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端玲
尼斯的蓝色海岸就像一幅天然印象派画作,整个城市的气质也很符合印象派画风——浪漫、自然、慵懒。但是显然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很与时俱进,他们投入巨资实施了一项当代艺术收藏计划,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了露天的当代艺术馆。这个“轻轨艺术计划”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蓝色海岸一大旅游热点,每年吸引来200万乘客,这对于城市旅游和文化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艺术作品绵延8.7公里
该项目的缘起是尼斯恢复轻轨的建设。尼斯最早是有轻轨的城市,后来大家觉得汽车更好,就取消了轻轨,再后来汽车过多,交通拥挤,政府为了减轻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减少私家车进城,便在公共交通上下功夫,于是又恢复了轻轨。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颇富艺术气息的城市,管理者开始考虑实施一个能够体现尼斯蓝色海岸现代性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的收藏计划,所有艺术品将沿着轻轨路线分布,意图在尼斯呈现一个露天的当代博物馆。此计划向多位国际重要的艺术家委托创作,同时更大范围发起竞标,最终选定的作品将沿着8.7公里的轻轨路线,在尼斯全新的城市空间,重要的交通干线,历史广场和新区安置。
为了保证这个项目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同时兼顾艺术表达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城市委员会决定将评审权交给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构成来自艺术权威专家,由弗朗索瓦·巴瑞担任此次委员会主席,他曾担任蓬皮社艺术中心主席和文化部建筑和古迹组主任。
项目通过媒体和网络发出的国际竞标消息得到210个回复,在多位专家共同的斟酌评选下,最后选定了共有13位艺术家的作品来实施这一艺术计划。1/3的艺术家来自蓝色海岸,1/3来自蓝色海岸之外的法国艺术家,另外1/3来自外国艺术家。艺术作品沿着87公里的轻轨一号线路分布,令尼斯的老城新区焕发新的活力。
轻轨沿线你会看到的13件作品
作品:《尼斯对话》
艺术家:若姆·普朗萨(Jaume Plensa),西班牙
地点:马森纳广场(P1ace de Massena)
第一件重要的城市雕塑是委托创作的作品,安置在具有历史特征的马森纳广场,对作品的要求是尊重广场上的历史建筑同时体现新世纪的现代性。
1955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若姆·普朗萨为马森纳广场构思了作品“对话”,隐喻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七个人像代表着七大洲,人像内部设置不断变化的灯光。这七尊人像缓慢地变化色彩,建立了一个作品人像之间及作品与广场散步人群之间的对话。沿着轻轨路线安放的艺术品给了旅客们一个全新的观看体验,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方位去观察这些雕塑。这些人像站在高处,好像海岸的灯塔守护着人们。作品没有干扰到广场的空旷,它们邀请我们举目去发现城市美丽的天空。
这次的创作他几乎放弃具象,强力回归,在作品中引入灯光。他喜欢在雕塑里同时掺入文字、诗歌或是乐章,同时使用的材料不再是传统的雕塑材料(石头或是铜),而是开始用玻璃、树脂、光线、声音、水、数字化影像和语言等元素。
艺术家说:“这些雕塑不是物质品,而是精神品。它们不与体积或空间相关,而是与时间相关。”
作品:《密友》S形双人椅
艺术家:让·米歇尔·欧多尼尔(Jean-MichelOthoniel),法国
地点:Doyen Jean Lepine广场
