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卫才华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关帝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多以史料和地方碑刻、地方文献等文本资料为视角,侧重于探讨关帝庙的形制规模、关帝信仰的历史脉络等问题,对当下关公故里解州的关帝文化传承关注较少。①相关研究有:胡小伟《关公信仰研究系列》,科华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闫爱萍《关公信仰与地方社会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洪淑苓《关公民间造型之研究——以关公传说为重心的考察》,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5年;游子安《劝善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日)渡边义浩《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李晓倩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英)田海(Barend J.Ter Haar), Guan Yu: The Religious Afterlife of a Failed Hero,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山西运城解州镇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帝家庙是关公故里的核心信仰区,关帝造像形成的民俗观念、仪式与信仰实践,渗透在鲜活的民俗生活中,在当下旅游、文物管理、信仰复兴、乡村文化象征等多重意义体系下,表现出复杂互动的特点。
“关帝造像”是指运城一带围绕解州关帝祖庙和常平家庙信仰中心,长期以来形成的制作、生产、销售以关帝形象为主的造像器物,也包含着各家各户供请关老爷像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②关羽多次被历代皇家敕封为帝君,集中了公、王、侯、帝、圣等多种封号。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关帝”。这里结合实际情况,统一使用“关帝造像”一词,涵盖了多种关公称谓的造像艺术。历史上关帝造像的演变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清代《解梁关帝志· 图像》载:“都城旧有帝像,言先朝从大内出者,其面色正赤,面有七痣,鼻准二痣尤大,须髯则稀疏而满腹,非五缕也,未知真否。”“世传关夫子像甚多,今阅解庙石刻为五十三岁真容,与果亲王所绘大略相仿,雄伟壮雅。”[1]5面部有痣,身材雄伟,虎眉凤目与虬髯相配,成为历代关公形象的基本特征。关公形象以美髯、虎眉、凤眼为特色,其服饰却因庙宇不同而各有异,称关帝庙、关王庙、关圣庙、关圣帝君庙的,其塑像多为头戴冕旒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帝王装;称关侯庙、武庙,或将关公与其他神明合祀的庙宇,其塑像服饰则多为头扎纶巾,身着战袍。[2]267近年来,关帝造像呈现出“信仰物”和文创工艺品、纪念品并存的特点,这种复杂的信仰实践,既饱含着民俗生活中“信俗市场”的内驱力,又契合了当下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需求。
