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曾令香 李佳璐 Zeng Lingxiang Li Jialu
1樊俊言蓝色花园丙烯、漆2020年11月地点:铁路三村
2付钰、肖怡萱、张力方、杨柳岸三村万花筒丙烯、油漆2020年11月地点:铁路三村
2018年5月,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两山”理论。生态的和谐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2020年11月,在“第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了长江经济带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基于此,由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主办的“2020年第三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以“人人生态·人人公共”为主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条自行修建的铁路——成渝铁路的建造者们居住的铁路三村展开。该行动计划吸引了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八所高校的师生联合参与。此次行动计划采取由本人、政府官员和第三方机构组织者一起组成策展人团队与“1+1+1”的联合策展模式,同时让艺术家、院校研究生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成为艺术作品的共创者。本次行动计划立足于从公共艺术的视角探讨生态命题,从“物生态”“境生态”“仁生态”三个版块视角探讨公共艺术与生态、艺术与生态的多重关系。此次行动计划的在地创作在策展人曾令香的指导下,运用了“超整理”和“微观介入”的手法,对铁路三村的人、事、物进行充分的发掘、梳理,并提炼出它们独特的价值和个性,进而用艺术家特有的审美和想象力联合院校研究生、当地的居民共创和共建出许多在地性艺术作品。
“物生态”版块从物性与物的符号学意义、物的所指与能指等角度出发去思考生态的价值与意义。“物生态”版块自然地扣合从古典主义到贫困艺术与物派等艺术生态线索,在物及物物关联生态中探讨“民艺·物”“器物·物”“弃物·物”“齐物·物”,探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社群生态之间的内在关联。下文以本次行动计划当中的部分在地创作作品为例,探讨“物生态”的内涵与外延。
在社群生活中,有特殊价值或者日常使用的物通常会被人们珍视,而若在时代变迁中逐渐失去实用价值,就会被人们视作废物,或抛弃或闲置,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不太和谐的“物生态”。和谐的“物生态”很难产生所谓的“废物”,因为一件物品从生产出来开始,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利用,它们自始至终都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
《铁路三村号》意在将废旧物品重新定义,赋予它们新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艺术家和居民将“废物”重新利用,通过民艺的方式,重新激活“物”该有的价值,实现了“齐物”的目标。
1952年建成并通车的成渝铁路是当时川渝地区唯一一条铁路交通,也是1949年以来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是一条联系成都与重庆及其所辐射的川西、川东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曾经忙碌在这条铁路上的重庆机务段职工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共建了这段历史,铁路也永久凝聚着这些职工的记忆与情感。
作品《铁路三村号》就是对铁路三村历史、空间与物的“超整理”,它选取机车车头的车轮组件作为主要表现形象,使用解构主义的思维与手法,将当下铁路三村职工社区居民废弃的日常生活用具,转化为标志性的蒸汽机车形象。这是在当代语境下历史生态表述的一种用心尝试——用当下生活的物件去重构曾经的铁路记忆,创造社群居民曾亲历的火车工业历史,留存时代与工作生活的记忆;这是用物质承载历史,寓意对时代的怀恋,亦是当下生活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物生态”除了具有上述“变废为宝”的特征,还能将生活中一件常见的或者不起眼的物件变成极具特殊意义的东西,化腐朽为神奇。
作品《那个年代,那个爱情》的素材取自铁路司机蔡廷邦和赖小姐的真实爱情故事。许多年前,两人初次约会时要保持着一丈多的安全距离,蔡先生拿出自己的贴身手帕为赖小姐铺在石板上,这个举动一下子感动了女方,后来两人终成眷属,在铁路这个大家庭里生儿育女,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传诵至今的爱情佳话。
这件作品令人感佩之余又极具教育意义。它让人们见证了爱情里的“尊重”与“克制”,这是那代铁路人的品质:他们纯粹而不造作,热烈而不轻浮,给予却不在乎回报,尊重他人并无私奉献。作品中的手绢从普通的日常用品变成最特别的定情信物,实现了器物与礼物的转化。同时延展为整个社区特有的纪念,成为了铁路三村共同的社区精神和价值的沉淀。
《那个年代,那个爱情》只是在石板上进行了轻微的点缀,没有对整体环境进行过度的介入,在原汁原味的环境中讲述着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温馨爱情故事,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参与性理念与功能兼顾的特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使用功能。
