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去『矛盾化』的中国画

时间:2024-05-20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任何改变都是基于观念的改变,没有观念的推动,改变就缺少了理由和依据。同样,失去了观念也就像失去了矛盾的一方,事物也就变得失衡……就像人们习惯了听好话、说好话一样让“真话”成为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失衡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是危险的。

的确如此,中国画沿革上千年,如果一路上布满了问题讨论,艺术观点活跃且主张频出,中国画一定是多彩与多元的,今天的中国画也未必就是过去的传统,最起码不会出现当下对待传统的态度。所以,中国画一开始也许就回避掉了问题讨论这一环节,使批评失去了观念,观点丧失了价值,有效避免了中国画在辩论中成长的机会。

不经历即不会经历,不对抗亦不会对抗,这种情况在其它领域也多有体现。应该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未经风雨而走向极致的。不涉足问题,不涉及矛盾自然也就全无其独立价值的存在,其意义一定是被附予的。从这个角度看,一直被呵护的中国画骨子里所谓的“精神”不过是被达官贵胄把玩的美图。

失去矛盾的中国画,自然会使一些观点或主张成了问题导向和“问题原点”,并以此原点推演出问题与结果。比如“回归传统”的说法,对于正常的文化秩序、文化生态来说,回归传统不仅是伪命题,更不可能成为学术问题。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否认自己的传统,也没有任何人不尊重自己的传统,更没有任何文化创造是因为传统或不为传统而创造的说法。否认或继承既和传统无关,也和创造无关。因为,传统一直就在那里,吸收与传承是表达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并非是规定的需要。由此,把传统拿出来说事其行为本身就是不传统的。

再比如:假设“中西合璧”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一个观点,作为个人认知和创作方法是有存在价值的。但如果用于指导性的政策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事实上,这句话已经造成了中国画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整体性大挪移,它不仅确立了中西因素合二为一是新中国画创作的目标,也为这种浅层的改造嫁接,融合拼凑类作品提供了保障。可见“问题原点”和构成“问题原点”的要素都会造成学术性的后果。

以此连带的艺术教学也不得不在两种关系中左冲右突,结构性调整与绘画方式的转变,包括人才培养无不受到“问题原点”的影响与主导,这显然是出于观点指导的作用而非艺术规律的使然。

艺术类论文、课题、项目亦是如此,回避现实问题,去古人堆里寻找可写的素材已然成为常态,让研究变得务实,变得势利,变得哗众取宠皆是当下回避矛盾和难点的问题。

绘画作品亦是,技法越来越套路化、方法化,超高的相似度类似于同质化产品流水线,源源不断,一批一批的重复生产,它们形状相似,画法相同,章法一样,这显然是由供求关系所引起的相互模仿、相互借鉴抄袭的结果。

当然,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当矛盾的一方取代了另一方,任何概念或词条都可以称之为真理而不可撼动。也如中国画为了“笔墨”搁置其他问题一样,促成了“笔墨正确”在中国画里的唯一性,并有效实现了对于“笔墨”的价值认同,这或许才是中国画的真实用意之处。

刘进安/三日 纸本水墨206cm×198cm 2021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