运城解州连接晋陕豫三地,是晋南的商贸重镇,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关帝造像市场。当地古已有之、远近闻名的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家庙,以及一系列以关帝信仰为核心的民俗生活,如农历四月初八关帝巡城仪式、农历六月廿四关帝诞辰、公历9月中旬运城国际关帝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各家户、商铺“迎请”关帝像构成了非常盛大的民俗仪式,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关帝造像业的发展。
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家庙中多为明清关帝塑像,早期家户、商铺迎请的关帝造像,多是以此造型为模板。解州关帝庙位于解州镇西关村,被誉为关帝祖庙、武庙之冠。庙中主殿崇宁殿的关帝造像是帝王坐像,殿内有清式小木作神龛,龛内塑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坐像,头戴冕旒,身着龙袍,捧笏端坐。[3]31不过这种帝王像的造型,在民俗生活中很少使用。长期以来受影视剧中关公形象的影响,民众认为关老爷应该是面容威严、美髯长须、手执青龙偃月刀的武将形象。特别是戏曲史上关公戏的“红戏”行当,将“夫子盔”“卧蚕眉”“丹凤眼”“关公髯”“青龙偃月刀”等舞台形象趋于定型,成为当下关帝造像的基本特征。③山西蒲剧的关公戏最盛时多达36本,至今《桃园结义》《屯土山》《破壁观书》《月下斩貂蝉》《灞桥挑袍》《过五关》《三顾茅庐》《战长沙》《单刀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走麦城》《赠赤兔》《出许昌》《古城会》《关公战蚩尤》等仍活跃在舞台。演关公戏,出演前要正襟危坐、祭拜关公,登场时演员先来一段雅唱,演出时一招一式须稳重儒雅,不失圣人风度。任义国《关公故里的关公信仰文化》,《关帝庙》2019年第1期,第62页,内部资料。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以其青龙偃月刀和美髯的标志性特点,更加逼真传神,成为民众眼中的经典形象。相反,关帝庙内的关圣帝君形象在当下关帝像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并不常见。
早期解州关帝造像的造型主要来自关帝庙明清时的关帝塑像。庙内春秋楼中有两种造型,分别是“义勇武安王像”和“夜读春秋像”。春秋楼,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春秋楼一层神龛内塑有“义勇武安王”关公正面坐像,俗称武关公。二层楼上神龛塑有关羽侧身夜读《春秋》坐像,左手扶膝,右手捋髯,身着绿色龙袍,拈须沉思,俗称文关公。[3]58—59此外,常平关帝祖祠,也叫常平家庙,其主殿也叫“崇宁殿”,关羽帝王像位于殿中的神龛中,金身龙袍,皇冠冕旈,双手持笏端坐龙椅,目光威严。此庙自古以来逢清明节、中秋节和关帝诞辰日都会举行祭祀仪式。④侯学金主编《常平关帝家庙》,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内部资料,1998年,第12—17页。造像是信仰的核心,也是民众和神圣空间保持民俗关系的重要媒介。围绕崇宁殿关帝圣像的民俗生活,较突出的是信众的信仰实践。如2017年福建泉州南安洪濑关圣庙参加解州关帝巡城仪式,进香团约300人。他们每隔三年到山西解州关帝庙朝拜一次,2017年是第十一次参加巡城活动。进香队伍大旗上用金色丝线绣着“福建泉州蓬莱关圣庙谒祖进香团”,后持横幅“福建泉州南安洪濑蓬莱关圣庙”,由四人共抬一个四方小轿,内供奉关帝坐像。其后三人各抱一尊小像,其一为周仓像,余二为香客家中供奉的关帝像。所有队员均身着黄马褂,胸前左边用红丝线绣“仁勇”,右边绣“忠义”。仪式中进香团代表向山西运城解州关帝祖庙捐赠添油款。
农历四月初八关帝巡城仪式中有三顶巡游神轿,其中一顶为明万历年间木轿,内坐关帝塑像,为半木雕衣冠像,像高1.8米,明代帝王服饰,红脸,黑丝线长须,蚕眉倒竖,两眼圆睁,嘴启切齿,两手撑住轿杆,呈怒发冲冠、斥责面前罪犯之状。此像是别处关帝行宫之物,据说节庆时抬此关帝行像巡游,寓意着关老爷到民间察访百姓疾苦。2013年3月29日至4月18日,该神像还作为山西解州关帝庙圣像首次赴台湾地区巡游。当时解州关帝祖庙赴台巡游的文物还有:
