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圆号演奏中力度层次的微调技术与音乐色彩处理

时间:2024-05-20

黄涛

引 言

圆号的音色富于诗意,表现力丰富。强奏时,音色饱满有力,具有其它乐器所没有的洪亮辉煌的气势;超常的音色使它具有独特的融合性,声音具有很广的覆盖面和很强的包容性。作为铜管乐器,既可以和其它铜管乐器那样吹奏出辉煌嘹亮的声音,也可以和弦乐、木管乐器一样,演奏出细致、感性的旋律,尤其还有几种常见的特殊音色,随着演奏手法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圆号在交响乐队里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能和所有乐器配合,像黏合剂一样,连接着角色鲜明的不同声部。但是,圆号声音的强弱力度是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要说有标准,这个标准只能靠演奏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诠释所产生出对作品的要求,与自我能力所能达到的力度与幅度的可能性,结合孕育出相对的强弱力度的比例。所以,从根本而论,这个强弱力度标准是难以确定的,是没有固定的,即使有,也是相对的,不会一成不变。圆号的音色跨度大,变化多样,对演奏者技术的掌握与合理的表达,的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兼具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读谱能力、作品分析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演奏技能与娴熟的演奏手法,是圆号演奏质量的保证。有了这个保证,就可以去探索分辨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做好力度层次中的微调技术,就会演奏出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圆号乐音,给听者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

一、用科学的演奏手法做出不同的力度

钢琴教育家凌远教授曾说过,弹钢琴时,一定要把手指的独立性训练出来,这样才能在演奏中,在同一时间里,用不同手指,弹出不同强弱来,否则,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再好的乐感也无从表现,再好的想法都会变成徒劳。这同样也适用于圆号演奏。

在教学中,一方面圆号演奏需要训练出独立性,尤其强调每个音的独立性训练,做出不同力度的强弱演奏。圆号中每个音的独立性,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身体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哪些地方需要保持原有的稳定,在演奏弱奏和强奏的时候,身体哪些部位发力而又不失身体动态部位与静态部位的平衡。同时,演奏者由于身体素质不同、性别不同,演奏感觉也始终存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发力的力道是统一的。在演奏中,从第一个音到最后一个音,发力的方式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演奏时间长而变形演奏技术。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演奏中,乐音色彩想象是前提,这是演奏不同力度技术层面上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应该清楚,演奏出不同力度的乐音,演奏者身体的感觉是始终存有差异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独立性,而且圆号本身也始终存在着自己的独立性。这些独立性,就是要让演奏者结合身体实际,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更加用力,哪些地方需要保持原有的稳定和定力,在演奏弱奏和强奏的时候,哪个部位发力更具有优势。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音乐表现方面而言是不尽相同的。吹奏中表现出的气息力、唇肌力、扣压力也是有区别,这就是差异和独立性。同样,声音色彩想象与力度技术层面也因人而异,不可能要求每位演奏者都具有同等划一的音乐色彩想象与力度层次。演奏圆号是一个全身的运动,要求学习者必须先深知自身条件,包括躯干姿势、手臂、手指、嘴唇、舌头、舌尖、口腔、喉门、肺部、胸腔、运气、吸气、吐气能力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转换灵活力等等,并在灵活的转换过程中,掌握气流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嘴型松紧程度的关键点,同时通过对演奏原理的了解与感悟,找到力度变化带来的身体所要调整的关键因素,从而更加科学、协调、不易受伤地吹奏出所需要的音乐效果。

(一)理解和感悟圆号演奏原理

圆号发声的原理是气流通过嘴唇和号嘴时产生振动发出声音,这是一个力的传递过程。演奏者运用“丹田”持续发力,控制空气的流速,并且使横膈膜以上到口腔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松弛状态,让空气可以无阻碍地到达号嘴,通过嘴型和号嘴的配合产生出可控制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丹田发力的大小和气流的速度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和力度变化。而横膈膜以上到口腔位置则始终保持稳定,就像弹钢琴的人,肩背发力把力量直接传递到指尖一样,这中间的身体部分需要放松,以避免力量传递时中间部位也发力而造成的肌肉用力方式的混乱与紧张。很多圆号初学者因为演奏原理认知不足而会出现类似问题,由于丹田支撑不够影响到气流速度不稳定,导致号嘴压力过大,或者胸腔紧张而造成乐器与身体相互排斥,出现的发音困难,高低音连接不流畅,音色不好等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应在以下三个要点,一个注意事项方面,加强练习,并在练习中细心体会、感知、感觉。

