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夏铭锺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省巴中革命老区隆重推出的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后,相继于巴人艺术节巴州剧院、四川艺术节四川省川剧院、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天津市中华剧院等地成功演出,为全国观众展现了四川曲艺的精彩魅力,其选段多次在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荣获大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人民日报》在评论中称:《望红台》是新时代中国曲艺在创新进程中推出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彰显共产党是人民主心骨的大主题。《望红台》也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文艺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指示,艺术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一次崭新尝试。
红色岁月 立意高远
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伟人毛泽东肯定的“中华苏维埃第二大区域”,当年有12万人参加革命,4万8千多人血荐轩辕。在省文联、省曲协的大力支持下,巴中老区的艺术家不负众望,隆重推出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该剧告诉我们,从历史上的川陕苏区到当前全国人民迈入的新时代,从饥寒交迫的生存考验到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从布衣百姓的朴素情怀到生死守望的坚定信仰,老区人民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感恩奋进。重塑对川陕革命老区的认知,让历史告诉未来,始终鞭策着我们的心灵,鼓舞着我们抵达希望的彼岸。
《望红台》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形散神不散,令人动容,催人泪下。剧中主要人物巴山女儿杜鹃和红军哥哥大山,从“苦水台”到“甜水台”再至“望红台”,三个篇章艺术地演绎了红色历史的一段难忘岁月。红军到来大巴山之前,穷苦百姓在“高高山上莫搞头”,“爹也穷妈也穷”,“穷人只剩一口气”,唯哀“背二哥苦”,当“叫花唱街”唱“卖儿歌”,“苦水台”民不聊生;救苦救难的工农红军到来了,如“犀牛望月”、“半夜三更出太阳”,穷苦人跳起了“翻山铰子”唱起了“要得歌”、“薅秧歌”,“当兵就要当红军”的理想信念亦如“革命种子结苞苞”、“甜水台”欣欣向荣;红军长征撤离后,这方百姓依依不舍“送别”,而后就是牵肠挂肚的“守望”,《望红台》成为川陕老区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成为我们今天缅怀革命先辈,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这部红色题材的曲艺剧,艺术处理精准恰当,着力诗情画意结构松散的浪漫,描绘了在残酷战争状态下,一对恋人的生离死别和无尽思念,把一个宏大叙事的“望红台”形象生动地勾勒成儿女情长的望夫台。回顾红四方面军的悲怆历史和通南巴苏区人民的牺牲苦难,编导者把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艺术地体现在舞台上,通过曲剧演绎传递给观众,阐释了“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的深刻定义,铸就《望红台》的戏核。
传统曲艺 珠联璧合
我们观赏到的《望红台》,是别具一格的四川曲艺的集结。序幕拉开,两厢乐队阵容令人眼前一亮,使人迅速进入庄重典雅的传统艺术氛围之中。在全剧相继展示的四川曲艺之大成:扬琴、清音、荷叶、莲厢、盘子、车灯、竹琴、评书、金钱板、快板书、琵琶弹唱等。四川曲艺精粹一炉熔尽,甚至把巴山特有的巴山背二歌也融入到四川扬琴之中。虽然曲艺门类众多,编导者却不是一窝蜂堆砌到舞台,而是匠心独运,巧妙编排,恰如其分地把每个曲种的优长发挥得流畅自然。随着曲剧矛盾的舒缓张弛,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哪个时候低吟浅唱,哪个时候高歌喧腾,哪個时候说,哪个时候舞,都有别致的编排。唱念做打错落有致,手眼身法行云流水。最佳结构带来的形式美感是《望红台》的最大亮点,她通过四川曲艺的浓郁地方特色,为红光四射的舞台倍添无穷魅力。情景曲艺再加上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构想,决定了舞台的呈现具有多个空间维度:一是曲艺演唱的空间(舞台两厢已经呈现),二是情景再现的空间(包括曲艺表演与情景再现相融合的空间),三是情景再现的第二空间(即由于长征在远方而形成的空间,其中又包括红军的灵魂与百姓对话的空间),四是时间推移的空间(春夏秋冬的盼望象征着一生的盼望)。
在四川曲艺艺术形式下,表达具有大巴山特色的川陕苏区历史事件,更令我们有着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我们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反而疏远了、陌生了,甚至边缘化了。观赏《望红台》,我们欣喜看到了巴中文艺家重拾文化自信,把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艺术,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和自觉行为。这部红色曲艺剧的艺术表达,注重演出市场的开拓和传播手段的创新,重建四川曲艺在当代健康发展的文化生态,激活传统,融入时代,难能可贵。
匠心独具 魅力创新
纵观《望红台》,匠心独具的舞台设计让观众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传统戏曲的乐队(文武场)均是放在舞台的下场口,且只起伴奏和烘托气氛作用,乐手基本不参与表演。而《望红台》刻意把乐队放置在台口左右两厢,这一处置增强了舞台艺术的装饰感和仪式感,营造出典雅庄重的气氛。不失中国传统戏曲的风范,方便伴奏,更彰显出这台戏主要是曲艺特征,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悠长。同时,乐手不光是坐地传情起伴奏作用,而且穿戏装扮彩妆全程参与表演与演唱,和台中的角色一唱一和,一呼一应,情景相融,浑然一体,这正是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全剧无一反派角色,无一肮脏庸俗相,连表现苦难生活的插草标卖女,讨口子要饭都表现得那么唯美艺术。演唱方式和叙事角度稍有改变,是为了让观众融入曲剧的大框架,这糅合创新得当,让植根于民族土壤、富含川人文化基因的曲艺和戏剧联姻,诞生了崭新的曲剧新品,巴中为戏剧改革成功蹚出一条新路。
《望红台》剧中人物关系简单明了,便于曲剧结构集中紧凑。好戏需要有单纯的美,把大量时间空间用以人物性格刻画,戏剧情节铺排和矛盾冲突渲染,从而达到演绎丰富的美,这是戏剧美学的辩证法。全剧的词曲演唱也美得让人陶醉,亲切熟悉的旋律常常会让观众泪眼婆娑。这些经过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唱腔音律,经过现代作曲家的再加工,佐以时尚配器编曲,华丽转身为分声部的男女声轮唱独唱领唱合唱,余音绕梁,美不胜收。
纵观《望红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出完美表达内容和形式的好戏,无论是红色记忆的历史事件,还是风采各异的曲艺表演,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这样既不失传统又与时俱进,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的曲艺剧,“意、趣、神、色”独具魅力,美学价值在于符合生活发展规律,符合观众求新图变的观赏心态,紧紧抓住四川曲艺唯美的内核和本质,让观众领悟到艺术之美、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红色记忆的创新表达,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履行的光荣使命。《望红台》主创及演职人员呕心沥血、精雕细琢,使得全剧亮点纷呈,整体结构前后呼应,一脉相承,组成了壮丽的画卷和红星史诗,为老区精神与时代价值追求相融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本文作者系副研究馆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主席,巴中市文化馆馆长,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巴中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