1.明代木制关帝圣君像一尊及16人大轿一顶。本尊关圣帝君神像,完全仿造人体构造,手足关节皆可以活动,其头戴冕旒,身着帝王圆领龙袍,双足垂下,端坐于神轿之中,双手手心向上,面色赭赤,双目圆睁,双眉上翘,眉间肌肉隆起,发须垂挂于龙袍之上,嘴唇紧闭,嘴角微向内收,神情严肃。
2.明代青龙偃月刀,木质,重11.3千克,长度225厘米,由刀头、刀柄、刀樽三部分组成。刀头为半月形,刀背呈三环弧形,歧刃末端穿铁铃用以装饰,刀头末端神龙露齿吐舌。
3.明代汉寿亭侯印一枚,石质,重1千克。该印玺为正方形,放置于木质印匣当中,四周题“进长”“上”“左”字样,印文为阳刻篆体,作“汉寿亭侯印”。
4.另一顶神轿关帝像为脱胎漆工艺制作,这顶轿子据说是关帝庙道士自发捐献,轿内安放一尊明朝关帝木像,像高1.7米,表情威中有慈,也是黄袍关帝帝王像。[3]59在木制神轿后面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用毛笔书写的题记(图1)。
图1
5.另外一顶为关公研究会捐赠木制圣轿,其软身木雕圣像为关帝祖庙馆藏的清代乾隆年间文物。在木制神轿后面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用毛笔书写的题记(图2)。
图2
关帝像置于关帝庙春秋楼里面,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提前将三顶神轿和关帝像请到崇宁殿。巡游时的惯例是解州镇人抬第一顶神轿,常平村人抬第二顶,关氏后裔自发报名组成的巡游队伍抬第三顶。具体过程是,给崇宁殿关帝像祭酒上香,宣读请神文,大意是:今天是四月初八,每年关帝巡游的日子,老百姓都在大街小巷等候着,期待关帝福佑。然后为关帝拂身,梳理胡须,用新毛巾拂拭灰尘。巡城前先绕关帝庙的大香炉左右各转三圈。巡城时,沿街民众把家中供奉的、要接续香火的关帝像摆在沿街而置的供桌上,神像经过时鞭炮齐鸣,民众争先上前布施,并请一根香置于自家香炉里接续香火。一般信众会在功德箱捐香火钱,10元或者20元。香炉与香灰是神圣的器物与结晶。台湾民间庙宇也有前往老庙或大庙谒祖进香的习俗,庙方或信徒进贡高级香材,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在家中供奉。进香仪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香火传承,在于获取老庙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的灵力。[4]5
同样是象征意义的传递,解州关帝信仰实践突出的是与当地民俗生活的融会。常平家庙围绕关帝造像有“认亲”的民俗活动。在常平家庙中有两棵千年柏树,东边柏树形似苍龙,称为龙柏,西边柏树根部突出为球状,酷似猛虎头,称为虎柏。传说关羽当年怒杀恶霸后逃往涿郡,曾梦到当地熊员外去他家报仇。危急时刻,奔来一条青龙、一只白虎,家人才幸免于难。乡人为了纪念关羽英勇忠义,修建了常平家庙,并在殿前栽种柏树,两棵柏树即是青龙白虎化身而成。⑤侯学金《常平关帝家庙》,第9—10页。当地流传着男孩认龙柏、女孩认虎柏为干亲和绕红线的风俗,信众认为柏树是关老爷的化身,实际上也隐含着寄名于关老爷,祈福健康成长的意义。一般在孩子生日或逢农历初一、十五时,将红线在香上正反各绕三圈,再正绕三圈,并在祭祀人头顶绕一圈,然后将红绳在殿前柏树上缠绕,视祭祀人年龄而绕几圈。最后用锁将红绳锁在柏树上,并取少许供品供祭祀人食用。认干亲仪式后,每年的关帝诞辰日,许愿人要到庙里还愿,直到十二岁成年。⑥访谈对象:关新刚,男,1959年生,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人,关公故里关氏宗亲联谊会荣誉会长、中国关氏宗亲联谊总会创会会长;访谈人:卫才华、李文平、叶蕾;访谈时间:2017年3月26日;访谈地点:山西省人大会议中心。
