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道教舞蹈实用功能管窥——兼论道教舞蹈与道经之间的互证关系

时间:2024-05-20

程 群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道教浓郁的入世性品格,决定了作为道教文化组成部分的道教舞蹈具有现实性维度。在道门人士看来,道教舞蹈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能够为社会大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为其摆脱各种困境提供帮助。值得指出,多数道教舞蹈融合有“法术”的成分,但较其更具艺术性。我们强调,无论道教舞蹈的实用功能是否真实有效,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舞蹈昭示出道教人士试图通过自身的实践努力从而改造社会和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另外,道教舞蹈中的技术命名、舞具和服饰、所涉及的法术等,往往能够在道教经典中找到相关根据,与道教经典之间存在着互证关系。本文拟对上述问题撮要分析。

道门人士相信,部分道教舞蹈能够有效帮助人们驱除恶梦的困扰,恢复良好睡眠,令身心达到宁静平和的状态。旧时,在安徽亳州地区流行一系列道教驱梦舞蹈。这些舞蹈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仍有道士演绎,通常是地方上富裕人家成员因睡眠多梦导致身心不适而延请道士来家中表演。舞蹈定在夜间当事者临睡之前进行。据我们考察,这一地区的驱梦舞蹈至少可以细分为几种:“驱气盛之梦舞”“驱气虚之梦舞”“驱邪寓之梦舞”“驱厉妖之梦舞”“驱体滞之梦舞”“驱病气之梦舞”等。这些舞蹈演绎程序大致近似,技术套路则存在较大区别,运用的咒语、神符、酒液也各不相同。这些驱梦舞蹈中所用咒语、神符在道经中往往能够找到相关依据。我们分析其中二例。

“驱气盛之梦舞”是道士为那些气盛而多邪梦者表演的驱梦舞蹈。气盛之梦是指因气盛而导致的邪梦。气盛主要有阴气盛、阳气盛、阴阳俱盛、上盛、下盛、甚饱、甚饥、肝气盛、肺气盛、心气盛、脾气盛、肾气盛、短虫多、长虫多等14种类型。人体气盛容易导致各种邪梦,《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记载各种气盛之梦:“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1]82。《黄帝内经·淫邪发梦》也有相似的记载。在“驱气盛之梦舞”演绎时,当事者安坐在堂屋的高椅上双目闭合,舞蹈道士对之念咒,使当事人渐渐进入半迷半梦状态。接着,舞蹈道士在堂屋中预先铺设的“罡单”上舞“飞步”,意喻道士飞行天境,招请驱邪梦神灵前来主家驱除恶祟,解除当事者的多梦烦恼。“飞步”动作较为随意、自由,道士舞蹈姿态主观性很强。需要指出,命名为“飞步”的技术套路在斋醮仪式中也常常被道士施用。不过,在斋醮仪式中道士施行的“飞步”有严格的动作程式,并且融合“存想”“念咒”的程序,不像驱梦舞蹈中的“飞步”那么随意、散漫。道经中所谈“飞步”,取义于“步天罡飞行羽门”。《三洞经教部·太上飞行九神玉经》记载有斋醮仪式中“飞步”的方法与技术程序:沐浴斋净,在中庭布星图,其方向随斗建,即与当时北斗所指方位一致,然后配合“存想”“叩齿”“念咒”等法,才开始“飞步”。“修飞步之道,当先于阴精星上,左手指本命,右手抚心,闭气五息,叩齿五通,咽液五过,闭目思北上晨君讳字形像留立阴精星上,便微咒……毕。左转阴精星上五回,向本命上立闭气三通,转左足,蹑弼星,进右足,并通气。不得蹑真人星,但蹑弼星耳。”[2]1022道门相信,“飞步”修成之后可“飞行太空,升入五门之内”,“召请各路神灵”。在“飞步”环节结束后,舞蹈道士执手中拂尘在当事者周身掸扫,同时默念咒语,意为协同相关神灵清除当事者身体内外各种障碍及邪精恶灵,请各种邪精恶祟离开当事人身体。接下来,道士从身中变幻出神符,念咒并焚化神符入于酒中,令当事者服用。所念咒语内容大意如是:驱梦大仙,金臂圆光。巡行天下,检察十方。替天行道,为民进福,代民迎祥。治病剪邪,驱除鬼祟,速到患房。监勒六神,根究祸源,邪梦立除,依法治罪,敢不遵从。急急如律令。所焚神符为黄纸朱书,当地民众称为“老君都匠符”。“都匠符”在道经中有据可寻。道门相信,若遇灾兵、盗贼、虎狼、风波之类,及惊恐恶梦、吊丧临尸等,服用或佩带此神符,可解除相关祸患。《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记载“都匠符”称,此符“可役使百神,拘魂制魄,朝谒帝真”[3]348。焚符融于酒水服用,可令“天帝护我,不恐不惊,三台照耀,魂魄安宁,玉皇有敕,赐予长生”[4]172。在舞蹈最后环节,道士在“罡单”上踏“罡步”,意思是奉送神灵归位、返回天庭,整场舞蹈结束。旧时,当地民众相信,经历此番道士舞蹈,当事人的“气盛”病状消失,“气盛之梦”迅速解除,身体康复,能够恢复良好睡眠。

“驱气虚之梦舞”则是为那些气虚而多恶梦者表演的舞蹈。所谓气虚之梦即五脏气虚导致的恶梦,“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1]91。“驱气虚之梦舞”前半段与“驱气盛之梦舞”一样,当事者被安置于堂屋的高椅上,且双目闭合,舞蹈道士对之念咒,当事人渐渐进入迷幻状态。接着舞蹈道士在“罡单”上狂舞,步伐被称作“九天北斗步”,喻意同样是道士巡游天境,招请神灵下界解决人间困厄。我们分析,舞蹈中的“九天北斗步”很可能是斋醮仪式中高道所踏“北斗罡步”。斋醮仪式中的“北斗罡步”被称作“万罡之祖”。道经中记载的“北斗罡步”动作有严格的程式规定,“北斗罡步”共计九步,九步各有象征:“一步象太极,二步象两仪,三步象三才,四步象四时,五步象五行,六步象六律,七步象七星,八步象八卦,九步象九灵”[5]379。而在“驱气虚之梦舞”中,道士演绎的“九天北斗步”较仪式中的“北斗罡步”简单、散漫,道士动作的自由度较大。行“九天北斗步”结束后,也要执手中拂尘在当事人周身掸扫、默念咒语等,接下来,道士变出神符,焚化神符入于酒中,令当事者服用,同时念咒。这里,道士变出的神符、念诵的咒语以及让当事者饮用的酒液之配方与“驱气盛之梦舞”中所用皆有很大区别。所念咒语大致内容如是:消魔天神,驱梦大仙。开通天庭,使人长生。彻视安魂,七魄安宁。回神反婴,灭鬼却精。千灵备体,万神归身。上升太上,与日合并。三魂居左,七魄右傍。静听神命,审察不祥。驱梦大仙,疾降法灵。邪魔速去,魂魄深眠。急急如律令。所焚神符称作“治病符”。据我们考察,“治病符”实为“理病符”,“理病符”在很多道经中有详细记载。《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卷上就有三十道“理病符”,这些“理病符”上的内容由多个文字变形后叠加拼合形成,少数“理病符”画有神灵头像。道门坚称这些“理病符”能治疗各种身体不适、疾病或失眠症状,甚至能令“欲死者能度命还魂返魄”,“辟百邪千精”,又能使“睡眠神王,永护我身”。“驱气虚之梦舞”的最后环节仍是由道士在“罡单”上踏“罡步”,奉送神灵归位、返回天庭。民众相信,高道演绎“驱气虚之梦舞”,可令当事者“气虚”症状解除,不再受“气虚之梦”的困扰,获得良好睡眠,恢复身心康宁。

