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董萍
就像王南溟自己评论的:没有人像我这样搞策展,没有人像我这样搞艺术创作,没有人像我这样搞评论,那么当然也没有人像我这样做美术馆。
2017年5月17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对外宣布,李龙雨馆长离任,王南溟接任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全面负责喜玛拉雅美术馆的运营与管理。
自成立之初,喜马拉雅美术馆给外界的印象直是开放和前瞻,强调展览的学术性、跨学科性和公众参与性,敢于做有争议的展览。而以“前卫艺术家”、“中国最具批判力的批评家”、独立策展人等身份示人的王南溟,接替新一任馆长显得既意外也合理。
在过去十多年,为了女儿能更好地学琴,王南溟处于半引退的状态。但他也一直兼任喜马拉雅美术馆的顾问,并担任一些重要展览的总策划人。直到女儿可以独立在纽约生活,他恰好接到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一职的邀约。
长期处于半引退状态的王南溟,并没有失去他“前卫”的姿态,上任伊始即提出“美术馆要收藏思想”,“社会现场就是美术馆”,取消“常设的策展人”等大胆想法。在他的主持下,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学术委员会很快亮相。王南溟坦言,不同于公立美术馆馆长,自己虽然是个“临时工”,希望在任期内能做出一点东西。他从自己的逻辑起点出发,用自己的逻辑框架来建构美术馆,尽管无法预测结果,但这一定是一场具备“独特性”的实验。
美术馆的核心是收藏思想
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艺术品动辄千万上亿,美术馆普遍面临如何收藏当代艺术家作品的问题。喜玛拉雅美术馆是一座很现代的美术馆,作为新上任馆长,王南溟也不免面临这个问题。王南溟谈到自己今年2月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何慕文和他说,如果现在再回头去买当代作品的话,那些作品太贵了,大都会博物馆已经买不起了。
“假如说思想作为一个美术馆的核心,它生产的思想也是一个财富,只不过还没有人认为这是财富,但是恰恰美术馆收藏的就是思想。为什么中国现代美术馆的收藏系统始终建立不起来,就是因为它没去收藏思想。相比之下,‘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的现代艺术就像一部现代艺术史。他们在建馆之初(1929年),就把巴黎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艺术在纽约现代艺术馆里面做了相对完整的收藏,然后才形成了纽约现代艺术馆。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提前收藏的思想,现在再建一个馆去买毕加索、高更是买不到的,花多少钱都买不到。作为一个美术馆,这个运营成本是受不了的。”王南溟说。
王南溟认为,从“证大美术馆”到“喜玛拉雅美术馆”的一条主线,就是及时把中国社会问题当作自己讨论的对象,然后通过美术馆这样的空间,用各种形式呈现出来。中国所有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的思想财富,所有的发展都构成了今天的思想财富。美术馆不是找名人名作收藏,而是自身作为发动机来发动出新的艺术创作,发动出新的艺术,把新的艺术家给发动出来。
美术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
过往十年,喜玛拉雅美术馆策划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如原研哉设计展、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系列水墨展、奥弗勒路石个展、约翰莫尔绘画奖展览、肖恩·斯库利个展、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个展等,并参与了马拉喀什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光州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项目的展览或活动。
这些作品是否能被纳入喜马拉雅美术馆的收藏战略,这个话题一直受到外界关注。王南溟坦言,喜马拉雅美术馆通过十年的努力,花了很多的钱,用民间美術馆建立了一个思想系统,然后这个思想系统会慢慢带动一些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可能不是马上会被广泛认可的。喜马拉雅美术馆认可的艺术家都是有好的思想,而不是好的市场的。像做一些大装置、影像作品,这些东西当时其实是没市场的。所以他们通过推动自己的年轻艺术家成长,来降低收藏成本。
王南溟作为新任馆长,一上任便力推“青年思想者驻馆计划”,开始围绕不同的主题邀请各领域的青年思想工作者来馆进行驻留。美术馆将成为他们思想概念衍发的原点,成为发布与研讨的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用来展示青年人的未来成果,也可以成为学院外的跨学院教育系统或者是学院外的开放式教学机构。而这些青年思想工作者也会成为系列活动的发起人,连接各学科、各专家的学术交流。
“我们会在展览的过程中收藏一点。社会学有这样一个说法,最当红的艺术家过了多少年以后都是二流的艺术家,真正的一流艺术家在他活着的时候通常被认为是二三流的。这是一个社会艺术史的规律,因为超前思想总是需要时间来被人所认识。”王南溟说。