这些民俗仪式与关帝神像紧密融合在一起,突出造像的民俗传承,强化了关帝信仰的传播。塑像是庙堂中重要的“神性”信仰物,是关帝庙神圣空间的重要标识,因而能吸引大量信众围绕崇宁殿关帝圣君举行祭拜仪式。此外,造像丰富的艺术特征,使得信仰更加生动鲜活。这些神像既有庙堂之上的关帝君王像,又有巡城仪式中红脸黑须怒发冲冠的关帝像,塑像本身的艺术特征反映了实际民俗生活中关帝审美与信仰需求的多样性。信仰实践所构建的“惟灵是信”的民俗意义,使得庙宇、造像、仪式、信众之间共同构成了广泛意义的信仰关系。
关帝造像主要有站像、坐像、骑马像等造型样式。站像分为提刀关帝、立刀关帝、文武关帝。提刀关帝又分为刀口向上和刀口向下两种类型。立刀关帝是指关帝像的大刀立在身后。文武关帝指关帝右手持大刀,左手托官印,寓意文武双全。⑦访谈对象:王红帅,1979年生,山西运城人,现在深圳经营“解州武圣”店铺,该店主要面向东南亚等地宣传关帝文化;访谈人:李文平、岑建如;访谈时间:2016年1月23日;访谈地点:运城市恒泽大酒店。关帝带刀的一般是小像,家户或者商铺请这种造型的较多,取关老爷武财神的寓意。老百姓多以戏曲中红脸大汉的关帝像为基本形象,突出红色特殊的民俗寓意。⑧访谈对象:关新刚;访谈人:李文平、叶蕾;访谈时间:2017年3月26日;访谈地点:山西省人大会议中心。关帝坐像主要有骑虎像、夜读春秋像、文君帝王像。骑虎像常见于道家关圣帝君像;夜读春秋像一般被认为是文人像;冠冕帝王像则突出的是帝君形象,现在关帝庙和家庙明清时期的关帝神像大多为帝王像。
关帝像作为“信仰物”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旧时关帝庙存有关公画像石碑,还有两通风雨竹石碑,每逢庙会,解州关帝庙的道士便拓印碑刻上的关帝像和风雨竹,当作年画销售,维持庙内生计。⑨解州关帝庙地处解州镇西元村,20世纪50年代归运城文物局管理,现在归关帝庙文管所管理。其中“关帝竹诗碑”也是作为一种关帝崇拜的纪念物。石碑上有一墨竹图像,通过竹叶的分组排列构成一首五言绝句。关帝竹诗碑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图像,展现了文人藏字游戏与明清关帝崇拜的相互关联。[5]76现存两通“关公五十三岁真像”青石碑刻,保存在关帝庙西门外的西元村村委会。
一通碑刻为关公全身坐像。该碑刻右上方有四行楷书,题为“关夫子像赞”,内文是:“今古浩然,正大刚毅,山西一人,并立天地,像存故乡,惠千万祀”。左上方有“解县关夫子故里”篆书印记,下为五行楷书:“此先圣五十三岁遗像藏于解庙,相传至今面有七痣,须髯稀疏而满颐,明神之下肃然生敬焉”。字下有“汉寿亭侯”篆书印记。中下方为关公全身坐像,关公面有七痣……另一通碑刻为关公骑马全身像。该碑刻上为篆书“关圣帝君像”字迹、四环吊印画图及“汉寿亭侯”印记。中为关公刻像:关公面有七痣,头裹幞巾,坐骑骏马,身着战衣,右手提刀,左手系缰绳,下为四言楷书:“义存汉室,致志以忠;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天地合德,君师同功;圣祖文武,百世所崇”。……该石碑原由移居于本村的张姓道官(掌道教之官)收藏保存。⑩关新刚《解读关公五十三岁真像》,《黄河晨报》2014年5月24日。2017年8月,关新刚在山西省文博会重点推介三尊关帝圣像:1.世博关公像。“世博关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指定的关公像。 2.“义薄云天”关公像。“义薄云天”关公特型雕塑铜像,是由山西夏县魏巍铜工艺研究所2017年最新研制推出。3.关公五十三岁真迹像。该像高53cm,是由山西关老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开发研制。