在道教中本来就有一整套厌禳恶梦的技术和咒语,在厌禳恶梦的技术语境中,“恶梦”属于邪鬼,有明确的姓名字号。我们推断,安徽亳州地区流行的道教驱梦舞蹈应当是这种厌禳恶梦技术的舞蹈化呈现,其中被高道添加了大量肢体语言。《云笈七签》对于道教厌禳“恶梦”技术多有记载,其中最著名者为太素真人所传的方法:“梦觉,以左手捻人中二七过,叩齿二七通”,接着念咒语:“大洞真元昌长炼三魂,第一魂速守七魄,第二魂速守泥丸,第三魂受心节度。速启太素三元君,向遇不祥之梦,是七魄游尸来协邪源。急召桃康护命,上告帝君,五老、九真各守体门。黄阙神师、紫户将军把钺、握铃,消灭恶精,返凶成吉,生死无缘。”念完再睡,恶梦自除。另外,“青童君法”也较有名。此法是遇到恶梦后,直接于枕上念咒,云:“太上玉女,侍真卫魄,六宫金童,来守生门,化恶返善,上书三元,使我长生,乘景驾云”,然后咽液七过,叩齿七通,四五遍后,恶梦自行消除。[2]764在敦煌遗书《新集周公解梦书》中也记载有道教的厌禳恶梦方法,经云:“凡人夜得恶梦,早起且莫向人说,虔敬其心,以墨书此符安卧床脚下,勿令人知。乃可咒曰:赤赤阳阳。日出东方,此符断梦,辟除不祥。读之三遍,百鬼潜藏,急急如律令。夫恶梦姓云名行鬼,恶想姓贾名自直。远吾千里,急急如律令,敕。又姓子字世瓠,吾知汝名识汝字。”[6]50-51由此可见,道教厌禳恶梦的程序与道教驱梦舞蹈中的关键性环节,例如“念咒”“用符”“招神”等都有一致性。

值得强调,在亳州地区的所有道教驱梦舞蹈中,道士都会让当事人服用溶解符灰的酒液。当地民众称其为“道人酒”,并说道士一直对“道人酒”的配方秘而不宣。我们分析,道教舞蹈凭借其宗教神秘主义成分,对于社会大众尤其是信道大众具有一定的精神安慰作用,而“道人酒”很可能是按照道教独有的养生配方调制,能够起到催眠或提升睡眠质量的作用。道门中的很多养生酒包含多种中草药成分,的确有利于精神安宁、身体健康。以一种养生酒方为例,“章陆酒方”为南朝灵宝派所传,饮此酒者耳聪目明,神智清爽。“用秫米三斗,小麦面十斤,天门冬成末一斗,治章陆令白十斤,干末之,合酿,六十日酒成。绞去滓,饮酒,多少随意。久服断谷,令人腹中肥。久久则益气,去三虫,杀伏尸,治男女五劳七伤,妇人产乳余病,带下去赤白,使人耳目聪明,益神智,除面黢瘢痕皆灭。”[7]317总的来说,流行道教驱梦舞蹈地区的民众与道门人士相信,驱梦舞蹈能够有效帮助多梦而导致身体不适的人堕入“黑甜乡”,为其带来良好睡眠,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在这些舞蹈中,道士采用让患者饮酒及心理安慰等手段帮助他人进入睡眠,多少具有一定科学道理。

道门与信道之士相信,借助某些道教舞蹈可以帮助人们规避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灾害,帮助农民规避自然灾害,杜绝农业生产中各种虫灾兽害,促进农业丰收。此类舞蹈数量繁多,有祈晴舞、求雨舞、道人行法止火妖、圣法退潮舞、行法驱蝗舞、山林驱魈舞(宝瓶捉魈)、山林禳兽舞等。我们仅分析其中部分舞蹈。

“蛟龙舞”为民间道教祈晴舞蹈,流传于云南弥渡县。当地民众强调,道门人士演出此舞蹈,能够消除洪灾,带来风调雨顺。该舞蹈由三名道士表演。一人为斩龙道士,头戴道冠,身着黑色道袍,手持宝剑;另外两人各舞一龙,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各有一柄,舞者右手持龙头柄,左手持龙尾柄。表演时,举龙道士满场飞奔,不时贴地翻滚,篾龙随之上下起伏翻腾,表现“蛟龙”在高道的追杀下惊恐失措、四处逃遁的情形。斩龙道士紧随其后,挥舞宝剑,演绎各种杂技动作,如翻空心大筋头、双剑撑地飞身倒立、剑飞高空单掌抓剑等,同时念动“斩蛟”咒语,且不时从口中喷出火焰。其面露凶猛表情,额头青筋暴露,怒目圆睁,表现出追赶“蛟龙”的严肃、紧张气氛。舞蹈全部内容就是斩龙高道追杀恶蛟、制服恶蛟的过程。舞蹈气氛神秘,用唢呐等乐器伴奏,主要曲牌是《将军令》。当地民众认为,“蛟龙舞”能够有效制止本地的洪灾,为农业生产带来良好天气。

