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郭浩江(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99)
赵孟頫的艺术理念是通过建立文化基础来为当时的文人画带来全新的风格。“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强调作品的意境,并且专注于作品的表现形式,忽略作品的核心价值。赵孟頫被誉为元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其独特的艺术思想与实践为元朝的绘画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254—1322年),享年六十八岁,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1]。十四岁那年,他凭借自己的家族关系被任命为真州的司户。南宋灭亡后,他又被任命为元朝的官员,“被誉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他死后被追封魏国公,并被赐予文敏的谥号。赵孟頫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擅长诗歌、书法、绘画和音乐。
赵孟頫在42岁时完成的《鹊华秋色图》(图1),不仅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杰出代表,而且还被誉为济南鹊山、华山周边美景的绝佳写照。该图的尺寸28.4 cm,宽度93.2 cm,采用纸质,笔触细腻,构图精美,令观者叹为观止。《鹊华秋色图》的结构十分独特,它的整体画面形状被划分为“V”形,既能够缓解两座山峰带来的压抑感,又能让观赏者获得极佳的视觉效果。此外,他还将远景与近景融为一体,将空间拉长,与天空完美融合,整幅作品充满活力,给人以视觉延伸感,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画的主题—鹊山和华山。
图1 鹊华秋色图(局部)
1286年,赵孟頫受元朝皇帝忽必烈的邀请,踏上了他的旅程,他先是来到燕京,后来又来到济南,并且一直居住了近3年。在此期间,赵孟頫深入游览济南的各处景点,尤其是鹊山、华山,他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1295年,赵孟頫回到家中,参加一次朋友的聚餐,他发现朋友周密显得沉默寡言,后来才发现,周密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尽管他早已熟悉济南的美景,却从来没有亲眼欣赏过那里的美丽。赵孟頫被周密的思乡之情所感染,于是创作出《鹊华秋色图》,将自己心中的美景展现给朋友,期待能够帮助周密重新找到家园,重温那份温暖,从而抚慰自己的心灵。《鹊华秋色图》并非赵孟頫在济南时的创作原型,而是他回想济南以及根植于他心灵的记忆的结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2]平远法在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三段式构图为基础,对《鹊华秋色图》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段右起坚挺峻拔的华山及周围风光:华不注山又名华山,坐落在济南的东北方,黄河的南岸和小清河的北岸,海拔197米。它因高耸、独特、风景优美而闻名。它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高耸的华山、茂密的林木。我们通过观察这幅作品,发现作者巧妙地使用了荷叶皴,将山峰的轮廓描绘得细腻真实。在山腰,一片翠绿的森林和一块块平坦的岩石交织在一起,两组美丽的事物,一株挺拔而笔直,一株弯曲却苍劲有力,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身姿优雅,令人叹服。在更近的地方,可以发现三棵不同的树。它们的形状与中景和远景相似,但稍高。这与传统的近大远小的构图方式相吻合。三棵树的造型千变万化,无论是复杂的还是稀疏的,都给整幅作品带来丰富的色彩,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创作技巧。
在第二段沼泽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树木。鹊山和华山的距离被画家巧妙地拉开,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壮观。画家以树木为主要构成元素,与远处的沼泽形成鲜明对比。在画面的中段,画家精心挑选了九棵树,有的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有的树上枝叶已经泛出淡淡的黄色,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效果。随着秋天的到来,柳树的叶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枯黄的树干和寥寥的枝条,画家用巧手将它们完美地呈现出来,垂柳的枝条向右侧微微弯曲,与第一段中的树木形成一种呼应,使得第一段和第二段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微风中,这棵枝叶茂盛的红叶树屹立不倒,把第二段和第三段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景(图2)。九株树木姿态各异,高低错落,令人叹为观止。尽管画家只在画面的中央放置了九棵树,但它们的存在却清晰地指出了画面的季节是秋天。
