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引进苏—27:中国战机腾飞的跳板

时间:2024-04-23

徐焰

近日,新上任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

习近平访俄之前,中俄刚签署了两份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将合作建造4艘先进潜艇,中国还将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机。这是时隔近10年后,中国首次向俄罗斯采购重大军事技术装备。

近年来,中国航空母舰服役,隐形机试飞,大型运输机运-20问世。中国航空业的成就,已引起世界瞩目。为什么现在中国还要向俄罗斯购买军机?

如果回顾一下20多年前中国引进苏-27战斗机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借鉴他国技术对发展本国科研的重要作用。

同西方合作不成,回头与苏联重续前缘

现代军事科技的变化,日益体现为“地面问题空中解决”。如今国防建设的头号重点,正是空-天力量。

笔者从小就对空军及其战机有一种天然感情。我生长在位于北京公主坟的空军司令部大院中,在孩提时便认识50年代中国的一些著名的空军英雄,并为他们借以创建辉煌战绩的空中坐骑——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米格战机而自豪。

中国空军钟情于苏联飞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旧中国没有航空工业,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空军只有60余名东北老航校毕业的飞行员。在如此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空军和航空工业,只能靠当时的“老大哥”苏联援助。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按半价和成本价向中国出售了4000多架战斗机,提供了配套的航空工业设备,并派出专家协助建设,使中国能仿造出拥有先进技术的米格-17和米格-19。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但赫鲁晓夫为了在战略上重新争取中国,于1961年又提供了米格-21战斗机样品和技术资料。

1962年古巴发生导弹危机,赫鲁晓夫抱怨中国对其不表支持,停止了对中国供应航空装备。

中国空军依靠苏援,战机性能曾一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却存在着内在的脆弱性。苏联援华的底线是不涉及飞机设计领域,苏联一旦停止供应装备,中国航空工业科研基础薄弱的弱点便显现出来,国内作战飞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近20年的停滞徘徊期。

毛泽东晚年虽然提出要把尖端武器搞上去,却因极“左”的指导思想,无法提升航空业水平,60年代和70年代上马的十几种机型,都因技术不过关而下马。

结果,中国空军战斗水平逐步降到世界十强之外,战机性能还落后于周边的台湾地区和印度,保卫国家安全的战略威慑力量主要靠“两弹”(导弹、核弹)和庞大且装备落后的陆军。

但在边海防斗争中,这一威慑却无太大作用。如南海周边国家抢占南沙群岛时,中国因歼击机作战半径不够而鞭长莫及,除谴责外难以采取实际行动来制止。

直至80年代前期,中国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一直还是仿50年代苏联米格-19而制成的歼-6,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到将近30年。空战中主要靠技术取胜,落后一代的战机与强对手交锋,会出现“找不到、打不着”的情形,甚至只能成为敌机的靶子。当时,笔者就常听一些飞行员感叹:“现在我们装备的飞机,给美、苏的三代机当靶机都不够格!”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领导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差距。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特别强调:“不管如何,今后作战,空军第一。陆军、海军、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在陆地游击战起家的众多中国领导人中,邓小平有这样的认识,可谓凤毛麟角。

当时,中苏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空军曾试图采购英国的“鹞式”和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但因对方索价太高,加之北约的装备标准与中国的苏式标准不同,最终未能谈成。

1986年,中国启动了自主研制歼-10的工程。

同时,鉴于国内科技基础落后,中国又达成了同美国合作改造歼-8Ⅱ的“和平珍珠”计划。这一项目在美国启动后屡遭拖延,至1989年夏天又遭到单方面中止,中方已付出的3亿美元投入血本无归。

也就在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联军方主动提出,愿对华出售先进战机。这使中方再度把引进先进战机的希望,投向刚修好的昔日盟国。

不要米格-29,要最新的苏-27

国际间的武器销售,从来带有浓厚的政治性。中苏关系正常化时,正逢苏联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但这场危机却成为了中方的机遇。