要点一:丹田就像顶了一把剑一样保持有力的支撑,以便控制气流速度。

要点二:吹奏乐音的时候要学会“内心伴唱”,这样会让身体与乐器产生共振,避免相互排斥。

要点三:气流吹向乐器的更深处,让乐音可以更趋集中。

注意事项:在保证有正确嘴型的情况下,嘴型运动相对被动,只需做一些角度上的调整,确保在高音演奏时嘴两角往中间聚拢,下颚位置往前方推动。在演奏低音时,口腔打开,嘴两角同样保持稳定而不是松散,下颚位置往后退即可。同时,嘴两角同样保持稳定而不松散即可。

(二)及时跟进微调气流速度变化和支点转换

演奏出高质量的音乐,力度变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声音要做到“强而不炸,弱而不虚”,这是身体协调控制乐器的最好体现,更是掌握科学的演奏法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对圆号演奏原理的理解后,还需更进一步了解,在演奏时力度变化的改变,取决于气流速度的变化。

“强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 让气沉得更深,支点在下丹田位置,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后坐力,为气流运动提供强大的动力。

2. 吹气速度快,可进行一个相对的量化:深吸一口气之后在四秒之内把空气全部吐完,这样气流的流速就非常快。

3. 嘴型更有力量,让肌肉密度变高,以便获取更坚固的嘴型,以免快速的气流流动让其变形。

“弱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 气沉得更浅,支点在中丹田位置,让支点到发音点的距离更短,更加容易控制乐器。

2. 气流速度慢,道理是上面强奏注意事项的反向原理。

3. 嘴型保持稳定,可以适当地放松,让嘴型更敏感,以便用更少的空气让其产生振动。这里要特别注意尺度把握上的问题,如果嘴型太松,就会造成声音振动频率的混乱。

在吹奏强弱变化的时候,应处理好用力和松弛之间的平衡关系。演奏者吹强音,除了需要发力的地方,身体其它部位也跟着用劲发力。诸如在吹强奏时,喉咙也会特别紧张或者后背用力等等。还有一种更加糟糕的情况,气息支撑和气流速度始终起不来,而在不该发力的地方出现特别用力的现象。这样的演奏,其实就是身体用力不均匀,微调不到位,处理不及时,从而间接造成对乐器的把握失控,必然就会导致吹奏伤病的出现和埋下吹奏技术隐患,直接导致用力和松弛之间的平衡关系出现紊乱。只有身体需要工作的部位力量准确、及时、灵活、协调、适度、运动到位,让身体其它部位保持一定的松弛感和稳定感,尽可能消减紧张感和压迫感,就能有效控制乐器。其实,这就是巧妙处理用力,保持松弛之间平衡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调整和处理声音色彩层次

2009年德国巴伐利亚交响乐团的一次公开排练,给人的感觉和触动是巨大的。这次排练是由该团首席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马里斯·扬颂斯(1943—2019)指挥的。他在排练中戛然而止,向乐团一位意大利籍的大管演奏家发问,在你们意大利“mf”是什么样的强度啊?大管演奏家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在我们那里“mf”的声音可以非常大,也可以很弱,就看它在音乐中扮演的角色和音乐的需要了,具体强度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和明确的要求。扬颂斯先生对大管演奏家的回答微笑着点头表示赞许。

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在音乐表现上,我们应该承认不存在任何一种所谓绝对力度的标准。”以声音的对比而言,强弱是相对的,而就演奏者来说,不存在某种统一的强弱标准,也不可能要求每位演奏者具有同等地应用于钢琴演奏的力度、力度幅度和层次,因此,任何一个演奏者对于他所理解的作曲家对作品的力度表现要求,仍然只能通过他自己对拥有的力度幅度的可能性来进行设计与应用。演奏圆号亦然,其力度同样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强调力度也是相对的。圆号在音乐中扮演角色不同,强弱处理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单纯的物理性强弱变化同样也是不能打动人的。所以,一定要把它以音乐化方式进行内化处理以贯入情感,即进行音乐色彩层次的调整与处理。

二、多声部织体力度层次的调整与处理

多声部织体是织体类型中的一种,是复调化的写法。它是在主调音乐写法的基础上引入复调的一些因素,从而强化了各声部的旋律性。圆号在交响乐团里承担着连接各个声部的工作,和声伴奏、副旋律演奏、主旋律演奏等,在交响乐作品织体的不同位置中,都可以看见圆号的身影。同样符号下扮演角色不同,所用的力度一定不一样。在学生乐团排练中,经常因为学生缺乏对其力度的认知和掌握,造成伴奏时声音过大压制主旋律,副旋律找不到合适音量或是旋律演奏时台下听不到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乐队指挥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出现概率非常高,从效果上听起来也很明显,指挥专门针对整个声部排练这样细节的地方,又很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带着尽可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好、转换好、控制好、运用好的力度意识去排练,定会提高乐队排练效率。

