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美术鉴赏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充分挖掘梳理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综合了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综合学科知识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美育知识,但理论性强,在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增加了授课的难度,情境教学法是美术鉴赏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地适应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以及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情境教学法;美术鉴赏
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并强调“在抓好教法创优上,强调坚持‘八个统一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已在全国各高校全面铺开,从锻造师资队伍到优化教学内容,从改进教学方式到完善评价体制,一些高校打造了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览和主题活动,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教学手段单一或较为陈旧,专业与思政融合较为生硬,教学过程枯燥、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教学成效不突出。因此,以什么样的方式施教于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仍是当下课程思政教学紧迫解决的问题,探索适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规定:“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由此,“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主要目标为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即在鉴赏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潜移默化地感受美的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二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深入挖掘中外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即运用中国传统美学和图像学知识对美术作品中的点、线、面、结构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深入解读,让学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美术鉴赏”是指审美主体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全面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以获得审美享受的一种活动。美术鉴赏中的“鉴”就是归类、分析、判断,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手段、内容、表现手法等直观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所谓“赏”就是欣赏,就是在“鉴”的基础上获得的感受、体验、联想等与个人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
美术鉴赏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在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需要挖掘梳理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综合了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综合学科知识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美育知识,但理论性强,在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增加了授课的难度,需要教师选择适合学科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能真正达到育人效果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是美术鉴赏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地适应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以及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一)情境教学法特点、优势及应用
情境教学法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20世纪60年代发展形成,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引入或创设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尊重学习主体的认知水平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通過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使抽象、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同时,情境教学法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沉浸到情境中去,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必须创造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强烈需要感,有着强烈的目标达成的切身感。
情境教学法有效地提升了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首先,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思政内容与美术鉴赏理论知识都极为抽象,尤其是没有美术学知识背景的公共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其中的知识原理和鉴赏方法。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将绘画材料和创作实践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点、线、面、色彩、笔触等艺术符号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其次,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师生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最后,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教学中,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美育效果。由此,教师通过营造一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使审美主体能把全部注意力投向审美对象即作品的意义、意味、意趣,也投向作品的造型、形式感和材质感,这些便会激活欣赏主体潜在的趣味结构,增强一种超功利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感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美术鉴赏课程情境创条件
一方面是内容上的关联性。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美术鉴赏课程运用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调动他们强烈而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情境创设既要与美术作品内容相关联,又要与大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生活关注点相关联,这样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鉴赏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时,笔者首先邀课中播音专业的学生朗诵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的段落……,同时一首李健的《父亲》作为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所有人沐浴在暖黄的灯光下,朗诵一结束,教师打开白炽灯,一张巨幅《父亲》画作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开始从造型、色彩、构图、创作背景等一一解读,把学生带入到对父亲、对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的关怀之中,让一节传统的理论说教课程变得生动感人,且学生感受深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生动性。在尊重情境内容真实基础上,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呈现出生动、形象、有趣的客观事物,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让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如果情境是刻板的、僵化的且多次重复的,很难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情境的热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音频、道具、教具、实践创作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法在美术鉴赏课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是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性教学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等人提出,旨在发展学生独立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马赫穆托夫认为,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条件,人们必须通过创造性活动来走出困境,这种困境亦称为“问题情境”。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与教学目的相关任务和研究性作业,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学生完成了课堂的主角。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在上课前将做好的课件群发到学生微信群,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置3个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预习,强化其学习动机,要求学生要明白课堂提问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课间以分组讨论或抢答加分的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激发思维的能动性。实践证明:根据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寓教于乐、情境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二是创设历史文化情境。在鉴赏美术作品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者的生平、个性、师承关系等,营造一种虚拟的历史文化情境。如在鉴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幅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到历史中,然后再系统讲解作品内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可以借助姊妹学科如音乐学、舞蹈学来还原主体性美术作品的内容,从而使得审美对象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学生真实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政要点。
三是跨学科背景基础上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视频播放目前是最普遍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这契合了美术作品的形象性和审美性特征。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影像、音乐、灯光等创设跟美术作品内涵相符合的鉴赏教学情境,让活跃课程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鉴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的时候,播放一曲凄美的《仙才叹》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伫立在洛河之畔,回想洛神离去的依依不舍,在音乐声中学生即真切地深刻体会了人神相恋的纯美爱情,又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家庭观。
四是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历史纪念馆、革命遗址等人文艺术环境中身临其境地学习作品中的感人事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各类场馆,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环境或主体性场馆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伟人、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在谈到教师的素养的时候,强调教师“情怀要深”。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美术欣赏课程,其接受主体是身心发育已基本成熟、且对很多事情有独立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堂教学要以智教人、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化人。美术作品中不仅蕴含了创作者个人豐富的情感寄托,承载了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整体审美情怀,尤其是变革时期创作的主题性作品,再现了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美术教师必须将真挚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融入对学生和对教育的爱,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如罗工柳1959年创作的油画《前仆后继》是人民从大革命失败的悲痛站起来投入新的战斗这一悲壮的主题,教师对烈士的同情、对反革命政府的痛恨、对继续战斗的英雄们的敬仰必须是真情实感,才能从言语中和情绪中感化学生,引发他们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目的,融入到各专业学科间,使高校教育成为真正的育人阵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美术鉴赏课程内容信息量庞大、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较为抽象,公共课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学情,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讲授完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之后,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种途径去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注释:
*该论文为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B290),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码:2018JGZ1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丕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改革探究[J].美术界,2021(1).
[2]李伟兵,潘绪超,王雅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工科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大学教育,2021(6).
[3]邓福星.美术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齐梅.大学创造教育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