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马晴雯 王瑞华
摘要:达斡尔族摇篮是达斡尔族的早期婴儿卧具。达斡尔族的摇篮,无论是选材、制作,还是样式、装饰,都与黑龙江地区的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达斡尔族的摇篮表面光滑,样式美观,一只摇篮可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反映了达斡尔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达斡尔族人民的记忆。传承和发展达斡尔族摇篮工艺,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的文化需求,更是达斡爾族人民文化自信的基石。本文探析达斡尔族摇篮工艺,概述摇篮制作流程,分析达斡尔族摇篮特色风格,希望使达斡尔族摇篮工艺得以传承。
关键词:达斡尔族;摇篮;工艺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都起到了深远的作用。达斡尔族作为东北三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等地。达斡尔族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迁徙史中,手工技艺和手工器物必不可少。目前,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4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5项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达斡尔族历史悠久,自渔猎时代便经历漫长的迁徙,摇篮因此产生。
众所周知,摇篮是一种略像篮子的、可摆动让婴儿入睡的卧具,流行在大部分地区、各民族中,又称“悠车”。在东北地区,很多民族的人们都会使用摇篮并称其为“悠车”,而达斡尔族的摇篮具有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在达斡尔语中,摇篮被称为“达日德”。
一、达斡尔族摇篮概述
俗话说,“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一现象就是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摇篮的情景。我国北方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等民族,都把摇篮视作婴儿卧具,而摇篮的制作和使用恰巧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代表渔猎时期的民族内涵和民族实力。达斡尔族的传统摇篮都采用手工制作,要求手工艺人非常谨慎,传承摇篮制作技艺的工匠,必须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为人正派,并且上有老、下有少,或儿女双全。
历史上,达斡尔族人大致分布在黑龙江、嫩江流域,但在清朝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调动,一部分达斡尔族人民迁移至现新疆塔城区域,并居住至今。分布区域的分散造成了摇篮制作材料的区别,但无论是分布在黑龙江地区还是分布在新疆地区,其民族文化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内涵上依旧统一,所以即使摇篮的制作材料有差别,但装饰与造型仍大体一致。达斡尔族的摇篮具有鲜明的传承性,一只摇篮可以传承百年,象征子孙繁衍,瓜瓞百年。
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民族手工艺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在2007年,达斡尔族摇篮就被收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代传承人郭寿荣(1921),第二代传承人哈日克库(1939)、第三代传承人鄂林生(1954)、第四代传承人林和布(男1956年师传)和第五代传承人郭春海(男1963),一直在默默传承,履行着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作为非遗项目的摇篮,记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内涵的工艺,也是独特的民族文化象征。
二、达斡尔族摇篮工艺特征
(一)达斡尔族摇篮的材料与制作
起源于渔猎时代的达斡尔族摇篮工艺,早期因族群不断迁徙,选用了不易破碎且比较轻便的桦树皮作为材料,后期随着达斡尔族的定居,材料变为稠李树。达斡尔族较早从游牧生活转为农耕生活,但现存的早期达斡尔族传统摇篮实物较少,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民居中,现存较多的摇篮,其材料均为稠李木,桦皮摇篮基本上很难见到。迁至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人,则多使用柳木来制作摇篮,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制作的摇篮有所不同,在塔城发现的达斡尔族摇篮是用一整块柳木挖制而成的,但在造型、装饰等方面没有差异。
达斡尔族在摇篮选材上十分讲究。首先,工匠通常会在5、6月份在茂密的丛林中沿着河边寻找打过籽的稠李木。选择的稠李木必须少枝杈、花色好、纹理清、无疤节、易加工,通常要有20~30岁的树龄,约10厘米粗细。其次,达斡尔族人不会选用独棵、被雷击或风刮而倒下的稠李子树,而是选择树丛中长得最粗壮的稠李子树。这样的木材韧性强,易弯曲,易制成摇篮周帮。木匠在拿到选好的木材后,将其分为四块厚薄适度的板子,其中两块作周帮、一块作底板、一块作头枕板,在锅中烧上开水,以备熟木料所用;将上述四块板子放入备好的开水中煮上五个小时,使木浆析出,这便是熟木料。使用煮过的木料制作的摇篮更加结实、耐用、不易走样。煮过木料后,要在木料还保持着柔软的韧性时,将两块周帮板弯曲成“U”形,放在曲形模具(图一,达斡尔语称“玛塔日合伯”)上,用皮条将模具穿插起来,使“U”形板固定,之后将周帮板、底板和头枕板自然晾晒,最终将所有的板子制成整个摇篮。