1990年4月,中国总理李鹏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合作纪要,其中包括恢复军工合作。9月,中国军事代表团在相隔29年后,再次来到莫斯科城郊的库宾卡空军基地,参观米格-29的飞行表演。

米格-29在80年代是苏军装备部队和出口的主要战机,是一种空重8吨、作战半径只有500公里的轻型战斗机。由于米格飞机是中国空军的老伙伴,苏联军方起初认为,中方会选择米格-29作为新一代主力战机。中国军队一些人也有这种想法。

不过这一情况报到中国国内,以江泽民为主席的中央军委却要求看一下苏方并未安排的苏-27重型战斗机。

苏-27是苏霍伊设计局于1970年代后期设计的重型战斗机,1985年才装备苏军。它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亮相,便以“普加乔夫眼镜蛇”等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轰动世界。该机空重达17吨,可载弹6吨,作战半径在1000公里以上。可以说,该机空战性能远超中国当时所有的歼击机,载弹量和作战半径也超过中国的轻型轰炸机。美国和西欧军界都承认,苏-27在1980年代末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

此前,苏联从未向任何国家出口过这种飞机,中国军人也只是耳闻其名。中方提出参观要求之初,未获同意。

让中国军事代表团多少感到突然的是,双方经过座谈,并在宴会上共同怀念过去的战斗友谊,似乎都动了感情,苏方人员随即招待中国参观了苏-27战斗机,还爽快地同意出售。

其实,这样重大的带有战略意义的举动绝不可能是感情用事。事后知道,此举是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力主,并得到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同意。

亚佐夫当时是坚决反对“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试图挽救苏联政权的“八一九事件”的发起人之一。此时苏联军界不仅希望通过对华军售获得收入,一些人还希望在维护苏联政权时得到中国支持(实际上此时中国已严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而戈尔巴乔夫此时也自感处境不妙,同样有在政治上向中国示好的需要。

这同1957年赫鲁晓夫因苏共党内危机同意对华提供核弹、导弹技术援助的情形有些相似。由于有这种政治背景,才出现了中苏刚恢复军事关系,苏方就同意销售先进装备的情况。

1990年12月,中苏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军售合同。中国首批购买26架苏-27(其中2架为教练型),总价30亿元人民币。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外汇,合同金额的大部分以以货易货的方式支付。

1990年,中国军费开支不过290亿元,扣除维持生活的“人头费”和日常费用外,一年的武器采购经费不足100亿元。苏-27军购项目,是当时单项金额最大的一笔开支。

事后证明,中国在经费困窘时仍不买相对便宜的米格-29,而采购较贵的苏-27,是有远见的选择。

从发展战略看,继续使用作战半径短、运载量小的轻型米格机,只能维持国土防空型空军。而选择重型的苏-27,却可以带来空军发展战略思想的变化,从此走上“攻防兼备”的道路。

从技术角度看,中国选择苏-27作为新一代主力战机,是高起点的选择,为加速本国航空工业,寻求到了一条捷径。

苏联都不在了,合同还有效吗

1991年2月,苏联派出苏-27,来到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精彩的飞行展示。与中国现役飞机相比,其一流外形设计及超机动性能,至少高出了一个时代。当时笔者问一些飞行员出身的空军干部有何感受,他们的回答大都是一个词:震撼。

此次飞行表演,更使中方感到,采购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江泽民强调,要全面引进技术,不能只限于买成品。空军因此前没有装备过世界上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也没有此种训练,便选拔飞行员到苏联培训。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1年8月,苏联发生巨变,同年12月,苏联解体。引进苏-27的合同能否履行,一时成为疑问。

幸好,中国贯彻了邓小平提出的以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定亲疏的原则,没有介入苏联的内部争端,因此,叶利钦主政的俄罗斯联邦仍承认中苏武器销售合同有效。

