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筝韵扬海外,宏议响云端——“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掠影

时间:2024-05-20

○ 王中山 赵冠华

为践行习主席“一带一路”倡议,传递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古筝艺术在新时代下的守正创新,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历时近两年筹备,于2021年11月在京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系列活动,广邀世界筝友共飨艺术盛宴,推动我国古筝事业再攀新高。

一、“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概况

2020年初,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音乐故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音乐学院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系列活动的筹备工作。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领衔的组织委员会及全院逾百名师生组成的会务组团队共同努力下,历时20个月,系列活动最终以线下结合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通过多元融合的交流形式展示了中国文化新的气象,借助古筝独有的音乐语言书写了中国文艺新的辉煌。

在北京会议中心及云端现场同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上,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与驻会副主席韩新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和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珊分别致开幕辞。随后,王黎光、韩新安向为中国古筝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王昌元、孙文妍、范上娥、饶宁新、项斯华、阎丽、焦金海等年逾八旬的古筝名家授予终身荣誉奖,并为推动中国筝乐艺术发展的戈弘、王国振、何占豪三位业界专家授予特殊贡献奖。

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及网络云端现场同步上演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系列古筝音乐会中,筝乐历史上成就斐然的泰山北斗、誉满当代的领军人物、青出于蓝的后起之秀们,携手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交响乐团、“中国乐派”国乐团联袂献演,向全球观众奉上了三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随后,纪念曹正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国际筝乐高峰论坛和12场不同主题的学术交流论坛于线上盛大开启,逾百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会者借助网络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协力推动了中外类筝乐器艺术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系列音乐会简述

(一)“筝扬国韵”——纪念曹正百年诞辰古筝音乐会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古筝先驱者,曹正先生为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交流季首场音乐会以“传承”作为基调,以致敬和纪念中国古筝一代宗师曹正先生为代表的筝界前辈为主题,充分体现出中国古筝尊师重道、不忘来路的继承理念和守正精神。

音乐会开场,随着由曹正先生演奏的、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古筝名曲《渔舟唱晚》原版录音响起,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乐团随之齐奏。大屏幕上,由会务组收集制作的世界各地超2000名筝友在当地地标性建筑前同奏《渔舟唱晚》的画面依次浮现。悠悠筝韵薪火相传,娓娓旋律以音化思,演奏者们与曹正先生同弹佳音,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沉浸式音乐对话。

随后,旅居澳洲的曹正先生之女田力、加拿大华裔古筝名家项斯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珊、曹正先生的学生张旗、曹先生的侄女郭琳、潮州筝第四代传人林乔、椰胡演奏家林吉衡等演奏者献演了《鸿雁捎书》《高山流水》《中州古调联奏》《寒鸦戏水》等传统经典乐曲;加拿大华人古筝演奏名家范上娥,中央音乐学院杨雨桐、李寒、张佳康、王钰等四位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共同演奏了《银河碧波》;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王子旭、刘久暄、焦琪睿配合美国华裔古筝名家王昌元的演奏录像合奏了《战台风》;中央音乐学院苏畅、程皓如两位国家重要音乐赛事金奖获得者与青年打击乐演奏家郑瑀共同演绎了《夜深沉》等创编乐曲。

由中国音乐学院教师陈哲编配的《新编〈渔舟唱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许知俊教授的指挥和“中国乐派”国乐团多位演奏家的精彩演绎下,为音乐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新老《渔舟唱晚》首尾呼应这一设计,让观众既回顾了珍贵的历史声音,又获得了全新的音乐聆听感受。会务组别具匠心制作的由“30后”到“00后”各代筝人的寄语感言,让观众再一次铭记来路的同时,亦欣慰于当代古筝事业的蒸蒸日上和日新月异。

(二)“筝育国器”——中国音乐学院古筝获奖师生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以“创新”作为主题,由中国音乐学院多位青年教师、著名古筝演奏家以及在国家重要音乐赛事中荣获至高奖项的筝界新锐联袂登台,同奏华章。

音乐会上半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古筝教师高雅楠、国乐系钢琴艺术指导计璐、国乐系古筝教师杨西、国乐系琵琶教师程雨雨、国乐系古筝副教授邱霁,以及古筝演奏家常静、笛与尺八演奏家张笛、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等,分别为观众带来了《兰亭》《月儿高》《酒狂之狂》《诗经·鹿鸣》等作品。

下半场,由此次交流季组委会向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陶陌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邹航副教授、刘长远教授等三位作曲家特别委约创作的《千里水云》《青山云雨》《山河颂》等三部大型古筝协奏曲逐一亮相,分别由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三位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姚伊新、曹照照、国乐系青年古筝教师宋心馨倾情首演。

本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学院师资力量与培养成果的一次聚合展示,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古筝创作作品的一场集中呈现。一位位青年才俊、业内翘楚的登台献艺,赫然显示出中国古筝薪火相传、英才辈出的大好形势;一首首才思横溢、别出心裁的创作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音乐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的艺术表现力。

(三)“筝强国音”——古筝名家专场音乐会

作为系列音乐会的高潮与收官,一场由多位当代古筝大家出演的筝乐盛宴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

音乐会上半场,王中山、周望、林玲、李萌、杨娜妮等五位来自中国著名高等音乐学府的博导、教授,分别带来了传统经典作品《思凡》《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蕉窗夜雨》《四段锦》。