谱例1.舒曼《第三交响乐》第二乐章选段

笔者以谱例1来谈一下力度调整与处理的细节问题。在这段多声部织体乐段中,谱子上只有一个“pp”力度符号,但是实际演奏起来圆号组所需要的“pp”力度记号是有所要求的。由于这里担任乐队旋律声部的原因,一定要确保声音可以传到音乐厅的每一个位置,实际演奏力度可能达到“mp”。而上面标记的“pp”记号更多的是结合乐段前后关系所要营造的音乐氛围。

其次,四个声部各自的力度使用是不同的。第一圆号由于承担主旋律,要相对突出一些。而第二圆号相当于二重奏里面的第二声部,所以声音不能太小,以对第一圆号旋律有力的支持。但也不能太强,如果超过第一圆号,就会造成音量匹配的失衡。第三和第四圆号所担任的更多是和声伴奏陪衬的工作,所以声音要小于第一二圆号声部,而它们两者之间的力度关系也像第一二圆号之间一样,第四圆号声音稍弱于第三圆号。这样四个圆号之间的力度层次就协调了。

再者,力度变化在没有其它记号的情况下,需从句子结构中找到规律。此段落为4+4结构,旋律从低音走向高音,旋律也是以第三小节的小字二组“B”音作为句子的目标音,在旋律之前的音符,都是倾向于这个音的。所以,演奏时用一个小幅度的渐强就可以充分地表现这个乐句了。通过这样的演奏方法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让听众听到和感受到音响的多个层次,以及这些层次和旋律之间力度变化的逻辑关系,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三、力度色彩层次的规划与处理

力度变化不光是分贝的不同,它们在不同音乐形象中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这同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曲家的生活年代不同,对力度记号的理解也不一样。这需要演奏者去挖掘乐谱背后作曲家想表达的深层次意思,并加以理解和想象,对音乐进行再塑造。强弱符号是音乐内容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下面将以五种基本力度记号为例,阐述它们与旋律结合时产生出不同效果的可能性。

(一)“Piano”弱

弱奏不光是音量要弱下来,它还需要给人一种安静又具有空灵感的声音效果。在演奏弱奏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克制,尽量减少表现,从而突出它的浅色调特性。

谱例2.维尼里(Vignery)《圆号奏鸣曲》(Op.7)第二乐章,第1—8小节

谱例2音乐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利时人民动荡不安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状态。音乐氛围就像凝固的空气一样,透露出悲伤、反思、忍耐以及微弱希望等信号。通过“弱奏”和“大连句”很精确地表达出以上因素,让这段前奏形象生动地为此乐章要表达的内容定下基调。

(二)“mezzo Piano”次弱

这种力度,圆号的声音听起来像木管乐器一样,声音很柔和。次弱记号是最适合抒情艺术歌曲的符号,最优美和最有情调的旋律都能用它充分地展现。在这里可以诠释为非常淡雅和自然,具有流动性。

谱例3.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第二乐章,第1—8小节

这是一段优雅的慢节奏艺术歌曲,音乐描写了欧洲贵族们在花园里交谈的场景。音乐里透着涵养、贵气、慵懒。

(三)“mezzo Forte”次强

在这个力度上圆号音色介于柔和的木管声音和辉煌的铜管声音之间,大气而又有底蕴,体现出乐器所独有的张力。

谱例4.熊融礼《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第11—20小节

这首曲子讲述了美丽的海南岛同样拥有优秀的革命传统,有“红色海南”和“革命之岛”的美称。在乐曲主题旋律上运用“次强”记号,会给音乐带来大气磅礴的感觉。通过对力度记号的精确运用,就可以更加贴切地把握作品的风格。

(四)“Forte”强

这个力度记号足以引导演奏家吹出具有铜管乐特有属性的金属声,声音灿烂辉煌,澎湃的音响效果充满整个音乐厅。

谱例5.里查·施特劳斯《降E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第1—6小节

谱例5是一段铿锵有力的号角式的开场,旋律音域跨度大,通过“Forte”让声音变得嘹亮而华丽,具有号召力。

(五)“Fotissimo”很强

“很强”这个记号,是在强的基础上,声音密度更高,更加激烈,带有压迫感的力度。一位管乐重奏前辈老师在阐述这个强音记号时曾经这样形象比喻:“这个力度就像辣椒一样,既需要去忍耐辣味,又觉得好吃。”现代派作曲家也很喜欢运用强到ff甚至到ffff,弱到pp甚至更弱,来形成一种听觉上大开大合的震撼感。