“道人止水龙舞”流行于云南个旧地区,为每年农历四月中旬进行,舞蹈目的在于止息夏季可能出现的巨大洪灾,保障当地的农业丰收。该舞蹈表演者共计为十名道士。舞蹈选择在各乡镇的道观前空场上进行,场地上铺设“罡单”,舞场周边设置十杆“招神幡”,为招请神灵之用。舞者统一着黄色“神衣”。“神衣”为神仙之衣的统称,道经中有明确记载:“试问著图者,画神衣云何哉?皆象天法,无随俗事也。今不晓天法,其人图大小,自以意为衣。衣者,随五行色也。今使母含子,居其内,以色相次也。大重之衣五也,中重之衣四也,小重之衣三也,微重之衣象阴阳,二也。大集之衣乱彩六重也”[8]264。其中五重衣“象五行气相合”,四重衣“象四时转相生”,三重衣“象父母子阴阳合和”,二重衣“象王相炁相及”,六重衣“象六方之彩杂也”。“道人止水龙舞”中,为首的高功持一把宝剑,在“罡单”上依次行“上元罡”“中元罡”“下元罡”,目的在于招请上界神灵降临,帮助高道斩除闯祸蛟龙。高功法师所舞“三元罡”较为随意,并未严格按照道经中记载的程序进行。道门相信,踏“三元罡”威力神奇:“凡有制伏魔恶,克伐灾危,当先步上元罡,顺返毕,再入中元罡,次变为下元罡”[9]761。在舞蹈过程中,高功口念咒语,所念咒语与道经中所记载的咒语内容大抵相似,念咒的目的同样是招请上界神灵。舞“上元罡”咒语为:“步天之精,役使万神。上元蔽身,唐雄将军。辅吾正炁,辟伏魔神。敢有害我,还着本人。邪魔见者,化作微尘。天兵拱卫,急急如律令。”舞“中元罡”咒语为:“步人之精,长阳消阴,强我三魂,灭鬼除精。祸不能及,灾不能干,害不能侵。中元隐影,葛雍将军。领兵十万,来卫吾身。急急如律令。”舞“下元罡”咒语为:“摄地之灵,人道安全。天回地转,上魁下乾。阴阖阳开,正炁绵绵。鬼不能害,人不能伤。天为我盖,地为我载,敢有加害,摄赴魁罡。下元藏形,周武将军。随吾所到,速为吾真。急急如律令。”高功“舞罡”结束,其余九名道士在现场舞剑,舞蹈表演包括“探海搜蛟”“缚蛟登陆”“剑锋斩蛟”等套路。舞蹈中夹杂各种高难度“剑技”,最后动作是“投剑刺蛟”,高道刺中蛟龙咽喉,蛟龙毙命,水灾解除。旧时,当地民众与道门人士乐于相信,这场舞蹈能够有效阻止当年夏季可能遇到的洪灾。

“蛟龙舞”“道人止水龙舞”与道教止水法术有相似之处,但较其具有更多动作元素,艺术性也更浓郁。在道教语境中,“斩蛟”又称作“伐蛟”,专以斩杀为祟蛟精。蛟,古人视作龙属,但不行正道,为害人间。其能“吞啖六畜,吸人血脉,或化为巨蛇当其要道”,也能兴风作浪、嘘吸雷雨。故民间凡遇洪水灾害、水潭风波等皆视作蛟精作怪,常请高功作法驱治。各道派“斩蛟法术”不尽相同,《道法会元》卷五六所载一法以申牒、召将、投符等法为主。“凡江湖湫水之中,阴洞潭源之内,蜃龙水怪,吞啖六畜,吸人血脉,或化为巨蛇当其要道,伤害商贾,或非时攻作,大水倾陷州县,仍仔细具奏上帝,申诸司,牒水府,请降将吏,克日伐之。隔三日前,须牒州县城隍、土地里社、庙祠,各躬亲部领兵将,把扼四方路分,毋令走透龙怪、一切水精。至期日,用绯绢七尺,书天关符七道,用玉晨洞灵之印印之。右肘佩印,掐雷局,右手仗剑,步连天铁障罡,至蜃龙隐处,投符入水中。去投符时,须教民以锣鼓助之。投符讫,高声召请诸司将兵,五雷部众,速斩水怪。逡巡水中雷震,波浪沸腾,其怪浮在水上。急以洞灵印照之,其怪则两目出血而死。然后令弟子用剑诛之,以尸埋在绝地,以符镇之。事毕,发符遣兵将各各复还所治,然后別择吉日祭谢之。”[9]727文献记载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亲自“斩蛟止水”。宋徽宗崇宁间“解州盐池水溢,诏治之,书铁符投池中,怒霆磔蛟龙”。又传徽宗问:“用何将治蛟孽?”对曰:“臣所役者关壮穆(关羽)。”[10]316又有《广志绎》记载,宋代以后雷法兴盛,高功“斩蛟”往往召遣雷部神将执行。通常在“斩蛟”之后,又在江河深潭处设立铁链符箓等以作镇压。[11]24

可以说,“蛟龙舞”“道人止水龙舞”包含着道法内容,但是舞蹈技术套路较道教法术更为复杂。

流传于山西应县的民间道教求雨舞蹈“撵旱鬼”,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撵旱鬼”又称“捉旱怪”,意为经过这场舞蹈,当年便不会有旱灾之虞。该舞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和二十三日上午举行。演出“撵旱鬼”之前,往往还要唱三天大戏,周边三四十华里的群众都赶来观看。几乎家家都要款待客人,同时祈求龙王斩杀旱魃,恩赐甘露。该地区容易发生旱灾,人们将此归咎于旱怪作祟。“撵旱鬼”由13人表演。说文着丑官衣帽,拿扫帚或一把干草;五个小鬼分别戴棕、黄、绿、蓝、黑色面具,穿黑蟒袍,持笏板;毛女2人,头饰凤簪,着侍女装;探司戴棕色面具,穿对襟袄、彩裤,持会旗、马鞭;真武戴黄色面具,着道士袍,披红披风,持七星宝剑;角角鬼头顶饰独角,破白脸,穿对襟衣敞怀,系片带,使顺风刀;旱怪头戴羊肚,口含羊舌,裸胸披羊皮,穿红裤衩,系红腰带,外缠羊肠子。判官纱帽虬髯,衣朱袍,脚踩神云凤舄。舞蹈表演还包含一些戏剧元素。舞蹈开始,先由说文上场念韵白介绍舞蹈内容,接着五个小鬼依次上场自报家门。判官携二毛女拜龙王,五鬼共抬判官。探司跪拜龙王后跪请真武,真武上拜龙王后,表演剑舞。剑舞套路包括“驱龙卷大水”“飞剑斩天皇”“黄土埋旱魃”“移掇大雷雨”等。然后坐在供桌后。角角鬼拜真武,领命,挥刀带五鬼拜别真武,捉拿旱怪,旱怪沿街逃跑,在商店或小摊上抓取货物和食品,边挑边吃,最后被角角鬼捉拿,交给判官问罪,终于将其制服。这种舞蹈甚为隆重,需备供桌73张,用一石两斗麦子磨成面做供品,要用整猪、整羊、整鸡供奉龙王、真武,纸匠、花匠需提前20多天做纸扎,鞭炮要准备好几箩筐。舞蹈用大鼓、大锣、大镲、云锣、铙、钹、鼓板、手锣、小镲等伴奏。