让米歇尔·欧多尼尔1964年出生于法国圣艾蒂安,他第一次使用玻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说:“玻璃是如此的复杂,有那么多的技巧和内容可以发掘,我总是充满欢欣之情去使用它。”欧多尼尔因获得罗马la ylia Madids奖而享誉国际,在当代艺术界占据重要一席。
作品是由铝制成的,上面装饰着威尼斯的彩色吹泡珠子,有着一千零一夜的艳丽,欧多尼尔的作品《密友》邀请大家在花园里对话。
作品:《依水而生》水的书写与呈现艺术家:埃玛努埃拉·苏涅尔(EmmanuelSAULNIER),法国
地点:德·法利孔伯爵车站(Corate deFalicon)
埃玛努埃拉·苏涅尔1952年出生于巴黎,1982年选择使用玻璃与水结合创作,他说:“这是我创作雕塑使用的材料与方式。”
作品位于山上轻轨的起始车站,站台护栏的玻璃管上嵌着文字“我依水而生”。“流水已逝”嵌在装饰着波纹图案的不锈钢上,面朝大海,水顺着站台轨道流过,埃玛努埃拉·苏涅尔通过水创造了一个生活的隐喻。
作品:《假门》岗哨——假门的大理石和金色装饰艺术家:萨科斯(SARKIS),法國
地点:假门
萨科斯1964年在获得双年展年轻艺术家奖后,移民法国。他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时间和地点的功能上,作品形式也加入了声音、戏剧音乐等元素。这些作品倾向于建立一座连接过去和当代世界的桥梁,为“假门”所做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例子。
萨科斯重建了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历史遗迹。
艺术家说:“‘假门简单来说是一个通道,同时也是一个记忆之地,它让大家想起那个跨时代,跨世界的时刻:“老城”到“现代城”,更加充满活力。
作品:《画在历史建筑墙面的日常物品瀑布》静物
艺术家:米歇尔·格瑞·马丹(MichaelCRAIG-MARTIN),英国
地点:Virgile Barel大道
米歇尔·格瑞·马丹1941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在美国长大,他受到观念艺术、极简艺术和社尚的现成物品艺术影响。
这是画在公寓外墙上的组作品,米歇尔·格瑞·马丹用日常物品的图像在鸽子笼似的建筑墙上呈现一种视觉冲击力,带动Vigile Barel大道周边的活力。这组色彩艳丽的静物陪伴了路人的旅程。
艺术家说:“我的意图是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图集形式创作一组作品,赋予这四栋大楼视觉的生机和活力,带动Virgile Barel大街的日常生活。”endprint
作品:《乐曲,洋溢着丰富城市记忆的乐章》
艺术家:帕斯卡拉·皮诺与史蒂芬·马格南法国
史蒂芬马格南1965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创作形式丰富的艺术家,实践涉及绘画、装置、插画、雕塑和外墙装饰。帕斯卡拉·皮诺1964年出生于图卢兹,他的作品通过新或旧的日常物品营造空间,并由此以当代形式重建过去的真实记忆。
两位艺术家通过在路灯上植入回收的旧物元素,唤醒尼斯人的集体记忆。不同时代的材料和形式拼凑在一起,形成了14件雕塑作品。
作品:《夜间风景,太阳光盘》
艺术家:昂热·莱西亚(Ange LECCIA),法国
地点:Las Planas车站
昂热·莱西亚1952年出生于科西嘉岛,曾在罗马读书,作为画家和影像艺术家,他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知名。
莱西亚的作品选择南方特有的主题元素“太阳”作为载体,来“照亮”Los pIanas车站。作品向尼斯的太阳致敬,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夕阳西下的景象,不断变化着色彩。这个发光的圆盘被安置在轻轨指挥塔的外立面,看起来好像在释放白日太阳的光芒。
作品:《蓝,向克莱因蓝致敬》
艺术家:琨达·佛斯特(Gunda FORsTER),
德国
地点:SNCF Thiers桥和Turin路
佛斯特1 967年出生于柏林,她很早就热衷于摄影和影像艺术,在图像本质和感知之间建立对话,光是即时的表达。
尼斯艺术家克莱思发明了向蓝色致敬,佛斯特用灯光诠释一种在铁轨桥下蓝色悬浮体的感觉。