中国空军战斗机代际划分
第一代 :1956 年,中国首架喷气式战斗机歼 -5 投产 ;1964 年,中国首架超音速战斗机歼-6试飞成功。进入21世纪后,歼-5、歼 -6 相继退役。
第二代 :1966 年,国产第二代战机歼-7试飞成功 ;1969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 -8 首飞成功。
第三代 :1998 年,中国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 -10 首飞 ;90 年代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苏-27战斗机生产线,改名为歼-11,并于1998年首飞。这标志着中国空军正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迈进。
第四代 :隐形战斗机,已试飞成功。

俄罗斯经济危机,使得军方多年间几乎不订购新战机,苏霍伊公司面临被收购的危机。主要靠中国的订货,该公司才维持了生存,并有了研制新机的资金。据当年俄方报道描述,来自中国的新订单签下后,共青城竟是全城彻夜欢呼庆祝。

1992年6月27日,由俄罗斯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出产的首批苏-27战斗机飞抵中国安徽,装备了曾在朝鲜空战中有过光荣战绩的航空兵师。

该机的设备在出口时已有些“缩水”(这是苏联出口武器的惯例),但比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却差不多先进了20年。不仅中国飞行员由此熟悉了第三代战机,国内航空界设计新型战机也得到一个重要的参考品。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苏联瓦解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想法并未实现,还遭受北约进一步打压,因此,俄罗斯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使他在这次访华后宣布,俄中两国是友好国家。4年后,双方进一步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空军通过使用苏-27的实践,深感其性能优异,认为在国产歼-10未研制定型前,可作为“拳头”武器装备军队。1995年,中国同俄方谈判商定,在沈阳引进苏-27生产线。

1996年叶利钦再次来华访问,在气氛热烈的宴会结束后向中方宣布:“我们已经决定向你们出售最新的苏-30。”该型机是在苏-27的机体上改进而成,其设备更好,且更适合对地、对海攻击,正好适应了中国在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中国空军的“井喷”式发展

整个90年代,中国引进了数以百计的苏霍伊战机及其生产线(只有发动机俄方坚持由它出口),总花费差不多100亿美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武器采购。时人计算,这甚至超过了解放后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总投资。

但如全面分析,这笔钱还是花得值得的。那时,国内航空科研部门和制造业大多还停留在30年前苏联援华时的水平,在得不到西方技术而自己研制又非短期能奏效时,只有引进俄方航空技术才是捷径。

令俄方惊讶的是,中方引进战机后,不再像1950年代和1960年代那样只是照葫芦画瓢式仿制,而是消化其技术并在借鉴基础上创新。

这个跨世纪的宏大项目,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升级战斗机的急迫需要,也为其自行研制歼-10战斗机赢得了时间,同时为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引进,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的第一次现代化跃进后,空军历史上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不出几年,沈飞从仿制苏-27开始,边组装、边改进,推出了新型号歼-11B。该机作为航程远、载弹量大的重型战斗机,与2004年开始服役的歼-10轻型战斗机一起,正好可以实现轻重搭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主席佩斯2007年春在鞍山机场参观歼-11B型机后评价,该机气动外形与苏-27相同,但内载电子设备和所用材料已大有过之。俄方试飞员飞过该型机后也感叹:“这完全是一种新的飞机。”

为了弥补无法制造高性能发动机这一关键性缺陷,中国引进苏-27的同时,开始了国产发动机的研制。经10年努力,终于在2006年推出了“太行”发动机,从而有效地医治了中国战机的“心脏病”。

近两年,中国航空装备出现了西方以“井喷”一词来形容的飞跃发展:第四代隐形战机相继试飞、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成功、被称为“大运”的运-20也研制成功。国际航空界公认,中国自行研制的战斗机水准已仅次于美俄,而且预警机等技术已超过俄罗斯。

当然,由于中国航空业毕竟起步晚,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中俄之间继续进行军贸仍有必要。不过,双方已经改变了当年单纯的买与卖的关系,变成合作研制,例如在重型直升机项目上,便是如此。

今天中国航空业的巨大成就证明,1990年代对苏-27的引进,堪称当代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军售案例。打破封闭的观念,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这正是这一中国军购史上金额最大的项目的启示。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