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守望热钱:与其鼓吹投资,不如抓住消费

时间:2024-05-20

冯善书

2021年房地产市场的刹车回调,让很多财富高净值人群断掉了通过“炒房”来实现资产保值升值的梦想。尤其是在国家顶层设计重申“房住不炒”政策总基调的背景下,一些聪明的资本早就提前预判到这个行业已经不再具有像以前那样“暴发性增长”的可能。然而,在通胀压力下,握在人们手里的资金是一刻也不能闲躺的,因为闲躺就意味着损失。

面对房地产市场资本潜在的巨大挤出效应,很多人像过去一样马上想到,这些挤出来的热钱,有没有可能顺势就给它导流到艺术品市场来呢?因为经历过前面多年的行业持续大调整,不管是上游的艺术家,还是中游的画廊、拍卖行,都太希望能够来一场及时甘雨,让大家解一解干旱的痛苦了。就此一问题,笔者实际与不少业内大咖和媒体同仁交流过。大家普遍认为,有钱从别的地方溢出,自然是好事。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管钱从哪些行业挤出来,它的归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洼地。因而,艺术品市场能不能承接房地产资本的挤出效应,说白了就是要看你给的价格是否能对投资者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尽管相比房地产每年十几万亿元的交易体量来说,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的艺术品市场,可能连个小弟还算不上。但经历2000-2011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虽已调整过多次,局部还出现过比较深度的调整,一些艺术家或市场细分板块的价格出现了被“腰斩”的状态,业内存在的高风险资本仍然存量较大,而且一点都不比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小。

实际上,在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行情出现前,银行取消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政策已经给艺术品行业提供过一个明显的迎接“溢出”理财资金的机会。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艺术家和画廊似乎都没有把握住。2021年,依然有一大批一二线艺术家面临了欠收或断收的窘境。有一位同仁说得很直接,哪怕是在流动性不太宽松的时候,手头掌握闲钱的在社会上还是大有人在。现在某些画廊、拍卖行或艺术家手里的作品卖不出去,并不是社会上缺钱,而是因为多出来的钱并没有流进艺术品市场。

客观来说,2021年的艺术品市场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萧条冷清,在网上拍卖和直播带货的推动下,甚至还给人一种热火朝天的观感。我认识的一位搞当代艺术的广东籍青年画家,就趁着这一波艺术品消费热带来的行情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一些经营版画、潮玩和其他一些艺术衍生品的机构和商人,也开始在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与那些一天到晚在朋友圈里鼓吹“艺術品已经成第三大投资工具,风险低,回报大”等奇谈怪论、混了10多年还混不出圈的人不同的是,这些新的艺术家和经营者,对自己推销的作品从不盲目高估成“具有巨大增值潜力的投资品”,而是脚踏实地地选择在大众消费市场深耕,从满足消费者家居装饰、社交送礼等一般需求做起,把艺术品消费市场硬是做成了一片新蓝海。而且,这片新蓝海比“老前辈”们拼得头破血流的那一丁点红海要大得多。

作为一名资深的艺术品消费者,这几年我认识的一些年轻人,购买力其实一点都不比那些经常在拍卖会上打酱油的所谓“收藏家”低。为什么限量几百张的草间弥生、村上隆版画,在国内年轻人群体当中能够卖到几万元,甚至上10万元?这就是消费市场的魅力和活力所在。而今,说句不好听的,某些岭南一线画家,一幅四尺整纸的精品,想叫到10万元,就会让很多买家打退堂鼓了。说白了就是,不要小看艺术品消费。2021年的大趋势已经证明,2022年的市场增长新动力来源,一定会首先在艺术品消费者群体中出现。

能不能借着这一股艺术消费的势头,把从房地产和银行理财产品中挤出的热钱顺势导入艺术品行业的鱼塘,就看你们有没有这个意识、这个能耐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