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8天音“FUSION”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作曲比赛述评

时间:2024-05-20

梁发勇

2018天音“FUSION”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作曲比赛是天津音乐学院于建院六十周年之际主办的全国性专业作曲赛事,作为“2018天音‘FUSION’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作曲比赛暨作曲系学术活动周”的重头戏,本次比赛的入围作品决赛音乐会于5月13日上午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当日下午还举办了入围作品的公开研讨会,比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一、比赛概况

本次作曲比赛旨在鼓励国内外中国籍青年作曲家积极为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创作更多的优秀室内乐作品。比赛由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徐昌俊教授任组委会主席,组委会由天津音乐学院的相关院系领导组成。比赛评委会主席由美籍华人作曲家陈怡教授担任,评委包括美籍华人作曲家周龙教授、美国作曲家卢大卫(David Ludwig)博士、泰国青年作曲家庞那荣(Narong Prangcharoen)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温德青教授、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杨晓忠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郝维亚教授。

(一)初赛概况

比赛自2018年1月3日开始公布章程、公开征集参赛作品,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初赛截止到4月16日,组委会共收到参赛作品50部,在评委会主席陈怡教授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组委会认真整理电子版乐谱,将所有参赛作品编排序号,做好打分表,于4月19日将不包含作曲家任何信息的电子版乐谱及评分表同时电邮给七位评委,评委专家历时半个多月在各自工作地为作品打分,保证了评审打分的公平、公正。组委会于5月5日通过电邮收回七位评委的评分表,每部作品按照七位评委的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序,前六部作品入围最终的决赛。

(二)决赛概况

5月13日上午举行了六首入围作品的决赛音乐会,由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民乐系的演奏家们和部分优秀学生演奏,厦门歌舞剧院厦门乐团青年指挥家孙莹担任指挥,七位评委现场打分。音乐会结束后,工作人员现场进行分数统计,经评委会核实,评出奖次,分别是:一等奖《岁寒》,作曲:王浩宇(天津音乐学院本科四年级学生);二等奖《春暮》,作曲:刘博(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一年级研究生);三等奖《九尾》,作曲:曹胜楠(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硕士一年级研究生);优秀奖三名:《地球的心跳I》,作曲:陈宇晟(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雅丹音画》,作曲:李伊果(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涓》,作曲:孙欢(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入围作品的六位青年作曲家既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同层次的在读学生,也有刚毕业的硕士;既有国内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有国外音乐学院的学生,覆盖面广泛,恰好代表了不同层面的青年作曲家。最后陈怡教授、周龙教授、温德青教授、郝维亚教授分别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选手颁发获奖证书。

二、比赛特点

(一)比赛的前瞻性

本次比赛的名称中就明确了征集“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作品,并在比赛章程中对中西乐器的使用及数量都做了具体要求,这在国内外专业作曲比赛中尚属首次。徐昌俊教授在决赛音乐会后的讲话中提到本次比赛征集作品的主题为“FUSION”——融合,而突出“FUSION”与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很契合,正如陈怡教授在决赛音乐会之前的发言中讲道:“本次比赛顺应了当下世界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潮流,显示出天津音乐学院对当下专业音乐创作的前瞻性,相信对当下中西混合室内乐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评委及参赛选手的高规格

本次比赛的评委阵容强大,评委会主席陈怡博士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终身院士,并曾在国内外众多重要作曲比赛中担任评委会主席或评委工作;周龙教授曾获美国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等重大奖项;卢大卫博士为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庞那荣博士是泰国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温德青教授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晓忠教授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评委专家更能体现出比赛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同时,七位作曲家也都有创作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作品的实践经验。此外,本次比赛的选手大部分来自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专业音乐院校,还有五位美国、韩国等地的中国留学生报名参赛。总之,虽然本次比赛是由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性赛事,但评委会的组成及国内外音乐学院为主的参赛者显示出本次作曲比赛的国际化与高规格。

(三)参赛对象的年轻化

本次比赛章程中明确规定参赛对象为“年龄不超过35岁不限地区的中国公民”,因此比赛是特别为中国青年作曲家搭建的创作实践平台,尤其是针对难以将创作作品付诸于音响实践的作曲专业的学生们。正如徐昌俊教授在决赛音乐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本次比赛就是为青年作曲家们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祝愿更多的青年作曲家能够崭露头角,希望通过本次比赛能够促进青年作曲家们的创作。”

