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宁波海上丝路贸易带动金银货币交流(上)

时间:2024-05-20

王天杨

宁波的海外航行与贸易约始于秦汉时期,到了唐朝更为发达。在宋、明两代,日本从中国大量运回铜钱,作为日本流通的货币,对日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诸多学者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货币中的古代铜钱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但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货币中金银货币的研究与梳理还比较缺乏,本文我们主要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入宁波的外国银币试做概述。

繁荣的“丝银贸易”

许孟光的《宁波揽胜》记载:随着“朝贡”贸易的逐步衰落,海外各国到大明沿海的“私船”不断增加,民间海外贸易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发展起来。虽然国家明令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但是宁波地区民间海上非法走私贸易非常活跃,这让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呈现出另一种繁荣。

浙人通蕃,皆自宁波定海(镇海)出洋。宁波的双屿岛是有名的走私贸易基地,常有中外商人万余人,停靠船舶千余艘。双屿岛在宁波东南50公里处,是舟山群岛的六横岛与佛渡岛之间的一个港湾,是海上交通的要道。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鄧獠招引葡萄牙人到双屿交易,每年夏季来冬季去。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王直招诱日商来双屿进行走私贸易。这样双屿就逐渐变成了外国走私贸易的据点。岛上居民3000人中,葡萄牙人1200人,余为西洋、南洋各地商人。他们用金、银、胡椒、檀香、丁香等,换取大明的绸缎、湖丝、布、大米等返至海外,获取令人垂涎的暴利。双屿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浙江巡抚朱纨剿灭。

1762年西班牙菲利普五世8里亚尔

1802年西班牙卡洛斯四世8里亚尔

另一方面,自隆庆元年(1567年)始,中国的币制发生了巨大改变,明政府颁布的“银钱兼使”法令,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是合法货币,随之进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标志着明朝的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确立了白银主导货币的地位,扩大了白银货币的使用范围。这使得政府与民间对白银有了巨大需求,尽管政府禁海,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美洲白银最终还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明史研究专家万明先生认为:1570年至1644年,美洲通过欧洲转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流入印度和奥斯曼外,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估计约5000吨。从16世纪至17世纪,全球经济形成了以中国产品与白银为中心的供需结构。每年春天,马尼拉大帆船从墨西哥载着白银横渡太平洋来到马尼拉,差不多相同的季节,会有30至40艘中国帆船满载丝、棉、瓷器等驶向马尼拉与西班牙商人交易,然后包括其他亚洲国家在内的商品被运到欧洲销售。中国的白银本位将世界各地的经济连成了一个最初的全球化模式,明代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这种贸易在历史上被称为“丝银贸易”。

外国银元陆续流入

明清时期,中国货币制度复杂,各地标准不统一,钱、钞、银并用,商民不胜其烦。又因中国铜源不足,无法铸造足够数量的铜钱满足日常流通,而外国的银币成色重量稳定,使用方便,受人欢迎。“佛洋”“本洋”“鹰洋”“英洋”等外国银币曾广泛流通于宁波地区。《鄞县通志·食货志》记录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前,一些宁波钱庄庄规中有两条记载:“一议、吾宁向行钱票,各庄以钱为出纳,外行亦以此为归藏。今则取便于人,统归现货交易,银照公估,洋则或英或佛,听来人自便”,“一议,英洋虽已行用,所畅通者,宁绍上海而已,故佛洋仍旧通用,然价目不同,应听来人,或英或佛,收付交易,公平作价,毋得抬抑,以冀招徕”。根据这两条庄规可知,当时外国银元已经大量流入宁波,并已在市上作为主要货币流通了。庄规中所说“佛”或“佛洋”,即是墨西哥造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有很多版别,如“双柱”“查理第三”“查理第四”等,后来统称其为“本洋”。因为这种银元最先是由葡萄牙人带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人称葡萄牙人为“佛郎机人”,因此称这种银元为“佛洋”。葡萄牙曾于1580年至1640年间合并于西班牙,将西班牙银元带到宁波来可能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相当于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因此,外国银元可能自万历年间陆续流到宁波来。

后来,墨西哥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盛产白银,西班牙人在那里大量铸造银元。直到1812年墨西哥独立,才停止铸造西班牙银元,改铸刻有“鹰”图案的墨西哥银元。因此,在1821年以前,大量流入宁波的主要是西班牙银元,即宁波人所称的“佛洋”;1821年以后,佛洋停铸,改铸“鹰洋”,鹰洋随即流入宁波。因为当时在宁波的外商以英国商人势力最大,宁波人也就把“鹰洋”称为“英洋”。

1819年英国克朗俗称“马剑”

1868年香港贸易银元

1930年英国贸易银元

西班牙银元兴盛一时

西班牙银元在中国俗称“本洋”。最早流入中国的西班牙银元是形制不规则的打制银块,但重量和成色适当。其从菲利普二世时期(1556年至1598年)便开始铸造。一直到17世纪初,进入中国的都是以十字盾徽为主要特征的西班牙银元。这些“十字”银元最早由墨西哥和波多西铸造,菲利普三世后在西班牙本土也有铸造。1732年,墨西哥造币厂开始用机器铸造新式双柱银元,通常被称作地球双柱(或双球双柱),这种银元在乾隆年间已有流通。1772年开始,西班牙银元始正面铸国王头像,背面仍用双柱图案。西班牙银元在乾隆后期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流通银元,道光、咸丰年间作为正统银元流行于市,中国传统银两在外来银元面前处于劣势。西班牙银元的兴盛一直持续至19世纪中期,在中国的银元市场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西属美洲的独立,西班牙银元在19世纪20年代便陆续停止了铸造,加上鸦片贸易当中的本洋外流,渐为墨西哥银元所替代。

