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林梅菊 骆金霞 于洋 陆文钿
摘要:陶鼓是中华民族的古典打击乐器之一,吴川瓦窑陶鼓制作技艺流传数百年,在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采访等方法展开调研后发现,当下吴川瓦窑陶鼓制作技艺面临着手艺失传、后继无人的困境,而陶鼓也价高量低,缺乏销路。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就需要各方加强对陶鼓的宣传,有关部门投入资金,陶鼓制作人员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增强保护手工艺品意识,以推动吴川瓦窑陶鼓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川瓦窑陶鼓;制作技艺;传承发展
陶鼓,即土鼓,是我国古典打击乐器的代表,更是我国原始艺术繁荣和发展的源头。《中国音乐辞典》“土鼓”词条:“原始打击乐以土为框的鼓。《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土鼓的声音铿锵有力,传音范围广,深受远古帝王的喜爱,是“通天的神器”。产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瓦窑村的吴川瓦窑陶鼓便是土鼓的一种,原名长鼓,因主要由陶泥烧制而成,又称陶鼓。作为中华民族最原始的乐器之一,吴川瓦窑陶鼓被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的艺术品,对研究传统音乐和民间舞蹈具有重要的价值。2005年起,瓦窑陶鼓逐渐从各艺术节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关注,并于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笔者在2020年调研时发现,吴川瓦窑陶鼓及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亟待解决。
一、吴川瓦窑陶鼓的由来及其发展
瓦窑陶鼓起源于明朝末年。陶乡吴川瓦窑村环水靠坡,蕴藏丰富的陶泥,村民们就地取材,依坡建窑烧窑,以烧制各类瓷陶为生,至今瓦窑村还有龙窑旧址。瓦窑陶鼓可作为演奏乐器,得益于其设计结构。一个瓦窑陶鼓重5~6千克,高57厘米,直径11厘米,鼓颈半径大小与鼓底相同,直径为8厘米,外观像葫芦,中间细小,两端是大小不同的圆形鼓口。鼓口蒙上羊皮,用绳子将羊皮绷紧后,打上一个活结,活结上下推动,便可敲打演奏出节奏鲜明、粗犷豪放的鼓乐。在节日、比赛或祭神的场合,可以见到用红色丝带绑挂于胸前的瓦窑陶鼓。演奏者把陶鼓背在胸前,右手指掌拍打,左手用小鞭击打,发出“叮”“嘭”声,故陶鼓又被称为“叮嘭”。早期瓦窑陶鼓与祭祀及吴川的年例民俗有关。村民们年例的游神舞狮活动中,少不了陶鼓的“叮嘭”声助威。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记录,吴川地区傩舞《舞二真》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陶鼓。村民佩戴二真面具,一边舞动身姿,一边击打陶鼓,场面热闹,气势不凡。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瓦窑陶鼓重新回到民间文化活动中。每逢佳节,“瓦窑陶鼓”成了吴川黄坡、吴阳等区、镇文艺游行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并传播到电白和南三岛等地。
1986年初,瓦窑陶鼓走上了新的舞台。自幼受到陶艺熏陶的欧景钦深入瓦窑村采集素材,编出可供舞台演奏的《瓦窑陶鼓》节目。随后,欧景钦又把站着敲打的演奏改编为边打边跳的陶鼓舞蹈《欢乐的小陶工》,该舞蹈在广州举行的首届羊城少儿艺术花会演出中获得“丰收奖”,又被评为全省民间音乐舞蹈竞选二等奖。随后,陶鼓舞登场湛江市春节晚会(录像播出)、岭南民间艺术节等活动。2000年至今,在吴川市每年的闹元宵欢乐节中,陶鼓演奏者都被编入游行的方队。
人们逐渐重视瓦窑陶鼓的装饰。原始的瓦窑陶鼓是素色的,保留着泥土的原色。现今的陶鼓则都上了釉,色彩夺目。原始的瓦窑陶鼓表面并无花纹,现今的制陶艺人则将龙、凤、花草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雕刻在鼓面上,使其更具文化意义。
一些陶鼓艺人对瓦窑陶鼓及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意识也有所增强。为了让古老的陶鼓得到新的发展,非遗传承人欧强与欧武两人结合彼此特长,探寻陶鼓创新发展方向。他们一人负责制鼓,一人负责在鼓上雕琢,希望能借陶鼓之形融合佛山陶艺之精髓,制成案头的精品装饰—摆瓶。他们也计划制作一些精致漂亮的小型陶鼓作为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欧强还尝试将陶瓷与吴川另一项传统的民俗艺术—飘色结合起来,制作出新的艺术品。
二、瓦窑陶鼓的制作技艺
瓦窑陶鼓造型简单,但制作流程却烦琐。制作一个陶鼓需经历七道工序—选泥、炼泥、拉坯、陶鼓成形、上釉、入窑烧制和安装羊皮及配音。
(1)选泥:制作瓦窑陶鼓所用泥料取自泥地两米以下黏度高、质地均匀、没有杂质的坡泥,行内人也称之为“作泥”或“玉泥”。
(2)炼泥:将选定的坡泥掺上四分之一的砂土,不断揉搓,也可利用人工踏或者牛踏,使砂土与泥料完全混合,变得细腻。
(3)拉坯:坡泥炼好后,待干湿度合适,便要开始拉坯。这一环节全凭陶鼓艺人过往的经验和手感来操作,以拉出1.2厘米厚的陶鼓壁最好。拉坯时瓦窑陶鼓分上、下二部分制作。
(4)陶鼓成形:将上、下二部分的陶鼓拼接在一起,用竹片刀将整个陶鼓外壁抹平,再将雕好的龙、凤、花草等图案的陶泥片贴于陶鼓壁,并根据需要在周围进行细致刻画。这是瓦窑陶鼓制作技艺中最复杂的一道工序,十分考验陶艺人的技艺水平。
(5)上釉:陶鼓初步制作完成、晾干成形之后就可以上釉。傳统的釉是由木炭、稻草灰、泥土、石灰或金属,同一些谷糠碾碎与水混合、搅拌、沉淀后,过滤出上面一层料,即为釉,均匀平抹在陶鼓外壁。上釉手法不同,展现的效果也各异。