值得强调的是“真武”所表演的“剑舞”中动作套路的命名,如“驱龙卷大水”“飞剑斩天皇”“黄土埋旱魃”“转移大雷雨”等,很大程度上是对于道教行法术语的直接挪用。“驱龙卷大水”在道教法术中被称作“驱龙卷水”。“驱龙卷水”是高道运用咒语、符箓、存想以及内炁运行驱使天龙神将致雨的方法之一。《道法会元》对此有明确记载:“法师静坐,用舌尖虚书至紧符,呵出天上去。一二三遍,就烧至紧符三五道。此至紧符,谓之致雨二字,存雨像至紧,符脚洒洒下落,仍用存舌为赤龙,搅起华池神水,分作三口送至丹田。存雨大落,大叫‘使者止风下雨’!此谓之驱龙卷水也。”[9]826“飞剑斩天皇”属于宋代神霄派所传雷法中的一个关目,高功在行法中几经发符檄仍无应,即无法招来雷雨,通常用此法以逼迫天皇施雨。道经记载:“发二檄后无雨应时,二三日方用此法。以厚黄纸一幅,书天皇符一道,头在巽,足向乾,在坛中旗下,夜至子时,用雄鸡血喷天皇符。来日午时日正当中,法师左手雷局,右手提剑在手,与天皇对立。存天皇人首蛇身,头顶水轮,足踏水轮,涌身万丈,吾身亦涌身万丈,大怒,存天昏地黑,速转身一匝,用剑斩天皇符为两段。此谓之飞剑斩天皇也。”[9]829“黄土埋旱魃”在道教法术中属于“埋阴霾旱魃”仪节的组成部分,《道法会元》记载“埋阴霾旱魃”:“天地之间有旱魃阴霾二鬼,为旱涝之害。旱魃头如人形,蛇身有翼,凡祈雨则埋其头于坎地。阴霾头如女人状,狐身,有翼,凡祈晴则埋其头离方之地。俱用罡煞炁以禁之。”[9]833在行此法时,还要做出阴霾鬼、旱魃怪的形象埋之。“转移大雷雨”在道教法术中被称作“移掇雷雨”,指高道作法祈雨时,如果感应到别处有雷雨,则行“移掇雷雨”之法,将别处雷雨搬来。道经云:行持中须檄雷霆使者去有雷雨处,“疾速关起本处城隍、社令、土地神司,同心协力,不违时刻移掇雷雨到坛”[8]841。同时,掌心书一符布于坛中,以雷霆号令押起雷神移雷雨到坛,用《都天大雷咒》催遣。如此便能生效验。

我们可以判断,在山西应县“撵旱鬼”舞会中,“真武”演绎的“剑舞”之套路与法术中高功行法的动作程序还是很不相同的。具体来说,“真武”表演的“剑舞”仅仅是舞者肢体的运动,即纯粹的肢体语言,而高功行法的动作中往往伴随着“念咒”“书符”“画虚符”“通 神 ”“接 神”“存想”“服气”“导 引 ” 等 神 学性内容,绝非单纯的肢体动作。“真武”表演的“剑舞”之动作套路命名只是借用了道教法术中的术语。

再看一例。“抬神楼”为民间道教舞蹈,又称“耍神楼”“跳神楼”,流传于陕西韩城,是旧时当地群众在农历七月祈雨时的一种大型舞蹈表演活动。舞蹈表演配合有锣鼓队和浩大的仪仗队,分文、武两种形式。文的只抬神楼游转;武的除游转外,还要在广场上表演各种舞蹈。神楼形似庙宇大殿,雕梁画栋,高约两米,重五六百斤,由八名青壮小伙抬着,因楼内敬奉灵官神,故又称“灵官楼”。一般的神楼由松枝木椽搭制,楼内设灵官神位,由四人分前后两组同扛肩头,前进跑跳或左右摆动,四人皆步履一致,节奏和谐,配合默契。楼旁有一老者,俗称“道手”,手挥旗,专职护楼和指挥,跑动激烈时高呼狂喊,喝令开道。抬神楼的小伙如疯似狂,遇沟过沟,逢崖跳崖。在过去,如两村“抬神楼”相遇,互不让道,往往由互相碰撞发展为抽出抬杠互相对打起来。当地民众相信,打斗是神威作用,“人不打,神不怒,则天不下雨”,故每次抬神楼总有人头破血流。在“抬神楼”游转的过程中,另有三五名道公随仪仗队跳“兴云舞”“剪虹舞”和“掩日舞”等,舞蹈动作较为自由,没有固定章法。

我们考察,“兴云舞”之“兴云”、“剪虹舞”之“剪虹”、“掩日舞”之“掩日”,在道教中本属于三种道法。“兴云”在道法中为“先天一气兴云法”,这种道法为宋代神霄派所传,用于招云布雨。道经有相关记载:“《易》曰:坎为水,艮为山。山泽通气,山川出云。盖水土相蒸成云,阴阳为雨。致和为妙,在乎静心守一,聚气凝神,直要升降氤氲,必要观其变态。其升也有方,其行也有势,如此则雨之兆见矣。大抵念头坚固,云之凝结,心愿广大,云之遍布,神和气合,云行雨施也。若云气初升而未遍布,却望空叱喝召集者,则云随气散,转不相应。殊不知我之气聚,天地之气亦聚,我之气散,天地之气亦散矣。故《易》曰:云上于天,需需者待也。必待形势成就,方可发挥叱咤矣。”[9]822“剪虹”在道法中全称为“先天一气剪虹法”,也是宋代神霄派所传,此法用于剪虹致雨。道经记载:“虹乃山川之妖气,皆由静功不立,五户不闭,致有此魔。况自己妄念不除,故有阻截之弊。可临坛,以金光虚书符四于虹所。次以右手剑诀,书符四于左掌心,运金光削去。再以自己天罡煞气吹去,以聻煞气吹押,右足顿地,剑诀斩断,请使者斩虹鞭龙,驱雷致雨,到坛大彰报应。不应再依前作用。”[9]828“掩日”在道法中指“先天一气掩日法”,为宋代神霄派所传雷法。此法用于掩蔽日光,兴云致雨。《道法会元》卷九〇记载此法:“掩日之法,姑存其文,要静功毕备,报应不违。可先于静室焚香,用水一碗,以墨小书太阳讳霤,念太阳咒……以左目白光入。次书太阴讳霶,念太阴咒云……以右目白光入。却出天罡号霫,念天罡咒云……赤阳三五至耳,摄取正气入,顿觉天地昏黑,太阳无光。次天目书蚀,以祖气入,再以右手剑诀书聻,以煞气入,却以木郎咒搅运。次书使者符。盖若未应,再以剑诀,于左手掌心书符,以右手擦挪削入于水。请使者疾速掩蔽阳光,兴云吐雾,驱雷致雨,到坛立彰报应。”[9]855

