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肖越
摘 要:声乐作品的演唱特征反映了作品本身的演唱技巧和价值。文章以红极一时的网络歌曲《忐忑》为例,首先对作品本身的音乐特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探究了作品演唱的特征,最后分析了作品的声乐演唱价值,以期为声乐演唱特征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忐忑》;声乐演唱;特征分析
一、《忐忑》的音乐特性
《忐忑》是2010年出现在网络上的一首歌曲,由著名声乐演唱家龚琳娜主唱,作品在声乐演唱界和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点击率超过10万次,收听量更是超过20万次,被称为“神曲”、“神表情”,直到现在《忐忑》一直都是声乐界和网络评论的热点,龚玲娜本人也因为该作品被誉为“灵魂的演唱者”。《忐忑》走红的引发因素十分多元,本文从声乐作品音乐特征的角度分析,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1)唱词通俗易流传。纵观整首作品的唱词,以“啊”、“哦”、“嗷”、“咦”“哟”等通俗易懂的虚词或感叹词为主,与传统的声乐演唱作品“格格不入”,但这种唱词设计方式又内含了中国传统戏曲和古琴的元素,为演唱艺术特色的表达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作品能够在网络快速传唱的资本。(2)音调快速张弛交替。《忐忑》的音调以快速交替,张弛有力为主要特征,整首作品通过大跳音程和急促短小乐句的交替,呈现出曲调节奏的快速变化,给予听众以广阔无边的聆听效果,聆听后倍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3)演唱表现感染力强。龚玲娜本人在演唱作品时,不仅在声乐技巧上拿捏到位,在肢体表现上也以摇头晃脑、横眉瞪目、载歌载舞为形式,颠覆了以往传统声乐作品千篇一律的表现模式,给予听众极强的感染力。
二、《忐忑》的声乐演唱特征
1.咬字上的特征
著名艺术教育家彭吉象先生在其著作《艺术学概论》中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有其独特的艺术呈现形式,且这种呈现形式会产生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忐忑》之所以走红,与其特有的循环含糊的咬字曲词密不可分。如前文所述,整首作品在近四分钟的长度中,仅有简单的虚词或感叹词,这与作曲者老锣熟悉中国传统戏曲特点,并期望通过独具匠心的咬字曲词设计,表达这种古韵曲风特色有一定关系,因此应采用科学示意的演唱技巧将作曲者这种设计特色表达出来,以突显出作品独特的曲词设计风格。以作品的第一小节为例,可以看到整个小节中没有一个实词,全部为虚词和感叹词,在演唱表现过程中,龚琳娜采用强调含糊的咬字技巧,尤其对于“啊”、“嗷”、“咦”等感叹词的表现时,含糊到点到字到位,给听众以一闪即逝的聆听效果,让充斥感叹词的这种快速变化音调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外,小节中的曲词还呈现出循环的特征,如“色给啊色”、“答各滴各多”等,循环多次,龚琳娜在演唱时刻意滴突出这种循环中的含糊,恰到好处地将民族传统唱法中的歌词归韵、收韵循环表现出来。整体上看,龚琳娜通过自己厚实的声乐基本功,将循环含糊咬字的手法表达到位,给予受众耳目一新的聆听享受。
2.技巧上的特征
在《忐忑》的演唱中,龚琳娜将传统的演唱形式、技巧与网络歌曲的唱风、演绎形式进行了有机结合,颠覆了声乐演唱的演绎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戏曲元素的融入与创新。源于对中国民族和戏曲唱法的深刻领悟,龚琳娜将传统的戏曲元素融入到《忐忑》的演唱中,创造性地将戏曲中的老生、黑头、老旦和花旦等数个不同角色的唱腔与歌曲的演绎相互渗透,让人在聆听作品时,品味出其中内含的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审美气息,这实际上是龚玲娜打破传统民歌风格,进行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大胆尝试,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种唱法特色,她还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动作,快节奏的唱风变化以及灵巧的气息实现控制。正如她自己所说:“民族唱法多偏重美、亮和甜,我希望引入戏曲做一些突破,让听众体会到不一样的民歌风格” 。其次,演唱节奏的创新应用。在演唱中,龚琳娜极好地配合了乐队的演奏节奏,将中国传统声乐美学和现代动态化的肢体演绎技巧有机融合,充分考虑到乐队不同乐器演奏产生的音色变化,配合眼神渐变、肢体调节、词韵借鉴等技巧,将听众感染的如痴如醉。
3.情感上的特征
情感是伴随人类认知内容而体现出的一种心理过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Luciano Pavarotti曾说过:“不能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合二为一的演唱,不能算的上是真正完美的演唱” 。龚琳娜在对《忐忑》进行解读时曾说道:“丰富夸张的情感表现,让《忐忑》呈现出一种生命力,一种旺盛的生活力,在听了这首歌后,听众容易被激活”。正是这种丰富夸张的情感表现形式,给予了作品多彩的声乐生命力。具体来说,龚琳娜在演唱《忐忑》时,一方面,通过摇头晃脑、横眉瞪目瞪夸张的肢体语言,颠覆了传统民族声乐作品千篇一律的舞台表演形式,讓受众在视觉效果上首先感受到了丰富夸张演绎带来的别具一格意境,这种个性化的演绎方法体现出了龚琳娜对这种歌曲演唱二度创作的技巧。另一方面,龚玲娜在调动自己情绪的同时,还努力通过肢体、面部等夸张的动作与听众互动,积极地调动听众的情感,在整首歌曲的演绎中,经常出现一连串反复循环的“嘚得给”、“嘚各滴各”,龚琳娜便采用与听众互动共鸣的方式演绎,帮助听众获得听觉快感的同时,有效地减轻自身的情感压力,达到了完美的声乐聆听情感宣泄效果。
三、结语
与其说《忐忑》的出现和走红是中国声乐发展中的特例,倒不如说是一种必然,它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声乐演唱“千人一面”的窘境,给予业界和听众以别具一格的听觉享受,且这种艺术呈现基于科学适宜的声乐理论和实践基础,也获得了国内大量听众的认可,不得不说是一种声乐发展的创新尝试。纵观《忐忑》作品,恰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值得国内声乐创作者和演唱中深入研究、学习及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婧.《忐忑》:表现离谱和表演怪异胡乱混杂的产物[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5):75-79.
[2]朱倩颖,朱艳红.从民族声乐角度看《忐忑》的音乐创新[J].艺术教育,2012(07):78-79.
[3]赵振岭.以真映美——由龚琳娜演唱的《忐忑》而引发的思考[J].歌唱艺术,2011(05):9-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