们将契丹族对佛教[2]和儒学的崇尚,融入本民族文化中,对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3],也更深入地传达了物象的灵魂本体。
辽代墓室壁画艺术风格随着历史的发展历程发生转变,绘画的用线、用笔、设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早期和中期,设色以平涂和晕染为主,后期则以没骨法为主。风格的转变是由辽国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决定的,变化后,一部分是契丹族本族的艺术风格,另外一部分是辽国统治下汉人的绘画风格[4]。其发展初期多受唐朝绘画风格的影响。因为是初期,画风较为质朴,题材是当时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景,多以辽阔草原场景为主,还有日常的狩猎场景出现。在发展中期,艺术风格逐渐成熟,题材逐渐增多,人物画更具有民族风俗特色,线条表达更加具有节奏感而不是铁线条的绘画效果。契丹文化的快速发展与融合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