(6)入窑烧制:上釉后的陶鼓变得光滑明亮,釉干后,用留洞的陶缸罩住陶鼓入窑烧制。传统的窑每次只能烧制一个陶鼓,后来的“倒燃窑”和“龙窑”可同时烧制多个陶鼓。烧制时间通常是1小时,气温达到1 000~1 200 ℃时即熄火。瓦窑陶鼓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柴窑烧制流程,这是一门技术活,烧制的时机、火候全凭个人经验。
(7)安装羊皮及配音:在羊皮上先打小孔,浸湿后穿上棉线,羊皮蒙上后把两头的棉线呈之字错位绷紧,每一组绳子之间再用短绳打上一个活结。活结可上下推动,调节音色。
三、瓦窑陶鼓制作技艺面临的困境
瓦窑陶鼓出现于各种民俗节日庆祝的场合,承载着民间源远流长的文化风俗,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但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瓦窑陶鼓及其制作技艺面临诸多问题。
(一)陶鼓功用与现代日常生活脱节
陶鼓是一种古老的演奏乐器,如今人们对这种表演失去了兴趣,间接导致其销量缩减。作为可欣赏的工艺品,当陶鼓的功能与日常生活脱节时,其制作技艺自然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陶鼓制作技艺繁杂,不少环节需要时间和经验。但随着陶鼓销量及用途的不断缩减,以陶鼓制作技艺谋生显得不切实际,瓦窑村的年轻人都不愿花时间继承这门技艺。如今村中熟悉陶鼓制作全过程的人寥寥无几,仍在坚持制作瓦窑陶鼓的仅有欧强一人。
(三)市场竞争力薄弱
瓦窑陶鼓制作技艺虽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但目前政府并没有帮助其传承发展的系列举措。各种手工艺品都面临被工业制品代替的命运,瓦窑陶鼓一直以来图案、款式单一,难以迎合当下多变的市场需求,同样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四、有关陶鼓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瓦窑陶鼓及其制作技艺,在粤西地区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其传承与发展应得到重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推动瓦窑陶鼓的传承与发展。
(一)有关部门从资金和宣传两方面提供助力
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大多受限于资金与宣传。有关部门可通过推行相关政策,投入资金,制定奖励机制,让更多人愿意投身于瓦窑陶鼓制作技艺的学习中。当地政府还可以规划场地,结合文化旅游宣传,加大瓦窑陶鼓及其制作技艺的展示频率和宣传力度。
(二)传承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瓦窑陶鼓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传承人来说任重道远。除了现有的尝试外,传承人还可加强与其他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交流、探讨,旨在培育市场消费、促进市场交易、形成市场组织,让市场成为瓦窑陶鼓传承和发展的阵地。
(三)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在社会层面,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有助于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使其自觉投身于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瓦窑陶鼓“走出去”。
瓦窑陶鼓及其制作技艺凝结着历史与民间的文化记忆,其传承与发展对增强粤西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祖国的新一代要肩负起保护传统文化的任务,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新融合,使传统文化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流传。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川瓦窑陶鼓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12623003)。
作者简介
林梅菊,1998年生,女,汉族,广东湛江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2018級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陆文钿,1989年生,汉族,广东潮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写作学、民间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少英.广东吴川“瓦窑陶鼓”艺术初探[J].北方音乐,2018(11):63-65.
[2]邓碧泉.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3]刘康体.古百越地区细腰鼓出土情况考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4):36-41.
[4]陈杰.浅析中国的佛像艺术[J].天工,2018(3):108-109.
[5]陈国威,何杰.海洋文化视阈下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6):1-6.
[6]刘金凤.吴川瓦窑陶鼓敲起来[N].湛江晚报,2021-01-05.
[7]广东省文化馆.吴川瓦窑陶鼓制作技艺[EB/OL].(2018-04-04)[2022-02-15].http:// www.gdsqyg.com/agdfyzg/mingluinfo?mlproid=2018040469157328.
23495007832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