关帝造像包括塑像、画像、木刻雕像等多种类型,其象征意义的构建也在于通过仪式赋予造像深刻神圣的内涵,使得普通的物转化成具有灵性的“信仰物”,成为俗信体系中可辨识的文化标识。关帝木刻像的装藏过程体现了造像本身不断被增饰的民俗细节,给予人和神圣性紧密联系的感觉。以关庙所在地西元村的木雕关帝像为例,造像背后嵌置镜子(寓意明镜高悬)、秤(寓意公平公正)、五谷(寓意五谷丰登)。木工师傅开工时拿系着红线的铃铛,在关帝庙崇宁殿前的大香炉前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并将红绳系到木雕神像上。然后给关老爷进香祷言:“某某要给关老爷刻个木头神像,来年百姓们抬着您出去巡城。”仪式主持人拿朱笔在神像的五官上点灵:一点头脑清醒;二点眼睛明亮;三点口会说话;四点耳朵灵;五点脚面走天下。并向鲁班爷祷念,保佑工程顺利。祭完木料后,头把式⑪关公木刻艺人中的领头人,具有高超熟练的技术。开第一刀。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开工。木雕关帝像完成后,去关帝庙崇宁殿前的香炉里进高香,由领头的头把式木工师傅默语:“关老爷要保佑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许愿每年参与关帝巡城活动。神像雕刻好后,要举行开光仪式,方可参加巡城仪式。
关帝造像的供请与关帝像开光仪式密切相关。关帝像需经过开光仪式,才能具备“灵性”。常见的开光仪式有民间和道教两种,民间开光程序相对简洁。请关帝像需用红绸布覆住关帝像的头部,如果关帝像较大,须面朝前,表示对关帝像的尊敬。开光时,取下红绸披挂在圣像上或收起垫在圣像下,有的在黄布或黄纸上写明全家人的生辰八字,置于底座。⑫访谈对象:关新刚;访谈人:李文平、岑建如;访谈时间:2016年1月23日;访谈地点:运城市恒泽大酒店。
解州关帝庙常举行道教开光仪式。一般选定吉日良辰,请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开光仪式。殿内关帝像与开光神像之间用一根红线相互连接,一直牵到殿门外,外有两根竖杆,红线在竖杆之间缠绕一圈,然后再把两个线头接在一起。在殿门外两根竖杆的正中间放一把椅子,道士拿镜子紧贴红线,镜面对着殿门,殿门口的人手中也各拿一面镜子,将镜子反光接上,再把这束反射过来的光线投射到每一尊像身上,借太阳光给关帝像开光。⑬访谈对象:关新刚;访谈人:李文平、叶蕾;访谈时间:2017年3月26日;访谈地点:山西省人大会议中心。开光过后,道士用毛巾拭去每尊像上的灰尘,并用针在每尊像的眼、耳、鼻、嘴、手、脚上点一下,意味着通灵开窍。然后用毛笔在每尊像的眼、耳、鼻等处点一下,为神像送灵气。再将神像身上的红绸取下来叠好。最后,把连接在各尊像身上的红绳解下来。道长在给每尊像开窍时,每开一尊都要问一声:“眼光开了没?”众人齐声回答:“开了!”“手光开了没?”众人齐声回答:“开了!”如此下去,直到所有的窍都开完为止。这时,道长一击令牌说:“开了三千六百骨节,八万四千毛窍。节节相连,窍窍相通。”众人答:“法众声声谢神恩,万道光明送苍穹。”道长接着问:“开光以后,神无不应,试问天下光明否?”众答:“天下光明,神光普照。”⑭关新刚《民间习俗敬关公》,内部资料,2012年,第14—16页。
现在关帝造像的类型多样,艺术造型丰富。关帝信仰根植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已经融入文化创意产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绣品、剪纸、表业、面塑、灵签、书画(如风雨竹)、礼品挂件、锣鼓、矿泉水、酒楼等等。关帝巡城活动、关帝诞辰日等,全国各地的关公文化信众都会赶来解州关帝庙进香。此外,人们购买新车、店铺开张、工地开工、生病等都会请关帝像。关帝信仰的神圣叙事,通过“信仰物”象征化的民俗艺术,与关帝像的民俗流转结合在一起,成为运城解州关帝信仰实践地方化特点之一。
