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王全宝
说起新闻出版改革,柳斌杰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在过去十多年的新闻出版改革历程中,柳斌杰不仅是见证者,也是操刀者。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2002年3月,柳斌杰从四川省委宣传部调到新闻出版总署任职,在此度过了十一个春秋,参与并领衔了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
此间,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报纸品种和总发行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数字出版产业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产能占世界第三位。此外,中国的出版产品进入了19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2013年3月1日下午,临近下班时间,柳斌杰在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室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回顾在版署工作这11年,我做了大量工作,问心无愧。”柳斌杰告诉记者,“但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
谈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已然的成就,未竟的愿望,都令柳斌杰感慨。他坦言,由于固有体制的限制,新闻出版领域条块分割的状态仍未打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唯有不断深化改革。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新闻出版领导岗位工作已有十余年时间,从转企改制,上市融资,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联合重组回首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你有什么体会?
柳斌杰:我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比较早。在(四川)省里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在四川省组建新华文轩发行集团,从那时就开始推进出版体制改革。
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工作以后,我感觉到,计划经济的思维在出版业还是非常顽固。比如,按计划分配资源,按计划分配资料,按计划出书,不管市场,不管人民群众需要等等,这些都是问题。于是,我下决心改革这个体制。所以我们提出了两种性质、两种体制、两种机制,事业产业相结合的一整套体系,打开了改革的思路。当时,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对整个新闻出版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很短的时间里,改革使整个新闻出版业发生很大的变化。
现在出版行业已组建了120多个集团,49家上市公司,充满了活力。这些成果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解决了体制问题。另外,我们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都放活了这个机制,例如,按照生产单位的需要,提供国家资源,推动繁荣,大大调动了创造力和积极性。
我认为,要推动市场化的改革,把出版的产品放到市场里去检验,让人民群众参与评价,让市场去证明。而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方式,导致主管部门想的,与人民群众想的,有时不是一回事。
中国新闻周刊: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目前我们的文化实力仍然不强,你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柳斌杰:我认为原因在于没有解放思想,没有按照文化自身规律办事。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觉得这个论断深刻把握了我国文化发展总的态势。
文化实力仍然不强,其重要原因在于创造力不够。文化是最具创新性质的领域,如果不解放思想,人民的创造活力就不能迸发出来。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创新文化观念,必须把提高文化综合国力放在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同等的高度来看待。其次,要创新文化体制。第三,要鼓励创新文化政策,允许在文化上标新立异,使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发挥。第四要创造一个国际交流的环境。没有文化创造力,文化强国建设将无从谈起。只有按照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创造我们强大的文化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中,该如何推动文化多元化?
柳斌杰:我想这需要推动政策环境的变化。过去,出版业受计划经济或者左的思想影响,就算很多人有思想深度,但有建树的作品也出不来,因为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
为此,我在新闻出版署就曾调整出版方面的政策,尽量让学术领域有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调整,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有些作品不可能得奖,甚至当时连想出书都出不来。
推动出版产业,就要使出版政策更加适应多元文化的生存的要求。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下,还是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你推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该如何进一步深化?
柳斌杰:我们在对出版新闻单位的微观管理上也是减少干预,清理、减少了100多项审批事项,减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
我想,继续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要继续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使政府、企业、事业、中介组织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中国新闻周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你认为还有哪些改革没完成?
柳斌杰: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的确有些改革还是没有做到。我认为,打破新闻出版领域的条块分割,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点还没有做到。目前的新闻出版领域,基本上还是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方所有,很难融合成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去年就提出来,第二步深化改革,就是以重组为主,打破以上的界限。去年,这个工作没来得及做,今年还会继续做这个方案。
还有一块没做完的工作,是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新闻出版业的问题。尽管我一直是支持他们(民营机构)参与这个发展的,但由于法规政策的各种限制,融合得不快。问题主要在于环节上还没有打通,虽然社会力量参与了,但是参与得有限,而且过程还是曲折的,不是那么顺畅。
我觉得,下一步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市场上有些所谓学术类刊物长期依靠出租或出卖版面牟利,有的甚至制造假刊,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柳斌杰:你说的现象的确存在,但问题是很多期刊归部门所有,而任何单位宁可赔钱,也不会放弃刊号这个稀缺资源。
现在的状态是,一方面多余,一方面紧缺;该死的死不了,该生的出不来。一方面,占有报刊号却办不好、处于半死不活状态,少数有刊号的刊物非法寻租、出卖版面;另一方面,该办的报刊由于缺刊号而办不起来。数量很多,质量高的少,普遍规模较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
我个人认为,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者和主管主办单位。
我想,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单位部门所有制的局限,拿出一批刊号在市场流通,政府管理部门不再审批报刊,而是审批谁有资格来购买,让资源也流动起来。
据我了解,报刊刊号应该在市场上流通,全球都有报刊流通机制,我们也应如此。推进报刊体制改革,解决刊号资源市场配置问题,是未来新闻出版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
首先,要创新文化观念;其次,要创新文化体制;第三,要鼓励创新文化政策,允许在文化上标新立异,使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发挥;第四,要创造一个国际交流的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柳斌杰:我认为,解决刊号问题要分“三步走”。首先要通过改革优化报刊布局;第二要打破刊号资源单位部门所有的局限性,从全国层面出发重新配置资源;第三步就是报刊资源要力争在市场上实现流通。
在政府转变职能方面,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宏观布局和调控,只审核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资质和准入条件。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说新闻出版改革还存在障碍,你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柳斌杰: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有两个。第一个障碍来自于观念。在文化领域,特别是在新闻出版领域,容易把这个观念问题的特殊性扩大了,它的一般性就被忽略了。但实际上,文化除了它的传播的内容以外,其他的生产、流通、消费的方式都是跟经济一样的。但过去这种思想却解放不了。
一开始推进改革时,有人就说,“这怎么了得,这个领域怎么能够这样改革?”但如今已经证明,改得很好,改后发展得很健康。因此,解放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障碍,是部门的利益。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某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跪”在地上求着说,“你不能做大,也不能改革,做大了就不是我们部门的了”。这是比较典型的。
一些部门坚持保留它们的报、刊,社,就是为了自己方便,就为了宣传自己的行业和部门,而不是考虑整体国家利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构建大型的国际性的传媒集团,就是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所以,部门所有制是第二个最大的障碍。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破除这个障碍?
柳斌杰:下一步就要改革,取消部门所有制。整个新闻出版要脱离原来的主管单位,形成独立的行业。实际上中央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第一个文件已经讲了,几个部门重组以后,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体制。中央已经决策要走这一步,只是目前改制不到位,很多的矛盾问题还要依靠部门帮助来解决。
第二步的改革,就是要将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打破条块分割的状况,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独立经营,依法办事。
中国新闻周刊:你一直主张保障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但是现实中,媒体的监督权还是经常受到阻碍和挑战。你对此有何看法?
柳斌杰:我认为媒体行使舆论监督权,是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一贯重申支持新闻媒体依法加强舆论监督,对此我们的态度是鲜明的。
新闻出版总署曾发过关于支持新闻媒体正常采访、维护记者权益的通知。对于媒体的正常采访,任何地方、任何机关的领导干部都无权阻止,这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问题。我再次强调,任何个人都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地方的利益,干扰阻挠新闻媒体的报道。
但是目前,我们确实有一些领导还不习惯于开放的环境,不习惯在媒体的监督下进行工作,还存在多报成绩、少报问题的心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