高道演绎“兴云”“剪虹”“掩日”三种道法,不但有丰富的肢体动作,同时伴有“念咒”“存想”“书符”“掐诀”等“内功”作用。而在“抬神楼”活动中,道士所表演的“兴云舞”“掩日舞”和“剪虹舞”中,舞蹈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于道法演绎,这些舞蹈名称只是借用了道教法术名词,有其名而无其实,仅仅是纯粹的肢体动作。总之,当地民众希望借助这种大型舞蹈娱乐有关神灵,让神灵降下甘露,保一方农业丰产,他们也乐于相信该舞蹈的效验。

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除了会遇到不良自然天气的破坏,还时常会遭到各种虫灾、畜害。道门也曾在此方面积极帮助社会民众,希望通过驱害舞蹈而解除灾害。

“山林驱魈舞”流传于贵州凯里地区,据说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凯里地区山多林深,大型野兽较多,兽类常常侵袭农田、村落,祸害各种作物、牲畜。当地民众邀请高道来村落表演“山林驱魈舞”,希望借此消除野兽带来的祸患。该舞蹈一年四季都有表演。舞场设于村落中群众聚会的空地。舞者为五名道士,着青色道袍,皆持斩妖剑。舞蹈之前,在空地东北方向设置神坛。舞蹈道士集体祭拜神灵,焚香叩拜。锣响舞启,高功在神坛前“踩罡”,意为巡行九天,招请神灵临坛,帮助高道追捕山中野兽。“踩罡”完毕,其他道士表演剑舞,表现捉兽道人的凶悍勇猛,气势凌厉,套路包括“拦路堵截”“刺眼穿睛”“开膛破肚”“割皮抽筋”“泰山劈颅”等。在剑舞最后环节,一高道将预先准备的活公鸡提起,提剑斩掉鸡头。“公鸡”实乃山林野兽的指代物,“剑斩鸡头”意为道士已经将野兽斩首,野兽不会再来村落闯祸。剑舞完毕,四名道士将斩妖剑收起,在场上群舞。舞蹈动作包括“抬兽步”“过桥步”“远眺步”,这些动作是对于猎人上坡、下坡、过桥、跳崖、越涧等生活情节的模拟。舞蹈的最后部分,高功法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神符若干,分别交给四名道士,道士接过神符,飞速奔至村落或需要保护的农田周边,将神符贴于树干上。据当地民众称,这些神符上滴有“神兽露”,“神兽露”的气味对各种野兽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舞蹈道士则对“神兽露”的具体成分一直讳莫如深。

“驱魈鬼舞”为民间道教舞蹈,流传于江西宜春,为当地祈神赐福、驱除山林野兽的面具舞蹈,由精通道法的人士表演。活动不出村,舞者所作的“存想”“念咒”内容一般不外传。每年正月初十为请神日,操办请神仪式者在厅堂内设案,供一方形宫灯,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请神时爆竹、锣鼓齐鸣,主持人从神龛上请下装面具和服装的木箱,置于案上。请神降临的目的在于让神灵帮助民众清除野兽祸患。十一、十三和十五日在道观处跳“驱魈鬼舞”。十五日晚结束,敲锣打鼓将面具、服装送至河边装箱。十六日晨,请道士在河边作法事毕,众人齐诵“耕作茂盛,三方财进,一籽落地,万担归仓”后,将箱子放回原处。“驱魈鬼舞”所用神灵面具用樟木雕成。大神即武判官,红脸红须,黄袍黄帽,手执红笔;二神深红脸,紫帽紫袍,执棍棒;三神红脸,黄帽蓝白花袍,白裙,执斧;四神即最位卑的神灵,绿脸,腮鼓起,头有两角,黄袍白裙。表演时,二神和三神先后上场,做“跳蹲步”“仰跳步”“量地”“搞酒”等动作,旁有人配合念白。后武判官在其他诸神嬉闹中拉扯上场,四人拉成圆圈,面向圈里快步跑数圈。大神坐台后椅上,右手拿笔,左手摸须,观看其他三神戏舞。最后四位神灵站在香案后,摘下面具,表演结束。整场舞蹈用打击乐伴奏。

可以看到,“山林驱魈舞”和“驱魈鬼舞”的功能在于保护农田、家畜乃至整个村落民众免受野兽的侵袭。通过考察可发现,这些舞蹈与道教法术中的“追治山魈”的功能是大异其趣的。“追治山魈”法术与“山林驱魈舞”“驱魈鬼舞”名似而实乖。在道法中,“山魈”又作“山臊”,为传说中的精祟。在山魈传说盛行的地区,常常将屋瓦无端震响等不正常现象,以及疫病、妇女精神迷乱等,都视作山魈为害,严重的要请法师驱治。也就是说,道法“追治山魈”一般是施用于疫病、女性精神异常或家中其他异常现象,人们认为施行此法术,能够驱除导致疫病、精神病的鬼祟,解除身体疾患。它并非针对山林野兽或真正的“山魈”。《上清天心正法》详细记载“追治山魈”道法:其法以高功法师申牒东岳、城隍处借兵开始,再变神为真武大将,画“丁甲符”,敕六丁、六甲神将赴坛听命,此时掐剑诀,先将符烧后吹向称有山魈出没的方向,再高声念敕符咒,左手擎小盂,右手仗剑一指,噀水一口,喝声:“疾!”即存想神将去收邪。此时法师随存想中的神将进入受患者之屋,进屋时先左手撩左脚衣,右脚在门槛上顿三下,念锁门咒,表示已将作祟山魈锁在屋内,无法逃遁。然后步“大禹凿龙门长阵罡”,表示以阵困住妖精,即喝令:“神将疾速为吾押出山魈独足之鬼,火急现形疾!”再烧六丁六甲神符。当患家认为精祟山魈危害不是很大,患者情况不是很严重,尚无须请法师行“追治山魈”法术时,则用新瓦一片书《天心就平符》,或封入灶中,或随身携带,或贴于精怪作乱之处,以厌镇山魈鬼祟。[12]607

