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趣事

时间:2024-04-24

摘 要: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每个人的中学时代几乎都伴着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文就主要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長与<山海经>》这三篇文章入手,赏析鲁迅先生在这几篇文章中描绘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发生的童年趣事,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发”、“双喜”、“长妈妈”等等人物形象生动立体,读来仿佛跃然纸上,值得让人反复细细拜读赏析,通过赏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趣事,感受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之情,进一步表达对鲁迅先生给我们的留下如此文学财富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关键词:鲁迅;童年趣事;赏析;人物形象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代表作的《朝花夕拾》中,因为是回忆性散文,所以里边的叙事都是真实的,文章讲述了鲁迅先生从童年的“乐园”百草园,到学堂“三味书屋”的故事。每个人的童年时期心目中几乎都有一处“乐园”所在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释放天性,与三五好友一起嬉戏逗趣。鲁迅先生在他的“乐园”里同样也是,百草园里生长着何首乌、覆盆子、木莲等等各式植物,夏日听蝉鸣,冬日捉鸟雀,还有蜈蚣,蟋蟀等昆虫,逗蜂弄蝶的童年生活当真是丰富多彩。文中还提到了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让他的心目中对百草园又多了一份神秘色彩,在三味书屋念书时,他还问起教书先生关于“怪哉”这虫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写实了,每个人的孩童时期充满了对这个世界探索的无限好奇之心,尤其是诸如怪力乱神类的事情更是神秘。学堂的生活同样生动有趣,读书入神之时与朋友画画儿做盔甲套,活脱脱一个调皮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让大家读来颇有感同身受之意。

二、《社戏》

《社戏》这篇文章则是收录在《呐喊》这一小说集当中,文中的故事主要以作者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两次看戏的经历,尤其是儿时与农家少年朋友野外看社戏的经历,中学初读这篇文章最让人忘不了的是那好吃的毛豆,机灵可爱的双喜、阿发等童年玩伴,掘蚯蚓,钓虾,亲近自然,充满乐趣的乡下生活,那时候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六一公公送来的毛豆不如昨夜的豆好吃,再读来才更深刻的领悟到那夜的豆之所以让人难忘,更多是因为作者对童年以及童年好友深深的怀念之情。《社戏》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描绘地颇为传神,比如活泼机灵的双喜,能说服“我”的母亲与祖母放心同意“我”跟着大家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偷摘阿发家地里的毛豆时,让大家不要采摘太多,担心阿发的娘怪罪阿发,体现了人物体贴的一面,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大家都在担心会不会挨骂时,就打算当面叫他“八癞子”,一个活泼调皮的少年形象又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是在向大家表达了对儿时农家淳朴,友爱,善良的少年朋友的喜爱与童年自由欢乐时光的怀念感情。我们每个人时常也会觉得再也吃不到儿时记忆里那样好吃的东西了,再也见不到记忆里那样有趣的事物了,长大后才明白真正消逝的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三、《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同样也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代表作《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读来也是鲁迅先生手笔颇为温情的一篇,之前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也有提到过给“我”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可见在鲁迅先生的童年记忆中,“长妈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文章中对于“长妈妈”这一人物的描写刻画的非常立体,先是说明了长妈妈身上也有大多数人迷信,好事,甚至有些粗俗的缺点,比如睡觉喜欢摆成“大”字状,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注重繁文缛节,在初一的早上,让“我”吃福橘,说好话,是比较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文中还提到了长妈妈谋害了作者的隐鼠,这让作者非常的气愤,但是在长妈妈给“我”带回了有画儿的“三哼经”,让“我”心生敬佩与感激,因为长妈妈没有多少文化,所以她把“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听成了“三哼经”,这体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别人不在意的事情,她却记在了心上,满足了少年的“我”无限的好奇之心,这让儿时的“我”犹记在心。

四、结语

沈复在《童趣》一文中写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年时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期,懵懂少年,可以有无限的期待,无限的探索与好奇,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趣事不仅生动活泼,同样也可以让读者在文章中找到自己童年的缩影,读着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趣事,故事外的也正是每一个读者的少年记忆。小时候总是盼望快些长大,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大人们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要完成的任务,感谢鲁迅先生给我们带来如此活泼温暖的童年故事,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少年,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继续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张雯.金色童年的回眸——重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2).

[2]康丽.鲁迅心底柔软的一角——《社戏》里的童年想像[J].语文建设,2002(08).

[3]孙立力.浅析鲁迅小说中童年回忆的描写[J].文学教育(上),2016(05).

[4]顾琢成.童年经历对鲁迅、汪曾祺作品风格的影响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8(02).

[5]林宁. 论鲁迅的儿童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8.

[6]李敦成.鲁迅作品的童年情结[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2).

[7]于文倩.论鲁迅作品中“童年”和“成年”的对比结构[J].戏剧之家,2020(32).

[8]李长泽.和孩子们一起解读鲁迅的童年[J].中学语文教学,2000(08).

作者简介:

杨玉杰(1996.10—)女,汉族,山东省东营人,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律方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