下半场,在指挥家许知俊执棒的“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协奏下,李萌教授使用她主持研制的多声筝演奏了由其创作的筝协奏曲《远行》,周望教授则演奏了充分展示秦筝风韵的筝协奏曲《新翻罗江怨》,林玲教授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诠释了筝协奏曲《洛神》,王中山教授演绎了由他本人改编的筝协奏曲《闹元宵》,其激扬洒脱的演奏让整场音乐会在高潮迭起的旋律中圆满收官。

本场音乐会展示了中国筝坛的旗帜人物在传统筝曲演奏上的精深造诣,同时呈现了他们深耕筝坛多年、在作品编创或乐器改革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在媒体总导演郭震及其团队的技术协助下,本场音乐会的全球同步云端收看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230,000次之多,成功刷新了古筝线上音乐会观看人次的历史纪录。

三、“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研讨会与学术交流论坛纪实

(一)“筝承国学”——纪念曹正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以纪念和缅怀中国古筝一代宗师曹正先生为主题,全面回顾了曹老在古筝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

以田力女士、张旗女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为代表的曹正先生亲属和学生率先发言,通过对先生多角度的回忆,勾勒出先生平易近人、胸襟宽广、投身事业的光辉形象。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金利子、中国音乐学院校友赵群、中国音乐学院校友骆玉珠、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郭雪君等人则分别追忆了曹正先生勉励学生、勤于思索、一视同仁的崇高品质。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周青青教授、钱茸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王中山教授则从历史高度全面评述了曹正先生在古筝艺术发展、演奏与教学理论研究、乐器改革和推广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望、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傅明鉴、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林乔、潮汕古筝演奏家黄楚英、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吴青则分别讲述了曹正先生对地方古筝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扬州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戈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改委员会会长丰元凯则讲到曹正先生对古筝乐器制造行业的谆谆教导。

“茫茫九派流中国,天下筝人是一家。”以曹正先生为代表的筝界前辈筚路蓝缕,成就了今天古筝艺术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曹正先生无私授业而成材的满园桃李,继承了他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和孜孜以求的学术使命。曹正先生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在中国古筝艺术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二)“一带一路”国际筝乐高峰论坛

本场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权威教授、各类机构的行业专家及多位海外学者,围绕筝和类筝乐器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刘嵘教授、音乐学系杨红教授、王先艳副教授先后对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发表了观点。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萌总结了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状况,北师大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芮子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毕明辉教授、李丽敏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英睿均在发言中分析了古筝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前景及影响力。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国振总经理简述了该公司在海内外弘扬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努力与成果,上海音乐学院何占豪教授阐述了其筝乐作品的创作初衷,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分析了中国作曲家的使命和责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则阐释了古筝在作曲家眼中的独特魅力。

德国作曲家老锣谈到了对古筝创作中西差异的理解;东京艺术大学邦乐系教授萩岡松韻、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金日伦、越南国家音乐学院前传统器乐系主任Phuong Bao、蒙古国音乐舞蹈学院雅托噶专家额尔敦分别讲解和演奏示范了各自国家类筝乐器的历史发展和演奏特色;新加坡琴筝学会会长尹群,华裔古筝名家范上娥、李炜、王昌元等先后分享了古筝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等地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本场论坛立足全球视野,展现了古筝传播与发展的不同研究角度,涉猎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元、不拘一格的筝乐艺术体系,让与会者在为古筝事业蓬勃发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清醒认识到古筝作为中国音乐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其使命义不容辞,其发展任重道远。

(三)“一带一路”筝乐学术交流论坛(分论坛)

交流季组委会从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古筝相关行业者的数百篇投稿中遴选出共计10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论,围绕“传承”“发展”“传播”三大主题,设立了12场不同内容的系列论坛,为与会者提供了灵活而自由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海内外各高等院校、演出团体的演奏家和教师、学者发言,尽显交流水准的专业性;论题覆盖了古筝历史与现状、发展与传播、流派与名人、演奏与教学、作品与创作等,保证了交流内容的多样性。会务组与主持人积极利用线上论坛的交互性,增设论文宣读之外的自由讨论环节,营造了齐聚一堂、畅所欲言的交流氛围,更好地实现了学术交流的目标与意义。

结 语

“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是中国器乐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场成功展示,也是中国筝乐艺术在自身影响力上的一次显著提升。

纵贯四十余省市地区超两千人的与会规模,昭示了我国当代筝乐艺术发展的蓬勃景况;横跨日、韩、越、蒙、新(加坡)、澳、美、加、英、德、法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交流,进一步拓宽了类筝乐器的学术研究视野;活动总计逾千万人次的在线播放量,既坚定了古筝行业者的民族文化自信,又凸显出古筝艺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主办单位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客观条件下,一改器乐学术交流活动传统的举办方式,通过紧密遵照主管部门办会政策、积极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有效部署联合工作、有序安排活动内容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本次交流季的圆满完成。其所采用的全程云端直播的大型学术活动举办形式,既为古筝界屡次刷新了在线观看人次历史纪录,又为同类型学术交流的组织和筹办打破了旧的思路,树立起新的标准。

在中国文艺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中国古筝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与内涵,仍有进一步锤炼与发掘的空间;筝乐艺术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仍有进一步弘扬和光大的价值。愿中国古筝以今日的成绩作为明日的起点,为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音乐文明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