一方面美术馆要做“思想的收藏”,但是做思想的建构和收藏非常难,艺术家的成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喜马拉雅美术馆的一个展览投入都是千万级别,一个展览往往需要投入几千万。两者之间似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王南溟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通过“巡展”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在他看来,一般专家会花费五年、十年时间做一个研究,而特展就像专家研究成果的发布。这样的展览如果一次只做三个月非常可惜,那么就会考虑巡展,通过巡展收回成本,分摊到各个机构。所以特展主要是为了减掉一点展览成本,而不是为了盈利。现在大家都在试图通过门票来盈利,但尝试的结果显示这是没法盈利的。
“我们美术馆到今天为止,依然是证大集团全额拨款,大家都希望有回报率,但这不是硬指标。从2005年开始,从经济回报角度来说,美术馆从来没有回报过集团。除了证大集团之外,我们也在寻找更多的赞助渠道。如果说美术馆是要收藏一段艺术史,而这个美术馆维持不下去,那它的思想肯定会转移到其他的美术馆,成为他们的思想起点,我觉得这个已经值得了。至于维持多久,我本人来说不会讨论这些事情,就像我不思考我能活多久样。”王南溟说。
做开拓性的美术馆
从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又转身成为美术馆馆长,王南溟的很多思考和做法都很具有开拓性。就像他自己评论的:“我从自己的逻辑起点出发,用自己的逻辑框架来建构美术馆,我做的事情很多人都不会这样去做,不是说我比人家先进,而是说我有自己的独特性。”endprint
在王南溟之前,喜马拉雅美术馆遭遇了频繁的馆长更迭,民营美术馆馆长一职显然并不好做,更难做得长久和安稳。他从2016年9月开始被邀请做馆长,2017年1月后以原来美术馆顾问转为总策展人的身份重组美术馆的人事和业务,到今年4月完成新的美术馆框架并与上一任馆长进行了友好的移交工作。王南溟已把自己的角色快速调整至一个馆长,他希望在自己的任期按照自己逻辑思考搭建美术馆的工作框架,并在任职期间完成以下整合工作。
首先,拓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广泛地跟北大、复旦等院校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希望美术馆成为“学院之外的学院”,一个不发文凭的大家都可以来学习的学院。发起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讨论,由美术馆牵头各个方面的专家,通过视觉展示、艺术讨论和社会问题的介入,组成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空间。
其次,实施“青年思想者的驻馆计划”,推动年轻人在这个平台施展思想的潜能,通过和专家之间的讨论及对话将新思想得以提升。
第三,重新用当下的视角来回顾以往的传统和历史,讨论艺术史里面被遗漏、有争议或者需要重新检验的话题,通过展览来组织一些人探讨。所以,活动会设定一些极其高端的论坛,还有公众推广的论坛。
第四,喜马拉雅美术馆取消了馆内常设的策展人岗位,所有的论坛主持、策展人全部到社会上去做项目合作,即“项目制”。通过外聘策展人和专家,组织更多的原创展和学术论坛。而不是养几个策展人,大家在馆內把项目“分蛋糕”。
中国缺乏独立于市场的美术馆
随着当代艺术进入人们的收藏视野,如何收藏成了大问题。王南溟每次在讲当代艺术的时候,学员问他最多的问题就是收藏什么作品可以增值。他认为被人们问得最多的这个问题,已经被目前不完整的收藏机制给误导了。
在王南溟看来,现在提供给收藏者信息最多的是拍卖行的价格表,然后艺术就变成像股票一样的投资领域。但现在对拍卖行而言,缺少一种制衡性,其一是拍卖行对拍品是不保证艺术质量和真伪的。其二是对艺术品的标准系统还没有在机构建设中形成。就是我们还没有一个独立于市场之外的美术馆收藏系统。
他谈道,自从西方开始有了美术馆,美术馆便是兼展览与收藏为一体的艺术机构,并且区别于画廊和拍卖行这些商业领域,成了引导市场发展方向的个机构。对中国目前来说,这样的机构正有待于发展。如何保证学术价值的独立性,也就取决于这些机构的独立性,艺术管理学科正在对美术馆这样的领域做出研究。要有一个健全的美术馆体制,其艺术和学术价值才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收藏什么艺术作品才有价值的问题,那就只能是倒过来讨论,什么样的收藏是能够跟美术馆互动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作为一个私人收藏者来说,有没有跟美术馆的收藏形成一种呼应关系。第二,如果我的收藏要捐赠给美术馆的话,美术馆会不会接受这个捐赠。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收藏才是跟美术馆有关系的。
王南溟认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现代艺术作品,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值在博物馆中是被保证的,因为他们的作品被美术馆收藏,他们也是艺术史中的艺术家,这些作品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美术史专家研究的对象。中国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从美术馆收藏的情况来说,它错过了很多次收藏机会,因此私人收藏要有艺术史的眼光和胆略,这在中国美术馆目前还不行的情况下,要从私人收藏中发展艺术史线索,还是相当有困难的。无论是古根海姆博物馆也好,还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也好,都是从私人收藏捐赠给社会开始的。中国的收藏家也应该是这样的概念,而不是老到拍卖行去举牌。
(编辑/李木子)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