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腊月
编者按
川剧有300多年的历史,声腔来源复杂,传统剧目众多,表演技艺、绝活、程式、手段异常丰富。在巴蜀大地上,历代名家、名伶共同创造了璀璨的川剧历史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现代艺术》作为四川文艺宣传舆论主阵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川剧作品和人才方面,主动作为,自觉担当,持续发声。2017年-2021年,《现代艺术》共推出川剧艺术工作者30多位,其中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二度梅”获得者,有艺术高校的川剧表演推广者,有市州川剧表演艺术家,青年川剧工作者,戏剧编剧工作者,还有新一代“00后”的川剧后浪……继《现代艺术》2021年2期“方阵”栏目推出的市州川剧方阵之后,《现代艺术》本期“人物”栏目特别呈现川剧大家杨昌林的艺术人生。
杨昌林
YANG CHANGLIN
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川剧代表性传承人。
曾主演了川剧《八一风暴》中方达来,《卧虎令》中董宣,《诗酒长安》中李白,《夕照祁山》中诸葛亮。曾出赴东欧,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演出了其代表作《卧虎令》《宋江杀惜》,深受国内外友人好评。
录制有《卧虎令》《诗酒长安》《投庄杀奢》《宋江杀惜>《烛影摇红》《卖画拍门》《八件衣》《新辕门》等40余个音像制品,发行海内外。
一腔一调,一板一眼,
一招一式,一悲一喜。
川剧,让艺术的呈现变得更加灵动。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有一位耄耋长者,为了川剧的传承、发展,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和讲台上。他尽心尽力,把一生奉献给了川剧事业,他就是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一一杨昌林。在四川艺术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杨老汉”(“老汉”是四川人对长者的尊称和亲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川剧老汉杨昌林的艺术人生。
投身川剧奉献一生
1941年,杨昌林老师出生在川剧名流荟萃、群芳竞艳、热闹繁华的水陆码头——德阳市什邡县洛水镇。杨家世居洛水,其父杨永发亦商亦农,却喜爱川剧,能司鼓坐唱,与诸多川剧名家交流甚密。杨昌林自幼随父亲“打围鼓”耳濡目染,担任娃娃生角色。由于他的嗓音特别高亢洪亮、圆润,很快就引起川剧名家与乡邻们的重视与关注。
1955年5月,什邡县实验川剧团来到洛水镇演出,乡邻推荐杨昌林参加了剧团学校。杨昌林师从川劇名家赵炳益先生,专攻生角。1957年,剧团成立以学员为主的青年演出队,杨昌林从此挑起了大梁,演出了许多三国戏、列国戏和现代戏,自此小有名气。
1960年初,成都举办了全省川剧老艺人汇报演出大会,全省各地剧团也借这个机会派出青中年演员观摩学习,杨昌林有幸成为观摩代表中的一员。杨老师在学习期间,参加了汇报演出,并幸运地与左碧华、左清飞等8位青中年演员留下来和成都市青年演员中的晓艇、筱舫、汪洋、任庭芳等人组成队伍,参加时任成都市长李宗林组建的川剧青少年演出队。演出队由阳友鹤、唐笑吾、熊正堃、李笑非等名师坐堂指导,排演了《白蛇传》《文成公主》《鸳鸯谱》等大幕戏,杨老师在剧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期间,为准备晋京献礼演出,熊方堃老师还为杨老师排练了《阳河堂》《烧棉山》《三击掌》等戏。这对杨老师来说,无疑是一次艺术上的升华。
川剧青少年演出队解散后,杨老师回到德阳市什邡县,随后又调到了温江专区川剧团。1964年,杨老师在西南地区现代戏汇演时表演了现代川剧《金钥匙》一剧,被长影曾未之导演看中,并拍为电影戏剧片。时年24岁的杨老师饰演了影片中的主角“老保管”。
1971年,二炮部队来地方选招文艺兵,杨老师被特殊调干入伍到云南边陲,专门在京剧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李玉如、杨子荣。1975年,在时任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南的帮助下,杨老师于1975年5月5日,从部队转业回到四川省川剧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四川省川剧院进京演出,杨老师与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淑英老师一起为邓小平主席演出了《营门斩子》。小平主席到后台接见演员时问:“今晚这个《营门斩子》的薛丁山不是司徒慧聪哈?”川剧“四大名丑”之一的周企何老师急忙解释说:“不是,是我们的青年演员杨昌林同志演的。”小平主席又说:“不错,不错,跟淑英还配得起,演得好。”
1979年,四川省川剧院排演新编历史大剧《卧虎令》,周企何老师对杨昌林说:“你不是要演行当嘛,这个董宣是个多侧面的人物,他大智若愚,不畏权势,他把湖阳公主都玩转了,所以你要跨行当来演,花脸、丑角的表演你都可以借用。”因此,我们看到杨昌林塑造的这个董宣,确实非同凡响。当年,杨老师主演的《卧虎令》晋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演出,一炮而红,央视曾多次向全国转播此剧,杨老师也因此名声大噪。
1981年,四川省川剧院首赴香港演出,带去了大幕川剧《白蛇传》《卧虎令》和一台折子戏。这次演出,杨老师主演的《卧虎令》,也是轰动香港。随后,四川省川剧院又远赴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演出,杨老师仍主演《卧虎令》,并在《忘娘滩》里饰演聂郎,受到了国外友人高度评价。在这之后,四川省川剧院还应邀前往宝岛台湾演出,开锣戏便是杨老师主演的《宋江杀惜》。