三、参赛作曲家及作品

从比赛章程下发至截稿日期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组委会共收到50部参赛作品,其中已毕业或参加工作的只有6人,而在读学生达44人,其中在读本科生35名、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1名,50名选手中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19岁。此外,以参赛选手的就读学校统计,44名选手中有19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9名来自上海音乐学院、6名来自天津音乐学院,5名为国外音乐学院留学生,2名来自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各1名。综上所述,本次比赛选手以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本科学生为主力军,虽然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但44位选手中30岁及以上的选手仅4人,而大部分选手年龄在20-25岁,显示了参赛选手的年轻化,而推出优秀年轻的作曲家也正是组委会组织本次比赛的初衷。这一切都显示出本次比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及青年作曲家们对现代音乐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50部参赛作品形式多种多样,从二重奏到九位演奏家组合的多部重奏不等,评委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参赛的作品质量较高。评委会主席陈怡教授在讲话中提起所有参赛作品时说道:“我作为评委之一,感受到了创作水平的提高,技术和风格的多样性完全都在这50部作品中体现出来,不是说没进入决赛的作品就没那么优秀,因为本次比赛的打分原则是原创性占40%,乐器法和组合效果各占30%,原创性占的比例较高,很多没被选上的作品也都有相当的水平,这是很可喜的现象,可以看出近几年青年作曲家们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决赛音乐会及公开研讨会

(一)决赛音乐会

入围决赛的六部作品由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管弦系的部分优秀教师和学生演奏,六部作品的乐器组合从三重奏到九位演奏家的重奏不等。音乐会作品以乐队编制从小到大的顺序演奏:第一首作品是孙欢创作的《涓》,是由长笛、古筝、马林巴组成的三重奏,作品细腻、富有色彩,表现了涓涓流水的绵绵意境。第二首王浩宇的《岁寒》采用了竹笛、琵琶、大提琴、打击乐组这种“吹、拉、弹、打”的组合形式构成了作品音响的基本结构,而竹笛、琵琶、大提琴三件乐器引申为“梅、松、竹”岁寒三友的音乐形象,呼应了作品的标题,同时,作品中尽管还有多件乐器构成的打击乐组,但在和其他乐器结合时音响平衡、声部层次清晰,作品的音响效果丰富。第三首曹胜楠的《牛尾》采用了竹笛、琵琶、单簧管、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乐器组合形式,乐曲的音响层次清晰、优美细腻、形象塑造颇佳。第四首李伊果的《雅丹音画》运用了长笛、单簧管、古筝、小提琴、大提琴组合形式,作品采用密集音型的音响描绘了雅丹地区风蚀地形的粗糙、用音群式的音响描绘了雅丹巨石的形象、用弦乐的泛音描绘了雅丹“魔鬼城”的飘渺意境,为听众呈现出一幅雅丹景象的丰富画面。第五首刘博的《春暮》运用了竹笛、笙、唢呐、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打击乐组合形式,该曲音色丰富、音响效果颇佳,尤其运用了音色比较突出的唢呐,并强调了唢呐声部的贯穿作用,既发挥了唢呐本身的特点,又没有打破与其他乐器结合时的音响平衡,能够感到作曲家在处理音响平衡方面的能力。最后一首陈宇晟的《地球的心跳》采用了长笛、竹笛、唢呐、小提琴、二胡(中胡)、古筝、大提琴、扬琴以及打击乐组合形式,有人声、有器乐,有传统的旋律也有现代的音响,个人认为这是六首作品中创作相对传统的一首,也是音响效果最好的作品之一,尤其是二胡等民族乐器声部很好地展现出中国民乐传统的特色。

陈怡教授在讲话中提到名次不是最终评判,能入选决赛的青年作曲家已非常不易,六首作品都有他们的闪光点,同时还鼓励青年作曲家们再接再厉,保持持续创作的心。总之,六首作品运用不同的中西乐器组合,从视听感受上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新鲜体验。

(二)入围作品公开研讨会

13日下午,在天津音乐学院图书信息楼第三会议室举办了入围决赛作品的公开研讨会,先由六位作曲家对各自的作品做简要陈述,然后由七位评委专家对作品进行逐一点评,指出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除了七位评委专家和六位获奖作曲家外,指挥、部分演奏家、部分未入围的参赛作曲家以及众多作曲系师生也参加了公开研讨,指挥和演奏者代表也对入围作品进行了点评,研讨会讨论很热烈,碰撞出很多学术的火花,有时同一首作品在不同专家评委之间都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很多师生表示收获很大,有的专家评委也表示从其他专家的发言中收获了很多,卢大卫教授在研讨会结束后表示这种研讨会举办的非常好,在美国没有过这种类型的研讨会,他希望回国后有机会也举办这种作品公开研讨会。

五、六部入围作品的特点

六部入围作品都有标题,这些标题及音乐内容都显示出年轻一代作曲家们对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比如《九尾》标题来自《山海经》,《春暮》的内容意境来自文廷式(清)的词《祝英台近·剪鲛绡》等等。六部作品各有特色,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某件弦乐和弹拨乐的非常规定弦

虽然非常规的定弦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年轻的作曲家们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新颖的音响,而是能够根据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为了达到创作目的而制定个性的定弦方式,非常值得肯定。《涓》和《地球的心跳》两部作品中,古筝都运用了非传统的定弦方式。比如《地球的心跳》中古筝定弦如下:

例1①本文谱例均来自乐谱说明。.