“境生态”版块着眼于从社区情境与现场环境出发去审视社群的场域生态与实践社群环境的美化,在关系美学和情境美学中探讨社区环境的营造与提升,探讨“家园·境”“景观·境”“记忆·境”及其融合。本次在地创作中的《蓝色花园》《三村万花筒》《最好的时代》就很好地诠释了家园、景观、记忆的生态内涵。
“境生态”中的家园是社群存在的基础,正是有了美丽的家园,社群的每个个体才得到了内心的归属。因此,家园是个体的港湾,它承载了人文生态的基础。这次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中的作品《蓝色花园》很好地展现出了“境生态”中的家园理念。该作品用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作品中鲜艳的色彩为“铁路三村”的居民们实现了一个棚下的微更新,营造了一个得以寄托情感的家园唯美“境生态”。
“境生态”是社群环境的营造、美化与提升,能够形成一道道别致的景观, 《三村万花筒》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黄桷树扎根于“铁路三村”社区,见证了“铁路三村”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同时也见证了“铁路三村”居民日常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而“铁路三村”也如黄桷树一样扎根于九龙半岛的这片土地之上,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迁,因此《三村万花筒》的作者选择了灰暗的梯坎灰空间黄桷树根倾泻的墙面,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开启了黄桷树根的新力量,活化了场域,并实现了日常灰暗空间的景观重塑。并表征“铁路三村”、九龙半岛以及重庆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态是“境生态”对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融合的完美演绎。
在关系美学和情境美学中,真正的美不仅要能够实现观者“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让这种现实视觉冲击持久、永恒,形成“记忆·境”。作品《最好的时代》就巧妙地实现了这种“记忆·境”的效果。
这件作品通过线性构成和块面关系来表现铁路三村人的故事,显现他们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生经历,折射在历史的大转型期普通中国人的时代命运与担当,再现铁路三村的历史记忆。《最好的时代》美,美在它带领观者领略了铁路三村的前世今生,带领观者缅怀了特殊的历史记忆。
“仁生态”版块即“人人生态”,或称“社群生态”,强调从社会学、伦理学及文化学的角度去探讨种群生态的人文传统与精神价值的共识性与共建性,以及良性的公共关系。该版块探讨“非遗活化·仁”“社群凝聚·仁”“社会介入·仁”“社会美育·仁”。“仁生态”是一种关于生态的东方价值思考。
“仁生态”强调非遗活化与社群凝聚。社群个体保持活力,个体与个体之间保持聚合性,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生态关系。
作品《草生民间》关注公众性与在地性的诉求,作者运用传统中草药铺原理以及中国五行的传统知识,并以传统中草药铺为空间原型,从生态性出发,将之前用来放置清洁用具的绿皮屋,艺术地改造成了铁路三村社群共建共享的“百草堂”。作品用废旧的塑料瓶作为种植容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中草药资源,调动居民共同参与草药种植的社区微更新活动。这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中药铺”焕发了勃勃生机,激励公众重新审视社区现有的公共资源,各个居民认领各自的种植器成为社区草药守护人,从而成就了后期运行与维护机制。作品创作过程中大家将草药相互分享,促进了社区邻里交流与和谐美好社区的共同创建。
3张彬彬、刘思佳铁路三村号日常用具2020年11月地点:铁路三村
“仁生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学生态,人们在融入这一生态之时,介入人与人之间问题的思考,也在这个生态中影响和被影响着。这就“仁生态”所强调的社会介入与社会美育。
在作品《楼道美术馆》中,作者们收集了铁路三村一栋居民楼的废弃日常物进行创意设计,再根据楼道地形进行安置,同时结合下午四点的阳光、居民访谈语录等素材,在居民楼楼道内创造了特别的“美术馆”。该作品通过楼道空间来呈现物的故事和记忆,并用“时光”来延续与传递铁路三村的和谐邻里关系,让居民重新发现创造日常生活的美感。同时“楼道美术馆”成为了一个能够发现和发展这栋楼居民之间关系续存的一种温度计和表现。通过社会介入加强了社群凝聚的和谐属性,实现了社会美育。
《楼道美术馆》体现了“1+1+1”的公共艺术逻辑,即策展方提供平台,艺术家与居民进行共创,“楼道”的居民对“美术馆”进行共享维护,三者完美组合,是“人人生态与人人公共”的集中体现。
本人与川美教师曾途、张朤,铁路三村书记邓杰、第三方机构代表邵丽桦共同策划的“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组合展暨第三届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向人们展示了生态话题与公共艺术结合的魅力,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变废为宝”“历史重现”“爱情演绎”。艺术家们对素材进行“超整理”“轻设计”,遵循“1+1+1”的公共艺术方法,诠释了铁路三村的“人人生态·人人公共”。
如果将生态的话题转向为个体、族群的视角,去反思现代文明和种群的融合与错位,让生态文明的中国答案不止于伦理学的思考,而是放在一种天、地、人的模型结构当中去尝试解答,“人人生态·人人公共”似乎成为了一个积极的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