作品:《蓝色莫尔斯电码》
艺术家:雅·科萨(Yann KERsALE),法国
地点:Jean M e decin大道
科萨1955年出生于巴黎,在埃贝尔美术学校获造型表现专业高等文凭,他喜欢创作介入建筑、介入自然的造型艺术作品。
在尼斯的主干道,科萨使用光,选取黑夜为试验场,创作了一个安静的蓝色屋顶,与地面的繁忙交通形成对比。蓝色电码象征着时间和空间的永无止境。
作品:《站台名与“格言”的书写》
艺术家:本雅明·沃奇(Benjamin Vautier),
法国
地点:轻轨车站
本(BEN)1935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他的整个青年时期在瑞士、土耳其、埃及、希腊生活过。他因其标语、思想、格言警句而知名。
在下车或者等车时间,艺术家的题词承载两个意愿:——给人们带去幽默,使之发笑,伴随他们的旅程。
——使人们思考、发问,提出问题。
这是文字的力量,文字的含义超越书写。
艺术家说:“我的作品类似当代艺术的一个报告,它向各种经过的公众群体汇报,引起公众对于艺术本身的思考。我的文字面向所有时代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由于在尼斯,我想应该同时也有一些用尼斯语的句子,让大家记得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
作品:《图腾》
艺术家:皮埃尔·德·斯库罗(Pie[re diSCIULLO),法国
地点:21个车站
斯库罗1961年出生于巴黎,从17岁起,他开始玩即兴音乐和创作没有人物没有故事的连环画。1983年开始,作为图案设计师和排字工,他开始着手于出版物“谁?坚持”的概念与出版,这是他的试验场,在这个试验的框架下他发展了各种不同字体。
斯库罗T形字母雕塑,在远处指示着轻轨站台,它们使用的是尼斯建筑外墻传统的赭红色和蓝色海岸的标志性蓝色。尺寸为90cm×90cm×60cm的双面招牌被安置在4.2m高的桅杆上,T字形的内部外廓安装了二级发光管给予照明,共有18个装置。
作品:《乳色的棕榈树》
艺术家:雅克·维伊(Jacques Vieille),德国
地点:米歇尔(Michel)桥站
雅克·维伊1948年出生于德国温泉城市巴登,在开始关注花园、风景之前,他已经对建筑入迷了很长时间。1981-1983年,他开始处理建筑的主题,系统性地探讨自然之物与人工制品之间的对抗关系。
维伊在米歇尔桥站安置了一个醒目的城市坐标——棵壮观的棕榈树,从英国人散步大道可以看到这棵“幸运树”。夜晚,雕塑在投射的光线下变成乳白色。
作品:《片头曲》
艺术家:米歇尔·瑞多菲(Michel Redolfi),
法国
地点:列车
米歇尔·瑞多菲1951年出生于马赛,他早期学习古典音乐,后来专攻电子音乐创作,再之后他在美国继续他的事业,因创作水下音乐而出名。
作为作曲家的瑞多菲特别为轻轨列车创作了入站乐。乐曲随着时间(早上或晚上),日期(工作日或周末),季节等而变化。每个车站相对应不同的曲目,可让旅客避免因为重复而厌烦,令旅程变得更加偷悦。
为21个车站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曲目成为一场听觉的盛宴:白天的曲目充满活力,夜晚的曲目则舒缓宁静;为工作日和休息日所做的曲目也风格不同;夏日假期的曲目打造国际艺术轻轨;一年之末的曲目则是打造节日轻轨。丰富的音色令列车的前进变得感性。
传播学教授Andre陪我一起参观了这个庞大的艺术项目,我们一大早出发,将车停在半山起点站的停车场,然后乘Trom轻轨往下,一路停停走走,整个项目看下来走了大半天。13组当代艺术作品散落在城市里,有些融入自然,浑然天成,需要留意才能发现;有些夺目突出,引人思考;也有些第一眼觉得怪诞别扭,难以接受。
这让人不禁感概,城市艺术项目的委托定制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很多时候作品出来不尽如人意,但是由于艺术家名气太大,政府也无可奈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代艺术走在前沿,需要时间来沉淀,我们还是将最终的评判权留给时间吧。
(资料来源:尼斯蓝色海岸大区委员会)
(编辑/李木子)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