山西运城以解州镇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帝家庙为核心,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关帝信仰民俗。如商家开业,店主通常要请关老爷像,造型上一般是关帝一手执元宝、一手持青龙偃月刀,意思是招财进宝,财源广进。还有的造型是关老爷右手持刀,面朝门外,形象威严,有化解煞气的意义。还有的家户供奉关老爷像,取武财神兴旺发财之意;有的家户孩子从小认神亲,期盼治病除灾、学业有成、事业高升的,也常常要在家中供奉关帝像。实际上在民俗生活中,各行各业请关老爷像,多将之视为“万能神”顶礼膜拜。商家经营的关帝造像,名称各异,大致特点如下:第一,看造型,如提刀骑马、托印关公、夜读春秋像。第二,以历代皇帝给关公的封号来命名,如“义炳乾坤”“忠义仁勇”等;也有儒释道信仰体系中的关帝名号,如关老爷在佛家被称为伽蓝菩萨。第三,看特点,如世博关公,因为在世博展览上获奖,人们便称之为世博关公。有的商家也会自创命名,如有的造像叫“诚信关公像”“忠义关公像”等。多家商户做同一种关帝像的,如果神像造型相似,注册时会选用不同的名称。⑯访谈对象:关新刚;访谈人:李文平、叶蕾;访谈时间:2017年3月26日;访谈地点:山西省人大会议中心。
关帝造像古已有之,因时代不同,造像的风格特点、材质造型都迥然有别。解州关帝庙文管所保存着大量关帝造像,这些造像大都来自于居士或者信徒请供。为什么会在庙中保存有如此多的关帝像呢?据了解,当地有家户请关老爷像的习俗,有的造像随着岁月流逝,会有残缺磨损现象,但是神像不能随意丢弃,所以信众会把这部分塑像送回庙里。有的家户想另请“有眼缘”的关帝像,但家里不能同时供奉两尊关帝像,就会将旧像送回庙里。久而久之,大量原先由民间供奉的关帝造像就保存在了解州关帝庙。据关帝庙文管所介绍,这些造像最早有元代的,以明清和民国时期居多,非常珍贵。
按材质,关帝像可分为铜像、锌合金护车神像、钛合金护车神像、绒沙金像、树脂镀金像及木刻像等。铜像又分为白铜、紫铜、青铜、红铜。白铜最贵,造价较高,较为少见。木刻像雕刻工艺繁琐、细致,且北方环境不宜于木雕工艺品保存,因此产品比较少。常见的材质有树脂、黄铜、紫铜、青铜等,树脂较便宜,普通合金的是20—80元,质量较高的80元以上。青铜像价位最高,通常是200—300元,青铜像的优点是不会生锈,方便电镀金,做工精细。
随着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提高,关帝造像做工越来越精细。各家户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造像类型,以“眼缘”选择与自己有缘、顺眼的造像。地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一样。比如南方关帝像多为肚子圆鼓鼓的样子,寓意有福气。民众认为关老爷是财神,如果造型清瘦,缺少视觉美感,被认为是压不住福气。另外,南方一带敬制的关公像,大多是关公头戴红缨帽裹软巾的戏曲像。当然也有商户会喜欢关老爷雄健伟岸的武将形象。
解州关帝庙外经营关公神像店的有14户,另外庙内还有4户。这些店铺都以“忠义堂”“关帝神像店”“关帝圣君神像”“开光关公神像”“开光神像”等为名。关帝造像主要有护车神、托印文武关帝、关帝圣君、小万世真君、万世真君、义炳乾坤、忠义仁勇、关圣大帝、大义关帝、万世人极、威震华夏、夜观春秋、文德武威等造型。⑰见山西省运城市“忠义堂”关帝造像店宣传册。
运城很多家户买了新车之后会去关帝庙或者周边关帝像店铺请关帝像,称之为“护车神”,置于车内前方,保佑出入平安。关帝护车神是车载小塑像,锌合金材质,价位较低,零售价30元。护车神源于小关公像,最初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解州一带商户垄断,后来运城各地的商户都开始做护车神关公像。材质以锌合金为主,也有部分钛合金,造型上有“小关”和“小义炳”两种。护车神关公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汽车装潢店和维修店都会进行配货销售。产品销售实行专店专色,比如某一商家选定某种颜色的关帝像,其余店铺尽量避免同样的,避免相互竞争,减少带货商间矛盾,保障产品特色。护车神关公像造型设计大都佩刀,长须,紧扣关公的基本特征。每一款护车神会有20多种颜色,且逐渐多样化,原来以蓝色、绿色为主,现在包括单金、双金、青古、红古、青古绿、青古蓝、至尊红、至尊黄、绿袍、紫袍、透明绿、透明蓝、忠义绿、褐、橙等。销量最佳的为单金即亮金,次之为双金(也称磨砂金)、青古(古铜色镀铜)、黄古及红色。⑱“单金”原名亮金,颜色十分耀眼。