首先,木匠会先用做好的竹签蘸取蛋清,将两块周帮粘在一起,再用鹿筋或皮条固定;其次,将厚1.5厘米的底板用木钉固定在周帮上;最后,在摇篮周帮的两端分别钻两个孔,各系上短皮条套,然后挂上“Ω”形的木质吊钩,方便套挂在室内中央的横梁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制作过程中,木匠不会用到一根钉子。
(二)达斡尔族摇篮的造型与装饰
达斡尔族传统摇篮(图二),其形酷似一叶傍水待发的扁舟,两头翘翘的,轻巧美观,整体看上去就如英文字母“L”一样,这也是方便婴儿能直观看到周围的环境,避免他们因为害怕而哭泣。在摇篮内部的两侧,都会有交叉的绳子用来固定婴儿,防止婴儿坠落,据达斡尔人说,将婴儿绑在摇篮中也是为了让婴儿能睡出好看的头型和腿型。
在东北地区,很多不同的民族都曾使用过摇篮,每个民族的摇篮样式大致相同,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其材料的选取、尺寸标准等亦有不同。达斡尔族传统摇篮总长800~1 000 mm,肢体部分大约长500 mm,头部大约长300 mm,摇篮角度近180°,周帮高度不同于北方其他民族,如满族等民族的摇篮周帮高大约200 mm以上,达斡尔族的周帮高则在60~100 mm,相较于其他民族的摇篮周帮更低,这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转型农耕文化较早的达斡尔族不用像游牧民族一样担心挂在树上的婴儿会掉落,所以周帮不必设计过高。
摇篮的民族特色除了固定的尺寸与造型外,其装饰也非常具有民族风格。达斡尔族摇篮的装饰最主要的有两个部分,一是摇篮头部背面的头衬,一般呈半圆形,使用达斡尔族最具特色的刺绣工艺来缝制图案中间的汉字,通常在制作前会事先用剪纸来做头衬(图三),有“福”“禄”“寿”“禧”等字样,主要采用三种做法,一是剪抠,二是刺绣,三是剪贴,再使用鹿皮或大绒布剪出事先准备的剪纸底样,将其粘贴在衬布上。二是摇篮的骨质吊坠(图四),摇篮制成以后会在摇篮的后部挂上一串鸡骨或兽骨做成的摇篮骨坠,随着摇篮的晃动,发出“咔咔”的声音,能起到哄婴儿入睡的作用,也可以锻炼婴儿的听力。
达斡尔族传统摇篮的整体造型是半躺式,悬挂在房梁上,在摇篮的两侧也需有挂钩来连接摇篮与吊绳,达斡尔族的木质摇篮挂钩最具特色(图五),更加结实,并且与摇篮材质相同,融为一体。
(三)达斡尔族摇篮的文化内涵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于代表达斡尔族物质文化的摇篮来说,最初使用轻便的桦树皮,说明当时达斡尔族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随着清代达斡尔族的定居,制作摇篮的材料便改为不易腐烂、质量上佳的稠李木,迁徙至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则用当地的柳木,仅材料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达斡尔族的悠久历史和民族工艺的传承。
信仰萨满文化的达斡尔族,在摇篮的制作上也寄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摇篮在选材时要从茂密的树丛中选择一棵最粗壮且树干弯向太阳升起方向的稠李树,因为达斡尔族人认为“独树难从”,从树丛中选用的树木会使孩子健康,兄弟姐妹多,可以互相帮助。制作摇篮的木匠必须为人忠厚老實,上有老、下有少,或儿女双全,达斡尔族人认为这样的木匠会使人心里踏实。摇篮所挂的骨质吊坠同孩童佩戴的银锁功能类似,有驱灾辟邪的寓意。摇篮周帮头部中间两侧会绘制酷似耳朵形状的云卷纹,意为希望孩子的耳朵长大后听觉灵敏。摇篮头衬上的“福”“禄”“寿”“禧”的汉字也有明显的吉祥寓意。有的人家若是没有摇篮,可以借亲友家的摇篮使用,一般人们更愿意借子女多的人家的摇篮,认为会使自己家香火兴旺,子孙可以相互照拂。在借摇篮时,还要带上礼物正式登门借取,在使用后,需要将摇篮放置在炭火上烟熏(达斡尔族语“霍特贝”)。还给主人时,还要在摇篮里放些吃的,如罐头等,现在多放答谢金,以表谢意。
三、结语
传承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这一代人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发展民族文化,不仅要珍惜眼前的文化遗产,还应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工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当前达斡尔族工艺品是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避免达斡尔族摇篮工艺的发展出现断层,真正继承、发展摇篮工艺,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不断深挖摇篮工艺和历史上不为人知的摇篮文化,进一步明确摇篮工艺的重要性;二是了解摇篮制作工艺,使其与当代工业制造接轨,实现产业化创新发展。达斡尔族摇篮制作精细,造型科学,至今仍符合制作摇篮的国家标准,达斡尔族人民的智慧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达斡尔族摇篮工艺更是值得不断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达斡尔族非遗传统服饰手工艺现状研究”(项目编号:135309424)、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原生态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JSKYB202013)。
作者简介
马晴雯,1996年生,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齐齐哈尔大学工业设计研究生。
王瑞华,1969年生,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硕士。
参考文献
[1]毅松.达斡尔族摇篮的文化特征[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1):99-102.
[2]郭来迪.达斡尔族的摇篮[J].中国民族,1987(3):47.
[3]鲁静,高晓霞.达斡尔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93-195.
212950078324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