第三段中鹊山显得圆滑而笨拙,周围景色优美:鹊山位于济南市的北部,黄河的北岸,海拔约100米,被誉为“齐烟九点”中的美丽山峰。而且,这里还流传着中国古代名医扁鹊曾经在鹊山上炼丹并最终安息的故事,因而人们把这座山峰称作“鹊山”。第三段描绘的就是它的美丽景色。在山顶上,乌鸦盘旋而过,形成了一片漆黑的天空。
莲子湖横跨两座山峰,一座叫鹊山,另一座叫华山。湖面上有一片湖泊,湖面向西,一直延伸至山腰。两座山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山谷,湖面上有一片湖光山色,构成一幅宁静、协调、优雅的山水图。第三段的内容重点描述的是两座山峰之间的关系,画家非常注重这一点,并且特意选择了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来展示它们。作者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将景色从宏伟的大地变为细腻的小景。他使用披麻皴技法和花青色来描绘鹊山,三间被赭石渲染的茅房隐约可见,它们排列得紧凑而优美。五只藤黄色的山羊,慵懒地躺在河畔的草丛里,四只山羊紧挨河流。这种精致的构图,展示出画家的艺术才华,构筑起一幅完整的景象,给人一种恬淡的气息,增添了艺术的魅力。一排渔网挂满了整个村庄,一位老年渔民正弯腰拾起一根长竿,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期盼着他的亲友回到身边。四株柳树低垂,右侧两棵柳树把另一间茅屋环绕。随着画家的布局,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处,一叶小舟缓缓驶过,一位辛勤的渔夫正在劳作(图3)。这一段画面不仅展示出山川的美丽,也体现了乡村的宁静以及画家对于宁静的追求。
图3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三)
周密(1232—1298年)生于宋理宗五年,是宋末元初的重要词人,能书画,精于鉴赏。字公谨,号草窗、蘋洲、四水潜夫等。他出生于济南,后来移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他的作品包括《草窗韵语》《齐东野语》和《云烟过眼录》。
周密是赵孟頫父亲的好友,长赵孟頫二十二岁。据现存的史料,赵孟頫与周密至迟在至元二十四年就已经在杭州相识了。赵孟頫当时三十四岁,周密五十六岁。赵孟頫在《次韵周公瑾见赠》中写有“平生知我者,颇亦似公否”的诗句,可见两人都将对方引为知己且交情十分深厚。
赵孟頫曾经担任济南的官员三年,元贞元年,由于元世祖忽必烈的逝世,他被派往北京,参与编写《元世祖实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离开了北京,返回了江南吴兴,也就是现在的湖州。四十二岁的赵孟頫和周密最终重逢。赵孟頫回到家中,发现好友周密心中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决定把济南风光画出来赠予友人,于是便创作了《鹊华秋色图》并题跋以记其事:
“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赵孟頫在山水画中以写意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的情感,试图通过对景物的表现来传达自己的情感。《鹊华秋色图》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它以一种田园诗般的美景勾勒出周密的家乡,展现画家对于理想和情感的追求,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古代绘画中的逸格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拘常法,二是不拘形似。通过简化描绘,可以更好地展示出艺术家们对“逸”的渴望,就像“意笔草草,不求神似,聊写胸中逸气耳”中倪瓒所描绘的那样。这里表达的是隐逸、放逸的意思。其实元之前的山水画也是写意的,赵孟頫与前人不同的是,在表现自我“逸”的精神追求的前提下,主动以写意的形式减弱了形的束缚。因此发展到文人画的高峰,写意已不仅是形式,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成为文人画精神的核心部分。因为《鹊华秋色图》有隐逸思想的体现,所以其写意的形式就被强化了。
掌握书法技巧,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在书法中,每个字的笔画都拥有自己的艺术魅力,这使得我们能够将其融合于绘画之中,并且使其更加富于表现力和象征意义。《鹊华秋色图》突出展示了赵孟頫“书画本来同”的艺术理念,其中包括对披麻皴的运用、对柳树细节的精心描绘以及对介字的运用,整幅画充满多样的笔触。
赵孟頫是一位杰出的元代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绘画本身的美感,再加上诗意美、书法美,这对绘画来说不可不谓是一个创举、一场艺术史上的革命[3]。这幅《鹊华秋色图》正是对其书画同源思想的良好体现,在画作中,他将水墨与青绿山水的用色巧妙结合起来,让整幅画有了辽阔旷远、潇洒隽朗的特点,开创了一代画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