双金原名珍珠金,指磨砂金,比单金光泽度低一点,需要镀两次金色。第一次不给帽子、腰带、胡须镀金,第二次镀金时才给帽子、腰带、胡须上色,所以双金只有这三个部位是亮色的,其余部分是磨砂。访谈对象:朱东东,男,1992年生;访谈人:卫才华、李文平、岑建如;访谈时间:2016年1月21日;访谈地点:关帝忠义堂店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解州关帝庙的关帝巡城仪式、农历六月廿四常平家庙的关公诞辰活动、公历9月解州关帝庙金秋大祭与旅游节,已经成为关帝信仰与关帝像流动的最重要的节俗活动。2017年山西解州关帝祖庙先后多次参加各地关帝文化交流活动,如河南洛阳关林朝圣大典、马来西亚国际关公文化节、河南卫辉市关帝庙民俗文化节、福建南安洪濑关圣庙绕境巡安活动等等。关帝信仰关系的构建呈现出跨区域民俗认同的特点,其信仰实践表现出流动性、仪式性和建构性,这使得民间信仰的研究更加注重圣像与灵验的精神关系,以及信众主体性的实践感受。
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当地的关帝造像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活跃有密切的关系。受港澳台和沿海一带关帝信众的影响,解州关帝信仰逐渐兴盛起来。运城是关帝故里,人们认为在祖居地所请的关帝像更加灵验,于是很多信众到运城解州请关帝像,经营关帝像的店铺也日渐增多。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来运城解州请关帝像的人越来越多,关帝像开光仪式也盛行起来。起初,关帝庙管理人员禁止举行仪式,因为关帝庙是国家级文物,关帝像在庙里开光容易引发火灾。但是请像习俗带动了“仪式热”,民间逐步将关帝造像的经营与开光仪式结合在一起。⑲访谈对象:李保生,男,1953年出生,山西省运城市郊斜村木雕艺人,曾在2002年被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2011年被评选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人:卫才华、张小丁、李晓宇;访谈时间:2014年9月24日;访谈地点:山西省运城市郊斜村李保生工作坊。
20世纪90年代,运城解州开始扩大关帝文化宣传,关帝文化知名度提高,关帝造像行业逐步成熟,特别是工艺水平和产品种类都不断提升。据了解,仅运城市就有60多家企业和店铺经营关帝像。可以看出,关帝造像作为“信仰物”的流转和当地民俗生活互动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关帝造像业的发展。造像的标准化,使得关帝造像从信仰生活扩及关公文化产业,从而营造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神圣空间”观念认同,也使得信仰的流动呈现出更突出的网络化和互动性特点。
祖先和神明崇拜及风水观念维持着乡村社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性,予人一种与神圣力量紧密联系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地方宗教的制度化所在。[6]197运城是关公故里,被誉为武庙之祖的关帝祖庙,是海内外信众祭祀朝拜关帝的圣地。围绕解州关帝祖庙,呈现出了多样化信仰特征,既有关帝祖庙和分灵庙之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关系,也有同祀庙宇之间的联谊关系、地缘庙宇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特殊缘分导致的交往关系。各种关系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庞杂的庙际网络,使得关帝造像也越来越丰富,与民俗仪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7]13