谱例6.梅西安《星辰峡谷》第32—33小节

在谱例6中旋律的力度转换很大,给听觉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它描写了一颗小石头从山顶掉入峡谷的过程。开始时石头的下降速度不快,撞击岩壁的声音也不大,之后速度越来越快,撞击力度也越来越强烈,ff位置展现了此物体掉到谷底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声音。之后原地跳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的过程。

四、自我能力和音乐形象要求之间的平衡问题处理

怎样在一口气已经要吹完时,仍然可以吹出弱而稳定的句尾;或是怎样可以在吸满气后在两秒内通过乐器把气吹完,并且身体协调地发出可控制的声音。同时不光是简单地吹强或者吹弱,而且能兼顾音乐性,这些能力需要在练习时付出极大地努力才能获得,这要具备很多耐心和细心,拥有这样能力的人非常少。由此可见,功夫不到,渠是难成的。

(一)了解自己的极限

通过长期练习,演奏者能预估到自己的极限,而极限是指保证乐器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能力。如果演奏时超过自己的控制范围,这样的演奏是很惊险的,会破坏音乐氛围。

每个人对乐器的控制范围是不一样的,这和自身的手法有直接的关系,演奏者用科学的方法让身体可以均匀地发力,强弱幅度的变化就可以做很大,会有松弛的肌肉感觉,安全性也高。如果只会使蛮力,能做的事情就很少。另外,同一个人,状态也会因为时间、疲劳度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说,中午到下午这段时间,人比较容易犯困,不宜演出,但是一杯咖啡可能是应急的方法。再比如,演出前一天,少练乐器,晚上睡眠充分,这样第二天会有更好的状态。根据自身能力灵活地做出调整,时刻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又不乏对音乐表现得热情,是演奏艺术重要的能力之一。

(二)有意识地做出演奏句子的具体计划

通过作品分析,演奏者要对全曲的力度使用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使力度层次在乐曲里非常清晰,是成功表现音乐的手段之一。避免每个句子都只是重复的力度变化——以“弱起”开始旋律倾向到目标音而做“渐强”,然后在尾音上做“渐弱”——这样音乐就进入了死循环,千篇一律,缺乏欣赏性。以下几条规律可以帮助演奏者做出带有丰富力度色彩的音乐蓝图。

1. 在段落层面上,确立每个乐段的基本力度。例如莫扎特四首圆号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都是ABA结构,第一个A段和第三个A再现段都是轻快淡雅的风格,所以这两个段落以“mp”作为它们的主色调。而B段都是带有一颗火热的心的抒情段落,所以用“mf”作为它的基础色调比较符合这里的风格。

2. 在句子层面上,形成富有逻辑的变化。以经典句法起承转合为例,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一般是递进关系,第二句比第一句稍强一些,是符合逻辑的。第三句这里要凸显一个“变”字,作曲家通常在这里对音乐的走向尝试新的探索,力度变化上有很大的空间。第四句会在走远的基础上回归到第一句的状态,它和第三句具有方向性的差异,这样也巧妙地和第三句形成了对比,力度走向也会紧随其后。

3. 在遇到渐强或者渐弱符号的时候,去设计从什么力度开始到什么力度结束。力度起点和终点的清晰设定对于音乐表现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弱奏段落里出现一个渐强符号,作曲家很可能只是想表达这里的音乐更加深入或者是为该句子的关键音提前营造气氛,所以力度变化幅度是有限的。而如果在一个句子里明显写出来从“p”渐强到“f”,那这里音乐所表达的含义会具有颠覆性地改变。

结 语

圆号演奏中的力度层次的微调技术与音乐色彩的调整与处理所涉及的方面远不止上述。通过对现有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梳理,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加科学合理地掌握乐器演奏机制和提高艺术的想象力,力求对演奏者产生积极的效应。当然,由于个体差异,要切实做好圆号演奏中的力度层次的微调技术与音乐色彩处理,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结合音乐理论不断深入地去了解、探索、发现、研究、总结和再提升。上述所论,只是笔者在教学相长中所得,在调整和处理圆号演奏中力度层次微调技术与音乐色彩这一课题研究中,仅做一抛砖引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