2008年10月,在宁波象山北渔山岛小白礁畔距海底24米处发现了一艘清代道光年间的木质沉船,这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小白礁I号”。历时六年之久的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情况显示:“小白礁I号”是一艘沉没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的远洋木质商船。船体残长约20.35米、宽约785米,出水有龙骨、肋骨、船壳外层板、隔舱板、铺舱板、桅座等船体构件共240余件,造船所用木材主要产自东南亚一带。“小白礁I号”共出水船载文物1060余件,有各种精美的瓷器,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各种文房用品的商品,还有大清“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以及日本“宽永通宝”、越南“景兴通宝”等铜钱,同时也有西班牙银币,以及宁波本地特产的石板材等。这些“重见天日”的珍贵文物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宁波持续辉煌的有力见证。

1898年墨西哥8里亚尔

1780年荷兰盾俗称“大马剑”

明治二十九年日本“龙洋”

香港1元银币获清政府认可

英国在香港展开殖民统治后,外资银行相继在本地发行钞票。香港第一家银行——东藩汇理银行于1845年开业,翌年便开始发行钞票,面额最低5元、最高1000元。发展至1866年,香港一度出现六家发钞银行,钞票的最低面额一律是5元,按照当时的兑换率,等于1英镑。这些银行发行的钞票又称为银元券,意即寄存在银行的白银或银元的收据,凭票可以随时向银行兑换价值相等的白银或银元。换言之,在香港自铸1元硬币前,银元券已充当1元在香港市面流通,墨西哥鹰洋于1863年与刚铸好的香港辅币并列为法定货币。

1866年,香港政府在今天的铜锣湾兴建香港铸钱局,才开始铸造面额五仙、一毫、二毫、半元(即五毫)及1元银币。由于华人习惯在银币上戳上商号名字以辨别真伪,所以市面流通的鹰洋经年累月后已成烂版,市场对完好的鹰洋需求甚殷,于是香港铸钱局开始铸制1元硬币,同样含有九成白银。该局于1866年5月7日上午11时开业,自当天至8月7日的三个月内已铸制了372232枚1元,同年稍后再铸有61271枚,所以1866年的香港1元硬币共有433503枚。当时香港铸钱局除了替香港政府铸币外,亦会接受本地银行及商人将银块、银条送到铸钱局加工铸成银币,铸钱局会收取百分之二的附加費,或称铸币税。然而,把白银及银元改铸港币并无利润可言,而且新币的市场认可性还未得到确认,再加上新币饰有维多利亚女皇像,谣传在女皇像币面上凿刻会遭受刑责,令不少商民却步。由于铸钱局在本地的订单不足,又未能拓展大陆市场,被迫于1868年4月底停产。这枚香港1元硬币只投产了两年,总铸量约210万枚,一直流通使用至1935年香港政府回收市面所有银币及白银为止。后来香港政府把设备卖给了日本,铸造了后来的日本龙洋,香港1圆银币则获得清政府的认可,允许在东南沿海的海关中缴税使用,宁波的浙海关自然也包括在内。

兰娜王朝时期暹罗国马鞍锭

美国拿花贸易银元

其他国家流入中国银币

英国贸易银元

俗称“站洋”。1895年,英国政府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的造币厂铸造了新贸易银元,时英国政府为远东贸易(主要是东南亚和中国)而设计,1935年停铸。该币发行后最初流通于我国的粤、桂两省,1900年以后开始在北方使用,特别在京津地区更为盛行,并逐步占领了我国自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套取中国白银的工具。

墨西哥“鹰洋”银币

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在中国流通的西班牙银元逐渐被墨西哥银元所取代,墨西哥银元的成色好且稳定,在清后期至民国的中国银元市场上,它是标准货币,流通范围极广。

荷兰“大马剑”荷兰盾

荷兰盾,或称杜卡通(DUCATON)的银币,银元正面是骑马武土执剑形像,俗称“大马剑”,铸造于1659年至1794年间。明末清初开始流人我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

日本贸易银元

日本明治天皇上台后,为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新政府于明治三年(1870年)开始铸造和推行贸易银元,直至大正三年(1914年)为止,历时45年。

暹罗国马鞍银锭

据浙海关资料记载,到18世纪,宁波港与其他港口一样,“商人往东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其通商范围以菲律宾、安南(今越南)、柬埔寨、暹罗(今泰国)为限。从宁波出海走南线的船只每年约585艘。从南洋进口的货物有大米、木材、糖、香料、象牙、珍珠、药材及机制毛织物。宁波出口有丝、茶、药材、瓷器、海产品、干果和各种土产品。比如,雍正年间(1723年至1735年),暹罗商人给宁波运来大米。从宁波驶往暹罗的商船主要有白银、丝、茶、土布,换取暹罗的蔗糖、苏木、海参、象牙等物。暹罗国的银锭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入宁波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据宁波史料记载:宁波开埠后,英国首设领事馆于江北岸,馆址先在杨家巷,后移中马路,宁波人通称它“大英公馆”。法国、美国援例要求通商,都有领事驻甬,西班牙、葡萄牙亦来通商,设有设领事。1864年英领事还兼管奥匈帝国的事务。德国、荷兰、瑞典、挪威等国都在1870年设副领事于宁波,订约通商。日本于1871年通商,没有设领事。由于外国经商纷至沓来,进出甬江口岸的都是扯着各国旗号的商轮和兵舰。江北岸就沦为五洋杂处的洋场了。

除了以上提及的银元,还有其他很多的外国银元皆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在宁波地区流通,自然属于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货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