例1定弦打破了中国五声调式音阶的传统定弦,为古筝声部提供了更丰富的音响可能,可以描绘作品中地球万物生的混沌状态以及对大地进行火祭的原始意境等内容;《雅丹音画》中小提琴的一弦也比传统定弦调低了四分之一音,用微分音的效果,表现了雅丹不规则的山石地貌、讲述了雅丹的“魔鬼城”故事。他们运用非常规定弦制造的不协和甚至噪音的效果,表现了当代青年作曲家对传统乐器的现代音响表达。

(二)对特殊演奏技法的挖掘

运用非传统的演奏方法制造新颖的音色也是现代音乐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六位作曲家在作品中几乎都运用了特殊的演奏技法,并在作品的开始标记了说明,作曲家运用这些特殊的人声和演奏法,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比如《地球的心跳》中人声和乐器的特殊演唱(奏)法,见例2:

例2.

再如例3《岁寒》中琵琶、竹笛、大提琴的特定演奏技法标记:

例3.

(三)乐器摆放位置的专门设计

有的青年作曲家还考虑到空间上的音响效果,对乐器在舞台上的摆放位置有专门要求,比如《岁寒》乐器指定位置摆放示意图,见例4:

例4.

再如例5是《春暮》的乐器摆放位置图:

例5.

从上面的两例可以看出,除了从创作技术、声部层次方面的原因外,笔者以为,两位青年作曲家在乐队中不同乐器的位置摆放还有其共同目的,比如将琵琶、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等音响相对“弱”的乐器摆放在舞台的前面,将唢呐、打击乐等音响相对“强”的乐器摆放在舞台后面,主要考虑到音响的平衡,可见作曲家对音响整体上的细致考虑。

六、对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创作的反思

通过本次作曲比赛以及对现代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创作的分析思考,笔者以为,当下青年作曲家们的混合乐器室内乐创作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一)缺乏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细致了解

现代很多作曲家尤其是青年作曲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域、音区、演奏特点、音色特点等了解不够细致,本次比赛中有的作曲家是第一次运用某件民族乐器来创作的,有的作品中出现民族乐器不适合演奏或难以演奏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本科教学中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是以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体系为主的,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传统的作曲四大件,配器课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西方管弦乐器的乐器法和配器法,没有设置中国民族乐队乐器法、配器法的必修课,虽然有些学校也开设了关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写作的相关课程,但课程的地位和学生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学校层面要重视中国民族乐器法和配器法的相关必修课程的设置,学生要加强民族乐器相关作品的分析和创作实践,最好能够提供条件使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够付诸于音响。此外,青年作曲学子们要多和民族乐器演奏家及民乐系同学沟通交流,多进行创作实践,从而提高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熟悉程度。

(二)声部结合及结构方面的问题

在声部结合方面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声部往往太满,在横向时间的进行中,不能合理分配各声部在不同结构部位的主次呈现;二是在纵向结合上,往往形成一个声部为主旋律其他声部为伴奏的形式,不能同时发挥不同乐器的对比表达和重奏效果。同时,民族乐器由于其构造、材料构成、律制等不同于西洋乐器的特点,在纵向结合的和声方面是个难点,复调思维在创作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青年作曲家们注重复调技术思维的学习及运用。另外,在结构方面容易出现比较散的情况,有的作品开头和结尾往往写的很好,但在展开的结构部位,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丰富。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加强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分析、多进行创作实践、多尝试不同的结合,从而增加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的创作经验,提高创作能力。

结 语

本次比赛的举办,在当今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搭建了中西方音乐艺术交融的桥梁,为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打造展示、分享、沟通的平台,鼓励青年作曲家积极为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的形式创作更多的优秀室内乐作品,推动我国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也以本次比赛为契机,除了比赛及公开研讨会以外,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国际作曲大师班及专家讲座等一系列教学、科研学术活动,为广大师生举办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开阔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活跃了作曲系的学术气氛。

本次比赛在征集作品过程中有外籍青年作曲家咨询组委会是否能参赛,遗憾的是比赛章程中规定了参赛者为中国籍青年作曲家,外籍作曲家不能参加,所以笔者希望将来能举办第二届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比赛,届时将参赛对象扩展到国内外的青年作曲家,弥补本次遗憾。尽管如此,我们相信在本次比赛的影响下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中西混合乐器室内乐优秀作品,为我国乃至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