“山林禳兽舞”流传于江西吉安地区,至少有两百年之久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表演。表演通常在腊月举行,或者在大型野兽伤人后进行,目的在于制止大型野兽再度制造伤人事件或其他祸害。舞场设置于本地区的道观前广场上,它既是舞场又是坛场。舞蹈分为四节:第一节,高道先向道观中三清尊神敬奉鲜花、香烛、茶、鲜果、五谷粮食、珠宝等,接着全体道士唱诵经文,高功手持奏板吟唱,其他道士则执法铃附和,内容是赞颂三清尊神以及玉皇的伟大功德和对于民间的佑护之功。第二节,高功在广场上“踩神罡”,其余道士在周边诵经文,并依此掐各种“手诀”,高功脚步轻盈,犹如穿云步雾,同时摇动法铃,气氛肃穆庄严。此节舞蹈目的是调动天将神兵镇守坛场,确保整个舞蹈仪式顺利完成,同时邀请上界神灵下降坛场,帮助道士捕捉野兽。第三节,其他道士在广场上呼号、狂奔,极力制造紧张、恐怖气氛,表现他们与神灵协同捕捉野兽的血腥、紧张场面。第四节,高功再次“踏神罡”,奉送神灵返回天庭,同时祈请镇守坛场的天兵神将归位,表示野兽已经被制服,仪式舞蹈目的已经达成。整场舞蹈中道士的服装为道冠、黄袍,腰系雕花宽带。舞蹈伴奏的乐器为唢呐、乳锣、小铜鼓、铙钹等,演奏乐曲为《浆水》。

吉安地区的“山林禳兽舞”与道教中“禳兽”法术演绎的程序与功能较为一致。不过“山林禳兽舞”中增添了很多自由表现的动作成分,更具观赏价值。《清微禳却蛟虎文检品》中记载有详细的“禳虎”法术。“禳虎”法术是道士制止暴虎为灾之法术,常在暴虎伤人后举行。通常结坛行法,章奏玉帝等尊神及本派祖师,报告本地虎灾情况:“据某投词,伏为本境昨于某月以来忽有猛虎出入无时,啖物伤人,为害非小,乡坊震惧,无以安居,敬集愚诚,求为驱治”。报告后,发符牒雷部、当境城隍、土地等神,使“昭显神威,驱逐暴虎远遁无人之境,灭迹潜形,免为民物之灾”[13]811。

道教中除了驱除大型野兽的舞蹈之外,还有很多驱除农田昆虫、鼠类等小型动物的舞蹈,“农田驱蝗舞”是其典型代表。该舞蹈流传于上海川沙地区,通常在每年初春时节进行,目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蝗灾对当年农业生产的毁灭性影响。舞蹈者为高道、道童两人。舞蹈由高道直接在田边的空地上进行,动作比较简单。高道的着装较讲究:头顶雨笠,身披鹤氅,脚登立凤履。其着装在道门中皆能找到根据。“雨笠”即御雨遮阳的帽子,《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有“雨笠”:“织竹箬及桦皮为之,以御雨露、日光,最轻省。世以藤竹芹根作之,亦甚轻妙而嫌其太华也。其大而置肩,谓之筬,此尤为修道全真云水之用也”[5]356。旧时全真道士云游都戴雨笠。另有山居道士御雨遮阳之“野笠”:“以竹为台,用小槲叶盐水煮过,砌之于上,以隔雨雪”。“鹤氅”为道士之外套,以鸟羽制作,以其展开时如同鹤展双翼,美称“鹤氅”。其约在晋朝时就已出现,常常是诗人、文人和山野道士所服,衣长曳地,宽袖。《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鹤氅,凡道士皆用,其色不拘。有道德者,以皂为之,其寻常道士不敢用。”[5]356“立凤履”是装饰有绣制的云纹、圆头薄底、彩锦浅帮的道士鞋。《中华古今注》记载有此鞋:“至东晋,以草木织成,即有凤头之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笏头履、分梢履、立凤履,又有五色云霞履。”[14]27“农田驱蝗舞”表演之前,舞蹈高道要前往当地“虫神庙”祭拜“虫神”。在中国传统信仰语境中,虫神有多位,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刘猛将军,他的庙宇在中国东部地区广泛存在。刘猛是14世纪中叶的一位将军,因其仗剑驱走成群蝗虫的事迹被后世奉为神明,后来又成为典型的道教俗神。上海川沙的虫神庙所祭神灵即刘猛将军。当地民众相信凭借虫神刘猛的巨大威力可以遏制蝗灾,有文献载:“咸丰十一年寇乱像毁,奉主位以祀……光绪三年夏秋之交,飞蝗自江北而南,有蔽天之势……以循例饬捕不足塞责,乃斋戒而祷于神。嗣闻土人相传,蝗之来驻有群鸦踵其后,遂驱而之海东,竟未为害于戏。是非明神默佑,以粒我民耶?”[15]548高道祭拜完“虫神”,便开始顺着田埂舞蹈,左手持葫芦,葫芦底部贴有用雄黄书写的“神将符”,葫芦中装焚化的神符灰。高道右手持棕色蒲扇,蒲扇上有用羊血所书的“收妖符”。高道边舞边念咒语,蒲扇对准葫芦口不断扇动,喻意无数蝗虫的魂魄被收入葫芦,无法再祸害农田。所念咒语大意如是:“刘猛大将,威撼山川,震断九天,神剑挥击,斩妖灭精,虫妖束身,自赴九泉,化作微尘。急急如律令。”道士在田埂上舞蹈的基本步伐有 “碎步”“进 退 步”“跳步”“涉 水步”“登山 步 ”“ 过 桥步”等。道童则紧随高道,身挂腰鼓,敲出急速鼓点,营造出高道与蝗虫战斗的紧张气氛。舞毕,高道返回虫神庙向刘猛将军致谢。

