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明清折扇,文人墨客的“袖中雅物”

时间:2024-05-20

雨葭 凝脂

近二十年来,折扇、扇面画都是收藏界的热选,无论成扇、扇骨、扇面,乃至扇墜、扇袋、扇盒等,每每出现都受到藏家的青睐。其实,这种收藏风潮早在明清时期就已成气候。

明清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期,先起官廷,后及社会,文人墨客等风雅之士更是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成为民间追崇的一类画种,大家熟知的董其昌、文徵明等书画家在扇面上都有不少佳作,使画坛上一时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但其实,折扇与扇面画并非中国本土发明。

明清时期折扇开始成规模仿制

如果说中国团扇传入日本丰富了日本文化,那么,从东边的高丽和日本传入的折扇则直接给中国带来一场关于扇和扇面画的革命。

大约在北宋中期,日本折扇与高丽“仿制”的同类产品一起传入中国。据《宋史-日本国》记载:“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在明代,日本折扇大致由贡品、朝贡贸易、海防官兵缴获等渠道流入中国。那时候,日本折扇属于较为珍贵的奢侈品,也只有皇室贵胄等精英阶层才能享用,比如苏轼、王诜、米芾等士大夫当年都无比青睐日本折扇。

不过折扇虽是宋朝传入,但大批量仿制生产却是在明代。折扇得以在明朝兴起还得归功于中国折扇文化推动者——朱棣。

史料记载,永乐年间朝鲜进贡折扇,受到明成祖的赏识,于是命内廷工匠仿制,用来供给后宫和赏赐群臣把玩,渐渐“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折扇开始流行起来,慢慢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文化现象。

宫廷的折扇仿制不仅制作讲究,并且双面都有宫廷待诏执笔的书画,这也是借鉴了当初日本贡扇上的绘画装饰。不过可惜,永乐宫廷的折扇今日并无留存,但是宣德年间折扇还保留了原来的装裱,得以让我们窥见原来的宫廷扇样貌。

收放有度,文人社交的时尚雅玩

明清时期折扇的流行也让折扇画兴起,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传世的许多经典明清折扇画,更是后世赏习、研究、临摹、借鉴的范式与楷模。

看似不过尺幅的扇面,对于艺术的要求却并不低。因其幅面较小,形式固定,材质特殊,书画家在创作时需要布局精准、技法娴熟,一幅盈尺小品往往就能体现创作者在自然情态下的艺术造诣和笔墨意趣。扇面的纸张多为上过矾的熟纸或者金笺,质地相对坚韧,笔墨施于其上容易流滑和走墨,往往难以达到沉着苍劲、浑厚含蕴的效果。因此,对书画家笔墨的要求会更高,加之上宽下窄的形式,有开合褶皱,折扇的扇面绘制便更加讲究,常需依扇骨、依褶皱安排画面布局。相比较而言,更加贴近中国画本身重意境轻写实的方向。

如故宫博物院藏 明 朱瞻基《山水人物扇》(两面皆有画),其中一面为“松下读书”,将当时宫廷主流山水进行缩小变型,使其适应于弧形扇形面。作品构图仍与卷轴画的《武侯高卧》《静听松风》相似,但尺寸缩小,立轴式构图也变成弧形构图。折扇画面虽然变形,牺牲了山水空间的自然感,但是利用扇形的舒展性扩大了画面空间的开展感。

明清的折扇不仅制作工艺大幅提高,还得到颇多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纷纷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并用来作为礼物赠送友人。尤其是明后期以苏州为主的江南地区,制扇工艺高度发达,留下了许多具有江南特色的扇画及扇书。明末画家文震亨在其著作《长物志》中云:“姑苏最重书画扇……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纸敝墨渝,不堪怀袖,别装卷册以供玩,相沿既久,习以成风,至称为姑苏人事。”如“明四家”之沈周、文徵明的扇画笔墨挺健,气韵浑厚;唐寅的扇画,笔墨秀润,幅幅精湛;仇英的扇画,工笔细绘,笔法流转劲利;董其昌山水扇面,疏宕秀逸,风格清润……

尤其当年声名煊赫的“吴门画派”扇面作品,现如今拍卖价格已达百万、千万元。其中,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作为苏州文人圈中盛名一时的画家领袖,他无疑是折扇山水画领域的一位大师。如今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他留下来为数颇多的折扇山水画,比如他于1489年创作的《秋景山水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周这幅扇面山水的制作,继承了明宣德宫廷制扇《山水人物扇》所形成的图式。但是,在同一相似的图式之下,《秋景山水图》已经缺失了像御苑一角的精致小景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山中隐居的质朴主题。沈周的这幅《秋景山水图》也可看作是当时文人生活的一种图像记录。

便于携带、把玩的折扇,自然也成为当时风雅之人相互馈赠的随身物品。像沈周这一类的折扇扇面画,大多数都是当作赠人的社交礼物。那么,沈周的这件扇面山水究竟是要赠予何人?

到了清朝,折扇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乾嘉以来金石学大兴,清代及第的状元们乐衷于以自身扎实的书法功底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和显贵,以此馈赠亲朋好友使他们颇感荣耀。这一时期流行的扇面艺术被称为“状元扇”,是清代独特的文化现象。

扇子本是消暑之物,可与文人士大夫相遇,盈尺之幅便有了大文章。不论是作为扇面山水的创作者、使用者,抑或是观看者,扇面画成了他们这些精英阶层彰显身份的代言品,此外,还有隐藏于山水画面背后的一种文士隐居情怀与高雅风骨。

市井也流行,扇画收藏成为重要门类

明清时期,书画扇面已经重新成为集实用、工艺和艺术三重价值的文化物品。尤其是出于著名书画家手笔的扇面,往往被人们视为罕见的艺术品加以收藏,在当时也形成了一股扇面创作与收藏的风潮。以至于又出现了大量不装扇骨纯粹供艺术观赏的扇面的供不应求,并成为一种文化风尚。俨然到了拥有一把,别无所求的状态。

折扇至明中晚期,已非贵族士大夫专属。《名公扇谱》的流传使扇画山水进一步在市井阶层普及。《名公扇谱》由孙克弘、陈淳、文震孟、吴炳等画,张成龙选辑,万历间武林金氏原刻,计四十八幅,有山水、花鸟、人物等。

在仇英《清明上河图》和明代佚名《皇都积胜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时市井中折扇盛行的情景,甚至有专门性制作折扇的人员和商铺。

一把小小的折扇上,可以将名人书画、名家雕刻、名家做工这些传统艺术的精髓凝聚在一起。无论是文人们附庸风雅,还是藏家们拿来把玩,都是一件风流之事。在近年的艺术品拍卖中,明清、近现代书画扇面因形式雅致、尺幅袖珍而受到较多藏家的青睐,扇画收藏也成了书画艺术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尤其是明清名家扇面一直高价不下。如今藏家对这种“袖中雅玩”的喜爱,绝不亚于当年的沈周、文徵明等文人骚客。                                                      (编辑/余彩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