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薛元明
清代钱泳于《书学》中有言:“工书者不通小楷,不能称书家。”历史上但凡善书者,大多精通小楷。北宋范仲淹所书《道服赞》气息清净、纯雅,越年近千观之仍扑面而来。卷后有宋、元、明、清17家跋,钤鉴藏印113方。伪满时期,该作曾从内宫流出,后由收藏大家张伯驹以110两黄金购得,并于1956年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这无疑是张伯驹所强调的“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理念的体现。
《道服赞》是范仲淹应同年好友许琰制道服之请所作的赞文。开篇写道“平海书记许兄”,“平海”为今天的福建泉州,“书记”是掌书牍奏记者。“许兄”即许琰,今河南沁阳人,因年长范,故范尊称之。文中多用道家典故,如“虚白”语出《庄子·人间世》,“华胥”语出《列子·黄帝》。宋代道教流行,士大夫多喜与“羽士”之流同游,衣着道服为一时风尚。不独于此,书斋生活方式当时也成为文人的一种风尚,在书斋里着道服必不可少。书斋之中,文人着一身道服,读书写字、燃香饮茶,一种清雅、舒畅之气油然而生,集中体现出宋人的雅趣。
范仲淹称赞好友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既对朋友、也对自己而言,可见当时士大夫阶层将道服作为洁身自省的穿着方式。范仲淹多才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不将米煮成薄粥,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流传下“断齑(切碎的腌菜)划粥”的故事。
北宋 范仲淹《道服赞》纵34.8厘米 横47.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据考证,《道服赞》书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年至10 21年),时范仲淹32岁,在京师任秘书省校书郎,书法风格已初步形成。小楷是以实用性为先的书体,而达到一定功力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种书家往往是高手中的高手,因为书写小楷除了具备技法功力,还要有一定的情境。小楷最关键的是气息,观《道服赞》全篇无一丝烟火气,显然与范仲淹信奉道教有关。
历来对范仲淹的评价,多从儒家这一侧面给予肯定,但实际上他也不例外于那个时代,与道教人士也有交往,对道教式的人生观抱有亲近感。隋唐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使阎王的形象更加亲民,道教把一些名臣武将也拉入到自己的神仙谱系中,并在不断地加工与匹配过程中产生了四位比较有名的“阎王”。其中,第三位“阎王”就是范仲淹。他不仅文学造诣高,而且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从来不怕得罪权贵,去世后就被道教拉进了“阎王”队伍之中。
北宋 林逋《自書松扇五诗卷》(局部)纵32厘米 横302.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道服赞》全篇风神隽爽、骨气洞达、顿挫有力,行笔清劲瘦硬,用笔简洁,点画的形态与风神基本上用提按表现出来。其起笔有两种变化。圆笔不露锋芒,灭迹隐端,藏锋敛锷,不见起止之迹。这正是王羲之《书论》中所说“用尖笔须落笔浑成,无使豪露浮怯”,给人以一种浑厚、蕴藉、沉着的美感。藏锋起笔可“逆入平出”,即与行笔方向相反,先轻轻逆入作一圆点状,然后反折行笔,如一次不能将锋调至中锋,可往复二次,这其实是书写篆书的方法。方笔则强调发笔时有棱角,可用逆势切入法,也称点法起笔。收笔时藏锋,锋收归画中为度,给人以一种圆融饱满的感受。藏锋收笔注重“轻提、轻顿、疾收”。结体方正端谨,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通过笔墨可以领悟到书者沉毅、端庄、大度、大器等气质。作者虽用纤细小笔,但笔笔到位、精致传神,抑扬顿挫之间可感受书家书写时提按转合的节奏韵律。古人强调大字须缜密,小字要疏朗。其实大字不可因缜密而拘谨,小字也不可因疏朗而松散。其中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要领。书家追求丝毫毕现的境界,对每一笔从起笔到收笔处理都有清晰可见笔力经过的痕迹,即笔触的力量到位与笔法的成熟精到。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不是虚言,对于研究宋代楷书风格大有裨益。
从《道服赞》的笔法来看,不禁想到两个人——欧阳询和米芾。此卷明显受到欧阳询很深的影响,瘦硬险峻,字字飞动,透露出“奇险”的意味,行笔方切、收笔顿挫,节奏感非常明显。为什么又会想到米芾呢?范仲淹以文名为主,不以书名显世,一篇《岳阳楼记》传颂千古,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千古佳句,被后世广为传颂。然其一生仅此一件小楷作品传世。米芾虽然书翰颇丰,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小楷之作也是罕见,仅《大行皇太后挽词》。将两件作品对比,笔法可以说非常接近,同样受到欧字的很大影响。但二人结字不同,范字多为正方,米字为纵长;范多古朴之意,米则驰骋多变。范仲淹书法开后世黄道周隶书入小楷之先河,两人可谓一脉相承。
北宋 米芾《大行皇太后挽词》30.2厘米×60.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章法。整体上按照行文断句来安排整个章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尤其是后文,四字一句排列,拉开间距,比杨凝式的《韭花帖》还要夸张,与林逋的《自书松扇五诗卷》非常接近。林逋的字,同样得杨凝式神韵,清逸典雅、孤傲不群。所谓“不群”,体现在章法上就是拉大行距,留出巨幅空白,行与行之间疏可走马,字与字之间密不透风。范、林二人同出一个时代,心志相近,尽管一个在庙堂之上,一个身处江湖之远。《道服赞》虽然皆为四字一句,但没有绝对整齐排列,字形也不是大小均等,任意自然,形散而神不散。
历史中有很多书家的作品呈现出“孤品”现象,这是历史的偶然与个人的偶然的完美结合。再者,从此作可以领悟到一点,书法作品不论大小,好的作品不仅注重“有感而发”,偶然欲书,侧重深厚的技法,更注重自然而发,侧重当时的心境和情境。两者合一,当有佳作。相比之下,时下很多书家的创作呈现出“无因性”,好似一种没话找话、无病呻吟的窘状,甚至不惜寻找噱头,或盲目为了金钱而创作。所以,作品缺少自然的天性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