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近年来,博物馆开始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如何使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契合,成了新的课题。本文通过介绍潍坊市风筝博物馆的现状,对该馆保护与传承潍坊风筝工作提出可供参考的举措。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精神智慧和生活经验,鲜活生动地传承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是民族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生态环境,不断衰减甚至消失。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1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随后云南、江苏、宁夏等省、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随着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相关研究也不断拓展与延伸,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了新的趋势,如何使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契合成了新的课题。本文以潍坊风筝博物馆为例,通过对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特点的研究,以及对现在潍坊风筝博物馆的现状进行介绍、梳理,探讨如何提升该馆的潍坊风筝展览质量。
一、非遗博物馆的重要性
2005年國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明确要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虽然强调的是“非物质”这一特质,但不可否认仍需以实物为依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归档、实物展示等也是重要的保护方式。2007年国际博协在对博物馆的定义中正式将“非物质遗产”纳入了博物馆的概念范畴:“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实社会脱节,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渐消亡,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将非遗项目带入博物馆中,并不是进行封存,而是以物态形式借助活态手段进行展示,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和媒介,让非遗在博物馆中“活”起来,给大众一个接触非遗的平台,推动非遗的传播和保护。同时,对非遗项目的实物资料、文字阐释、影像材料等进行保管和展示,并记录建档,对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极为重要,而博物馆的功能与特点恰恰能满足这一要求。非遗博物馆能对非遗相关内容进行保护,也能使广大群众有更多机会去感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潍坊风筝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2006年,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每年的4月份,潍坊当地都会举办国际风筝会,成为世界风筝文化的交流中心,也使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享誉中外。
《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文中“木鹊”即为风筝。风筝发源于齐鲁一代,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代以前,风筝作为通信侦探的工具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唐代经济不断发展繁盛,风筝的主要功能逐渐转移到日常娱乐上。潍坊风筝兴起于明初的杨家埠,那时杨家埠已经有了木版年画,村民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起初仅用来自娱自乐。到清代,潍坊逐渐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手工业城市,风筝逐渐发展为商品。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描绘了春天女子们放风筝、荡秋千的景象。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主要包括“扎、糊、绘、放”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而这四艺中又包含多道工序,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等。潍坊风筝以竹条为骨架,以绘有杨家埠年画的纸为肉,是兼具工艺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并在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选材严格、造型独特、扎制精巧、起飞稳、放飞高的特点。潍坊风筝主要有串式风筝、桶形风筝、板式风筝、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五大类,装饰题材也丰富多彩,过去主要以历史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花鸟虫鱼和飞禽走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潍坊风筝的装饰题材也更加灵活多样,包括动画形象、影视人物等。杨家埠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有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潍坊风筝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以风筝为物质依托,展现风筝轧制的工艺,代表着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与艺术水平。潍坊风筝的展示不仅是陈列各式各样的风筝成品,更应该注重对其扎制技艺的“活态”重现。
三、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全国第一座风筝艺术类专业博物馆,该馆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 100平方米,屋面用孔雀蓝新型建筑材料铺设,屋脊是一条完整巨龙的形象,馆内共三层,有七个展室,一个多功能大厅。
(一)潍坊风筝博物馆概况
潍坊风筝博物馆主要以收藏、陈列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为主。一楼展馆详细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应用和沿革,以及潍坊风筝、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等不同风筝流派的技艺特点、形状和选材差异等,并陈列了各流派中典型的风筝精品,还有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风筝珍品,参观者可以直观感受中外以及国内各类风筝之间的鲜明差异。二楼的展厅则展示了潍坊风筝的不同流派及分类,并对风筝的起飞原理、扎制过程以及现实功能作了简要介绍,陈列传统的扎制工具,展示了国家对于推动潍坊风筝保护、传承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并设有潍坊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协会及潍坊风筝研究所办公室、传统风筝手工作坊,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风筝制作工艺。各展厅内放置了交互式LED透明屏幕,提供中英双语切换和语音讲解。
(二)现存问题
潍坊风筝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不应单纯陈列、展示风筝成品,博物馆中新媒体展示较少,举办的比赛和活动较少,且持续时间短;同时展厅内的科技感较弱,游客互动不足,不能满足游客体验式旅游的需要,也没有将风筝扎制的精湛技艺表现出来,难以充分体现当地风筝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对潍坊风筝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意义缺少阐述和说明,风筝保护和传承的困难也没有体现,无法让游客认识到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四、展示建议
(一)物质与非物质有机结合
传统博物馆是将藏品按照一定规律进行陈列、展示,其采用的是依靠实物展陈的传统方式,是静态的、散点线性式的叙事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其传承和发展都是动态的,以非遗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应当做到动静结合。虽然风筝扎制最终能以风筝成品呈现,但核心是扎制技艺这一动态过程,通过传承人的口手相授完成传承。风筝非遗重在展示如何从原料变成精湛艺术品的工艺流程,可以选择其中1~2个工序在博物馆内表演,放映视频作为补充说明,并展出原材料、制作工具、关键工序、完成后的半成品和最终成品,将实物展品同活态表演融合,形成物质媒介和非物质媒介共生的展示陈列。
(二)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水平飞速提升,5G如火如荼,提供了更高速率的网络环境,能满足用户精准定位、智能导航等需求。在此背景下,风筝博物馆应积极吸取新技术、新手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运用AR、VR技术提升风筝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增强互动性。
在潍坊风筝博物馆中,可以应用AR、VR技术,营造风筝放飞的真实场景,让游客戴上头盔等设备,在虚拟的场景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将风筝的相关历史故事、传说以三维技术展现出来,让参观者更真实地感受、了解潍坊风筝文化的深厚底蕴。“没有任何一种教育的方式比游戏体验更加有效。人们在娱乐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能够触发灵感,能够交流合作。”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容易被参观者所接受。
(三)提高服务水平
潍坊博物馆在服务系统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人工解说、语音导览等功能还不完善。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增设线上购票、刷身份证入馆、实時语音导览等功能,能增强博物馆的科技感,提高博物馆的智能化水平。此外,完善的标识牌能让游客轻松了解整个场馆的布局,方便游览,优化参观体验。
五、总结
潍坊风筝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座风筝艺术类博物馆,展示了中国风筝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介绍了中外不同的风筝流派,讲述了制作风筝的工具、工序及其现实功能,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认识风筝文化的平台,对于潍坊风筝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推动潍坊风筝的传承和保护,博物馆应最大限度地优化参观体验,深入挖掘潍坊风筝背后丰富、独特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为依据,通过物质和非物质媒介相融合的方式设计潍坊风筝的展陈,并积极运用AR、VR技术,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性,活态延伸,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舒适的参观环境。
作者简介
赵晓晓,1996年1月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西藏民族大学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08-15)[2022-02-15].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2]谢小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5(5):113-118.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魏敏.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展览—基于观众研究的分析与探索[J].东南文化,2013(6):94-101,127-128.
[5]夏颖,赵爽,顾振宇.传统文化旅游体验的创新模式—以潍坊风筝博物馆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为例[J].科技传播,2019(12):149-150.
258050078339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