道门创制出很多驱病舞蹈,希望通过此类舞蹈帮助民众治愈疾病、驱祟镇鬼。这些舞蹈种类繁多,我们试看几例。“先生公止癫舞”流行于广西平南瑶族地区。文献记载,此舞蹈在清代中期已有表演。通常是有疯癫病人的家庭招请“先生公”来家中作法舞蹈,希望凭此解除患者的疯癫病情。需要指出一点,“先生”实指道士。在道教中,“先生”是道士的尊称、谥号或赐号。自东晋以后,道士盟于神或经众道士认可后可自称“先生”;以本命干支所属五岳方位而称“某岳先生”,或以志向、道行而称“某某先生”。《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规定:“学士若能弃世累,有远游山水之志,宗极法轮,称先生,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属东方二辰,称东岳先生。四方效此辰,戌丑未生,称中岳先生。若复清真至德,能通玄妙义者,随行弟子同学为称某先生。某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称先生,或游玄先生,或远游先生,或宣道先生,或畅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载……须世有其人,学者称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称,鬼神不承奉,以天考考人。夫先生者,道士也。”[16]867“先生公止癫舞”中道士着装十分考究,据道门人士宣称,他们头戴莲花晨冠,身着飞云锦帔、绛霄飞裙、流景锦襡,脚穿琼凤文履,完全是降临人间之仙家的装扮。舞前,在主家屋前空场上铺排坛场,上供三清尊神,旁设马、赵、温、周四大神将,以香花灯烛供奉。坛场周边设置降妖灵幡。全体高道依次祭拜三清尊神。鼓响舞起,一名道士左手托盛满清水的铜钵,右手持杨柳枝蘸水洒地,绕场行走,边走边洒,踏小方步,同时口诵“净坛咒”“驱鬼咒”等,意为驱逐坛场周边邪精野祟,预防它们干扰高功降病妖捉病魔。净坛完毕,进入请神环节,高功上场,微闭双目,口念“请神咒”,同时在坛场上步“请神罡”,掐“请神诀”。高功所诵“请神咒”的大意是:神灵在上,功德辉煌。下民癫狂,祈请帮忙。率领兵将,诛斩凶殃。止癜元帅,速赴坛场。助吾威力,赐民安康。急急如律令。高道强调,这段舞蹈的意义在于高功的元神离开肉身前往天庭,祈请治颠神灵降下坛场。帮助高道驱除疯癫邪魔。请神结束,另两位高道上场,一位手持斩妖剑,举剑在场中四处刺击;一位左手持打鬼鞭,右手持收妖葫芦,满场奔跑,口念“杀鬼咒”“除病咒”等,向四方对空各打三鞭,后将葫芦盖启开,举葫芦对虚空一挥,塞紧葫芦口,旋即从怀中取出预先准备的“镇鬼符”贴于葫芦口。道门指出,这段舞蹈意为高道在神灵的辅助下捉住了癫邪病魔,并将其囚于牢狱。值得特别强调,舞蹈所用的收妖葫芦被称作“囚妖瓶”。打鬼鞭也很有特色,其形状是用五块大铜钱样的铜片扣以链条,结在一弓形小竹根的一端,竹根的一端往往刻成龙头模样。舞蹈最后环节,高功对着病人念“回魂咒”,焚“安魂符”于清水中,赐病人饮用。当地民众相信,高功的这番舞蹈能够有效帮助疯癫病人恢复健康,解除精神疾病困扰。

从道教角度来看,人体患病是邪精恶鬼对于人体特定器官的占有或干扰所致,利用道法驱除或消灭这些邪精恶鬼即可恢复身体健康。“先生公止癫舞”即体现出道教的这种观点。“先生公止癫舞”与道教中的“止颠邪”法术较为相似。诸道派中“止颠邪”具体行持方法不同,但基本过程类似,大多是启请本派祖师、神灵降临收邪,法师则对病人布炁、给病人喝符水等。《道法会元》卷一五八有“止癫邪”法术完整记载,其法是高功以步斗罡开始,变神成北帝后,手持天蓬尺,掐诀默念馘魔咒,念时左手斗印,右手掐剑诀,吸取罡炁,咒念:“开天门,闭地户。留人门,塞鬼路。横金梁,竖玉柱。盘四山,掐斗诀。众神临,邪鬼灭。急急如上帝律令敕”。又念“禹步斗咒”:“白炁混沌灌我形,禹步相催登阳明。天回地转步七星,蹑罡履斗跻九灵。众神助我斩妖精,恶逆摧伏邪魔惊。癫狂恶鬼胆摧倾,我今稽首得长生。急急如律令。”然后左手掐斗诀咒水,咒水用八个字:“俱帝那至俱吒娑诃”,默念七遍。以水噀向病人,并念咒:“天罡灵灵,收摄鬼神敕”。取四炁吸吹病人身上。[9]896道门人士相信,经过此法,“狂邪自伏”。另外,在行法过程中,病人手持刀棒,属于“邪祟凶猛”,对此则念咒后,用“金刀诀”或“神尺”朝“邪人斫去”,法师“存想”病人手中“刀剑自落”,再吸一口“罡气”吹向病人,大喝一声“倒”。如遇到有幻视病人,则用“锁闭狂邪人眼目咒”,咒云:“精奔魄绝,观风疾灭。昧明达灵,阴阳冥结。雨曜神君,诛戮妖孽。急急如律令”。如遇到病人胡言乱语,则用“锁闭病癫人口咒”,咒云:“开天门,闭地户。留人门,塞鬼路。正宫主,束付南山黄斑虎。关锁患人邪祟,口不许胡乱颠狂语。北帝命令速遵依,逆命违符腰斩汝。急急如律令”。如遇到病人狂走逐人,则有“绊颠邪诀”绊倒病人,诀云:“若颠邪狂走逐人者,即行绊法局之。用左手掐北斗局邪诀,以小指从四指背过入中指,却以中指勾定,再以大指掐掌心,藏着五指,二指伸直,右手大指掐中指中文。当空画三画,念天蓬大咒七遍,取西北炁随吹三次。瞑目,存青炁三条横亘于路上隔断。如邪人本来,即自绊倒。即喝云:‘神将疾速缚住,任意拷讯’”。在行法中,法师要“查询”病源,则有所谓“鞠勒颠邪诀咒”以行召考,咒云:“酆都大将曾安常,疾速与吾鞠邪强。坛前疾速通名姓,分离人鬼却灾殃。吾奉酆都大帝律令敕”。咒毕,法师“两手开山大诀局定鞠之。面北念咒,吸北炁三口吹诀上,喝:神将与吾鞠缚拷问疾。速报应”。据云经由此法,法师能够得知危害病人的鬼祟究竟为何物。通常在病人初愈后,仍然给符水解秽,或贴符安镇。[9]896“先生公止癫舞”与道教中“止颠邪”法术相比较,增添了更多的肢体语言,叙事意味更强烈,艺术色彩更浓郁,观赏价值也大大提升。