首先,运城解州一带有关帝像的历史传统。解州关帝庙与常平家庙中保存有明清关帝塑像。关帝庙庙堂香火将高高在上的神像和普通人生活建立起文化联系,彰显出信仰空间的神圣意义。大量历史题记、关帝造像、重修碑等文化遗存也强化着山西解州作为关公故里独特的空间意义。头戴冠冕的帝王形象,以及巡游神轿中怒发冲冠的断案形象、开光神像中的威武形象,共同构成了解州关帝像和民俗生活的深层关联。
其次,关帝造像作为“信仰物”的流转和当地民俗生活互动融合。造像信仰的神圣性与私人性通过“请像”的民俗仪式得以实现,“眼缘”成为普通家户请关帝像的重要标准,“眼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现出更加私密化、多样化的信仰特征。它和关公诞生传说、关公出走传说和关公显灵传说、龙柏虎柏等民间传说一起,成为信仰实践的重要元素。关帝造像的题材变得世俗化、大众化,民俗仪式与神圣叙事则强化了关帝造像的信仰意义。
再次,从信仰生活中的关帝造像到关公文化产业,实现了造像的标准化。张珣对妈祖造像的标准化研究认为:“从神像造型的标准化着手,以近年世界各地华人社区到处林立分身的湄州祖庙巨型妈祖立像,以及各地方主动模仿增设妈祖立像为例,说明标准化是当代正在进行的过程与现象,是国家与地方的共同策略,地方除了地方精英、神职人员、庙宇头人,还有捐款的信徒、设计神像的艺术家与雕刻家等的共同作为。”[8]149在文化资源化背景下,造像不仅表现为造像业的标准化,还体现为关帝文化的创意生产、流动与传播,带动了巨大的文创行业。
由历史传统的关帝造像到与民俗生活的深层互动,再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运城关帝像的发展有三层意义。一是历史传统。依托关帝祖庙和常平家庙,围绕关帝巡城仪式,东南沿海和本地的关帝信众希望借助关公故里的历史传统,彰显关公的忠义仁勇,盼其福佑大众。这种信仰的认同感在于彼此都有关庙,都遵循关帝造像巡游仪式的传统习俗。运城解州关帝庙是天下武庙之冠,这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烘托出关公文化由来已久的正统性,满足民众对“灵验”的信仰期待。二是民俗传统。拥有历史资源意味着传统的独特性,但是关帝造像要深入人心,必须要植入当地的民俗生活中,使得造像本身成为民俗的一部分。于是关帝像通过“信仰物”、民事调解、开光禁忌等途径,融入生活细节,使得信仰更加有根基和土壤。三是商业传统。解州城兴起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升为直隶州治后,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并于清中叶达到鼎盛。陕、豫两省与解州相邻,解州关帝庙举行数次规模宏大的关帝庙会,吸引了众多本省及陕、豫客商前来交易,从而形成了解州城繁荣商业与盛大庙会相契合的独有商业特色。盐、金融、药材、粮油、茶、木材、纺织、皮毛等是解州城商业中较为重要的行业。解州城不仅为山西南部一个直隶州的商业中心,同时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晋陕豫物资交流的重要舞台,[9]131这种商业传统延续至今。信仰实践的推动离不开经济活力的注入,关帝庙从每年的香客到主祭人的祭祀,让关帝像从“信仰物”变为文化产品,之前仅仅是造像,现在关帝文化产品有护身符、挂件、护车神、文饰品等多种用途,如同箭垛式人物形象一样,当地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和关公文化联系起来。关帝造像所带来的优势就是吸引了更多商人和艺术家、文化学者、香客信众参与到以造像为核心的信仰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帝造像与民俗生活的联系,涵盖了官方、民间,体现了民族化、非遗化等当下多重复杂的社会进程,展现了信仰文化既丰富多样又生动鲜活的意义之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