“我能取得这些成绩,都是受益于师长们的耳提面命。”杨老师说。除了钟爱一生的川剧之外,杨老师还应邀出演过一批电视剧,主演了《县令外传》《梨园情》《潇潇石窟情》《黄埔情》等。电视剧《三喜临门》,就是由杨昌林组织策划、制作,并邀请四川著名喜剧演员刘德一、沈伐、李伯清领衔主演的。此外,杨昌林曾为四川电视台执导了电视片《川剧绝技观赏》,为川剧在海外交流作出了贡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书画同源、戏画同源。作为川剧表演艺术家,杨老师的生活和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爱好,那就是中国传统书画。他称自己为“砚边玩友”。虽然是“砚边玩友”,杨老师却在研习中国书画艺术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精力。谈起自己喜爱并钻研书画,杨老师表示源于1982年,张爱萍将军观看了由其饰演李白的川剧《诗酒长安》,演出后,将军给杨老师指出:“你扮演的李白,无论是形象、唱作、表演都还说得过去,但少了几分书卷气。编剧写他过多干预朝政不可爱,应该还原诗人的面貌。不能把李白写成周恩来,应该让他成为郭沫若嘛。”此后,为了将一代书仙塑造成功,杨老师不仅从外形气质上将这位旷世文豪表现出来,还将自己与角色的距离尽可能地拉近,这就需要从修养内涵中来提升自己。当时杨老师就想到了学习书画,用笔墨来“武装”自己。
1983年,杨老师先后拜著名花鸟画家丁绍先、谭昌镕先生为师,在演艺之余苦习书画。杨老师始终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戏画同源、触类旁通。对书画艺术的探寻,实际上是顺其自然,但又与自己几十年来的川剧艺术积淀不无关系。川剧艺术的积累,其实是书画艺术的基本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川剧艺术跨界书画艺术有先天优势。川剧艺术与书画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书画讲究虚实结合,川剧一桌二椅,也是写意的表现方式。书画艺术是用笔墨来讲故事,而川剧艺术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谭昌镕老师书赠我的《戏者动的画,画者静的戏》就是这个道理。”杨老师说道。
传承川剧使命担当
提到传承川剧,杨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杨老师认为,川剧传统戏良莠参半,不乏瑕疵。他这一代川剧人,应该为传统戏“打扫清洁卫生”,但在加工整理过程中,更应该知道“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杨老师借朱熹的话用到这里,是强调川剧艺术之根、之源的重要性。笔墨当随时代。在改革创新川剧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除了把传统戏中冗长的、不合理的、唱词“水”的部分给予处理,还要对原来交代不清的部分“添油加醋”,以达到脉络清晰,拉近距离,适宜今人欣赏。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杨老师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演唱原则:情在曲先、曲因情新、有情曲生、无情曲死、以情持声、声情并茂。对“杨派”之誉,杨老师说,他自己并不十分注重流派,反而认为川剧应重“流”,而不重“派”。他说:“我的表演,连业师也不全像,但在我的艺术血液里,无不流淌着他们的艺术精髓。”他主张传承学戏,开始要亦步亦趋,以师承为拐杖;而学有所成后就要抛开拐杖,转益多师为我师,方能集诸家之大成,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作为川剧传承人,杨老师在刘萍艺术学校,为学生们传授了《杀奢》《访白袍》《坐账请降》《卧虎令》等声腔唱段,为学生们打好唱腔基础。在收徒传艺方面,杨老师非常谨慎,用他的话说他是好人为师,不是好为人师。他收了9个弟子,主张弟子们转益多师为我师,从无門户之见。他创立的杨派唱腔从八十年代起就被全川的专业演员和爱好者们模仿,为了让弟子们学到真本事,他常常挥汗如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示范。杨老师为徒弟南充市川剧团胡瑜斌传承排练了《卖画拍门》《八件衣》,胡瑜斌由此获得了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泸州沈敬东传授了《临江宴》《坐帐请降》;为阳军传授了《烛影摇红》《宋江杀惜》;为广安蒋晓明传授了《八件衣》《宋江杀惜》;为广元市川剧团陆洪涛、文武传承排练了《投庄杀奢》(片段),在参加四川省川剧青中年演员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徒弟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蔡少波的专场演出,传承排练了《曹甫走雪》《醉写沉香》;为四川省川剧院郑德胜传承排练了《烛影摇红》;为徒弟泸州市川剧团沈敬东传承排练了《出棠邑》《赵奢收赋》;为徒弟泸州市川剧团杨军传承排练了《烛影摇红》等。除了为学生弟子后生们传承排练,杨老师还多次受邀在省内外大专艺术院校、名人讲堂传艺讲学,弘扬川剧文化艺术。
虽然杨老师从四川省川剧院的演出一线退了下来,但杨老师从来没有离开过川剧戏台,仍然是川剧的活跃分子。除了将自己几十年来的艺术积累传承教育外,一旦有机会,几乎各种川剧演出活动,他都乐此不疲。用杨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是帮帮忙,二是顺便也过把瘾,三是回报热爱川剧的观众,是他们的鲜花和掌声成就了现在的杨昌林。”
从1955年5月5日正式踏入德阳市什邡县实验川剧团至今,杨老师的戏剧生涯已经走过了65个年头,他觉得很庆幸,能将自己的人生与川剧艺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杨老师说:“只要故宫不改成夜总会,长城不改为高尔夫球场,川剧就要与他们共存亡!川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本圣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念、去保护、去弘扬、去传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