药王山庙会期间的驱病舞蹈也十分有趣、神奇。药王山庙会流行于陕西耀县。在耀县城东三华里的漆水之滨,有一座北五台山,因为唐初药王孙思邈曾隐居于此,后改称“药王山”。山上建有药王大殿,奉祀药王。当地传说农历二月初二为孙思邈升仙日,每年于此日起举行盛大庙会,会期十天。庙会头一天清早,当地民众纷纷前往药王大殿,向孙思邈恭敬呈献精美食品。又在庙中擦拭祭器,张贴对联,悬挂红灯,点燃香烛。还愿的民众于庙前燃放鞭炮,敬献贺匾,感谢药王提供的药方治愈家中病患。中午,人们隆重请出庙中收藏的《药经》,谓之“晒经”。下午,结伴前往本地的江河湖泊,将所带食物抛入水中,酬谢水府龙王。当地民众解释,他们之所以要酬谢龙王,是因为药王孙思邈的大部分重要药经与药方,皆为龙王所赐予。

庙会期间,高道会在殿前广场表演一系列舞蹈。其中,“大德禁疫鬼舞”是最典型的一种驱病舞蹈。需要提及,此舞中之“大德”实指道行、德行皆卓越的高道。“大德”最初是佛教称呼,至迟在唐代已成为道士的荣誉称号。如唐昭成观尊师张若讷就被称为“大德”:“文明元年,属天皇上升,卒哭之日,纶言度人,尊师入道,常有规矩,举为‘大德’。”[17]1493又如开元年间景龙观法师田仙寮也被尊为“大德”:“择仙侣之疏明,奉祖庙之禋洁,以先生为大德,实纲统之”[18]1522。再如赵璘《因话录》也指出“道士”多有“大德”称谓:“元和以来,京城诸僧及道士,尤多大德之号。偶因势得进,则得补署,遂以为头衔,各因所业谈论。取本教所业,以符大德之目。”[19]41“大德禁疫鬼舞”开始之前,由“大德”——高功率领全体道士在殿中祭拜药王神,用香花、鲜果、香火供奉。高功法师在药王神像前焚香发愿,启奏药王神,念诵祝文。祝文内容大致如是:玉华散景,九气含烟。香云密罗,迳冲九天。侍香金童,传言玉女,上闻帝前。令臣所启,咸乞如言。(其一)道由心学,心假相传。手持玉炉,心存九天。真灵下盻,仙旆临轩。令臣关告,迳御三天。(其二)朱阳九霄,蔚蔼元晶。灵风来翔,上朝玉京。流结感化,仙道克成。愿此丹祷,随烟上升。(其三)据我们考察,高功所用祝词应当源自道教经典,《道门通教必用集》中就收录很多类似祝文。舞蹈之前,在广场上设置“罡单”,广场周边竖立灵幡数面,幡竿高达十米。舞蹈暖场阶段,由技艺高超的道士表演“耍飞钹”,包含杂技成分,对道士体能要求甚高。“耍飞钹”结束,舞蹈正式开始。首先,高功法师“步罡”请神召圣,舞蹈动作依照既定程式进行,营造出神灵降下凡间的神秘气氛,庄重肃穆。然后是数名道士的自由舞蹈,有的手持法剑,有的手持法镜——当地民众称法镜为“照妖镜”,有的手持法绳——法绳又被称作“法鞭”“净鞭”“法索”等。法绳木柄上涂饰朱漆,雕刻龙头状花纹,龙头部分绘有八卦图案。木柄下接法绳,多用苘麻、棕榈等纤维搓成,状如长蛇。高功行法舞蹈时即紧握龙头,挥舞法绳,用力抽打。该节舞蹈表现的意义是道门高士捉妖降魔,驱除制造疫病的恶鬼邪祟。道士自由舞蹈结束,再由高功法师进入药王大殿,祭拜药王神,上供品,焚香,叩拜,唱赞美诸神、仙真功德的颂词。颂词内容很大程度直接取自道经,现摘录部分内容:乐法以为妻,爱经如珠玉。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澹泊正炁停,萧然神静默。天魔并敬护,世世受大福。(其一)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天人同其愿,缥缈入大乘。因心立福田,靡靡法轮升。七祖升天堂,我身白日腾。(其二)勤行奉斋戒,诵经制六情。故得乘空飞,耀景上玉清。精心奉经教,吐纳炼五神。功德冠诸天,转轮成上仙。(其三)药王大殿所用的赞颂有多种,包括智慧颂、敷斋颂、大学仙颂、小学仙颂、启堂颂、三启颂、奉戒颂、出堂颂、解坛颂、还戒颂、沐浴东井颂等。“高道禁疫鬼舞”的最后环节,是道门人士向围观民众派发神仙丹、镇疫鬼符、禁鬼香囊、施咒法水等。当地民众相信,这些道教物件具有神圣力量,能够有效帮助大众预防和治疗各种疫病,并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综上可知,道门创制出很多驱病舞蹈,希望借此驱除病人的某种疾患,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世俗性舞蹈具有某些治病、去疾的实用功能,《吕氏春秋·古乐》《教坊记序》等文献记载,由于气候或环境阴暗潮湿,人们容易沾染腿部疾患,或者筋骨瑟缩不达,或者肌肉疼痛浮肿,利用舞蹈——身体的运动来通利关节,则可解除某些身体疾患。道教驱病舞蹈则是由舞蹈道士作法招请上天神灵,驱除病人身体中的鬼祟,而使病人恢复健康,这与世俗所理解的舞蹈疗疾功能的原理截然不同。

总之,道门创制出大量的道教舞蹈,希望通过这些舞蹈帮助社会大众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与困境,试图以自身特有的行为方式表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图。道教舞蹈正是这种无所畏惧的实践精神的彰显。舞蹈中所隐含的法术、道具服饰、技术套路的命名等,也往往理出有据,与道教经典之间存在着互证关系,是道教经典的物质化、动态化表达。

[1]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君房,编.云笈七签[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M]//道藏: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灵宝玉鉴[M]//道藏:第1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M]//道藏:第3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新集周公解梦书[M]//刘文英,编.中国古代的梦书.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太上灵宝五符序[M]//道藏:第6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道法会元[M]//道藏:第2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娄近垣,编撰.龙虎山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11]王士禛.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上清天心正法[M]//道藏:第1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3]清微禳却蛟虎文检品[M]//道藏:第2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4]马缟.中华古今注[M].李成甲,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5]川沙县志编委会,编.川沙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6]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M]//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7]唐故昭成观大德张尊师墓志铭[M]//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8]题失[M]//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9]黎泽潮,校笺.因话录校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