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黄 静
从嘉庆朝开始,清皇朝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以至国库日渐涸涩,人口不断增多,国力日益衰退,清三代的盛世已无法再现。此时无论官窑和民窑,都陷入了衰败的低谷。道光、成丰、同治三朝处于清代晚期,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之中。官窑处于因循守旧的阶段,工艺水平每况愈下。民窑也缺少创新之作,品种和器型大为减少,工艺水平更是严重退步。加上国内外市场的萎缩,洋瓷的不断冲击,以及战争的破坏,使景德镇瓷业逐步走向了落后与被动的困境,在因循守旧中艰难地延续。
道光
道光时期(1821—1850)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国力大受打击,国外市场迅速萎缩,但国内市场还有着一定的空间。从制瓷的工艺来说,是渐渐失去活力的时期。清人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说:“道光皇帝夙以俭称,即位之初,首裁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瓷器亦力求俭抑,故亦无多精品。”道光时期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品种,仍是延续乾隆、嘉庆的传统,除以粉彩为主、青花次之外,还有五彩、矾红彩、斗彩、金彩、素三彩等,颜色釉瓷除了传统的霁红、蓝釉、自釉、黄釉外,还有冬青釉、炉均釉、茶叶末釉、窑变釉、仿汝、仿官、仿哥等品种。其时代特征是,很多官窑器由于土质优良,胎体较精细,造型也较规整。但清皇朝的衰败和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在瓷器生产上,则是工艺的日渐退步。许多产品加工不精,胎体含有杂质,烧成后粗松而不够致密。釉质有的也粗松,泛有气泡,白釉多泛青,或白得呆板僵滞。釉面多不平,广泛出现波浪起伏状(俗称波浪釉)。彩绘瓷纹饰繁杂而刻板。青花瓷器少数稳定鲜亮,大多数飘浮浅淡。釉里红色彩不匀、发暗。粉彩生产量很大,官窑器较为精致,民窑器大多比较艳俗。纹饰内容多吉祥寓意的图案,如缠枝莲托八宝、福寿图等,绘画更趋图案化、程式化。黄釉、草绿釉的笔筒出现浮雕式的堆塑和雕刻工艺。炉均釉已无法烧出红、绿、蓝交融、自然垂流的效果,要么釉色为僵滞的蓝色,要么用毛笔画出垂流的纹样。茶叶末釉则有茶无末。
咸丰
咸丰(1851—1861)朝历时较短,加上从咸丰五年到同治五年的十年间,景德镇御窑厂被太平天国革命的战火摧毁,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疲于应付多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无暇顾及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因此留存下来的瓷器较少。品种仍以粉彩为主,此外还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金彩,以及传统的颜色釉和仿官、仿汝、仿哥、粉青、茶叶末等颜色釉瓷器。此时民窑的制品相当粗糙,纹饰与风格都极力模仿官窑制品。青花器胎体笨拙厚重,钴料发色灰暗;粉彩器釉彩稀薄,绘画粗陋。官窑制品中,青花仍很精细,器型规整,胎质细腻洁白,钴料发色淡雅,绘画精细。粉彩器产量较大,工艺较精,往往与金彩相结合,多以浅豆绿彩铺地,再用藕荷、紫红、蓝和粉红色绘人物或背景,绘画手法僵硬。釉里红发色浅淡、灰暗。器型有各种碗、盘、瓶、花盆、水仙盆、壶、杯等。纹饰主要有缠枝西善莲、锦地开光四季花卉、龙纹、凤纹、博古图、仕女、十二生肖等。景德镇御窑厂被毁的十年间,官窑瓷器确实仍有生产,但是究竟是如何生产的,至今仍无资料可查。
同治
同治时期(1862—1874)景德镇瓷器生产的情况继续恶化。此时生产的瓷器品种仍以粉彩为主,其次是青花,还有釉里红、斗彩、红彩、金彩、传统的颜色釉(红、黄、蓝、白)、窑变釉、仿哥釉、仿官釉等。官窑器制作较精,胎质虽不够致密,但比之民窑器较为细腻。釉层也是官窑较细白,但比前朝稀薄。民窑器总体而言较粗糙,胎体粗松厚重,釉层稀薄且不平,波浪釉的现象严重。粉彩器产量最为大宗,但彩绘艳俗,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用彩和堆粉过厚,致使画面过于浓艳。青花器较前朝产量大减,器物青料稀淡,纹饰绘画呆滞,以传统的缠枝花卉纹、竹石纹等图案为主。同治七年。同治帝大婚,江西巡抚在景德镇烧制120桶、共计7294件瓷器,作为皇帝大婚的用品。其中绝大部分是黄釉或其他颜色釉为地的粉彩瓷器,纹饰为为皇帝歌功颂德、祈福之类的内容,有金双喜、万寿无疆、百蝶(蝴蝶与福、耋谐音,寓意福寿绵延)图、喜鹊登梅、福寿字、红喜字等等。器型以各类碗、杯、盘为主。这些瓷器制作都比较精美。此外,这一时期的器型还有盖碗(较多见)、花盆、水仙盆、缸、粉盒等。总而言之,同治时期的瓷器,无论官窑或是民窑,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都不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