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梵高的作品《群鸦乱飞的麦田》

时间:2024-05-20

[摘要]梵高一生致力于绘画,即使工作的碰壁、生活的艰辛、朋友的疏远也撼动不了他对绘画的炽爱,《群鸦乱飞的麦田》作于1 890年,是作者自杀前的最后两幅画之一,画面映射出的既是一个痛苦的精神病患者,又是一名伟大的画家死前复杂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梵高;群鸦乱飞的麦田;绘画情感;绘画风格

一、梵高的《群鸦乱飞的麦田》作品概述

《群鸦乱飞的麦田》画面由天空和麦田两大块组成:乌云密布的深蓝天空占据了画面上方的2/5;随风起舞的金黄麦田占据了画面下方的3/5。构图上给人一种压迫感,有种天空与麦田融为一体的即视感,但蓝黄色的强烈对比又将观者拉回现实,画中一群乌鸦为了躲避即将来临的狂风暴雨正全力俯冲掠过麦田的一霎那,成了天与地唯一的连接点,麦田里的三条小路由不同的方向汇聚于画面的左下角好似一个指引群鸦的路标箭头,告诉它们净土在何方,与从画面右上角飞来的群鸦形成一道天然的对角线,远处云际间的两抹白晕好似一睁一闭的双眼洞察着跟前发生的一切。从黑蓝的天际直冲金黄的大地这正是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灵向往,压抑的天空代表着被精神缠绕的病痛,摇摆的大地预示着极乐世界的欢歌笑语。作者愿与群鸦一起远离这尘世的病苦,迈进那心驰以往的心灵净土。

整幅画不仅充斥着梵高生前的真实写照还暗喻着其死后的情感寄托,然而它已不是一幅画可以涵盖了的,其激情如火的跳动笔触随着作者的逝世依然活跃在画面上和后人的心里,因此更是其艺术的终点与起点,夜空中他燃尽了自己只为点亮整个星际。

二、多舛的命运与偏执的个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性格决定命运,梵高自然不例外,更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初出茅庐的梵高不满于亲戚画廊的经营理念,执意将自己喜爱的作品强行推荐给买者,换来的是客人的不满与亲戚的失望。随后在比利时当传教士时更是因为工作过于热情在短短数月便被解雇。看到这里观者可能会感觉不解:推荐自己喜欢的画没有什么不好的;工作状态饱满更是没有什么不妥的。确实,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是销售者的权利,但把昂贵作品藏起来推荐观者廉价作品,从画廊的角度来说是不利于其发展壮大的,从欲彰显其身份的买者来说是有失其地位的。传教士恨不得自己不吃不喝来救济那些煤炭工人,对于布道者来说这是不可理喻的,对于旁观者来说这是无法理解的。俗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梵高在难于独善其身的情况下仍心系天下,这是何等的高尚,是其年代人眼里的疯子,现下人精神的领袖,未来人不朽的大师。

从画面上不安的笔触就可以诠释出作者狂躁、偏执和不安的心理,潜意识不自觉地呈现在画面中,这是符合精神分析学说的;从画面中表现性的绘画语言可以得知这不是一幅纯粹的麦田写生,是画家情感的加注与宣泄,是符合美术治愈的方法;从画面的整体分析,梵高已经摆脱了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是转向作者的主观情感表现。没有人可以像他一样在心理与生理焦灼不安的情况下,仍挥舞着跳动的笔触展现给后人一场场视觉盛宴。

三、影响艺术创作的社会因素及文化价值

早年的梵高为获得容身之所而做的斗争,与弟弟提奥亲密却又疏远的关系,渊博而浓厚的文学艺术修养,随意癫狂的私生活,炽热而旺盛的创造力,皆来自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所困扰。此上种种原因既是干扰其绘画的阻力又是激发其创作的动力,从古至今,乱世出英雄,社会因素与家庭背景是铸就其成功的首要原因。绘画上更是跌宕起伏,起初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印象派的诞生既是历史演变下的产物又是梵高世界的点亮者,还使其另辟蹊径直至生命的终结,正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天赋异禀铸就了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画家是站在时代的焦点上,牢守着现实的立场,虽然他为时代所限制,但他的作品确是穿越时代的馈赠。《群鸦乱飞的麦田》虽不如其代表作《向日葵》闻名于世,但其跳动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搭配已然出于一人之手,如此标志性的画法非他莫属也。自古以来画风鲜明、笔法独特之画家屈指可数,如伦勃朗的古典人头像系列、莫奈的睡莲系列和塞尚的苹果系列等都是其标志性的作品,然而对于梵高来说没有任何的系列作品而言,其任何题材作品都是他的标志,这是超越,也是突破,更是不朽,他不需要重复一个题材去让世人认识他,而是去大胆尝试任何题材世人同样知晓他,这才是其魅力所在。

源于生前颇爱日本的浮世绘,并大量临摹,更是多次运用到创作中去,然随其逝去后,日本尤为推崇梵高的作品,才渐渐被世人知晓。正是后人的慧眼才发掘出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璀璨之星,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在哪个时间或是空间里人们总会被这耀眼的星辰闪到,并投以敬畏的目光。

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艺术家也有一种反求于内的倾向,和精神病人相距不远。他也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使;他渴望荣誉、权势、财富、名誉和妇人的爱;但他缺乏求得这些满足的手段。因此,他和有欲望而不能满足的任何人一样,脱离现实,转移他所有的一切兴趣和利比多,构成幻念生活中的欲望。”每个人反求于内的倾向大不相同,然而满足不了内心需求的梵高只有通过绘画才能不断地填充自我和慰藉不安的心灵。绘画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具有独特的治愈功能,和表现主义代表画家蒙克一样他们都是借助绘画之手向亲人或是他人展现其躁动的心理世界,绘画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既舒服又自在,不需任何伪装和修饰,正是其纯净的内心独白才便于后人的进一步探究和扩展。通过此画对直面死亡的梵高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解读,让后人和学者更好地去剖析和识读这位传奇的荷兰人。

[倪莹,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